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王羲之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93
转发:0
评论:0
书法王羲之七岁跟书法家卫铄学习书法,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相传王羲之住处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练完书法均在此洗笔,每日习字,久之,池水为之变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当年王羲之在温州担任永嘉郡守之际,曾在今温州墨池坊挥洒文墨,故于温州旧鹿城区市政府前有一墨池。王羲之在南渡后,好山水与交友,“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与孙绰、许询、谢尚、支遁等宴集于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写成后两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终老嵊县金庭。许询得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萧山赶来与之为邻。卒葬于孝嘉乡济度寺。王羲之的书法实践,变当时流行的章草、八分为今草、行书、楷书,是书体转换时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王羲之曾...

书法

王羲之七岁跟书法家卫铄学习书法,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相传王羲之住处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练完书法均在此洗笔,每日习字,久之,池水为之变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当年王羲之在温州担任永嘉郡守之际,曾在今温州墨池坊挥洒文墨,故于温州旧鹿城区市政府前有一墨池。

王羲之在南渡后,好山水与交友,“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与孙绰、许询、谢尚、支遁等宴集于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写成后两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终老嵊县金庭。许询得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萧山赶来与之为邻。卒葬于孝嘉乡济度寺。

王羲之的书法实践,变当时流行的章草、八分为今草、行书、楷书,是书体转换时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王羲之曾指导陈郡谢氏的谢安,谢安书法亦成一格。

现存作品(含刻本、摹本)列表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

  二谢帖

唐太宗时,王羲之的书法有3000多卷,到宋太宗时只有160余件,今天全世界存世的王羲之摹本仅有20件,至于真迹除了碑文之外已无存。

快雪时晴帖(唐代摹本,和中秋帖及伯远帖合称“三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之祭侄文稿为“第二”,苏轼之黄州寒食诗帖为“第三”,神龙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唐代摹本藏于天津博物馆)

黄庭经(亦名《换鹅帖》,宋拓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乐毅论(梁拓本)

丧乱、二谢、得示帖(判定为唐双勾填墨摹本,日本皇室藏)

忧悬帖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帖(二帖连为一纸,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

远宦帖(亦名《省别帖》,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姨母帖(《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初月帖(《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行穰帖(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七月都下帖(唐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虞帖(唐摹本藏于上海博物馆)

游目帖(藏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毁于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

大道帖(又名《一笔书》,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书贴

妹至帖(唐双钩填墨摹本,藏于日本私人处)

东方朔像赞(唐临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孝女曹娥碑

兴福寺断碑

淳化阁帖(丛帖,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装订成帖。共10卷,第6、7、8是王羲之之作,共有160多帖。藏于上海博物馆)

澄清堂帖(集帖,集王羲之的字重刻而成)

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朝比丘怀仁,集王羲之字而成)

大报帖(研判为唐双钩填墨摹本,藏于日本私人处)

王羲之

  行书《兰亭序》

历代评论

梁武帝萧衍评其书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唐太宗李世民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李白有诗《王右军》曰:“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轶事

枕中得书法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辈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书法的家学渊源,为他日后成为伟大的书法家奠定了基础。

七岁那年,王羲之拜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学习书法。卫夫人,姓卫,名铄,自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下县)人。她是西晋著名书法家卫瓘的孙女,汝阳太守李矩的妻子。她擅写隶书和楷书,法度完备,“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如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十二岁,王羲之临摹卫书已很不错,但自己却总还觉得很不满意。有一天,他进了父亲王旷的书房,见父正展阅一卷长书。他看着父亲读了一阵后,又小心翼翼地放进枕箱里。基于好奇,他趁父亲外出之际打开枕箱查看,原来是一本有关前代书法理论的著作《笔说》。于是坐在床边,埋头研读起来。正当他看得津津有味之时,突然父亲回来。他见儿子正在读自己箱中的书,不禁就问:“你怎么可以随便拿我箱中的书呢?”王羲之笑而不语。这时他的母亲见到了,生怕丈夫为儿子惹气,就站在一旁替儿子解围说:“羲之拿了你的书看,是在推敲其中的写字书法呀﹗”王旷却说道:“我并不是不让孩子读,是因为他现在年龄还小,书中不少深奥的字还看不懂,待到以后长大了,我自然会教他的”。王羲之听了父亲的话,忙跪下恳求道:“爹爹﹗古人说‘有志不在年高’,这些书等到以后在读,那岂不是太迟了吗?”王旷见儿子求知真切,也就不再阻挡,还把书中的难点讲给他听呢。不到半年,羲之的书法便突飞猛进。有一次,王羲之拿着自己的近作,请卫夫人评改。卫夫人见着后,就对正在与丈夫交谈的太常王策说:“我近来觉察到王羲之这孩子已研究过别人的笔法,所以他的书法越益长进了。长此下去,这孩子必将超过我们,我们的书艺也后继有人了。”说着说着,卫夫人激动得竟眼冒泪花。

