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张氏族谱和有关张式的历史

2021-07-14
5
834
最近对此感兴趣..求有关姓张的一切 另外想知道 ‘世.源.远’ (后面不知道了)是属于哪些支系的
提交答案
5个回答
司瑞文
2021-07-14
《中华族谱集成》,由张海瀛、武新立、林万青主编,16开双栏影印精装、外加锦盒函套包装,首批100册,收录李王张刘陈五姓族谱共93种。开篇收录了明代凌迪知的《万姓通谱》。《中华族谱集成》是一部列为国家古籍规划项目的填补空白的大型史籍,由巴蜀书社于1995年限量印制、编号发行。其中收录张姓族谱21种,编为20册。兹将各册所收录的张氏族谱,介绍如下: 第一册,收录明嘉靖《张氏统宗世谱》21卷,张宪、张阳辉主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原装10册。该谱以汉留侯张良为一世祖,上溯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张挥,下迄明中叶播迁各地之衍派117支。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江西和南直隶。其中江西44支,南直隶52支。而江西又集中于饶州府,计有43支;南直隶又集中于徽州府,计有40支。这种状况同修谱者的籍贯是分不开的。该谱主修张宪、张阳辉都是徽州府人;同修共有32人,其中徽州府21人,饶州府10人。可见该谱就是以徽州府和饶州府为主编修的。谱谱对117支衍派的渊源作了具体记载,追根溯源,太原尹城为始祖张挥受封之地,明嘉靖年间修谱时,太原仍有庙存焉。该谱还绘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前有序文,称“统谱今以自尹城、自鲁国、自曲沃、自陈留,而再襄国、再吴郡、再金华之迁派,参考《方舆胜览》、《禹贡九州》、《皇明大一统志》诸图书,列于图而志之。譬之江河之行地,脉络贯通。俾观谱者,知某邑古今属某部,某人古今迁某处。因地以著姓,缘族以笃亲,未必不由是图而启其统宗之恩也欤”!该图还在山西部分太原县境绘有“台骀公庙”,即张氏之祖庙。 第二册,收录清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上中下三卷,上卷又分之一、之二;中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下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张庆彬等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永思堂刻本,原装二十册。该谱对张氏起源、播迁及衍派,记载甚详。该谱以大卿公为一世祖,取名《旌阳张氏通修宗谱》,旨在联络散居于各地的大卿公之后裔。该谱上卷之一为谱序、凡例、家规、得姓郡望、统宗古今迁居地舆图、嘉会派源流、本源宗支(共121派),上卷之二为本源纪;中卷之一至四为嘉会、塘冲、进坊各房以及各支之世系;下卷之一、之二为列传;下卷之三为墓图、墓志铭、祭田以及通修宗谱跋等。 第三、四、五、及第六册的前半部,收录民国《锡山张氏通谱》四十二卷,张轶欧、张鉴等修,民国十二年(1923)锡山宗祠寿康堂铅印本,共七十四册。该谱是北宋哲学家关中学派创立者张载之族谱。张载(1020——1077),字子厚。汉留侯张良之后裔,唐太宗时员外郎闻斯公之十四世孙。张载的先世世居大梁,其祖父名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其父名迪,宋仁宗时任殿中丞、知涪州(今四川涪陵)事,后做官陕西,徙居凤翔眉县(陕西眉县)横渠镇。张载,嘉佑进士,官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后以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午夜取烛以书。在自然科学方面亦有很高造诣,所以能提出一些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命题,从而创立了与洛学并行的关中学派,因世居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其子名因,字文益,官员外郎;其孙名京,字正之,官兵部郎中;其三世孙名楷,字楚昭,官乐平令,随宋室南渡,徙居江南,因与主和宰相不合,弃官家居,占籍歙县。至横渠公八世孙德庆公,始由歙县徙居锡山,故该谱以德庆公为锡山张氏之一世祖。 该谱卷一为谱序、凡例、家规等;卷二为列传、行状、墓志铭等;卷三为像赞;卷四为诰敕;卷五为皇帝赐诗及皇子皇孙和文属公之诗;卷六为严泰公和文恪公之诗集;卷七至卷八为各支序传、墓志铭、坟茔图等;卷九至卷四十二,为各支世系。该谱以德庆公为始祖,旨在联络由锡山徙居姑苏、徐州、宜兴、荆襄、虞山、昆陵等地之张氏后裔。 第六册的后半部,收录清光绪《张氏通谱》八卷,清道光《定阳张氏族谱》四卷。光绪《张氏通谱》八卷,张而昌修,张铣寿校订,清光绪二年(1876)岭东使署刻本,分装八册。该谱以张栻为一世祖。
叶雁菘
2021-07-14
