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我国古人识人之法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05
转发:0
评论:0
我国古人识人之法,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不仅如此,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
 
   (1)喜。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验其癖好,不玩物丧志。
 
   (3)怒。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
 
   (1)居视其所亲。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将其灌醉以后,观察他的真实性情。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用物质利益引诱他,以观察他是否能保持廉洁。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给他办一些事,看他是否讲信用。
 
4、司马光《资治通鉴》: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为善者,善无不至;挟才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比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为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矣,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这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于颠覆者多矣。
 
 凡用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5、《人物志》刘邵关于性格:
 
   厉直刚毅,才在矫正,失在激讦;
 
    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
 
      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
 
      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地多疑。
 
6、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两个考核人的标准:
 
 八观:
 
(1)在一个人通达、过着很顺利的日子的时候,要注意看他礼遇的是些什么人。
 
(2)在他显贵、发达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举荐些什么人。
 
(3)在他富贵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供养、收养些什么人。
 
(4)在他听取意见的时候,要注意他将采取些什么行动。
 
(5)在他闲暇无事的时候,要注意看他有些什么喜好和嗜癖。
 
(6)在与他探讨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他说些什么话、怎样说话。
 
(7)当他贫穷的时候,要看他不接受什么东西。
 
(8)当他社会地位处在下贱阶层的时候,要看他绝对不做什么事情。
 
六验:
 
(1)当他高兴的时候,要检验他什么地方没有过分的表现、所守的事情没有因此而开放。
 
(2)当他快乐的时候,要看清他的癖好。
 
(3)当他发怒的时候,要看清他的节制,能否保持理性。
 
(4)当他恐惧的时候,要看清他是否保持着足够的自制力。
 
(5)当他哀伤的时候,要看清他为何哀伤?透过这种哀伤能否看到他的仁慈之心?
 
(6)当他处于苦难当中的时候,要看清他这时所秉持的始终不渝的志向。
 
 六戚四隐:
 
     所谓“六戚四隐”的标准就是:鉴定一个人的品质,除了要有以上标准之外,还要听取他六类亲戚、四种接近他的人对他所作的评价。
 
      六类亲戚是:父、母、兄、弟、妻、子;
 
     四类接近他的人是:朋友、老相识或同事、乡亲和邻居。
 
      这些人代表了他不同时间、生活侧面和生活空间内对他最为熟悉的群体,所发表的看法和见解也必然是最为客观和全面而公正的。所以,要全面的考察一个人,不但要能看清他的表现,而且还能够洞察他的内心品格,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则任何人的不论是虚伪贪婪还是诚实谦让、不论是卑鄙庸俗还是磊落高尚、不论是阴险还是正派善良都将一一明察而不会有丝毫的疏漏。这就是古代圣贤之所以能知人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人饮酒不做“三爵不识”
古人饮酒图从西周时代开始,我国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它成了那个礼制社会的重要礼法之一。西周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视为违礼。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也视为违礼。效,指在饮时不可发狂,适量而止,三爵即止,过量亦视为违礼。令,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不服也视为违礼。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设立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有酒监、酒吏、酒令、明府之名。他们的职责,一般是纠察酒筵秩序,将那些违反礼仪者撵出宴会场合。不过有时他们的职责又是强劝人饮酒,反而要纠举饮而不醉或醉而不饮的人,以酒令为军令,甚至闹出人命来。如《说苑》云,战国时魏文侯与大夫们饮酒,命公乘不仁为“觞政”,觞政即是酒令官。公乘不仁办事非常认真,与君臣相约:“饮不觞者,...
· 姓浦的三位古人,你都认识谁?
浦镛:明代监察御史,字廷用,上元人。成化年间擢升建宁知府,以清廉节俭为治,人们很景仰它。浦仁裕:三国时期魏国学者,著有《平章记》十余卷。浦南金:明苏州府嘉定人,字伯兼。嘉靖元年举人。学问渊博,喜古文辞。初任归安县学教谕,迁国子助教。后以事忤吏部选曹主司,出为唐王府教授。卒无余财。有《修辞指南》、《诗学正宗》。其《诗学正宗》是集选历代之诗,起唐、虞古辞,至唐人近体。自四言至七言绝句,分体有九。每体中又分正始、正音、正变、附录四门。其分系殊多未当,如《孔子去鲁》等歌,虽不免或有依托,然如以为伪,则当删汰,如以为真,则固圣人之作也。降而列之正变,於义未协。至既分古乐府一体,而安世房中歌则列之四言古诗,《长歌行》、《怨歌行》、《苦寒行》、《箜篌引》之类则列之五言古诗,体例亦殊丛脞。又三谢之作虽多偶句,究与唐律不同,而竟入之排律中。尤踵杨慎《律祖》之说而失之者矣。
· 姓氏知识:古人的名、字、号的区别
总而言之,名,字,号都是人的不同称呼,统称为人的名字。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
· 我国清代读书人学不学数学知识?
“五四”以来,人们心目中的旧式中国读书人,就是范进、孔乙己一类漫画化了的冬烘先生,狭隘、猥琐、可怜,除了能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的文句和会写一笔尚属过得去的正楷外,一无所能。至于说到数学知识,他们更似乎是一无所知。然而我近来从一些明清野史小说中发现,在新式学堂出现以前,中国读书人的数学知识似乎颇为丰富。如乾隆年间的一部长篇小说《野叟曝言》,对十八世纪读书人家庭的数学知识有细致的描写。从书中可见,当时江浙一些士人家庭中(主人公文素臣是苏州人,刘璇姑未嫁时住在杭州),对数学的兴趣颇为浓厚,甚至连夫妻之间亦以讨论数学为乐。他们的数学知识颇为全面深入,不仅知道加、减、乘、除、平方、立方算法,而且也了解黄、白、赤道,地平、经纬各图,弧度交角之理,勾股、三角法、割圆之法。不仅在士人(文素臣)家中数学书籍(算书)及运算工具(规矩、仪器、算盘)颇为齐备,而且连“卖糕饼以营生”的市井小家碧玉(刘璇姑)闺房里,也有...
· 古人生活揭秘:我国的古代人是如何饮水的呢?
古时候,还谈不上环境污染,无论是河水、泉水甚至是下的雨水,人们也是直接饮用,从没担心会闹肚子。只有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才会把水烧开了饮用。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候,人们用什么盛水,又用什么容器煮开水?网络配图在人类生存的早期,水质主要取决于容器。在没有青铜杯、陶罐、瓷杯、玻璃杯之前的石器时代,即使人们身处毫无污染的天然泉水旁边,如果想喝一口热水,也不见得比现在营养卫生。那时候没得选择,不用纯天然的盛水工具,比如葫芦之类的植物容器或者动物类的蛋壳容器都不成,但这些根本耐不住高温,不可能放在火上面烧。先民们渴急了想出办法,把小石子烧得滚烫放入水中,终于喝到热水。好不容易熬到人类的智慧和能力足以把容器搞得眼花缭乱十足多样化,又轮到水不清洁了。白居易在长安做官的时候,早先住在常乐坊,几经周折,将近20年后搬到新昌坊。诗人姚合在《新昌里》云:“旧客常乐坊,井泉浊而咸。新屋新昌里,井泉清而甘”。可以看出,2...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