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
朝阳产业,是
我国
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
人们
精神文化
需求的日趋增长,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
乡村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何谓乡村旅游,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专家们比较一致的
意见认为,乡村旅游是以
农民为
经营主体,以独具特色的
乡村
民俗
民族文化为
载体,以满足
城市
居民
回归大自然、享受
田园风光的愿望为目的的一种旅游
形式。
一般来说,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
旅游资源最丰富、最优越的
地区之一。
地形地貌、
河流
湖泊、
植被种属等
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奇特,同时,这些地区也多以
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化
程度较低,贫困面积大,返贫现象也比较严重。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业理应成为本地区反贫困
战略的主导力量。而在整个旅游业中乡村旅游对反贫困的作用最大、最直接。因为乡村旅游
项目和
目的地所在的地区基本都是贫困地区,其居民基本都是
贫困人口。乡村旅游的
社会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加
经济收入,提高
生活水平,更在于能为贫困人口创造提高
文化和科技
素质的机会和
条件。乡村旅游业对
少数民族
地区经济的作用拓宽农民增收
渠道,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乡村旅游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乡村旅游,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转化为
经营性资产,从中直接受益,
创造财富,投资少、
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同时,农民直接开发、经营乡村旅游,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
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同时,具有高度
外向性的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
能动性,产生大量的人流、
物流、信息、资金、商品,打破这些地区的对外封闭状态,变投资的“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
农村剩余劳动力。乡村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大、受经济衰退影响小等
特点,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
经济发展水平低,可利用资源供给有限,加上“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绿”等国家政策的推行,使本地区存在着巨大的
人口
压力和
就业压力,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正好可以让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据专家测算,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即能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第三世界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
旅游收入,将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
增加
外汇收入。乡村旅游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以其特有的神秘古朴,不仅吸引了国内
游客,还吸引了大量境外旅游者,成为重要的创汇
方式,对于提高外汇储备、弥补贸易逆差、平衡
国际收支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乡村旅游业经营的是“风景就地出口”,是“不出国门的劳务出口”,因而不需要直接输出
物质产品,省去了运输费、仓储费、保险费和有关税金等开支和一些繁复的相关手续,同时不受
贸易保护主义干扰、关税壁垒和出口配额的限制。所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来增加外汇储备,对提高
西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家的
国际
支付能力显得极其重要。
西藏1995年国际旅游业利润达到2598万元,超过
工业、
建筑业、交通业三个
行业
全年的利润总额。
带动
关联产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许多直接就业机会,还刺激着
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着许多间接的就业机会。
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以增加收入4.3元。因为乡村旅游的活动本身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它
一方面给
交通运输、饭店
宾馆、
餐饮服务、
商业网点等带来
客源,另一方面也带动影响了
轻纺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邮电通讯、房地产、
金融保险业、
文体
事业等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还增加了
农产品的需求量,使农产品可以跳过购销
体制不畅的难题直接面对消费者,推动了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少数民族地区富有独特文化魅力的乡村旅游吸引了许多外国
旅游者,他们通过
旅游活动了解各地的
历史文化、
风俗民情、建设成就、
政策法规,因此,乡村旅游在
客观上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吸引
外部资金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机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腾飞,必须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协作,招商引资。开展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旅游活动是宣传本地区最有效的
手段。乡村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
社会文化的作用促进
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魅力在于清新怡人的田园风光可以使游客
身心放松,因此,乡村旅游市场要求经营者以及旅游目的地具有优美、舒适、和谐的室内外
环境。经营者如果
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主动自觉地去保护、美化
周边环境。同时,与工矿业相比,旅游业没有原料消耗,资源可以持续利用,是“无烟工业”,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有着
内在一致性。此外,乡村旅游对环境保护还可起到经济支撑的作用,旅游收入增加了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资金。
西南民族地区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要保护
生态优势,减轻自然环境压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很有效的方法。
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
产业。少数民族地区许多都是多
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
村落、
生活方式、婚丧习俗、节庆活动、
音乐舞蹈、
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是吸引外部游客的重要因素,也是乡村旅游开展的重要条件。通过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
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同时
政府
有关部门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会积极深入地挖掘、拯救、复原、宣传民族文化,由此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使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传承得以发扬光大。
促进
文明建设。乡村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在满足人们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
同时,也成为了
物质文明建设和
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旅游者在进行乡村旅游的
过程中,通过领略这些地区的
秀丽山河、
民俗风情、历史文物可以增强
民族自豪感和
爱国主义
情操。另一方面,旅游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
思维,使当地居民开阔了
眼界,促进了当地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及
精神文明的提高。此外,乡村旅游对文化
层次的高要求能够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学习
文化知识的热情,有效提高居民的
文化素质。
促进了
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
当今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通过旅游,特别是
国际旅游,促进了各种文化、
学术信息及先进科技成果的传递。而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客源大多来自于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这必然会推动本地区与外地的
科技文化交流。如贵州省2004年举办“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与世界交流经验,探讨发展。另外,中国与挪威、
新西兰、法国、爱尔兰、奥地利等国在贵州进行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合作,这对西南地区与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旅游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将带来什么影响
2021-07-15
1
290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