由来: 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古书上记载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祖辈的名字中的字作为姓的,韩国的开国者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原本姓聂,后改为张姓,世代居住在许昌,成为大姓。晋代有中原张姓迁至福建,唐朝年间,张姓人氏又随陈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后河南光州张姓迁往广东,从清初开始,广东、福建的张姓又迁入台湾,从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自古为英才辈出的姓氏。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道派,被称“张天师”,张角、张梁、张宝创立太平道起义,称为“黄巾军”,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大将张飞,张辽;西晋文学家张华;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张凤,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说、张九龄又是宰相,又是文学家,名将张巡,书法家张旭,小说家张读,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五代时农民起义首领张遇贤;北宋有农民起义领袖张余、张海;南宋大将张宪、张俊;元代有大将张弘范;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医学家张景岳,著名道士张三丰,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 海外张姓华人杰出代表有林肯大学校长张道行,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宇航员张福林,华盛顿世界银行总会计师张展成,遗传生物学家张觉明,著名画家张玉良、张融,航空与太空总署宇宙航空高级总工程师张云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张荣发等等。 姓氏起源: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BR>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BR>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BR>家乘谱牒<BR>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BR>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BR>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BR>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BR>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BR>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P> <P>聚集地: <BR> 迁徙分布<BR>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BR>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BR>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BR>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BR>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BR>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那安译
2021-07-14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张姓图腾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因挥住在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清阳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县东)。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 (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 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 大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众一些少数民族分支改姓张姓。   4、据公安部统计人口最多的姓氏是张排第三,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张姓得姓始祖-张挥   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补充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挥公大殿   挥公大殿坐落在张氏发源地的河北清河县,此处每年召开世界张氏肯亲大会,来自海内外的30多个国家的张氏子孙参加了2009年第四届世界张氏肯亲大会。 大殿清河县张氏园区建设了一殿两园。   “一殿”,即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大殿(也叫华夏张氏祖庭),总体规划构思源于原始的“明堂”意象,演绎上古祭祖建筑的“品”字形古风,规划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约90亩,加上外围紧密区绿化、广场、甬道等共计300亩。   “两园”,即张氏文化生态园和世界张氏工业园。   