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哪一天?古代有丰收节吗?

2021-09-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94
转发:0
评论:5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我国在2018年设立的,为庆祝农业丰收、五谷丰登的重大节日。丰收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秋分,秋分是阳历的9月23日,但是每逢闰年秋分就是阳历的9月22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不是一般的节日,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你知道古代有哪些庆祝农民丰收的节日吗?在农经时代,“民人以食为天",食物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需要,故把食物比喻成“天”,因此,“农,天下之事”,天下最大的事莫过于农。土地直接关系着庄稼的丰歉,所以人类对土地的崇拜,更多地表现为敬奉社神和稷神,即土地神和谷神。据史书记载,敬奉社、稷的习俗由来以久。《礼记·郊特祀》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孝经授神契》中说:“社,土地之主,稷、五谷之主。……土地广博、不可...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我国在2018年设立的,为庆祝农业丰收、五谷丰登的重大节日。丰收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秋分,秋分是阳历的9月23日,但是每逢闰年秋分就是阳历的9月22日。

  “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不是一般的节日,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你知道古代有哪些庆祝农民丰收的节日吗?

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哪一天?古代有丰收节吗?

  在农经时代,“民人以食为天",食物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需要,故把食物比喻成“天”,因此,“农,天下之事”,天下最大的事莫过于农。土地直接关系着庄稼的丰歉,所以人类对土地的崇拜,更多地表现为敬奉社神和稷神,即土地神和谷神。

  据史书记载,敬奉社、稷的习俗由来以久。《礼记·郊特祀》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孝经授神契》中说:“社,土地之主,稷、五谷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白虎通义·社稷篇》中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之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地;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人们认为土地有灵魂.他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年的牧成、所以必演对土地神灵加以敬奉和祭祀。社稷后来演变成国家的代名词。“农为国家急务、所以顾天养财、御水早、制蛮夷之原本也”、土地是养民固国之根基。

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哪一天?古代有丰收节吗?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祭社稷、五祀、五岳。”血祭以人血为主-也用牲畜及禽,春秋战国时管用人的鼻血,方式是直接血滴人土中,或把血涂在土地神神像上,或用容器供奉在神位前。还有一种祭祀方法叫“瘗埋”,即把牺牲埋入土中或地坛中。牺性以牛、猪为主。其它还有牲祭、禽祭、酒祭以及用一般饭菜祭等方式。

  明清以来,分设天坛祭天,地坛祭地.祭祀大典往往由皇帝主持,成为每岁政治大事。

  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哪一天?古代有丰收节吗?

  在民间每年也要举行相类似的祭祀活动,土地庙是古代村村必有的祭祀场所。土地庙所供形象大都是白须白发、和蔼可亲的老人,俗称“土地公公”。因他亲切慈祥,善助乡里,民间对土地神敬而不畏。土地神有配偶神,称"土地奶奶”,与土地公公共享香火,无特殊职司。乡民认为祭祀"土地公公”后,能消灾免祸,保佑一方平安。旧时凡有死人事、必到土地庙前“报庙”。一般各地在祭宗祠、扫基、破土、下葬时都要先祭土地公,俗称“祭后土”。夏历二月初二为土地公诞辰.又叫“社日”,家家作祭,庙宇中除供拜外,还演百戏娱神,为土地公作寿。有的地区还把夏历七月七日作为社神寿诞之曰,俗称“土地会”。

  “社日”古代农民一个喜庆欢乐的日子,祭祀之余,唱社戏,饮酒放歌,不亚于今天我们过盛大节日。唐代诗人王驾有咏社日诗:鹅湖山下稻粱肥。豚珊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日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反映了农家祈求丰收的那种欢愉心情。

