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是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班固等人根据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因辩论地点在白虎观而得名。《白虎通义》继承了董仲舒以后今文经学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白虎通义简介资料
79年
中文(文言文)
子部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
相关人物
白虎通义相关文献
白虎通义
理论“白虎通义”中的“通”是统一的、通行的”之意;“义”是“大义”的意思。“白虎通义”的意思是:白虎观会议所形成的统一的、通行于天下的儒家经学之大义。(西桥按,通义即疏通大义,此词多用为书名,如文史通义。)关于天地万物的起源问题,《白虎通义》的解释是:“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浊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故《干凿度》云:‘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白虎通义》发扬《春秋繁露》比附的手法,将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与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各种自然现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级制度。它认为:“子顺父,妻顺夫,臣顺君,何法?法地顺天。”(《天地》)“三纲之义,日为君,月为臣也。”(《日月》)“君有众民,何法?法天有众星也。”(《五行》)“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
查看全文
白虎
起源汉朝人将虎视作百兽之王的象征。相传一只虎满5百岁时,其毛色就会变白,所以白虎成为了一种神物的代表。当帝王具备德政或是天下太平的时候才会出现。因为白色代表西方,所以白虎为守护西方之神祇。在四象中,常常与龙相提并论的就是“白虎”;虎,为百兽之长,其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而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也是由星宿变成的。它亦象征着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为白色,因此白虎之名不是因其白色,而是根据五行命名的。参见
查看全文
风俗通义
缘起应劭生于世宦之家,为应奉之子,应玚之叔父,博览多闻,于汉典章故事尤为精熟,著有《集解汉书音义》、《汉官仪》、《中汉辑叙》、《礼仪故事》等。灵帝中平中拜泰山太守。此书大约完成于献帝(189年至220年在位)初年。时黄巾之乱作,中原“乱靡有定,生民无几”,应劭“私惧后进益以迷昧”,于是作《风俗通义》,目的就是“辨风正俗”,使之“咸归于正”。内容提要是书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隋书》经籍志入杂家类。今本每篇为一卷,各卷皆有篇名,篇下有条目。条目下先陈述其事,再加案语以辨证得失。其考证掌故与《白虎通义》类似,辨谬正俗一如《论衡》。如正失篇“宋均令虎渡江”一条,先征引俗说,谓九江郡多虎,及宋均任太守,施德政,则群虎渡江,虎患遂绝。应劭对此提出质疑:“云悉东渡,谁指见者?”然后进一步反驳,说如果宋均做了三公,德被四海,老虎岂不是要扶老携幼,跑到...
查看全文
白虎队
白虎士中二番队队长日向内记小队头山内弘人水野祐之进半队头佐藤驹之进原田克吉队士有※记号之人是在饭盛山自刃者白虎队组织构成士中:一番队49名、二番队42名。寄合:一番队106名、二番队67名。足轻队79名。合计有343名队员。相关书籍‘会津藩校日新馆’‘まんが会津白虎队’中岛昭二(単行本历史春秋刊)‘白虎队(剧画)’杉山义法原作、小岛刚夕作画、日本テレビ、1986年参考文献星亮一‘会津戦争全史’讲谈社、2005年、43-44页。中岛昭二‘まんが会津白虎队’历史春秋出版株式会社、1995年第一刷発行。
查看全文
《白虎通义》主要内容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共4卷,东汉班固撰。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令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参加者有贾逵、丁鸿、杨终、班固、李育、楼望、成封、桓郁等数十人,有今文经学家,亦有古文经学家。这场大讨论的由来,一是由于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发生分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西汉武帝时占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在白...