张氏文化生态园,环绕挥公大殿周围,以现有1000多亩森林公园为基础,以“弓形”湖水和“生态”之林为总体框架,辐射周边近5000亩区域建设集生态、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高品位文化生态园林。   世界张氏工业园,包括现在省级开发区羊绒园区西扩部分和张氏生态园在内,概念规划约30平方公里,计划整体招商,成片开发,最终打造成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张氏志士能人集聚创业的国际国内知名园区。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张”,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常说是“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于三个诸侯国。   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姓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   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1、郡望   魏晋以后区别居于不同地域之同姓者为“郡望”。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张氏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   吴 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魏 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蜀 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   沛 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   梁 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   2、堂号   清河堂:张姓得姓始祖张挥,字玉爵,号天禄,为黄帝之子或孙,“观弧制矢,赐姓张氏”,或“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或“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挥居于尹城国之清阳,清阳者,清河之南也,汉属清河郡、清河国。后世张氏谱书有以尹城为郡望者,然多以清河为郡望,谱书常标以“清河堂”字样,以示永记先祖之地。清河为极古老之河,战国时为齐、赵两国之界。《水经注》载其源在河南北部,流至今河北威县以下始称清河。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隋以后东光以下被导浚为永济渠(京杭大运河之一部),东北以上则渐废。今清河县已无清河。   百忍堂:系唐高宗泰山封禅(665年)经濮阳过寿张(今濮阳市台前县)时,登门拜访张公艺(张良26代孙, 生于577至676年,时八十八岁,前李世民在公艺门前小河马失前蹄遇难,公艺救至家中疗伤, 世民未告真情。贞观九年(635)世民亲书“义和广堂”金匾,差人送给公艺。)。据《资治通鉴》载:“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部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其内容为: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 婆媳不忍失孝心,…….)上善之,赐以缣帛。”唐高宗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旌表。封公艺为醉乡侯, 长子希达为司仪大夫,(寿张县志载)。故张旭题诗曰:“张公书百忍,唐朝著勋名。天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儿孙须当记,族远诗为凭。”尔后族人便以“百忍”为族徽。   此外,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等。 [编辑本段]张姓家训家书  张公艺·百忍歌      在广东省中山镇(今中山市)的百家姓中,家训很注重人际关系、家庭关系,这是百家各姓和睦共处的关键。世人较多知晓清光绪年间阎敬铭所作的《不气歌》和清朝石成金的《莫恼歌》,却很少有人知晓中山镇流传的《百忍歌》。如果把这三首歌放在一起,实际上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人生三境界。清河张氏,在武所张家,把《张公·百忍歌》当为祖训,世代相传,每家厅堂正中悬挂一匾“百忍流芳”,油漆鎏金,十分壮丽。它虽为张氏家训,而其他各姓实际也在流传诵读,在小小的地域环境中竟成为百家各姓的和睦之道。《百忍歌》通俗易懂,谈古说今,虽非尽善尽美,但在处理睦邻、人际关系、家庭问题上,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百忍歌》还是个人修身的一种准则,反映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激励家庭成员成为优秀成员,由此也可知《百忍歌》是客家人性格养成的一个折射,也体现了家训文化中重要的一页。《百忍歌》所说的忍,属于精神养生中的调神法,即在遇到情绪不良时,要提倡“理智”,注重“修养”,掌握自己,控制情绪。如果不控制情绪,任其放纵,不但周围的人受不了,而且对自己的身体也极为有害,小则身体患病,大则危害生命。因此,暂时,“忍一忍”亦是有积极意义的。此《张公·百忍歌》分两部分: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   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   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   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张嘉贞家训   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点 评:   中国人常有“长宜子孙、庇荫后世”的思想,而张嘉贞却认为,子孙有出息,则勿须父母广置田宅;子孙若不肖,即使广置田产房屋也只不过是为这些不肖子孙作酒色之费而已。这种见解时至今仍颇具意味。
