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个世界读书日,古人是如何读书的?
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这两天,各地都举办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也是为了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想要做学问,那就从爱读书开始,那么古人是如何读书的?今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讲。
图源自网络
其实在古代,读书是比较困难的,主要在于没有书读,还有就是没有钱读书。古人读书也不是很方便,最开始没有纸,不能复印,人们只能手抄并且抄在竹简上,当然了,也有人会抄在帛上的,卷成一卷儿的,但是这种在那个时候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够用得起。直到后来,人们发明了纸,只是有了纸也只能用手抄。此外就是去私塾读书,一般都是有钱人家,普通人家不仅上不了学,这吃饭都成问题,而且这些人可能都是在家中帮父母干农活,想要去读书是一件较为奢侈的事情。
由此可见,古人读书时比较辛苦的,当然也有一些人对于读书时是非常喜爱的,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比如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董遇,在汉献帝兴平年间,战乱纷起,再加上连年的大旱,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人们想要吃饱饭都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家里根本就没有钱供孩子读书。
图源自网络
只是董遇这个人,他从小就喜爱读书,虽然没钱读书,但是他仍然喜欢读。为了养家糊口,幼小的董遇每天和哥哥上山打柴,再挑到镇上去卖,换取一点收入,每天傍晚回到家,大家都很累了,不过董遇不顾身体上的劳累,依旧刻苦读书,困了他就起身在水缸里舀一盆冷水,往自己脸上泼,清醒后,他又坐在桌子前面读书。到了冬天,对于大家而言是难得休息的时间,而对于董遇来说,就是读书的大好时机,虽然天气非常冷,但也阻挡不了董遇读书的心情。
附近读书的人都认为他很博学,便想要请董遇来讲学,不过他不肯教,而是对别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假的人就说,您说的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哪有时间读书,听后,董遇就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不懂“三余”是什么,董遇便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的时间,冬天的时候,没有多少活干,是一年当中最空闲的时间;夜间,不能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空闲的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的时间。“可以说,董遇就是利用这个”三余“时间,刻苦读书,从而成为了三国时期有名的学者。
图源自网络
古人读书有很多方法,比如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陈善的"入书、出书”法,宋人朱熹读书的“三到法”等等,古人除了有好的读书方法,他们在读书上市不怕吃苦得。总而言之读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日积月累,几十年如一日,想要站得高,走得远,那么就更应该好好读书。(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