  古代对土地的信仰也是体现了人们对丰收的期待,古代的“社日”就是人们庆祝丰收最重要的日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纳顿节:土族庆祝丰收的节日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玩耍”、“娱乐”。每年农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当地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生活在这里的土族群众为了庆祝五谷丰登,便在庄稼最先成熟的下川从宋家村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跳起“纳顿”。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般来说,纳顿在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跳起,因此民间也称为“七月会”,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一、起源关于纳顿节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土族人民逐渐摆脱了游牧生活,开始步入农耕生产时期,为了处理农耕生产中的矛盾,协...
· 鄂温克族“米阔鲁节”: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
鄂温克族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的丰收节日。流行于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每年农历五月廿二,是鄂温克牧民最欢乐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他们统计当年产幼畜数量,庆贺丰收的日子——米阔鲁节。当天,人们拾马烙印、除坏齿、剪耳记、剪鬃尾;给羊割羊势等。上述生产活动结束后,人们互相拜访,举行宴饮、歌舞等活动,欢庆丰收。这一天,人们清早起床,青壮年们从浩特(牧村)的一头开始,逐户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尾和给羊去势等。老人们在这一天把母羊羔送给儿女、外甥、侄子,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兴旺。青壮年们不论到谁家,主人都要为前来帮助劳动的人们设酒席致谢,酒宴按先茶后酒的习惯进行。鄂温克族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和瑟宾节等。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会上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米阔勒”节是生产节日,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这一天要给马烙印、剪鬃、去势、除坏牙,给羊剪耳记号等,并举行宴...
· 苗族人是如何庆祝丰收节的?
民间故事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苗族人民都会迎来属于他们庆丰收的节日;吃新节。节日前人们都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备好银花首饰;小伙子们则忙于修整和添置芦笙。吃新节其实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和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邀约,不是去赶集就是去看斗牛比赛。一大早,寨子里的姑娘们都陆续走出家门,赶到附近的芦笙场上跳起芦笙舞。苗家人有一句谚语“芦笙一响,脚就发痒”。苗家人认为芦笙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发出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声音。芦笙场上,哪个小伙子的芦笙吹得好,就会赢得姑娘们的欢心。反复对唱开怀畅饮一番后,斗牛场开始热闹起来。斗牛也是吃新节的主要活动,一头头油光水滑的水牛,瞪着火眼金睛,由三五人牵护,站在各自岗位上。人们像潮水一样汇集过来,芦笙声、芒筒声和怂牛角斗的吆喝声,组成震耳欲聋的交响曲。这时候,一位有声望的老人提着一葫芦酒,喷洒在斗牛场上,宣布斗牛开始。当四...
· 芒种|“芒”丰收、“种”希望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也是指导农事耕种的重要节气。一、芒种含义“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此时气温显著升高、雨量丰沛、空气湿度大,适合水稻等谷物种植。“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过后,种植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芒种还有一个含义: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也称为“忙种”,芒种到了,全国各地都在忙,北方忙着收小麦,南方忙着种水稻。这是一个神奇的节气,是一个能同时看到播种和丰收景象的节气。在这个六月,我们“芒”着上半年的丰收、也“种”下下半年的希望。二、芒种三候一候螳螂生:螳螂卵因气温变化而破壳生出小螳螂;二候鵙jú始鸣: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感应到了气候的变化,慢慢停止了鸣叫。三、芒种习俗芒种时节的传统习俗有:送花神、安苗、打泥巴仗、煮青梅等。芒种喜逢高考,族谱网祝所有的学子们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芒”碌三年无...
· 七夕是女儿节吗?我国古代女儿节是哪一天?
导读:说起女儿节,现在一般人应该不是很清楚,不过如果说到妇女节,大家一定都知道。其实,妇女节也是女儿节的一种,在我国古代有端午、六月六、七夕、重阳等好几个日子都属于女儿节。端午节作为女儿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女孩的头上簪以石榴花,有些人家还用花红绫线结成樱桃、桑椹、角黍、葫芦等形状,佩带在女孩身上。娘家又要接出嫁的女儿归宁“躲端午”。明人沈榜在其《宛署杂记》中说:“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出嫁女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六月六作为女儿节,要“请姑姑”,就是请出嫁的姑娘回娘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据说这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宰相狐偃改过的故事有关,民间接女儿回家有改过、解冤的意义。七夕作为女儿节,有少女乞巧、拜织女的习俗,相传织女心灵手巧,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都要摆香案、设瓜果、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灵巧。据《荆楚岁时记》载:“是夕,各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榆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