悲耀鹏
2021-07-14
张氏族谱   【1行】一世张挥:子二:张昧和张般   【2行】二世张昧,子二:张台骀公、张允格公   【3行】三世张允格,子一:张伊源公   【4行】四世张伊源,子四:张突美、张简竹、张侯公、张谟公   【5行】五世张突美,子三:张德公、张实公、张咸公   【6行】六世张咸公,子一:张绍公   【7行】七世张绍公,子一:张伯明公   【8行】八世张伯明,子三:张有伦公、张有球公、张有从公   【9行】九世张有伦,子一:张方公   【10行】十世张方公,子一:张考公   【11行】十一世张考公,子一:张厥旦公   【12行】十二世张厥旦,子一:张存公   【13行】十三世张存公,子一:张珍公   【14行】十四世张珍公,子一:张古公   【15行】十五世张古公,子三:张刘公、张外公、张来公   【16行】十六世张刘公,子一:张寿公   【17行】十七世张寿公,子一:张戊公   【18行】十六世张来公,子一:张厚公-【上接15行】-   【19行】十七世张厚公,子一:张成公   【20行】十八世张成公,子一:张伟公   【21行】十九世张伟公,子二:张占公、张玷公   【22行】二十世张玷公,子一:张遐公   【23行】二十一世张遐公,子一:张裔公   【24行】二十二世张裔公,子一:张就公   【25行】二十三世张就公,子一:张岐公   【26行】二十四世张岐公,子二:张茂公、张盛公   【27行】二十五世张茂公,子一:张基公   【28行】二十六世张基公,子一:张蕃公   【29行】二十七世张蕃公,子一:张适公   【30行】二十八世张适公,子一:张戈鲁公   【31行】二十九世张戈鲁公,子一:张寰人公   【32行】三十世张寰人公,子一:张庄公   【33行】三十一世张庄公,子一:张万特公   【34行】三十二世张万特,公子一:张奇公   【35行】三十三世张奇公,子一:张伯衍公   【36行】三十四世张伯衍,公子一:张读宏公   【37行】三十五世张读宏,公子二:张琛公、张嵩公   【38行】三十六世张琛公,子一:张隆公   【39行】三十七世张隆公,子一:张申公   【40行】三十八世张申公,无传   【41行】二十五世张盛公,子一:张协之公-【上接26行】-   【42行】二十六世张协子公,子一:张檠缨公   【43行】二十七世张檠缨公,子一:张敌公   【44行】二十八世张敌公,子三:张远公、张过公、张近公   【45行】二十九世张近公,子一:张牛公   【46行】三十世张牛公,子一:张妙今   【47行】三十一世张妙公,子一:张续公   【48行】三十二世张续公,子一:张松公   【49行】五世张谟公,子二:张纪公、张义公-【上接4行】-   【50行】六世张义公,子一:张芳公   【52行】七世张芳公,子一:张祖公   【53行】八世张祖公,子一:张依公   【54行】九世张依公,子一;张的公   【55行】十世张的公,无後   【56行】五世张简竹公,子二:张正公;张果-【上接4行】-   【57行】六世张果公,子一:张青公   【58行】七世张青公,子一:张元公   【59行】八世张元公,子二:张育公、张乐公   【60行】九世张乐公,子一:张世兴公   【61行】十世张世兴,子一:张彭祖公   【62行】十一世张彭祖公,子一:张乾公   【63行】十二世张乾公,无後   【64行】五世张侯公,子三:张立方公、张敬和公、张若公-【上接4行】-   【65行】六世张若公,子二:张道公、张圣公   【66行】七世张道公,子一:张平公   【67行】七世张圣公,子二:张中华公、张远大公   【68行】八世张中华,子一、张雄公   【68行】八世张远大,子一、张英公   【69行】九世张雄公、张英公,无传   【70行】六世张敬和公,子二:张升公、张泰公   【71行】七世张升公,子三:张先公、张贵公、张义公   【72行】八世张先公,子一:张坚公,张坚公被称为玉皇大帝   【73行】八世张义公,子一;张单公,张单公为灶神   【74行】六世张立方公,子二:张乾公、张坤公   【75行】七世张乾公,子二:张政公、张齐公   【76行】八世张齐公,子一:张广公   【77行】九世张广公,子一:张有公   【78行】十世张有公,子一:张颜公   【79行】十一世张颜公,无传   【80行】七世张坤公,子一:张敦吾公   【81行】八世张敦吾公,子一;张效公   【82行】九世张效公,子一:张重熙公   【83行】十世张重熙公,子一:张吴光公   【84行】十一世张吴光公,子一:张天杰公   【85行】十二世张天杰公,子一:张钦若公   【86行】十三世张钦若公,子二:张桃公、张榆公   【87行】十四世张桃公,子一;张师公   【88行】十五世张师公,子一:张宣公   【89行】十六世张宣公,子二:张隐公、张骘公   【90行】十七世张骘公,子二:张采公、张宓公   【91行】十八世张宓公,子一:张孝公   【92行】十九世张孝公,子二:张丞公、张永公   【93行】二十世张丞公,子一:张爨公   【94行】二十一世张爨公,子一:张琮公   【95行】二十二世张琮公,子二:张琴公、张奕公   【96行】二十三世张琴公,子一:张赞公   【97行】二十四世张赞公,无後   【98行】二十世张永公,子一:张伯彦公-【上接92行】   【99行】二十一世张伯彦公,子一:张道绍公   【100行】二十二世张道绍公,子二:张恒公、张昊公   【101行】二十三世张昊公,子一:张表公   