查看全文
白虎通义相关标签
经学
唯心主义
阴阳
五行
东方古籍
家族谱大览
中华张氏筱溪通义族系七修族谱
中华张氏筱溪通义族系七修族谱
浏览:0
中华张氏通义公 安岳县
中华张氏通义公 安岳县
浏览:0
白氏集成(上集)[4编]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2005年. 合1册: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临朐祖: 白士忠(高始祖), 和其子白友文(曾始祖), 祖籍山西太原, 迁至江苏下邳半合山, 因避元人战乱, 遂迁入临朐, 居地今称东郡. 始祖(1世): 白惟本. 为白家李召村人. 生子五: 白从信,行一 ; 白从让,行二 ; 白从礼,行三, 更名武功(居纸坊) ; 白从政,行四(迁居城南, 立村名曰白家李召) ; 白洁(迁居大广尧). 青州支祖: 白沈,更名东洋(5世, 为从信公之后. 迁居青州刘镇. 另编成册) ; 白宽(10世, 为从让公之后. 迁青州东夏镇白家集). 沂水, 蒙阴支祖: 白富(4世, 为从礼公之孙. 迁居沂水姚店). 沂源埠下, 南麻, 鱼台等支祖: (明) 白蛟(居纸坊) ; 白龙(沂源, 埠下等村) ; 白虎(沂源, 南麻二村等村) ; 白豹(沂源, 南麻一村等村) ; 白威(居沂源, 南麻, 鱼台等村). 均为从礼公之后. 世代数与临朐支不同, 故此未标注. 参考影像第105页, 谱书第182页. 淄川支祖: (清) 白得玉(6世, 为从政公之后. 迁青州府博山县东峪, 现隶属淄博市淄川区峨庄乡). 新编辈字(17~44世): 其景文星士光明 金玉瑞盛立世凤 中方廷吉兴建正 月清昌承荣华永. 沂源埠下, 南麻, 鱼台等支新编辈字(21~40世): 正儒道先允 孔颜锦绣兴 曾经仁孝在 书田永文明. 注: 此谱以简化字体书写. 散居地: 山东省临朐县, 沂源县, 淄川县, 及青州市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脊柱题编目.
浏览:0
向氏六修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琥珀堂, 2003年. 27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者 : 中国湖南图书馆. 受姓祖 : 公子肹,字向父. 宋桓公之后. 子孙以其字为氏. 远祖 : (宋) 向敏中. 迁湘始祖 : (元明之际) 向庚八,字荣仲. 敏中公11世孙. 由江西泰和落籍湘乡琥珀(今属双峰县). 派祖 : (明) 向友华,字贵芳. 庚八公之子. 下有五子,长子通肃无传,仅传四房. 四大房祖 : (明) 向通礼,字绳己 ; 向通义,字绳翠 ; 向通贤,字见齐 ; 向通谅,字言京. 散居地 : 湖南省双峰县, 湘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向氏六修族谱. 江西泰和县
浏览:100
圳头仲宗公志通义章公卷三七
圳头仲宗公志通义章公卷三七
浏览:0
1.白氏集成(上集), 1, 序 目录 大事记 各支族状况介绍 人物传略 家谱汇编: 士忠 1世惟本公起 等, 2005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公元2005年. 合1册: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临朐祖: 白士忠(高始祖), 和其子白友文(曾始祖), 祖籍山西太原, 迁至江苏下邳半合山, 因避元人战乱, 遂迁入临朐, 居地今称东郡. 始祖(1世): 白惟本. 为白家李召村人. 生子五: 白从信,行一 ; 白从让,行二 ; 白从礼,行三, 更名武功(居纸坊) ; 白从政,行四(迁居城南, 立村名曰白家李召) ; 白洁(迁居大广尧). 青州支祖: 白沈,更名东洋(5世, 为从信公之后. 迁居青州刘镇. 另编成册) ; 白宽(10世, 为从让公之后. 迁青州东夏镇白家集). 沂水, 蒙阴支祖: 白富(4世, 为从礼公之孙. 迁居沂水姚店). 沂源埠下, 南麻, 鱼台等支祖: (明) 白蛟(居纸坊) ; 白龙(沂源, 埠下等村) ; 白虎(沂源, 南麻二村等村) ; 白豹(沂源, 南麻一村等村) ; 白威(居沂源, 南麻, 鱼台等村). 均为从礼公之后. 世代数与临朐支不同, 故此未标注. 参考影像第105页, 谱书第182页. 淄川支祖: (清) 白得玉(6世, 为从政公之后. 迁青州府博山县东峪, 现隶属淄博市淄川区峨庄乡). 新编辈字(17~44世): 其景文星士光明 金玉瑞盛立世凤 中方廷吉兴建正 月清昌承荣华永. 沂源埠下, 南麻, 鱼台等支新编辈字(21~40世): 正儒道先允 孔颜锦绣兴 曾经仁孝在 书田永文明. 注: 此谱以简化字体书写. 散居地: 山东省临朐县, 沂源县, 淄川县, 及青州市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脊柱题编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