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知识】 何为宗祠

2017-12-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30
转发:0
评论:0
【族谱知识】何为宗祠,   宗祠,也称祠堂、宗庙、家庙,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被视为血缘崇拜的圣殿。人

      宗祠,也称祠堂、宗庙、家庙,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被视为血缘崇拜的圣殿。人类对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早在氏族社会已经盛行,在殷墟遗址中,就发现有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殷商时期,同姓者有共同的“宗庙”,同宗者有共同的“祖庙”,同族者有共同的“祢庙”。到周代,由于宗法制度的确立,庙制逐步完备。据《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里所说的“七庙、五庙、三庙、一庙”,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可在宗庙中分别设制和祭祀七代、五代、三代、一代以上祖先的亡灵。庶民不设宗庙,在寝堂中祭祀祖先,宗庙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尤其是帝王的宗庙(也称太庙),不仅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宗庙社稷”的存毁往往成为一个朝代、政权兴亡更替的代名词。

 
  民间的祠堂,是西汉时才发达起来。秦汉时,往往在帝王陵墓所在之地建立祠堂,以便祭祀,故也称为“享堂”,因所用建筑材料多为石块,也称“石室”。民间也有仿效,魏晋以后,民间祠堂的发展相对缓慢。至宋代,由于理学盛行,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加强,“孝为百行之首”。所以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名宦巨贾,豪门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缘观念得以由此强化。 

  中国明清时代,宗族制度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祖先祭祀作为家族的重要活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所以在族规、家训中,立祠堂、重祭祀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祠堂的营建成为全体族人共同的主导意识。尤其是明代后期至清代,在人文发达的江南地区,祠堂的建筑十分普遍。以江西省为例,据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统计,在全省78个州县中,由全省同族姓建的总祠89处,各地一族独建的祠堂8994处,几乎所有镇都有祠堂。祭祀对象主要是得姓始祖、当地始迁之祖和本支开派之祖和以功德、爵位著称的历代先祖。在祖先崇拜和追源溯流心理支配下,祠堂祭祀祖先往往至数十世、上百世之远。如周姓则以后稷为始祖,吴姓以泰伯为祖,姜姓以姜尚为祖,袁姓以袁绍为祖,王姓以周灵王太子晋为祖等等。 

  由于祠堂祭祀先祖的范围、内容不等,所以祠堂有总祠、支祠、分祠等不同类别和称谓。一族合祀者为总祠,或宗祠;分支各祀者为支祠、分祠。祠堂的规制,视家族人口的众寡和族田、族产的多少而定。一般为数开、数进的宫殿式建筑,富裕家族的祠堂则异常的富丽堂皇,有二、三十进的房宅。 

  祠堂里安放祖先的神主牌位,上面书写某某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氏姓,有的红底黄字,有的白底黑字,被认为是祖先的灵魂所在,因而也叫“灵位”。灵位的安放也有一定的规矩。正中神龛最为崇重,安放供奉本族始祖,左龛为“崇德”,供奉有功名出仕、德泽于民的先祖;右龛为“报功”,供奉捐资赠产、大修祠堂、购置族田、创办义学等有功于本族的先祖。此外,其他的历代祖先则按“左昭、右穆”的顺序分别安放于偏殿、侧室。除受到出族之罚外,一般男子死后其神主牌位都可进入祠堂。也有部分族人,因敬奉宗祠,出家为僧,或娶娼妓为妻及操业卑贱并因而不得参加考试者,均不得在宗祠立位。 

