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说的男女
服饰,是平时在
村里
生产生活时的日常穿戴
形式。如果
离村外出,赶圩入市或探亲访友时,
妇女加穿一件
旗袍似的下摆较宽的矮领
窄袖长衫,作为“外套”。男人除加穿一件长到膝盖的窄袖袒胸长衫外,另外还要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这种穿戴,无论是贫富都是相同的,只是在用料的优劣上有所
差异。家境平常的人家一般用自制的粗织麻布料,富有人家选用绫罗绸缎、蚕丝
织品或
香云纱等贵重料子,用黑、白、红、褐等色。
不管贫富,
京族人过去都不习惯穿鞋,晚上洗凉水脚或雨天不出工时才穿一下
木屐,其它时间总是赤脚。
老人家穿的鞋也只是木屐或用棕树皮织制的拖鞋,俗“棕屐”。
妇女日常的
发式都是正中平分,两鬓留着“落水”,结辫于后,其辫用黑布条或黑丝线缠着,再将辫自左至右盘于头顶,其状犹如有图形的砧板一般,故民间俗称“砧板髻”。京族妇女平日爱戴锥形的尖顶葵笠,用以遮阳挡雨。京族妇女还有戴耳圈(亦称“耳环”)的习惯。少女长到六、七岁时就要穿耳,穿耳的时辰也很讲究,都是在
端午节那天的上午请人进行的,因为民间认为,端午节有“龙王水”,这时穿耳孔最“吉利”。女孩到了十四岁就开始梳分头,盘结“砧板髻”和戴耳圈,标志着开始进入成年了。 生产习俗
拉网作业
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
渔业生产方式之一。大的拉网高八至九尺,长120余丈,整幅
网身由六张缯网缀连组成,网眼较大较疏,网长100丈,略成桃叶状,两头高七尺,中间高一丈余。操作时,前者要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其操作程序大致是:(一)探察海域,观测
鱼情,选择作业地点;(二)在发现鱼情的
地方,以
竹筏或小艇将
渔网徐徐放下,自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三)操网者分作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海滩岸拉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一次拉网操作就算结束。这种作业,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
季节限制,只要风平浪静或
大风过后,发现鱼情随时都可进行。但这种拉网作业仅限于
浅海,操作也比较落后,故产量也不很高。
多种多样的渔网
在
渔猎作业中,除了拉网,还有各种刺网(包括定刺、流刺、旋刺)、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以及有专门渔猎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蛰网、鲎网、墨鱼网等等。至于挖
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打
蚝蛎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塞网分疏、密两种,网的长度、高度与拉网相同,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
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操作时把人分为在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当海潮上涨时,各种
鱼虾就随潮水进入塞网
圈内活动,落入了
渔家为它们预设的“尘网”之中。待潮水涨定复退时,鱼虾们的回路已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圈塞断,它们只好“束手待擒”,做渔家的“俘虏”了。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是各有特色的。
鲨鱼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其网身全长120余丈,高4尺,网眼特宽,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
进行时主要由四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里将鲨鱼拦截(二人掌筏,二人下网),把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下了网后,人们就回家休息等待,也有在筏上等待的。待到半夜或次晨,复划筏前往观看网浮情况,当发现鲨鱼入网时,他们先让它们在挣扎中疲惫后,就以鱼叉或鱼勾之类的工具,把它们一条条地穿在一条长藤或绳索上,绑于竹筏的尾部,成串成串地划回来。这种鲨鱼网每次下网都有可维持三四天连续捕猎,鱼多的时候甚至可以维持七八天不等。这是一种既惊险而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
京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2021-07-15
1
990
京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