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三国时期 屯田制

屯田制

屯田制,是中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采纳部下枣祗和韩浩等的建议而施行的土地制度,对三国以及之后很长时间的中国历史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军队戍边屯田,西汉时就常用于开拓和驻守西北边疆。汉文帝时,大臣晁错就曾建议“徙民实边”。汉武帝时,赵充国建议“屯田”于边防,戍卫与垦耕并顾,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和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时亦不白花人力,乃一举两得之构想。但是直到东汉末年,所有屯田的构想与实施都只限于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解决边境守备军队之需,并不作为经济和社会制度。

而最早提出屯田制度的则是曹操麾下的枣祗,此外还有韩浩 ,而实行者包括任峻和曹魏时期的邓艾等。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

屯田制相关文献
曹操的屯田制
曹操的屯田制,屯田制自古有之,并非曹操首创。但曹魏屯田的规模和作用之大却是空前绝后的。关于
查看全文
关于曹魏屯田制
关于曹魏屯田制 ,主要在六个方面存有不同意见。(一)曹魏屯田始于何年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始
查看全文
屯田制
分类军屯军屯是指设立土地予不用打仗的军士,要求士兵能自行耕作而生产行军所需粮食。军屯以六十人为一营,且佃且守,士卒需缴纳分成地租。民屯民屯则指发放土地(使用权)予一般民众耕作,土地业权(所有权)仍归于政府所有,而民众耕作所获收成则扣除佃租,余下归私人所有。负责耕作的民众不能擅自弃下配给的土地不顾,否则将会受罚。一般以五十人为一屯,屯田民称屯田部民、屯田客。屯设屯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等官员管理,直属于中央。佃租一般采取分成方式,使用官牛者,缴纳十分之六,使用私牛者,缴纳一半。影响东汉末年蝗灾为患,社会亦十分动荡。农耕设施受到战争破坏,更兼壮丁被军阀强征入伍,农作收成大为减少,粮食供应十分短缺,甚至传闻有人吃人的事件发生,曹操此一制度抒缓当时中国北方粮食需求的压力。枣祗首倡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
查看全文
什么是屯田制?
自东汉灵帝以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长期不断的豪强兼并战争,使广大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到处都是“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局面。不仅广大农民生活在饥饿之中,就连以抢劫来维持的地主武装也抢不到粮食,只有靠河蚌和桑椹来充饥。许多军阀,因为严重缺粮而在战争中失利。曹操在最初几年的征战中,也经常因粮食接济不上,被迫中途撤兵,放弃即将到手的军事胜利。枣祗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余部时,对起义农民亦战亦耕的兵农合一的做法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从中受到了启发。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就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在许昌,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
查看全文
关于曹魏屯田制
主要在六个方面存有不同意见。(一)曹魏屯田始于何年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始于初平三年(192年)说]持此说者有赵克尧、许道勋、陈守实、高敏等。赵克尧、许道勋认为:初平三年“曹操尾追并败降了青州黄巾”,“如何解决众多黄巾的生计问题呢?曹操没有足够的粮食贮藏,唯有组织他们投入生产”。表现在:“第一,设置东阿为屯田地区”。“第二,役使屯田的劳动对象。”“第三,获得东阿、积谷以供军食”。“可以说,东阿屯田是枣祗利用青州黄巾的人力将毛玠屯田建议予以实际贯彻的结果。”1陈守实认为:“东汉末年,如魏书所载,‘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这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十二月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得戎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这个数字,可能有些问题,因为前一年进攻渤海,为公孙瓒所败,而死伤很多的黄巾,也号称三十万。但无论如何,终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曹操必须给养有把握,有办法,方能收...
查看全文
屯田制相关标签
三国政治
中国土地制度
汉朝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