  祠堂的管理之权,一般由长门嫡派出任族长,主持管理,并选派族中子弟负责日常有关事务,按照族规家法严加管理。在平时,族众应维持宗祠庄严、清静的氛围。祠堂应锁闭大门,从耳门出入。在祠内不得堆放粮食、柴草、棺木及其他杂物,不得让人借宿,不得让工匠作工也不得开设茶坊,特别是不得在祠内聚赌,或是将宗祠赁于他人。有些宗族特许族内的文人在祠内读书或会文。到民末清初,不少宗族还利用祠内的空房来兴办小学。不过,有的宗族认为宗祠“永宜清静”,唯恐“异姓杂处,有亵先灵”,因而一直禁止将宗祠作为办学的场所。对于祠内的财产,如祭桌、祭器等,祠堂的执事人员都应随祭随藏,并逐一登记入册,禁止族人私自借用。也有些宗族允许族人在婚、丧诸事时借用祠内器用什物,但在事毕后他们应立即送还。有些家法族规中还有维护宗祠周围环境的规定,如不得将宗祠附近之地作晒场和工匠的作场,不得在通往宗祠的道路等处拴系牛羊,摊晒、堆积杂物等。为了保护好宗祠,有些宗族雇佣专人来进行管理。另一些宗族则由各房或各支来轮流“值年”。在宗祠的房屋有所损坏时,他们就应及时进行维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何为家谱,何为族谱?
家谱是指记载一个家族世系及有关事迹的书籍。家谱的起始与氏族门阀制度有重要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郑樵《通志·氏族略》:“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据统计,《三国志》裴注中所引谱牒便有十余种。魏晋时贾弼曾广集群族十八州一百十六郡族谱,共七百一十二卷。但隋唐及其以前的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代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多称家谱、家传,也有叫家牒、世传和谱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谱、世牒、家谱、家乘、家记、家志、谱录、谱略、大宗谱、瓜瓞谱等。有的家谱按照纂修时序,更标明初谱、老谱、新谱、近谱、续谱。至于合同姓数族为一编的往往称通谱、统谱、全谱、会谱、大同宗谱。支谱、...
· 编修族谱必备的知识
家谱是一个人出生的证明,是血脉中流淌的记忆,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它对维系人心、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进一步开展对中国家谱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纂修好家谱,修谱人的素质非常重要。本人在编辑《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卷》的过程中,有机会拜读了大量的族谱序言,感触良多,受益匪浅。这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如果要编纂一部合格的族谱,必须具备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编纂班子。这个班子编辑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新编族谱...
· 族谱编辑必备的知识
家谱是一个人出生的证明,是血脉中流淌的记忆,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它对维系人心、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进一步开展对中国家谱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纂修好家谱,修谱人的素质非常重要。本人在编辑《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卷》的过程中,有机会拜读了大量的族谱序言,感触良多,受益匪浅。这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如果要编纂一部合格的族谱,必须具备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编纂班子。这个班子编辑人员素质的高低,...
· 家谱知识-仙游兴泰族谱
乐安孙氏迁往福建仙游兴泰族谱--------------------------------------------------------------------------------孙乐安记,族谱,祖公簿主要内容:乐安孙氏迁往仙游兴泰最原始资料,第一本族谱,叙述宋元明清事件,成书年代乾隆40年前后。师之训诲,成人受其室家无非经营谋计之,母之德实同昊天罔极,人子欲报深恩于万一,自当内尽其心外竭其力,谨身节用以勤服劳,以睦宗族示教也。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谱。我等独不思子姓之众皆出祖宗一人之身?奈何以一人之身分为世世子孙无相害也,遽相规为途人而不顾。昔张公艺九世同居,江州陈氏七百口共食,属一家一姓当念乃祖乃宗亲竦卑幼敬长孝亲。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殁后葬祭之以礼。果能承其此道,异日自然荣耀门楣,而人子须思念及祖宗之德,四时香火崇祀以尽子道之心也哉。惟我始祖龙图阁待制荩公以忠谏谪知兴化...
· 族谱、宗祠、祭祖
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里,修宗谱、建宗祠、修坟墓是族人的三件大事,都具有慎终追远、报本思源、敦宗睦族、凝集血亲、光前裕后、规范伦理的教化功能。一、族谱族谱,也叫家谱、宗谱、家乘、谱牒,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记载家族或宗族家世渊源、传承世系和宗族事迹的典章文献。简而言之,即家族或宗族的史书。“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历来被视为与正史、方志并列的三大史学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亟待开发、整理研究的魄宝。毛泽东主席早在1957年于成都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历史研究时,曾对家谱给予高度评价:“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国家档案局和国家教委也曾指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