入木三分

相传有一次,王羲之去学生家串门,主人出山珍海味盛情款待,王羲之感奋不已,缓步寻思报答的对策,突然他见到主家有一只尚未油漆的床几,顿时思窦大开:这床几木质细腻,平洁光滑,像镜子一般,岂不是很好的书写材料吗?于是王羲之磨了墨,舔上笔,略作沉思,便笔飞墨舞起来。顷刻间,为主人在床几留下一幅不寻常的正、草两体书法。学生将王羲之送还郡府后,回到家里,不见了书法,只有床几旁的一层薄薄的木屑,不禁大失所望。问过家人,才知道“书圣”的手迹,刚才已经被家僮刮去。羲之学生懊丧之余,不觉光亮的床几上竟又渐渐显露出了墨迹。学生欣喜至极,连连拍案惊呼:“妙哉!先生书法真入木三分矣!”

题书戒子

东晋书法名家王献之,小时候练字异常勤奋,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字体特征、笔画型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之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至心领神会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以写得别有意趣、常常得到父亲和许多亲朋好友的嘉赞。王献之听着听着,心里不觉也渐渐自喜起来,以为自己的书法以学得差不多了,就飘飘欲仙,到处题诗写字,便很少临池练帖了。有一次,王羲之奉诏到京城去,临行前喝了些十年陈老酒,书兴勃发,就在墙壁上题了一首戒骄诗。王羲之走后。王献之见到这幅自己的壁书,很不以为然,还想显露一手,以驳倒父亲。于是他就照着父亲的字先在纸上对临数十遍,然后拿来刮刀偷偷地把父亲的部分铲掉,在原来的地方仿补上自己的字。他左看右看,还暗自觉得写得很不错呢!

数日后,王羲之回到家里,一看自己的这幅壁书,不觉傻了眼。端详良久之后,便摇摇头感叹地说:“我那次离家的时候,真是老酒喝得太醉了,竟写出这样差劲的字来!”王献之站在一旁听了,顿时感到火辣辣的,十分惭愧。打这以后,他就再也不敢骄傲自满了,而是加倍刻苦练习字,百尺竿头,终于更进一步,成为一代书法巨匠。

玩珠舍宅

王羲之的书法中锋运笔入木三分,这固然与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苦练是分不开的。但是他多方面注意锻炼强健的腕力,也不能不说是助了一臂之力的。王羲之有一颗晶莹剔透,光华璀璨的宝珠,他平日非常喜爱,常常佩带身边。每有闲暇便握在手中,来回摩挲,以促使手十指运动,增加书写气势。有一天,王羲之手搓明珠正在观察白鹅的体态姿势,忽然家里来了一位和尚笔工。王羲之连忙放下手中明珠,跟和尚商定买笔事宜。和尚走后,不见了明珠,羲之四下寻找,毫无踪影,心里十分难过,第二天,那和尚精选了一百管劲毫,遵嘱送到王家。羲之明知来人,却闭门不纳。这使和尚笔工摸不着头脑,打听之下,才知道自己已成了偷窃王家明珠的嫌疑犯,顿感冤屈,连日粒米不进,滴水不沾,最后饮恨而死。正在同时,王羲之家中的一只白鹅也不思饮食,颠撞而亡。家人感到奇怪,剖开鹅肚,竟意外地发现了那颗丢落的明珠。终于真相大白,原来那天这只白鹅误把明珠当粮食吞进肚子里去了。王羲之看到明珠再现于世,知道那和尚死得冤枉,忏悔不已,于是就把整座住宅和周围的山地都捐给佛门作寺宇,并亲笔题写了“戒珠寺”横匾,钉挂在门上,用来悼念和尚,告戒自己。现在王羲之的这座故宅,还保存在浙江绍兴城内郁郁葱葱的蕺山南麓呢!现在这里已修复一新,还开辟了一个“王羲之纪念馆”,陈列“书圣”文物供人们参观瞻仰。

