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十六国)

(407年-431年)是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的政权。为别于三代的夏朝,故史称“大夏”,又其建国者为赫连姓匈奴人,又称“赫连夏”或“胡夏”。赫连氏本匈奴南单于后裔,内徙后改姓刘。十六国时先依刘渊,后附前秦。及苻坚灭代国,命其首领刘卫辰督摄黄河以西。前秦瓦解后,刘卫辰势力发展,据有朔方之地。

夏简介资料
3、• 407-425
431年
407年
夏相关文献
夏,夏
查看全文
夏朝国号:“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夏朝国号:“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
查看全文
晋太元十六年(391年)北魏攻杀刘卫辰,其子赫连勃勃奔后秦,为安远将军。晋义熙三年(407年)刘勃勃袭杀岳父、后秦高平公没弈干,并有其部,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改姓赫连,自以为匈奴是夏后氏后裔,建立大夏政权。不断侵扰后秦北边,前后俘获、坑杀数万。赫连勃勃为政残暴,发10万众筑都城统万城(今称白城子,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纳林河乡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交界处的无定河北岸流沙之中),期间稍有不满便刑杀工匠,导致工匠死亡数千人。夏凤翔六年(418年),赫连勃勃乘东晋灭后秦,乘虚轻取长安,在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即帝位,国势更强,拥有今陕西全境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真兴七年(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次年(426年)北魏攻取长安,427年降统万城,428年3月又陷安定城,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胜光四年(431年)赫连定灭西秦,又欲渡黄河击北凉遭吐谷浑袭击,兵败被俘,被送于北魏,...
查看全文
列昂纳多·夏夏
参见艺术家列表马里奥·巴尔迪
查看全文
夏老屋夏氏祠堂
夏老屋夏氏祠堂,坐落在夏老屋老鼠仓,位于小市平小路中段西旁。东近:乾隆牡丹古园坊,清明谷雨花飘香;北望:天柱山脉卧前方,山锋祠堂对峙望;南临:影视城墙古楼房,四面八方游客旺;西傍:皖水河母依身旁,一年四季水荡漾.欲知夏氏祠堂盛况,请君随我前往:阳春三月,雨后天晴;春光明媚,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碟舞蜂勤;漫山遍野,景色迷人。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抖擞,我怡然信步不知不觉来到了老鼠仓,迎面一凉亭映入眼帘,巍然屹立,独傲苍穹,别有一番雄伟壮观之势,走近细瞧,“夏氏始祖”四个大字,醒目了然;亭下尺高花柱,围亭中通,两边倚柱条椅,可供休息遮雨避风;亭两边砌墙对称平立,左墙倚丘而傍,嵌有建祠捐款名单,行行条条,清清楚楚,右墙临地独立,濹书夏氏一世祖公简介,历历在目,一目了然。站在平小路上观亭,恰似“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境,只有登上亭子之后,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两条宽敞的水泥路花开两朵,南北分枝。北面...
查看全文
夏相关标签
夏国
407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
五胡十六国
中国历史政权
中国古代民族与国家
古政权(中国)
家族谱大览
丰庆夏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00年(江西上饶 : 何茂龙梓). 12册 :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 夏庭. 始祖 : (宋) 夏钊,字仲和,号希亷. 暨公后裔. 嘉祐年间进士. 自洪源迁贵邑. 丰庆始迁祖(1世) : (宋元之际) 夏仲安,行安二,名廷拔,字宁居,号仙谷. 钊公12世孙. 迁广丰廿三都. 下一子 : 夏招四. 派祖(3世) : (元明之际) 夏伯明,行亨七 ; 夏伯亨,行亨十一 ; 夏温德,字定远,行亨十七. 皆为招四公之子. 伯明派下房祖(7世) : 夏尚哲,行华十四 ; 夏尚德,行华十六 ; 夏尚寍,行华十九. 伯亨派下房祖(7世) : 夏时勉 ; 夏时敏,行华六七 ; 夏应清,行华八 ; 夏尚安,行华廿六,字乐夫 ; 夏尚朴,行华三六,字敦夫,号东岩,别号立斋. 温德派下房祖(7世) : 夏受浓,行华四四 ; 夏受昶,行华五三 ; 夏受亨,行华四九 ; 夏受高,行华六五. 另房祖(8世) : 夏环,行富五,字一之,号吉山,别号恒斋竹轩. 显荣公次子. 派行 : 安招亨举升 荣华富贵恭 宽信敏惠格 致诚正修定 静能虑得道 子男伯公侯 学乃身之宝 儒为席上珍 (增派) 俊杰垂史献 圣贤永世呈. 散居地 : 江西省广丰县, 永丰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浏览:100