【102行】十四世张榆公,子二:张临公、张卧公-【上接86行】   【103行】十五世张临公,子一:张宜公   【104行】十六世张宜公,子一:张阳公   【105行】十七世张阳公,子一:张安公   【106行】十八世张安公,子一:张考公   【107行】十九世张考公,子一:张承公   【108行】二十世张承公,子二:张喾公、张璺公   【109行】二十一世张喾公,子三:张珑公、张琦公、张珍公   【110行】二十二世张珑公,子一:张纲公   【111行】二十三世张纲公,子一:张奇之公   【112行】二十四世张奇之公,子一:张流椒公   【113行】二十五世张流椒公,子一:张庆公   【114行】二十六世张庆公,子一:张仲文公   【115行】二十七世张仲文公,子一:张逸公   【116行】二十八世张逸公,子一:张敩公   【117行】二十二世张琦公,子二:张契公、张希公-【上接109行】   【118行】二十三世张希公,子一:张燧公   【119行】二十四世张燧公,子二:张迈公、张遵公   【120行】二十五世张遵公,子一;张丝公   【121行】二十六世张丝公   【122行】二十五世张迈公,子二:张经公、张纶公-【上接119行】   【123行】二十六世张经公,子一:张穆公   【124行】二十七世张穆公,无传   【125行】二十六世张纶公,子一:张文公   【126行】二十七世张文公,子一:张伯先公   【127行】二十八世张伯先公,子一:张龙翔公   【128行】二十九世张龙翔公,子二:张广公、张旦公   【129行】三十世张旦公,子一:张玫公   【130行】三十一世张玫公,子一:张和   【131行】三十二世张和公,子一:张庚公、张雍公   【132行】三十三世张雍公,子一:张显公   【133行】三十四世张显公,子一:张休公   【134行】三十五世张休公,子一:张逊公   【135行】三十六世张逊公,子一:张郢公   【136行】三十七世张郢公,子一:张取公   【137行】三十八世张取公,子一:张顺公   【138行】三十九世张顺公,子一:张圉公   【139行】四十世张圉公,子一:张肃公   【140行】四十一世张肃公,子一:张永公   【141行】四十二世张永公,子一:张流公   【142行】四十三世张流公,无传   【143行】三十世张广公,子一:张汝胄公-【上接128行】   【144行】三十一世张汝胄公,子:张时英公   【145行】三十二世张时英公,子一:张琏公   【146行】三十三世张琏公,子一:张器之公   【147行】三十四世张器之公,子一:张迪宗公   【148行】三十五世张迪宗公,子一:张琳玉公   【149行】三十六世张琳玉公,子一:张绮公   【150行】三十七世张绮公,子一:张熙公   【151行】三十八世张熙公,子一:张同人公   【152行】三十九世张同人公,子一:张良父公   【153行】四十世张良父公,子一:张致静公   【154行】四十一世张致静公,子一:张景福介   【156行】四十二世张景福公,子一:张襄公   【157行】四十三世张襄公,子一:张明公   【158行】四十四世张明公,子一:张分辅公   【159行】四十五世张分辅公,子一:张仁贵公   【160行】四十六世张仁贵公,无传   【161行】二十二世张珍公,子一:张馀公-【上接109行】   【162行】二十三世张馀公,子一:张躦公   【163行】二十四世张躦公,子一;张秦公   【164行】二十五世张秦公,子一:张还公   【165行】二十六世张还公,子一:张纯公   【166行】二十七世张纯公,子一:张质公   【167行】二十八世张质公,子二;张厢公、张康公   【168行】二十九世张康公,子一:张启公   【169行】三十世张启公,子一:张立公   【170行】三十一世张立公,子一:张瑰公   【171行】三十二世张瑰公,子一:张秣公   【172行】三十三世张秣公,子一:张庖公   【173行】三十四世张庖公,子一:张颢公   【174行】三十五世张颢公,子一:张洙公   【175行】三十六世张洙公,子一:张逸公   【176行】三十七世张逸公,子一:张都公   【177行】三十八世张都公,子一:张助公   【178行】三十九世张助公,子一:张须公   【179行】四十世张须公,子一:张圆公   【180行】四十一世张圆公,子一:张肃公   【181行】四十二世张肃公,子一:张昶公   【182行】四十三世张昶公,子一:张浚公   【183行】四十四世张浚公,子一:张惠公   【184行】四十五世张惠公,子一:张谊公   【185行】四十六世张谊公,子一:张稳公   【186行】四十七世张稳公,子一:张元公   【187行】四十八世张元公,子二:张奎公、张正公   【188行】四十九世张正公,子一:张炳公   【189行】五十世张炳公,子二:张振公、张辰公   【190行】五十一世张振公,子一:张顺必   【191行】五十二世张顺必   【192行】五十一世张辰公,子一:张本公-【上接189行】   【193行】五十二世张本公,子三:张灼公、张燥公、张焰公   【194行】五十三世张灼公,子一:张兖公   【195行】五十四世张充公,子一:张灵公   【196行】五十五世张灵公,子一:宏公   【197行】五十六世张宏公,子一:张道公、张绅公   【198行】五十七世张道公,子一:张仲公   【199行】五十八世张仲公,子二:张逸公、张众公   【200行】五十九世张众公,子一:张叔谦公   【201行】六十世张叔谦公,子一:张卓公   【202行】六十一世张卓公,子一:张宪公   【203行】六十二世张宪公,子一:张淩公   【204行】六十三世张淩公,子三:张汝郊公、张汝乐卩公、张汝郃公   【205行】六十四世张汝乐公,子一:张伋公   【206行】六十四世张汝郊公,子一:张微公   【207行】六十五世张徵公,子一:张房公   【208行】六十六世张房公,子一:张策公   【209行】六十七世张策公,子一:张义公   【210行】六十八世张义公,子二:张寿公、张焘公   【211行】六十九世张寿公,子一:张晋公   【212行】六十九世张焘公,子一:张普公   