书换白鹅

王羲之一生除了锲而不舍地读书练字外,还有一个爱鹅的癖好。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王羲之初到绍兴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时候,从政之暇醉心饱览越中的名山胜迹。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型态,白灰相间,相映成趣,忽而张翅狂奔,忽而引吭高歌,其中的两只毛色格外好看,叫声也分外动听。王羲之出神地看着,不觉对这两只白鹅动了爱慕之情,很想顺便买它回家去。于是他就让艄公向岸边划去。上岸后,王羲之父子穿过一片娜婀婆娑的竹林,见寺院门前有个老道士,便快步上前询问鹅主。那道士见父母官王羲之来了,便连忙拱手作揖,禀道:“右军大人光临敝院,不知有何吩咐?”王羲之即把自己的心愿开门见山地说了。那老道士探明王羲之的来意后,不胜喜欢。他知道王氏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自己曾日夜渴望能得到一幅王书墨宝,这回王羲之居然有幸亲临,真是求之不得阿!为了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缘,那道士就不露声色地说:“我这鹅是不出卖的,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练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兴致勃勃地来到案头,叫道士磨了墨,专心致志地誊抄起来。不到半日,一卷“铁划银钩”的恭楷《黄庭经》跃然纸上。那道士见着这卷非凡的书法后,顿时眉飞色舞,赶忙跑到河沿,抱起两只王羲之最中意的大白鹅装进竹笼,送给了王羲之。王羲之于是告辞道士,飘然而归。

爱书及鹅

王羲之雅好清静养性,不乐在京师。他四十八岁那年自护军出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因和当时有权势的人合不来,终于在五十三岁那年到父母的坟前宣读了事先写好的一篇《告誓文》,借病辞去了内史的职务,“由会稽徙居剡县(今浙江嵊县)金庭”,过着写字、养鹅的澹泊生活。有一次,有位朋友告诉他,会稽有个老妇人,养了一只喜欢鸣叫的大白鹅,由于家境困顿,想把它卖掉。王羲之听说有白鹅的异种,顿时高兴得不得了,连忙不辞辛劳,急急赶往观视。不巧老人遇事外出,王羲之就托邻人转告老妇人,自己下午再登门拜访,请老妇人在家等候。不多时,老妇人回到家里,闻讯王羲之即将光临,于是里外张罗,将家中仅有的一只大白鹅宰了清烹,准备招待王羲之。这天下午,王羲之再次来到老妇人的家里,当他说明来意后,老妇人搔搔头说:“王右军大人驾到,穷家没有什么好招待的,以把这鹅烹了,等会儿请大人品味……”王羲之听了大失所望,竟为之而叹息了终日。王羲之如此爱鹅,并不是为了单纯玩赏,而是把它与自己的书法风貌有机地连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执笔像鹅颈一样,俯仰弯转,伸曲自如;运笔又如鹅掌泼水,倾全力于笔端。清代学者金埴,对此种情形还曾写过四章三言《咏右军爱鹅》诗,云:

郗太卫东床择婿

相传,王羲之二十岁的时候,有个太尉郗鉴(字道徽,亦谙(ㄢ)书法)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十分讲究门第等级,结亲订婚要门当户对。王家是赫赫有名的士族,郗家自然愿意和他们联姻。

王导的几个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故作姿态的从那人面前走过,希望被选中。只有王导的侄子王羲之这小伙子,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正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着烧饼,一手笔画着衣服,构思书法作品。顷刻间又纵身下榻,缓笔研墨,一气呵成。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形一一禀报给郗太尉,郗鉴对那些扭捏作态的年轻人很不满意。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才是我所要寻找的那个佳婿啊!”

于是这年春天,郗鉴便把秀丽沈静、知书善文的女儿郗璿嫁给了王羲之。后来这个故事便成了“东床快婿”和“令坦”两个典故。

学书创体记

王羲之从小拜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由于脚踏实地悉心钻研,青年时代便写得一笔“婉然芳树,穆若清风”的卫体书法,并有“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之誉。有一次,王羲之的好友谢安、孙绰到王家去做客,王羲之拿出新近所书的得意之作章草诸葛亮《梁父吟》,张挂在墙上,让朋友观摩。大家对这幅古朴浑厚的书法无不交口称赞。这时,王羲之的十五、六岁的儿子王献之打从这里经过,站着思索良久,忽有所悟,紧锁双眉对父亲说:“爹爹,我认为传统的章草书法气势不够开拓,而且缺乏神韵,还不如民间有人所写的似草非草、介乎草行之际的‘藁书’美观大方,容易办认。您是不是可以变一变字体啊!”王羲之对儿子的这一建议,乍一听,似乎觉得粗陋,并无可取。但后来仔细一想。又认为实有其理。从此,王羲之渡江北游名山大川,看到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又到洛阳城下,看到蔡邕的《熹平石经》,大大开拓了眼界,增长了才智,从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一变汉魏以来的书气,创为妍美流变的新体,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人尊为“书圣”。

