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明朝 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是指中国明朝明太祖在位时期(1368—1398年)的治世。明太祖统治期间,以洪武作为年号。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改革吏治,并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人口有所增加以及经济有所增长,史称“洪武之治”。然而洪武年间实际上仍进行全国统一征伐,所发生的农民起义,较任何一个王朝建立初期都多。

洪武之治简介资料
(约)1368 年
(约)1398 年
洪武之治相关文献
洪武之治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怎么评价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怎么评价洪武之治?,元朝末期,官员贪污,蒙古贵族靡烂,朝政腐败。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赋税,并且大
查看全文
明朝“洪武之治”究竟有多富有?洪武之治是否真的存在?
明朝“洪武之治”究竟有多富有?洪武之治是否真的存在?,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查看全文
明朝洪武之治明朝为何未出现洪武之治?
明朝洪武之治明朝为何未出现洪武之治?,明朝洪武之治是指明朝初年朱元璋在位期间的治理,又称为洪武盛世,在朱元璋在位期
查看全文
洪武之治
政治改革官制及废丞相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承袭元朝。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行中书省则总管一省军、政、司法。不久,朱元璋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于是决心加以改革。他首先废除某某等处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执行皇帝的命令。其后,进一步宣布不许再议置丞相。秦汉以来行之一千六百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整顿吏治明朝初年的监察机关称为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御史台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负责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监察御史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却重,外出巡查,号“代天子巡”狩。此外还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驳...
查看全文
洪武之治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改善元末时期的混乱局面,开始考虑恢复经济,恢复民生,力求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提升国力。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应运而生,元末以来的混乱局面终于得到控制,国家呈现盛世之相,史称洪武盛世,又名洪武之治。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画像就政治举措而言,中央上,朱元璋以“谋不轨”罪名为由诛杀丞相胡惟庸,并借此机会,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彻底废除秦汉以来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同时,改革吏治,设置了检察机关—御史台。严禁各级官职玩忽职守,蠹(dù)政害民。朱元璋在吏治整顿上甚至引入考核升降级制度,对于中下级官吏,称职者升级,不称职者降级,品德卑劣的官员会被罢职为民。对于贪官,洪武年间的惩罚更是十分严厉,只要赃款超过六十两以上的,就会被剥皮并枭首示众。法律上,朱元璋重视法制的建设与实践,并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亲加裁酌《大明律》,肯定了明初人身地位的变化,废除了元...
查看全文
洪武之治相关标签
明朝政治
明朝历史事件
中国历代盛世
明太祖
时代特征
家族谱大览
