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碧妍
2021-07-14
世界变化太快,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有人说传统民俗如昨日黄花无声凋谢。实际上,传统民俗能够融进现代。当不适合现代人的需要和兴趣时,传统民俗自然会被抛弃在历史的烟尘中。一旦有需要,现代人往往能够在古老智慧中找到新的生机。
传统在保持核心文化因子前提下,通过现代形式的基因重组,它们能够以现代方式复兴。比如现在博白老年大学的山歌台上,千人聚集,客家山歌墟开市,七旬老人周基富就把《八荣八耻》融入到客山歌:“热爱祖国最光荣,危害祖国成 雄;服务人民群众拥,背离人民无处容;遵纪守法人赞颂,违法乱纪进狱笼;艰苦奋斗好传统,骄奢淫逸变狗熊……”山歌老人唱得如痴如醉,悠扬曲调荡漾着客家人悠远绵长的情丝。这种“原生态”的传统民俗文化相当新颖别致,把“八荣八耻”的精神随着山歌传遍了博白大地。这是白州传统民俗现代传承的一个例子。
“相沿成风、相习成俗”。民俗是文化系统中最具传承性、稳定性的一个层面,也是最为丰富多彩的部分。客家地区自古族群多元,先后有十几个族群在这里生息繁衍,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千百年来,客家人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凝聚力量,创建了博白经济的繁荣,维护了博白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博白文化的兴盛。
历史发展到当今,民俗能延续文化,维护精神家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当代博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变革加剧,外来文化强烈冲击,规则错综复杂,人们在现代生活世界里往往缺少安全感和稳定感,无所适从。而传统民俗可以带来亲切感和熟悉感,解除愁闷,增强自信,守望着精神家园。好比客家山歌所唱:“出门三步唱山歌,常唱山歌百岁多,男女老少齐欢唱,唱到大家乐呵呵。”在山歌民众眼里,山歌就是唱开心,大家或歌唱锦绣山川,或赞美甜蜜爱情,或歌唱辛勤劳动,或向往美好生活。人们听唱客家山歌,在形象生动的歌谣中超脱繁琐的日常生活的羁绊,开开心心。这是民俗的强大力量,用乡民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满足民众精神生活,由此带来安定和愉快。
民俗带来文化认同,帮助人们建立一种稳固的社会联系,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现代生活。有句客家格言叫做“宁丢祖宗田,毋忘祖宗言”,山歌本来就是唱出来的话,本来就有“以歌会友”交际功能,对于客家聚居地的山歌民众来说,在山歌场,大家不仅是歌友,有共同爱好,大家还是同龄人,有共同语言;对于客家杂居地的山歌老人来说,在山歌场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客家人的母语情结,大家都讲客家话,有共同的文化追忆,亲切且热情地相互交流各种信息和近况,增进感情和理解。并且,改革开放后,客家地区政府部门将之作为“外交名片”扩展到了“公”交,通过客家山歌这么一个传统的“阿姆话”艺术,海内外客家人的心连在一起。从深层次讲,这是客家人认同意识从政治、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转向。民俗强大且丰富的和谐因素,利于社会交往,这是民俗维系民心、维护稳定的根本。
民俗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地方性、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博白较早地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早认识到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需从深厚的民俗文化中寻找不竭的文化资源。客家民俗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发展空间,其本身也能为博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而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自觉,客家人打造出不少具有现代客家风格和博白气派的文化精品,比如博白客家文化节、博白采茶剧和博白杂技团等等,促进了博白的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事实证明:越有地方特色的东西,越有开发价值,越受大众欢迎,越有益于建立和谐的文化产业。
可见,民俗因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而被当代博白人需要。尽管传承人、参与者、传承方式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并且后继者亟待培养,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热潮,客家山歌夕阳正红。客家山歌复兴个案表明,乡土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得以在城镇中精彩演绎,现代社会为传统民俗开辟了更广阔的舞台。民俗能够满足当代人需要,因此能够被“无意识地传承”,同时又被“有意识地发明”,这是当代民俗文化自我调适的结果。
民俗有如一条流动的河流,不舍昼夜,延续着客家文化,展示着文化的多样性。如今,民俗活动参与者的老龄化是普遍现象,幸喜,民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已经成为政府、学者、传承人、民众、文化产业商人和大众媒体共识。有赖于白州人的文化自觉,正如客家山歌唱响和谐乐章,民俗文化正延续着客家文化,构建着博白人的精神家园,并丰富了博白的文化产业,提高了博白文化竞争力,成为建设和谐博白的重要因素。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