题扇桥

王羲之性格刚毅耿直。他不满东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主张整饬吏治,纳贤除安。他在绍兴任会稽内史时,能经常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办些好事。一个炎夏的傍晚,王羲之访友回家,途经蕺山街东侧的一座石桥,见桥栏上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提一篮六角竹扇,满面愁容地叫着:“卖扇,请买一把六角竹扇!”心想,这老婆婆中午时就在这儿叫卖,怎么卖了半天,还剩这么多扇呢?莫非是由于扇子制作粗糙而无人问津吧!于是王羲之快步走上前去,捡起其中的一把看了看,问道:“老婆婆,这扇子多少钱买一把?”老婆婆见有人问价,眼里充满了希望地回答:“二十文钱一把,少几文也卖你。”王羲之听了便向老婆婆借了五把扇,跑到桥上的一家茶馆里,像伙计借来笔墨,在这些扇面上写下了“清风徐来”四个行书大字,并在左旁各落款署名,然后把它还给了老婆婆。老婆婆见着自己洁白的扇面被王羲之涂鸦几遍,就忙拉着他的衣袖不放说:“我全靠这几把扇子过生活,你在上面胡乱写了字,非赔不可!”王羲之见她不解己意,就笑着安慰老婆婆说:“婆婆不要性急,有人来买扇,你只要说是王羲之亲题的,每把售价可达一百文钱!”果然不出所料,一会儿桥上就挤满了买扇的人,老婆婆得了高价,对王羲之感激不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羲之的这件好事,便把他题过扇的这座石桥,取名叫“题扇桥”,在桥堍还立了一块“晋王右军题扇处”的巨碑。

修禊书兰亭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是山东琅琊临沂人,后来由于中原战争频繁,渡江来到浙东。王羲之一过钱塘江,立即被这里的自然美景所吸引,决定在此安家。东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他被朝廷任为会稽内史,从而与这片秀丽的山河,发生了生死之缘。他听说山上有个叫兰亭的地方,山峦叠嶂,丛林茂密,修篁叠翠,竹影摇曳,别有一番恬情的山林野趣。于是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那天,便邀集司徒谢安、右司马孙绰、司左西属谢万等文人雅士和子侄辈共四十一人来到那里踏青,并举行了当时江南流行的临水洗涤,拔除不祥之气的活动─“修禊”。修禊开始前,王羲之和朋友们列坐在一条用乱石叠成的清流两岸,发号施令的人取来五只椭圆形的青瓷羽觞,盛载着山阴美酒,轻轻地放在溪水的上端,任其悠然漂浮而下。羽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饮酒赋诗,如果赋不出诗的,便罚酒一杯。其时,曲水边上笑声不绝,羽觞经过弯弯曲曲的小溪,磕磕碰碰地游到转弯处,恰好在王羲之的面前停住了。他笑容可掬,举起羽觞,一饮而尽,随即又赋诗两首:“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泳彼舞雩,异世同流。乃携齐契,散怀一邱。”“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吟毕,欢声四起,掌声连成一片。太阳偏西,羽觞在众人中传递了好多次,王羲之和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各抒怀抱。其中11人各赋两首,15人各赋一首,共计37首。“流觞曲水”结束后,有人提议将这次修禊的诗篇汇编成集,共推王羲之撰写序言,孙绰撰写后序。王羲之应邀用鼠须笔在乌丝阑茧纸上乘着酒气一气呵成了《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荫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不但文风清秀,语语珠玑,是古代序跋文中堪为人所称道的佳品,而且更珍贵的是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字字似“天马行空,自在。”凡重复的字,写法也各不雷同,如七个“不”字,五个“怀”字,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处理,都随类赋形,各有变化。至于二十个“之”字,有的工整如楷,有的流转似草,但皆能大小参差,百态千姿,令人赏心悦目,赞不绝口。

