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文化—风景揽胜—长春般若寺
吉林文化—风景揽胜—长春般若寺,长春般若寺坐落于人民广场东侧西长春大街,是长春市最大的佛教寺庙。据史料记载,
放光般若经
简介该经记述般若波罗蜜法及学习功德。最初该经由曹魏甘露五年时,朱士行从西域地区抄得梵本,由弟子法饶送回洛阳。晋惠帝元康元年才由于阗高僧无罗叉送梵本,由竺叔兰口译、祝太玄、周玄明笔受完成。参考文献^《高僧传》卷四:“出家已后专务经典。昔汉灵之时竺佛朔译出道行经。即小品之旧本也。文句简略意义未周。士行尝于洛阳讲道行经。觉文章隐质诸未尽善。每叹曰。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誓志捐身远求大本。”
般若经
般若经的历史般若经的结集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十世纪。学者爱德华·孔兹把般若经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原始阶段,最早的般若经《八千颂般若》首先诞生。这个阶段大致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在印度处于安达罗王朝时期。佛学家也认为它是最早的大乘经之一。因为,般若经典和其他大乘经相比,更明显具有巴利经典所采取的对话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是早期佛经特征的。而且般若经中的佛陀通常与祂的弟子,如须菩提、满慈子、舍利弗对论佛法,在其他大乘经中,与佛对话的,更多的是菩萨。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般若经的篇幅不断扩充,从八千颂扩展到一万八千颂,二万五千颂乃至十万颂。在二到三世纪的龙树时代,就已经有了大品般若经和小品般若经的流行,大品般若指的是两万五千颂的版本,小品般若指的是八千颂的版本,二者篇幅详略不同,但内容相近。浓缩阶段,有两种浓缩方式,一种是把长篇的般若经用散文的方式压缩,形成了《金刚经》、《心经》这样的作品;...
般若寺
参考文献名刹古寺自助游编写组.名刹古寺自助游(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104–106.ISBN7-80128-748-7.
般若
般若(梵文:Prajna),亦译“波若”、“钵若”、“钵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译“智慧”、“智”、“慧”、“明”等,是佛教六度波罗蜜之一。“智慧”在大乘佛教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印度佛教据以发展出龙树、提婆之中观学派,中国佛教则据以形成专门的“般若学”,亦为三论宗的理论基础,并为一切大乘宗派所运用。据大小品《般若经》和《大智度论》等解释,“般若”的功能在体认“诸法实相”,所谓“本无”(真如)、“性空”,同时提倡从“缘起”关系上分析世界现象,所谓“因缘所生法”,并以对此两者的觉悟,作为实现解脱的根本途径。其结论是:人的认识本性不可能把握纯粹的真实,所有对象都不出名言臆想的范围,所谓“如梦如幻”。众生的谬误,在于错把自己名言臆想的产物,当作真实不虚的存在,从而成为自己的束缚。能够觉察一切名相“本无所有”即是“实相”,亦称为“真谛”;而承认名言假有的存在及其在世俗世界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