【213行】七十世张普公,子一:张凝公   【214行】七十一世张凝公,子一:张伯公   【215行】七十二世张伯公,子一:张孝公   【216行】五十九世张逸公,子一:张伯谦公-【上接199行】   【217行】六十世张伯谦公,子一;张信明公   【218行】六十一世张信明公,子二:张贵公、张实公   【219行】六十二世张实公,子一:张禹臣公   【220行】六十三世张禹臣公,子一:张元驭公   【221行】六十四世张元驭公,子一:张熙公   【222行】六十五世张熙公,子一:张叔玄公   【223行】六十六世张叔玄公,子一:张奉义公   【224行】六十七世张奉义公,子一:张高陵公   【225行】六十八世张高陵公,子一:张宣武公   【226行】六十九世张宣武公,子一:张侯   【227行】七十世张侯公,子一:张老   【228行】七十一世张老公,子一:张君臣   【229行】七十二世张君臣公,子一:张趯公   【230行】七十三世张趯公三子:张骼公:张髓公:张体公   【张守礼世系云】   【谱2365行】第74世;七十四世张骼公二子【接229行】:张进明公:张权:   【◎2366行】第75世:七十五世张进明公一子:张孟谈公   【张2367行】第76世:七十六世张孟谈公三子:张柳朔公:张正朔公:张望朔公   【氏2368行】第77世:七十七世张柳朔公一子:张开地公   【全2369行】第78世:七十八世张开地公子二:张平:张黡   【谱2370行】第79世;七十九世张平公子二;张良;张胜   【◎2371行】第80世;一世张良子二;张不疑;张辟疆   【张2372行】第81世;二世张不疑公子二;张典公;张高公   【氏2373行】第82世;三世张典公四子;张默;张黔;张然;张鹿   【全2374行】第83世;四世张默子一;张金公   【谱2375行】第84世;五世张金公子一;张乘公;名千秋;号万雅   【◎2376行】第85世;六世张乘公;名千秋号万雅公子三; 张嵩公; 张京公; 张文敬公   【张2377行】第86世;七世张嵩公子五;张壮公;张缵公;张彭公;张睦公;张述公   【氏2378行】第87世;八世张壮公子一。张胤   【全2379行】第88世;九世张胤公子【接2512行】一; 张皓公   张壮后裔   当四弟张睦迁居东南水乡的时候,大哥张壮仍在关中守护祖宗家业。然而,阳陵封地离首都长安实在是太近了,皇亲国戚,王侯巨族拥到一起,使生存空间显得很挤,位居公爵的张氏已不同于汉初的留侯世家,在竞争中往往感到力弱气短,因此,张壮的后裔也很快开始了搬迁。   与张睦裔孙依依不舍迁江东一样,张壮的后代移居岭南,也是辗转再三之后才得以完成的。自第一世张壮到三世张皓,已南下秦岭,越过巴山,安家健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张皓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张纲子孙在此留居四世,然后回迁三晋故地下邦(今山西富平),是为唐中宗宰相张仁厚之祖。而大儿子张宇可能是由于逃避仇人的追杀,年之后就不惜再走一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急急“避地”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西南)了。这里地处张氏祖居之地清河张城的北方,其环境对他们来说十分熟悉,因此一住就是一百六十余年,繁衍六代。   西晋末,北方大乱。战火连年,安身之地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九世祖张韪就随晋元帝南迁来到建业(今江苏南京)附近安家。居六世复还河东、洛阳,传至第21世,出了历任唐睿宗、玄宗二朝宰相的张说。张题的哥哥张祎则仍留守方城祖业、坚持到第12世张安之手上,才率部分族人南移襄阳(今湖北襄樊),这时已是南北朝初年了,距张题东迁江左又有百余年,可见张氏子孙对祖居之地北方土地的眷恋是何等至深。   襄阳不仅是联系中原与西南的枢要,还是长安沟通两湖、东南、两广的必经之道,是一个交通便利、联系东西南北的地方。这里的自然环境也属于南北交替的过渡型,因此避乱南迁到此的张氏先民们很快也就适应并又深深地附着于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了。因此,尽管南北朝时代这里成为南北各朝必争的战略要地,常有战乱发生,但他们还是乱中求存,作为南朝的臣民,历宋、齐、梁而到隋代,凡一百余年,坚持四代,繁衍了众多的子孙。到唐代,已传至第16世,除张君政南移曲江外,其他各支仍居襄阳,号称望族,并于第17世出了历任武后、中宗两朝宰相的张柬之。   曲江在王岭以南,今属广东韶关。高山峻岭不仅抵挡了北方的寒冷气流,而且似乎也排拒了连绵数百年的战争烽火,当北方兵祸不断时,这里相对来讲是一个安定平和的世界。其自然环境更美,温暖湿润的气候使这里四季常青,万物竞生,还在二三十万年以前,就有属于早期智人的马坝人(比蓝田、北京人先进的原始人类)生活于此。到距今一千三百余年的唐代,这里已得到了相当的开发,开通已久的湘、赣两条联系北方的要道在此汇合,而顺此江南下则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通。因此,当累受战乱的张姓先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时,看到的是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旅途劳累、水土不服等困难都在赏心悦目的享受中消失了,他们在这碧水青山、草肥花艳的如画世界中,勤奋耕作,辛劳开拓,很快就兴旺起来。张君政生有6个儿子,14个孙子,29个曾孙。曾孙辈中以张九龄最有名。张九龄从开元二十一年起任玄宗宰相四年(733--736),以刚直、能干闻名于世,史书上说开元以后天下只有曲江公,而不知有九龄,可以视为曲江张氏的杰出代表,也是张壮十九派孙中的佼佼者。在京师当官时,他曾与玄宗早期宰相、21派孙洛阳人张说“通谱系”。