王羲之吃墨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家庭

曾祖

王览(206-278),西晋宗正、光禄大夫,封爵即丘子。

王正,王览四子,西晋尚书郎,王导、王敦的叔父。

夏侯氏,夏侯庄之女,晋元帝姨母。

王旷(约274-328),王正长子,东晋淮南太守。

叔父

王廙,王正次子,东晋骠骑将军。

王彬,王正三子,东晋卫将军。

郗璿,东晋太尉郗鉴之女。

子女

长子王玄之

次子王凝之,妻谢道韫,谢奕之女

三子王涣之,妻颍川陈氏,淮南刺史陈逵之女

四子王肃之,妻陈国殷氏,扬州刺史殷浩之女

五子王徽之,

六子王操之,东晋侍中、尚书、豫章太守,妻济阳江氏,会稽内史江霖之女

七子王献之,前妻郗昙之女郗道茂,后妻新安公主,女王神爱,嗣子王静之

长女王孟姜,夫刘畅,子刘瑾

后代

七世孙佛教大师智永(本姓王,名法极)。

外孙谢灵运(王孟姜之女所生,为魏晋南北朝知名文人。)

王羲之年表(公元303年~361年)

公元303年(西晋惠帝太安二年)

王羲之诞生,陶弘景《真诰》、尚杲《瀑布山展墓记》、张怀瑾《书断》皆有记载。

公元305年(西晋惠帝永兴二年)

王羲之三岁,王羲之父亲王旷时任丹阳(今南京市)太守。族伯王戎卒。

公元307年(西晋怀帝永嘉元年)

王羲之五岁,琅琊王司马睿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任命王羲之伯父王导为司马,并引为知己。王导携钟繇《宜示表》过江,后传给王羲之。

公元309年(西晋怀帝永嘉三年)

王羲之七岁,开始随老师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名铄,自茂漪。汉刘聪进攻洛阳,淮南内史王旷与之交战,刘聪败退。

公元311年(西晋怀帝永嘉五年)

王羲之九岁。北方战乱,中原氏族大批南迁。

公元314年(西晋愍帝建兴二年)

王羲之十二岁,读其父所辑《笔论》,书法技术进步很快。卫夫人对王旷云:近观是儿书,集有老成之智,必见笔诀也。

公元315年(西晋愍帝建兴三年)

王羲之十三岁,拜谒周顗,周顗以牛心炙先啖王羲之,客皆惊奇,王羲之始知名。

公元318年(东晋元帝建武二年)

王羲之十六岁,开始随同叔父王廙学习书法及绘画。三月,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即位,史称晋元帝。

公元322年(东晋元帝永昌元年)

王羲之二十岁。族伯王敦在武昌起兵,攻陷石头城,王导率王氏族人请罪。晋元帝卒,太子司马绍即位,史称晋明帝。王羲之叔父王廙卒。

公元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

王羲之二十一岁,郗鉴向王府求亲,王导请人到东厢选婿。王羲之坦腹东床,被郗鉴选中,召为婿。郗鉴女儿名浚,字子房,擅长于书法。王羲之写《谢鲲墓志》。

公元324年(东晋明帝太宁二年)

王羲之二十二岁。王敦再次起兵,王导、温峤、郗鉴、庾亮等人受命平叛。王敦病死军中。王羲之被朝廷任命为秘书郎。

公元325年(东晋明帝太宁三年)

王羲之二十三岁。晋明帝卒,太子司马衍即位,史称晋成帝。太子年幼,由中书令庾亮辅政。

公元334年(东晋成帝咸和九年)

王羲之三十二岁。朝廷任命庾亮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守武昌。王羲之为庾亮的参军、选长史,殷浩、王胡之亦在庾亮军中供职。

公元335年(东晋成帝咸康元年)

王羲之三十三岁,改任临川太守。晋《中兴书》载:羲之自会稽王友改授临川太守。

公元336年(东晋成帝咸康二年)

王羲之三十四岁。叔父尚书仆射王彬卒。

公元339年(东晋成帝咸康五年)

王羲之三十七岁。七月,王导卒。

公元341年(东晋成帝咸康七年)

王羲之三十九岁,写《敬伦帖》。

公元343年(东晋康帝建元元年)

王羲之四十一岁,写《稚恭进镇帖》。

公元344年(东晋康帝建元二年)

王羲之四十二岁,子王献之生。晋康帝卒,二岁的太子司马聃即位,史称晋穆帝。

公元345年(东晋穆帝永和元年)

王羲之四十三岁,写有《颜刘氏墓志》、《李柏文书》等帖。桓温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公元347年(东晋穆帝永和三年)

