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又称
川青人。主要分布在
贵州省
西部的毕节、
安顺、
六盘水市三地、市所属十多个县。
从居住
地域来说,穿青与各
民族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但在一些主要的聚居区如织金、纳雍等县,他们居住的
村寨连绵百余里。其余各县,“杂村不杂户”的穿青村寨比比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穿青村寨,多数处于边远的
山区地带,少数处于平坝
地区,街场
基本上没有。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老辈子话”(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
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数地区还保持着这种方言的痕迹。如“f”变“h”,“ian”变“ie”等,一说话就知道是穿青人。由于穿青
先民较早接受
汉文化的影响,
母语消失,他们的语言已分辩不清,这种“老辈子语”是否是独立
民族语言的痕迹,尚未查出确实证据。现在他们都普遍使用了贵州通行的
官话。
他们的表面
文化特征--服饰在大部分地区虽然已近于消失,但在一些边远偏·僻地区还明显可见。他们的信仰——五显坛至今还普遍牢固地保持着。
节日、婚姻、丧葬等方面的
习俗多数与周围各民族不同。其
民族意识与
民族感情十分强烈。
据史志记载,穿青人的族称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后期叫“穿青”。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贵州的土著民族,这是以居住的历史状况来称呼的;所以称为“里民子”,是因为他们先民与早期“里人”(亦泛称“僚”)有关,这是就其历史源流来称呼的;所以称为“穿青”,是从“衣尚青”而得名,这是以其服色特点来称呼的。这几种称呼先是他称,进而“穿青”一名被穿青人接受’了,成了他们;的自—称。这个名称最早见于乾隆《威宁州志》,继后是光绪《平选州续志)和民国《大定县志》、《
镇宁县志》、《
平坝县志》。《
平远州续志)和《大定县志》是在记述同治初年农民起义时提到的,《镇宁县志》则把“穿青”作为该县的第四种民族载入史册。此外,清康熙三年
吴三桂平
水西之后流传于
民间的
木刻唱本《水西传》也记有“穿青”,把他与水西境内的彝、苗、仡佬、龙、蔡、羿、白、仲家等八个民族并列,统称“九种夷蛮”。由此可知“穿青”这个名称,明代就有了。
与穿青邻近的少数民族对穿青人也有专门的称呼。剪发仡佬称之为“褒撒”,披袍仡佬称之为“沙越”,苗族称之为“撒格娄”,彝族称之为“撒娄米”,布衣族称之为“戛敖”。这些民族称“穿青”与称汉族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蓑”、“沙”撒”、“戛”,含意是“客人”或“另一种人”、“后来的人”,并非专指汉人’,也不认为“穿青”是汉人,如彝族称汉族为“撒普“,称布依族为“撒土”、称回族为“撒拉”、称穿青为“撒娄米”,这“撒*’即带有“客人”、“另一种人”的意思,并非认为布依族是“白汉人”,回族是“黑汉人”。又如有些地方的侗族称徭族为“(k016州 )”称壮族为“(kojsul)”,这个“ka”字也是带有“客人”或“另一种人”的意思。总之他们认为“穿青”不是汉人。
此外,汉族还辱称穿膏为“通背猴”。这种辱称是从穿青人的信仰而起。穿青先民居于南方,
古时崇拜山魈
为神,以猴为自己民族的
图腾,自称是“山魈人马”,岁首要“迎山魈”,故被辱称为“通背猴”。
据史志记载,穿青人的族称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后期叫“穿青”。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贵州的土著民族,这是以居住的历史状况来称呼的;所以称为“里民子”,是因为他们先民与早期“里人”(亦泛称“僚”)有关,这是就其历史源流来称呼的;所以称为“穿青”,是从“衣尚青”而得名,这是以其服色特点来称呼的。这几种称呼先是他称,进而“穿青”一名被穿青人接受’了,成了他们的自称。
与穿青邻近的少数民族对穿青人也有专门的称呼。剪发仡佬称之为“褒撒”,披袍仡佬称之为“沙越”,苗族称之为“撒格娄”,彝族称之为“撒娄米”,布衣族称之为“戛敖”。这些民族称“穿青”与称汉族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蓑”、“沙”撒”、“戛”,含意是“客人”或“另一种人”、“后来的人”,并非专指汉人’,也不认为“穿青”是汉人,如彝族称汉族为“撒普“,称布依族为“撒土”、称回族为“撒拉”、称穿青为“撒娄米”,这“撒*’即带有“客人”、“另一种人”的意思,并非认为布依族是“白汉人”,回族是“黑汉人”。又如有些地方的侗族称徭族为“(k016州 )”称壮族为“(kojsul)”,这个“ka”字也是带有“客人”或“另一种人”的意思。总之他们认为“穿青”不是汉人。
有穿青人这个民族吗?
2021-07-15
1
1402
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