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经》、《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由郑人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较为人熟悉的包括“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亡斧者(亡斧意邻)”、“歧路亡羊”等。书中许多寓言都带有足以警世的教训,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唐代时,《冲虚真经》与《道德经》、《庄子》、《文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

列子简介资料
魏晋(今本,有争议)
子部道家
《冲虚至德真经》
八篇
公元前770 年 - 公元前255 年
古本
《湖海楼丛书》本等
列子相关文献
列子梦论--列子与梦的探索
列子梦论--列子与梦的探索,世界上没有比梦更神奇更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然而在梦的面前人类却是那样的无知。科学
查看全文
列子梦论--列子与梦的探索
列子梦论--列子与梦的探索,世界上没有比梦更神奇更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然而在梦的面前人类却是那样的无知。科学
查看全文
列子
伪书争议一些人认为《列子》的原著在西汉以后便已散失,唐代柳宗元已经怀疑此书的来源,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首先认定《列子》是伪书,现存的《列子》已经不是原著,而是晋人凑杂道家的思想而写成的,高似孙、黄震、叶大庆、钱大昕、姚鼐、何治运、俞正燮、吴德旋、汪继培、钮树玉、章炳麟、陈三立、梁启超等人都以为此书为伪。杨柏峻《列子集释》所附〈辨伪文字辑略〉亦引朱熹〈观列子偶书〉作此书辨伪例证,以为《列子》剽窃佛书,然而实际上朱熹的意见正好相反。〈辨伪文字辑略〉引朱熹言:“又观其言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书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之所由出也。他若此类甚众,聊记一二于此,可见剽掠之端云。”然而朱熹的意见是以为佛书剽窃《列子》,在《语类》中说得更为明白:“今看《圆觉》云‘四大各散,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是窃《列子》‘骨骸反其根,精神入其门,我尚何存’语。”(卷126)。马叙伦《列子伪书考》...
查看全文
《列子》主要内容
《列子》是一部著名的哲学著作。旧题周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列为道家类。刘向、刘歆整理本早佚。《列子》凡8篇,篇目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天瑞》、《黄帝》、《汤问》、《周穆王》等篇,大体是就天地、众生、万物及其生生化化,进行广泛的讨论;《力命》、《杨朱》、《仲尼》、《说符》诸篇,则偏重于对人事、社会及应事接物进行探讨。全书贯穿了如何认识天地自然万物和人生等问题。在议论宇宙万物的篇章中,《列子》提出了关于宇宙万物生化过程的系统的、完整的看法,提出“道、易、机”三位一体的宇宙本体论。书中首先强调“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在永恒的循环运动中化生万物,而本身则无增无减,独立不改。接着论述了宇宙中“太易”经“太初”、“太始”、“太素”乃至“天地含精、万物化生”的生成过程,用“太易”把“道”与“气”统一起来。最后通过一段生物进化的描...
查看全文
列子学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列子学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说到列子学射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这个文言文的,小编记得小编小的时候就读到过,但是现在小编是一句都不记得的,其实这个是文言文了,说实话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那么这都不是事,因为下面小编将要给大家带来的时候就是关于这篇文章的文言文原文和以及翻译还是解析了,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了!列子学射原文: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列子学射翻译: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
查看全文
列子相关标签
列御寇
子部道家类
道家
道教四部经典
道经
伪书
古籍
家族谱大览
文氏族谱
文氏族谱
浏览:0
王氏族谱
王氏族谱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父辈以农耕养家糊口,改革开放后做点小生意以改变家境。 我十五六岁离家外出求学,以医为本,治病救人。一生秉持谦虚、谨慎、节俭、勤勉、认真、镇定、隐忍、纳谏、中庸、积善十则家训做人。 此十条家训是讲述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为官经商之道,也是行走江湖必备的法则,世间虽有万千之道理,不离此十条,望我儿王元能恪守成规并教育子孙后代务必常思常用,久而久之,必然能领悟其中的玄妙之处。 附王氏家训十则详述   一、谦虚   古人曰:“满招损,谦受益”。就是说做人不能缺少谦虚这种品质,毛主席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兵必败,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是六爻全吉,可见谦的意义是多么广大,所以说,王氏子孙务必首先做到谦虚,这是最重要的品质,应终身奉行之,久而久之必然应用自如,另外,还要包含忍让这种内涵,“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因为一己之愤怒而忘记了节制,小不忍则乱大谋。   二、谨慎   人在社会之上,陷阱非常之多,如果有一丝放松,可能就会产生很不好的事情,造成很大的恶果,所以,一定要谨慎行事,多思多想,要有怀疑一切的警惕之心,不要盲目乐观,正所谓:“乐极生悲”,“祸固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灾难的发生往往是在自己不留神的时候发生的,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当官还是经商,做学问还是交朋友。   