王羲之四十五岁,时任护军将军。朝廷引殷浩为心腹,参预朝政,已牵制桓温的势力。王羲之写《答殷浩书》,希望殷浩顾全大局,与桓温合作。王羲之写有《谯周有孙》等帖。

公元348年(东晋穆帝永和四年)

王羲之四十六岁,写《王兴之妇宋和之墓志》。

公元349年(东晋穆帝永和五年)

王羲之四十七岁,写《司州供给寥落帖》。卫夫人卒。

公元350年(东晋穆帝永和六年)

王羲之四十八岁,由护军将军升迁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职。写有《致邛竹杖》帖。

公元352年(东晋穆帝永和八年)

王羲之五十岁,写有《与会稽王帖》及《报殷浩书》,遗书制止殷浩北伐,殷浩未听。

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王羲之五十一岁。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郝昙、支遁及其子徽之、凝之、献之等41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袚禊之礼。众人‘曲水流觞’饮酒作诗。王羲之为所集诗作序,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殷浩北伐,王羲之再次阻止,殷浩未采纳王谏大败而归。

公元354年(东晋穆帝永和十年)

王羲之五十二岁。桓温以殷浩兵败之事上疏朝廷,朝廷废殷浩为庶人。

公元355年(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

王羲之五十三岁,誓墓辞官,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写有《誓墓文》及《来禽帖》等。

公元356年(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

王羲之五十四岁,写《归京帖》、《丧乱帖》。

公元358年(东晋穆帝升平二年)

王羲之五十六岁,与友人终日游山玩水,采服药石。写《与桓公笺》、《重熙书帖》。

公元360年(东晋穆帝升平四年)

王羲之五十八岁。谢安出山为官,王羲之写有《谢司马帖》。

公元361年(东晋穆帝升平五年)

王羲之五十九岁,误服药石身亡。写有《登汶岭帖》、《年垂耳顺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王羲之
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袒腹东床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
· 王羲之:長風帖
长风帖临摹本,纸本。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长风帖》又分称《长风帖》、《贤室委顿帖》、《四纸飞白帖》。释文:每念长风,不可居忍。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谓,深可忧。知贤室委顿,何以便尔,甚助,耿耿,念劳心。知得廿四日书,得(叔)虎廿二日书,云新年乃得发。安石昨必欲克潘家,欲克,廿五日也。足下以语张令未?前所经由,足下近如似欲见。今送致此四纸飞白,以为何似?能学不?
· 书法与灵性:王羲之与鹅的故事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而他与鹅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成为文人雅士津津乐道的佳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传奇。相传,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尤其擅长行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池塘边驻足,观察一群悠闲戏水的鹅。鹅仪态万千,尤其是其优雅的步态和游弋水面的从容,让他洞悉书法的真谛,特别是握笔与行笔的韵律。他主张,持笔时,食指应如鹅首,高昂微曲,运笔时,则仿鹅掌划水,如此方能使心神与笔尖合一,书法自然灵动。有一次,王羲之听说会稽有一个老太太养了一只善于鸣叫的鹅,他非常喜欢,于是跟老太太商量,想要买下,但老太太不肯卖,王羲之也并未强求。王羲之特别喜欢那只鹅,于是决定带着亲友前往老太太住处观赏,老太太听说有大官要来,非常开心,于是把鹅杀了招待他们,王羲之开开心心地去看鹅,却发现已被老太太杀了招待自己,顿时伤心不已,大呼可惜。王羲之与鹅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体现了中国文...
· 东晋王羲之像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官位右军将定,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号称“书圣”。逸少刚直高洁豪爽,不顾世俗常例。尤善书法,创造了一遵媚流便的新书体,把书法的艺术性推到了历史最高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妻郗氏也工书,有七子,献之最知名。王书的主要成就是行书和草书。传世墨迹很多有《兰亭序》、《姨母帖》、《平安三帖》、《十七帖》、《乐毅论》、《快雪时晴帖》、《初月帖》、《行穰帖》等脍炙人口。其中《兰亭序》对后世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宋赵构《翰墨志》载: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同谢安等41人在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修禾契(一种祭祀活动)时,为大家的诗集写的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其中“之”字二十字,各不雷同,酒醒后,又写了上百遍,都不及当时所作。《兰亭序》真迹已失传,今传世的均为摹本,以冯承素“神龙本”最为知名。
· 王羲之对联故事
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王羲之对联故事:有一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