15.朱氏宗谱, 15, 卷16: 国治公支下之纲公起世系, 194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紫阳堂, 民国36[1947]创修. 存3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25, 27, 35, 36. 始祖(1世) : (明) 朱英 ; 朱必先. 皆为洪公子. 原籍江西,迁黄冈县嘉鱼村. 英公下派祖(5世) : (明) 朱万厚(瓦屋湾祖) ; 朱万善,字弼(嘉靖22年举人,住长塘湾). 必先公下派祖(5世) : 朱万章 ; 朱万里 ; 朱万岊 ; 朱万元 ; 朱万淳 ; 朱万受(或万寿) ; 朱万金...等. 万厚公下三子 : 朱一纲,字献纲(长房) ; 朱一思,字献策(次房) ; 朱一钦,字献钦(三房). 万善公下三子 : 朱一俊(长房) ; 朱一杰,字继在(次房) ; 朱一统(三房). 一俊公下支祖(10世) : 朱国言 ; 朱国遵 ; 朱国彦 ; 朱国道 ; 朱国遐 ; 朱国举 ; 朱国黄 ; 朱国华 ; 朱国正...等. 一统公下支祖(10世) : 朱国轼 ; 朱国言 ; 朱国义,字至义...等. 刘朱家山始迁祖(7世) : 朱升. 万岊公孙. 朱家堑一世祖 : 朱志高,字学先. 生三子 : 朱良伦 ; 朱良浩 ; 朱良油(迁朱家套). 瓜瓞绵延至21世, 无字行排序. 朱沅泗长房支祖(4世):朱伟秀. 天恒公之子. 良伦公裔. 下有一子 : 朱万见. 朱沅泗二房支祖(4世) : 朱万正(子二 : 朱良学 ; 朱添惠) ; 朱喜正(子二 : 朱良辅 ; 朱良治)…等. 添德公之子. 良浩公裔. 注:目录所列条目与卷中内容有出入, 分述如下: 1. 卷之十四, 一连公( 误植为一明公, 公支派下在卷十五中. ) 2. 卷之十八, 应加格林祖致章公…等支下世系 3. 卷之三十, 主要为愈祖昱春公下万岊支世系:格学祖致道致德致仁三公支下世系 4. 卷之三十一, 主要为愈祖昱春公下万元支世系:一乐一荣一定一本一重一静公…等世系 5. 卷之三十一~卷之三十三, 应为卷之三十二~卷之三十四, 而卷之三十四实为卷之十四. 名辈(4世起)似为 : 春万一☆臣 家国之士格 致诚正学为 有本道乃. ☆代表单名辈. 散居地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黄冈市, 麻城市, 孝感市, 荆州市…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北塘洪氏宗谱 [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82年重修. 1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4 (行略,祀产). 外纪ㄧ世祖 : (唐) 洪斌卿. 陕西凤翔人. 周广顺元年以功迁肃州. 内纪一世祖 : (唐) 洪经纶,字景福. 为婺源官源始祖. 光州始迁祖 : (宋) 洪子隆. 经纶公6世孙. 迁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 黄邑始迁祖(1世) : (宋) 洪敦,字世勤,讳兴凡. 斌卿公7世孙. 原籍丹阳,后居黄邑之长泾. 其子应鲸公为老大房祖. 迁闽始祖(8世) : (宋元之际) 洪远治. 为经纶公19世孙. 由光州固始县迁闽泉之永春州. 应鲸公下派祖(9世) : (宋) 洪道茂,字可源 ; 洪道英,字可从. 远治公下派祖(16世) : (明) 洪志贯(居永春州) ; 洪志平(居华垟蕉坑) ; 洪志文(居鼎邑董江) ; 洪志忠,讳平川,字学禹(住平邑西程) ; 洪志质(住华垟楼下). 志忠公下房祖(20世) : (清) 洪元荣,字朝实. 迁居至沙埠头. 为沙埠头始祖. 道茂公下房祖(25世) : (清) 洪允星(东山房) ; 洪允鉴(北塘房). 注 : 此谱主要记载道茂公, 及元荣公后裔资料. 字行(10世起) : 之茂择子孟 仲季汝德初 叔以光允 维宗用昌芳 秀国兴邦发 其祥公永世. 新增名行: 民生富强 振兴中华.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乐邑北塘洪氏宗谱. 散居地: 浙江省黄巌县, 乐清县, 及福建省永春县等地.
浏览:0
豊山洪氏族谱
始祖:洪之庆.
浏览:0
豊山洪氏族谱
启明大学中央图书馆 始祖洪之庆的子孙录 1962年发行, 1250-1962
浏览:0
豊山洪氏大同谱
首尔特别市钟路区经运动101-1,洪承范,1985年发行 忠南大学图书馆, 1250-1985 始祖洪之庆(高丽国学职学士)的子孙录
浏览:0
章内金川洪氏宗谱 [30卷,含首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本堂藏, 清光绪2[1876]八修. 30册 : 插图. 收藏所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中心. 受姓鼻祖系出姬周卫大夫宏演之后, 至唐高宗因避讳而改为洪, 居丹阳. 迁婺始祖 : (唐) 洪经纶. 淮阳人,官丹阳,居婺源官源. 四子洪全,为百世不迁之祖. 迁闽始祖 : (宋) 洪治,行远. 景定年间偕弟由光州固始而入桃源,即永春卓口地. 治公二传后分仲弦 ; 仲铭 ; 仲政三派. 弦派祖 : 洪仲弦. 由卓口迁本都山头. 子孙各迁衢州, 常山, 温州, 泉州, 建宁等地. 铭派祖 : 洪仲铭,即轩芦. 子孙居福鼎南镇玉山, 六都桥西, 政派祖 : (明) 洪仲政,幼名安. 子孙各迁福宁, 温州, 衢州, 广信等地. 凤坑派一世祖 : 洪训. 元初自河南固始随兄治公迁闽泉之永春卓口. 其孙仲钦迁本都, 建基凤坑居住. 坛坑派迁常始祖 : 洪恩. 原系光州固始子隆公之12世孙. 元间迁衢常. 曾孙迁寓常北坛坑居住. 迁闽始祖 : 洪十七郎. 祖籍婺源, 继迁光州固始. 因弟十九郎官武荣令迁居泉州, 子孙继迁南安县杨墘, 玉邑大山坞居住. 散居地 : 福建省 ; 浙江省 ; 江西省 ; 四川省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编目. 版心题 : 洪氏宗谱.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