丰庆夏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00年(江西上饶 : 何茂龙梓). 12册 :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 夏庭. 始祖 : (宋) 夏钊,字仲和,号希亷. 暨公后裔. 嘉祐年间进士. 自洪源迁贵邑. 丰庆始迁祖(1世) : (宋元之际) 夏仲安,行安二,名廷拔,字宁居,号仙谷. 钊公12世孙. 迁广丰廿三都. 下一子 : 夏招四. 派祖(3世) : (元明之际) 夏伯明,行亨七 ; 夏伯亨,行亨十一 ; 夏温德,字定远,行亨十七. 皆为招四公之子. 伯明派下房祖(7世) : 夏尚哲,行华十四 ; 夏尚德,行华十六 ; 夏尚寍,行华十九. 伯亨派下房祖(7世) : 夏时勉 ; 夏时敏,行华六七 ; 夏应清,行华八 ; 夏尚安,行华廿六,字乐夫 ; 夏尚朴,行华三六,字敦夫,号东岩,别号立斋. 温德派下房祖(7世) : 夏受浓,行华四四 ; 夏受昶,行华五三 ; 夏受亨,行华四九 ; 夏受高,行华六五. 另房祖(8世) : 夏环,行富五,字一之,号吉山,别号恒斋竹轩. 显荣公次子. 派行 : 安招亨举升 荣华富贵恭 宽信敏惠格 致诚正修定 静能虑得道 子男伯公侯 学乃身之宝 儒为席上珍 (增派) 俊杰垂史献 圣贤永世呈. 散居地 : 江西省广丰县, 永丰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浏览:100
夏氏宗谱 [34卷,及卷首]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植本堂藏, [民国10(1921)]. 存30册 : 世系表. 收藏者 : 山西社会科学院. 此谱之总卷数不详, 卷34为最终拍摄卷. 缺卷1-2, 14, 16, 19, 26, 31. 一世祖 : 夏禹. 三斗坪始祖 : 夏光廷,讳远 ,行一. 原籍浙江绍兴人,后徙金华武宁三斗坪. 江州德安白水畈始迁祖 : 夏先雍,讳(马劦),字永和,行百六. 新昌石门沉坑始迁祖 : 夏崇武,讳琪,字介叟. 自白水畈迁新昌. 本谱以夏崇武之三子, 夏志弦派下的世系为主. 11世派祖 : 夏云华,字美玉 ; 夏云淑,字善宇 ; 夏云升,字迹宇 ; 夏云派,字光宇 ; 夏云轮,字先英 ; 夏云镇,字安定...等. 16世派祖 : 夏朝申,字文遇 ; 夏朝清,字会明 ; 夏朝福,字天甲 ; 夏朝喜,字士燕 ; 夏朝林,字修竹 ; 夏朝宝,字文雅...等. 散居地 : 江西省德安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夏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植本堂藏, [民国10(1921)]. 存30册 : 世系表. 收藏者 : 山西社会科学院. 此谱之总卷数不详, 卷34为最终拍摄卷. 缺卷1-2, 14, 16, 19, 26, 31. 一世祖 : 夏禹. 三斗坪始祖 : 夏光廷,讳远 ,行一. 原籍浙江绍兴人,后徙金华武宁三斗坪. 江州德安白水畈始迁祖 : 夏先雍,讳(马劦),字永和,行百六. 新昌石门沉坑始迁祖 : 夏崇武,讳琪,字介叟. 自白水畈迁新昌. 本谱以夏崇武之三子, 夏志弦派下的世系为主. 11世派祖 : 夏云华,字美玉 ; 夏云淑,字善宇 ; 夏云升,字迹宇 ; 夏云派,字光宇 ; 夏云轮,字先英 ; 夏云镇,字安定...等. 16世派祖 : 夏朝申,字文遇 ; 夏朝清,字会明 ; 夏朝福,字天甲 ; 夏朝喜,字士燕 ; 夏朝林,字修竹 ; 夏朝宝,字文雅...等. 散居地 : 江西省德安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江西源潭
浏览:100
夏氏重修族譜
原书 : [出版地不详] : 明德堂刊, 清道光6[1826]. 4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远祖 : (周) 杞伯,东楼公. 大禹之后. 始祖 : (汉) 夏婴,字道真,号昭平侯. 食邑汝阴. 一世祖 : (唐) 夏显. 改复姓夏侯为单姓夏. 为东楼公之71世孙. 江西始祖 : (宋) 夏从政,字汝善,行六十四. 居吉安太和. 楚南始祖 : (元) 夏原显,字荣耀. 居溆浦. 始迁祖 : (明) 夏敏完,字富有 ; 夏敏琛. 由江西抚州乐安宦游湖南. 二大派祖 : 夏贵南(完公之子) ; 夏广南(琛公之子). 贵南公传五房 : 夏景伦(大房) ; 夏景良(二房) ; 夏景芳(四房) ; 夏景贤(五房) ; 夏景琦(六房). 广南公下三子 : 夏景荣(不详) ; 夏景华(不详) ; 夏景贵(传). 散居地 : 湖南省邵阳县, 新化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签题 : 会稽家乘. 书衣背面题 : 夏氏族谱. 江西抚州
浏览:100
夏氏宗谱 [5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报本堂重镌, 民国25[1936]续修. 54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远祖 : (周) 汪姬,姓鲁. 成公次子. 皖怀始祖(一世) : (元) 夏觉才,字庆三. 汪姬71世孙. 由豫章弋阳迁皖,后居怀宁夏家中洲,易姓为夏. 派祖(5世) : 夏永进 ; 夏永善 ; 夏永禄. 皆为朝晟公之子. 永进派下九子 : 夏景秀 ; 夏景郁 ; 夏景馥 ; 夏景明 ; 夏景星 ; 夏景晖 ; 夏景易 ; 夏景旸 ; 夏景时. 永善派下七子 : 夏景(王茂) ; 夏景瓒 ; 夏景珷 ; 夏景珍 ; 夏景璋 ; 夏景璨 ; 夏景连. 永禄派下六子 : 夏景暹 ; 夏景高 ; 夏景隆 ; 夏景万 ; 夏景静 ; 夏景琸. 宗派 : 觉友妙朝永 景文广子振 应家道世代 延大昌先进 登显效元良 荣华绳祖盛 光前克裕昆 崇德昭余庆. 散居地 : 安徽省怀宁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夏导读知识
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我国夏季去边高温,南北温差也较小,很多地方的最高气温都达到了35℃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能达到40℃。一般来讲我国气温分布规律是南高北低,但是夏季最热的城市却不在南方,而是在西北内陆,它就是吐鲁番。吐鲁番位于吐鲁番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内陆,远离海洋,从海洋吹来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夏季降水少,再加上日照时间长,加上地形因素的影响,热量会在盆地内聚集,难以散去,因此夏季非常炎热。吐鲁番7月的平均气温有33℃,极端最高气温曾经达到49.6℃。
浏览量:940次