曲江张氏人口众多,后来除张九皋等少数支派北返之外,绝大多数散居广东各地,始兴张氏即源出于此。唐代有人作《曲江张氏家谱》一卷,以叙岭南张氏之盛。张九龄著有《金鉴千秋录》,其后人多以“金鉴”作为其祠堂的堂号。   张九龄的大弟弟张九皋,官至岭南节度使,封南康县伯。他似乎不恋岭南的山水与官职,当九龄与族人张说通谱系时,他已率子孙北上,移家首都长安(今西安)。这时距第三派祖张皓迁出长安附近的阳陵(今咸阳市),已阅十六世,也就是说,经过700年后,留侯子孙绕了一个大圈又返居北方故里。长安张氏自第18世传至26世,历8代,共150余年,族众也很兴旺。张九皋就有9个儿子,39个孙子。孙子辈中以仲方最有名,历仕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官至谏议大夫,封曲江县伯。   到唐代末年,阶级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广明元年(880)十一月农民军逼近长安,僖宗李儇只好率群臣到四川避难。蜀道难走,后有追兵,仓皇逃亡的苦处可想而知。在这逃难的队伍中,有第26世祖张瑶,他当时是国子监祭酒,不但要照顾一家老小,那些国学生也要照管,拖娘带崽,外带一帮学生,个中之苦就更难以言表了。好不容易到成都,才安下家来,好在阳陵公的子孙对巴蜀并不陌生,从其家族的历史上讲,这是第二次入川,尽管比起第一次来是有些狼狈不堪,但还是很快就适应并落业于成都附近了。传至第28世张文矩,英年早逝,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由夫人杨氏带着北走汉州绵竹(今属四川)县仁贤乡,归依外祖父家生活,文矩这一支因此而移居绵竹。在绵竹传3代至第3l世,已到了南宋,张家出一个坚决抗金的宰相张浚,他立誓要收复北方领土,打败金兵,以雪靖康之耻。但壮志未酬,自觉无颜见先祖于地下。因此立下遗嘱,死后葬于他曾奋斗过的衡山脚下。于是,张浚这一支又从四川东进,落业湖南了。   张浚有两个儿子:张木[式]、张杓(一作构)。他们将父亲葬于宁乡龙塘,遂以宁乡为家。张杓二子:忠纯、忠恕皆迁到浙江钱塘江畔。张木[式]三子:焯、炳、火[良]、炳之后裔居湖北江陵、福建、浙江钱塘等地,其中江陵一支十一传至第44世出了张居正(见光绪二十八年长沙冈田《张氏四修族谱》),这个明代名相、中国著名的改革家。居福建者八传至第41世祖,有五兄弟:本郁、本义、本理、本智、本道。及其堂兄张瀚、张缍共七人返居湖南益阳七里江、大竹山、水莽冲,宁乡龟山冲、北风坪、大塘冲、龙潭桥,龙阳(今汉寿)军山铺等地,传至第62世张正湘,于民国五年(1916)修有宁乡、益阳、龙阳《张氏三修族谱》,其后代繁衍至今。张焯不同于父亲张木[式],不仅长于斯,也生于斯,所以张氏后裔都让他做宁乡龙塘始祖。他有三子:明义、明羲、文吉。明义子孙除迁赣、浙两省外,多数居住湖南,散于沅陵、辰州、泸溪、淑浦、邵阳、稀阳、祁阳、龙山、益阳、宁乡、善化(今望城)、长沙各地,传至第60世长沙阅田云鹤桥张永言,于清光绪二十八年修有阅田《张氏四桥族谱》。明羲之子多数居福建,有部分分居湖南安化、新化、益阳,如第36世张惟考就是安化三洲支祖。文吉为张悼之子则见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裕裔堂版浙江余姚《张氏家谱》,其子孙分居浙江。   在江西落业的阳陵公后裔始于第35世张铿。张铿,字毅甫,任南宋九江道,是明义的儿子。宋末元初之际,宋丞相文天祥组织军民抗元,兵败被押至燕京(今北京),元至元十九年(1282)被害于菜市口。张铿“愤然仗义”,背负着其骸骨南下,葬于文氏的家乡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他以宋遗臣自居而不仕元,寄居泰和县坝上,死后与夫人顾氏同葬于泰和,于是其子孙就在江西各地安家,散居丰城、庐陵等。迁居浙江的阳陵公之后始于第34世,张忠纯、忠恕移钱塘江;张炳之子移钱塘太平里;张文吉移鄞县、传二代移余姚云柯里。35世张翱(明义之子)移塘汤溪,称为汤溪始祖。   阳陵公后裔最先入闽的是张炳之子明谦(第34世)。明谦字寓山,号建城,历任贵州都匀府尹、中丞大夫,退休之后到江西贵溪龙虎山拜谒张天师府,沿武夷山南下至汀州宁化县(今属福建),爱其山水之胜。遂迁居石壁堡。他有八个儿子:棣、极、校、松、杜、束、梁、棠。张棠后裔,六传至4l代本郁等返居湖南。其他兄弟七人繁衍宁化外,又东迁至漳浦县城、平和县小溪、永福(今永泰)县小竹园、南靖县水西等地,已经靠近海边,其后代在明清之际多有涉海东渡台湾者。明萎之子张钱(有误作唐者)。宋景炎二年(1177)响应文天祥的号召,在湖南安化、宁乡各地招募民兵抗元,并收复衡山、湘潭、攸县三县。次年兵败被俘。以无脸见先祖张浚于地下而拒降,大骂元将崔斌,被杀害。其子惟孝、惟考、惟遗三人。惟考因避父难隐居安化三洲,惟孝五传至4l世张纬也迁居福建。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张绍曾撰福州《清河张氏家谱》记载,遗字继宗,抗元兵败即东逃来到福建。元政府通缉追捕,逼得很急,“遂匿名逃永福(今永泰)。人呼之为六郎,是为居闽始祖。”其子孙后来迁到福州,又东渡台湾海峡,移居宝岛台湾。   