三、节俭   节俭是一种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人要想做到节俭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当自己有钱之后,追求奢华,爱好面子,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很成功,很有钱,显示自己的财力,炫耀自己的奢侈,其实这种心理是病态的,一个人的美好德行,才能彰显一个人的人格魅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自己在讲排场,奢华的同时,无形之中这种风气会影响到子孙万代,家内必出败家之子,所以,一定要以身作则,不显露财富并不代表没有财富,好显露财富的人难免引起他人的歹心,所以,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易》曰:“节俭,吉,奢华,凶”。   四、勤勉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就是讲一个人千万不要懒惰,因为懒惰久了,人就没有斗志了,要时时刻刻勉励自己要勤奋,不要有丝毫的懈怠,好男儿当建立一番功业,不要玩物丧志。   五、认真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做学问还是走江湖,认真是一定要有的,否则,会被他人所欺骗,让上天借给我一双慧眼,不要被世人蒙骗。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千万别听风就是雨的,正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比如有一些人说张三不好,做了什么坏事,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哪怕很多人都这么说,要有自己的看法,认真去求证,正所谓,“事不目见而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切记之。   六、镇定   此乃指一种临危不惧的状态,行事不要慌张,哪怕天塌了地陷了,海枯了,石烂了,地球不再转动了,也要镇定自若,若能有这种心态将来必然大贵,如无这种心态,也要尽量养成这种心态,这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心态,是一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胸襟,诸葛亮临危不惧,大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所以能贵为宰相,这种心理素质十分重要。   七、隐忍   这是一种不轻易展现自己才能的手段,一定要不显山,不露水,低调做人。《易》曰:“潜龙勿用”,正是说一个人有了才能不要轻易张扬,似乎全世界的人都没有自己有才,这样会让自己陷入凶险的境地,到时候进退无路,那时候悔之晚亦。古之大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能够做到隐忍的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当自己的力量还不够的时候,一定要等待时机。“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做到收敛很不容易,做到的少,做不到得多,所以,成立大功业的人少,而碌碌之辈何其之多,可见是多么困难。   八、纳谏   古代区别圣君与昏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是否从谏如流,其实平心而论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功业不相上下,那为什么两个人的历史评价就相反呢?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唐太宗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而隋炀帝则过于刚愎自用,不顾朝臣们的反对大兴土木,难免灭亡。“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凡事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虽然自己很有才能也不要太过骄横,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每次都不犯错误。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所以,纳谏是很重要的,过度的相信自己很容易走错道路。   九、中庸   中庸太极之道,就是讲一个人要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事物,并且最后皆大欢喜,这是为人处事之道,十分重要,中庸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偏激,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什么东西不要一棍子打死,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很多人往往认定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绝对不允许第三者出现,比如唐太宗很多人说他是千古圣君,但研究历史的都知道人无完人,唐太宗晚年东征高丽,劳民伤财,这是一个大失误,可见极端是多么可怕,中庸之道的意义是多么广大。   十、积善   这一条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尽量要做到。《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经》:“作善则降之百祥,作恶则降之百殃”。但行善事,莫问前程,可见常怀济世之心,周围必多朋友,若思坏人之意,难免多行不义必自毙,众叛亲离,可见积善对于我们是多么有利!   此文乃是讲述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为官经商之道,也是行走江湖必备的法则,世间虽有万千之道理,不离此十条,凡是我王氏子孙务必常思常用,久而久之,必然能领悟其中的玄妙之处。
浏览:0
列氏族谱
列氏族谱
《列氏族谱》于明思宗崇祯末年(公元一六四三年)期间,由之杰公二十八世孙列徽瑜贡元篡修。
浏览:0
宋氏族谱
宋氏族谱
本族谱从第13世宋汉卿开始,为始迁祖
浏览:0
子集
子集
浏览:39325
子姓-宋氏-戴姓族谱
子姓-宋氏-戴姓族谱
戴姓原自于子姓,商朝的延续,商帝乙之长子子启,纣王同母庶兄,子启,出生时其母尚未立为正妃,因不得嗣,宋国的开国国君,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死后其弟子仲衍为国君,称宋微仲,传之第十一任君宋戴公,宋戴公死后,其嫡子宋武公继位,其支子公子㧑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宋戴公被奉为戴姓的始祖。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