夏氏家谱字辈查询
夏氏家谱字辈查询
夏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由姒姓夏氏和妫姓夏氏组成。其中以大禹后裔姒姓夏氏为主。当今夏氏人口约470万,排名第55位。 【夏氏家谱】 江苏扬州维阳夏氏重修族谱十六卷,夏丰融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西新建夏氏家谱,夏献云辑,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遵道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上虞桂林夏氏宗谱十卷,夏宪法曾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夏氏四修族谱九卷,夏扬弼纂修,民国丙寅年(公元1926年)会稽堂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湖南汉寿枫田夏氏五修族谱十六卷,夏达基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图书馆 【夏氏字辈】 山东临邑夏氏字辈:久金大荣贞祥富来国家昌盛幸福安康湖北监利夏氏字辈: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浙江上虞夏氏字辈:安邑垂谟远涂山锡祚长衣冠怀旧泽杯桊溯前光敦本彜伦叙乘时匡济良诗书衍道脉忠孝立纲常贵州盘县夏氏字辈:文字登明朝有公庆白辽贤才良虎座祖德大廷操云南昭通夏氏字辈:腾越标焕彩群堂谋统渊齐颂贺浩功
浏览量:2307次
夏至习俗
夏至习俗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是每年的公历6月20日-22日之间。夏至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气,因为正值麦子收获时期,自古以来就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因此,夏至也被纳入古代祭神礼典。夏至习俗祭神祀祖: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通常会选择特定节日来拜神祭祖,后来发展成节日宴饮活动。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消夏避伏:妇女们在这天通常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用来扇风以及防止生痱子。夏至节气食物: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夏至节: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浏览量:774次
夏至吃什么
夏至吃什么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至这一天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就会向南移动,白昼慢慢变短。夏至一直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民间一直有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夏至过后,人们还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古时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也是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刚好这个世界新麦已经上市,所以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中国不同地区,饮食习惯不一样,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夏至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而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在某些地区,夏至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家吃饭的习俗。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各家面馆人气兴旺,无论是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都很畅销。浙江绍兴地区的人们习惯吃蒲丝饼,他们还有在这天祭祖的习俗。无锡人在夏至这天,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山东则是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黄县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岭南地区的人非常喜欢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吃完之后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
浏览量:846次
消夏的意思
消夏的意思
消夏(xiāoxià)的意思是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用消遣的方式度过夏天,可以理解为避暑。消夏一次出自清代吴伟业的《八风》诗序:“余消夏小园,风塕然而四至。”清代陈维崧的《解语花》词:“羡高情,楚畹湘潭,助幽人消夏。”朱自清《外东消夏录·引子》:“这回我从昆明到成都来消夏。消夏本来是避暑的意思。”冰心《去国·最后的安息》:“这一年夏天,她父亲的别墅刚刚盖好,他们便搬到城外来消夏。”
浏览量:10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