【全2512行】第88世;九世张胤公【接2379行】子一; 张皓公   【谱2513行】第89世;十世张皓公生子二; 张宇公; 张纲公   【◎2514行】第90世;十一世张宇子;张逊   【张2515行】第91世;十二世张逊子;张孟成   【氏2516行】第92世;十三世张孟成子;张平   【全2517行】第93世;十四世张平子;张英;张华   【谱2518行】第94世:十五世张华子;张祎;张韪   【◎2519行】第95世:十六世张祎子;张舆   【张2520行】第96世:十七世张舆子;张次惠   【氏2521行】第97世:十八世张次惠子;张穆之;张安之;张玄之   【全2522行】第98世;十九世张安之子;张宏胄;张宏策;张宏兴   【谱2523行】第99世;二十世张宏策子;张纟丕;张缅;张绾;张绚;张缵   【◎2524行】第100世;二十一世张缅子;张芬;张传;张佚   【张2525行】第101世:二十二世张传子;张守礼   【氏2526行】第102世:二十三世张守礼子;张君政   【全2527行】第103世:二十四世张君政子;张子胄;张子虔;张子卿;张子冲;张子誉;张子猷   【谱2528行】第104世:二十五世张子胄【接2394行】子;张弘智;张弘藏;张弘毅;张弘愈   【◎2529行】第105世;二十六世张弘愈子;张九章;张九宾;张九臯;张九龄   【张2530行】第106世;二十七世张九龄【接2504行】子;张拯 ;张挺   【张守礼世系第106世;二十七世张九龄第113世;三十四世张宏深[渥]】   【全2703行】第106世;二十七世张九龄子【接2504行】;张拯 ;张挺   【谱2704行】第107世;二十八世张拯子;张国器;张藏器 ;张英器   【◎2705行】第108世:二十九世张藏器子;张敦庆 [族谱之第181章世系表]   【张2706行】第109世:三十 世张敦庆子;五子张景新;次子张景重字隶英[名又作;张棣英];长子[状元]张隶实[名又作;张棣实];三子张隶华[名又作;张棣华];四子张隶文[名又作;张棣文];六子张景僖;七子张景礼
相关问题
给祖先上坟有什么禁忌吗
有的。首先,上坟时忌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清明节在扫墓的时候,不宜穿得过于显现,因为扫墓本来就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着装尽量淡雅一-些, 大红大紫的颜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的意味,所以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出现,当然,清明节除了扫墓以外的时间,比如和亲人一起踏青什么的,衣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讲究,主要是看具体的场合吧。 另外,忌嬉笑打闹除了衣着上的讲究,言行举止也要有所讲究,不要在扫墓的时候嬉笑打闹,或者做一些不严谨的举止,因为按照老人的说法,这会惊扰了先人,也是对先人的不尊重的行为。所以扫墓的时候,尽量要恭敬和严谨些,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 最后一点就是要注意上坟时的贡品。一般上坟都会带贡品吧,这些贡品是用来祭献祖先的,在没有给先人祭献之前的,人是不能先食用的。而是等_上供之后,大家回到家,再一起分享。如若不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不尊重。没有先人,就没有后人,没有先人辛苦的付出,也就没有后人幸福的现在。所以我们对于先人的尊重,也是需要在清明节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沈姓的祖先是谁?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在十四位,目前来说,其人口是有600万人左右,排列第37位。 其源流很多,但是说的最多的一个源流,大概是出自于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目前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周氏有哪些字辈?
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氏,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之一了。周姓最初是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而到今天,周姓主要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长江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的分布状况。 周氏的字辈: 1、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2、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3、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4、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你还知道周氏有哪些字辈吗?
每年12月10日出生是什么星座?有哪些名人
想问一下每年12月10日出生的人是属于什么星座?在历史上有哪些人是这个星座的啊大概?
出生于12月10日的古今名人有哪些?
在198年前的今天,1815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初十),计算机科学先驱爱达·勒芙蕾丝出生。奥古斯塔·爱达·金,勒芙蕾丝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奥古斯塔·爱达·拜伦(Augusta Ada Byron),通称爱达·勒芙蕾丝(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最著名的事迹为翻译意大利人查尔斯·巴贝奇早期的程式设计书《分析机概论》(analytical engine),爱达对翻译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笔记,被认为对现代电脑与软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你还知道哪些12月10日出生的名人?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