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三国演义》的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6
转发:0
评论:0
《三国演义》的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 ,为了进一步证明黄正甫刊本早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于其他刊本,需将具

  为了进一步证明黄正甫刊本早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于其他刊本,需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重要版本一并作些考察,这些版本是:

  1、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以下简称“嘉靖本”),2、双峰堂刊本《批评三国志传》(据国家图书馆影印本,以下简称“双峰堂本”),3、联辉堂刊本《三国志传》(同上,以下简称“联辉堂本”),4、汤宾尹校正本《三国志传》(据国家图书馆藏本,以下简称“汤宾尹本”),5、朱鼎臣本《三国志史传》(据国家图书馆影印本,以下简称“朱鼎臣本”),6、乔山堂刊本《三国志传》(同上,以下简称“乔山堂本”)。

  例1、黄正甫刊本卷之一《袁绍孙坚夺玉玺》:“(孙)坚得玉玺,乃问程普,普曰:‘……秦始王命良匠琢为玉玺。’”按:这里的“秦始皇”三字是本书首次出现,“皇”误为“王”,是由南方方音造成的。在北方官话中,“皇”、“王”两字韵母相同,而声母分别是“h”、“w”,所以即使凭听觉记录也决不至于将两字搞混。黄正甫刊本自此以下再出现“秦始皇”三个字时均不误,说明这个错误是最初记录时不留心所致。嘉靖本此处改为“普曰:‘……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为玺。’”应是感到像黄正甫刊本这样的早期刊本有误,故删去“始王”二字,改为“秦二十六年”,致使此句缺少主语,成为病句。双峰堂本、乔山堂本、汤宾尹本、朱鼎臣本、联辉堂本均将“秦始王”校正为“秦始皇”。

  例2、黄正甫刊本卷之十《张松返难杨修》:正商议间,有主簿王权叫曰:“主公若听张松之言,则西川必属他人!”按:这是“黄权”这个名字在本书中首次出现时被误写为“王权”,以下再出现“黄权”这个名字时均不误。“黄”误为“王”,致误的原因同例1。嘉靖本、双峰堂本、(以上两本“黄权”的名字首次出现是在卷之十二《庞统献策取西川》的开头处)、乔山堂本、汤宾尹本、联辉堂本均已校正无误。朱鼎臣本之误同黄正甫本。

   黄正甫刊本中,“必须”的“须”字与“虽然”的“虽”互为通用。先说“须”用为“虽”者:

  例3、该书卷之四《玄德匹马走冀州》:(孙)干曰:“必虽求救于袁本初,方可解危。”按:“必虽”即“必须”。嘉靖本、双峰堂本、乔山堂本、联辉堂本均已校正无误;汤宾尹本改为“玄德令孙干求救”,朱鼎臣本改为“玄德商议修书遣孙干求救于袁本初”,这两种版本也当是感到“必虽”的说法不通顺,而将其删改了。

  例4、该书卷之六《曹操引军渡壶关》:荀攸曰:“虽用诈降计方可。”按:“虽用

”即“须用”。嘉靖本、双峰堂本、乔山堂本、联辉堂本、汤宾尹本均校正无误;唯朱鼎臣本此处仍同黄正甫刊本,作“虽用诈降计方可”,朱鼎臣本的情况较复杂,当别作探讨。  再看“虽”用为“须”者:

  例5、该书卷之七《王灿说刘琮降曹》:今父须辞世,吾兄在江夏,叔父在新野。按:“今父须辞世”之“须”当为“虽”。嘉靖本该处改为“今父辞世,吾兄见在江夏,更有叔父刘玄德在新野”,大概是认为有此“须”字,文意不通,故将其删去了。双峰堂本、乔山堂本、联辉堂本、朱鼎臣本、汤宾尹本均如嘉靖本,删去“须”字,唯行文略有出入。各本均删去“须”字,当是文意转折不明显,删去后仍通顺之故。

  例6、该书卷之十四《陆逊定计破蜀兵》:际逊须是书生,见识深远。按:“须是”即“虽是”。嘉靖本、乔山堂本、联辉堂本、朱鼎臣本、汤宾尹本均改为“虽是”;双峰堂本此处有阙文,未知改否。

  例7、该书卷之十六《孙明祁山破曹真》:老臣须驽钝,愿随大将军上边。按:“须驽钝”即“虽驽钝”。嘉靖本、联辉堂本、汤宾尹本此处均改为“老臣虽驽钝”;乔山堂本、朱鼎臣本删去“虽驽钝”三字,改为“老臣愿随将军破蜀。”双峰堂本此处有阙文,未知改否。

  例8、该书卷之十七《孔明六出祁山》:吴主曰:朕须不识此二人,素知其行。按:“须不识此人”即“虽不识此人”。嘉靖本、乔山堂本、联辉堂本、朱鼎臣本均改“须”为“虽”,而行文略有出入;汤宾尹本改为“朕闻此二人皆小辈耳,于国无益”。双峰堂本此处有阙文,未知改否。

  例9、该书卷之十八《孔明秋夜祭北斗》:主簿杨曰:“昨见丞相须在军校簿书,朝廷大小事物,必须经历,请即譬喻与丞相言之。按:“须在军”即“虽在军”。嘉靖本将此处改为“主簿杨谏曰:‘某见丞相常时自校簿书。且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丞相以治家之事譬之……’”乔山堂本、联辉堂本、朱鼎臣本均改为“昨见丞相虽在军中”,唯以下行文与黄正甫刊本略有出入;双峰堂本此处有阙文,未知改否。

  黄正甫刊本中,“皇”、“王”不分或“黄”、“王”不分,“虽”与“须”通用的这些例子,在北方话中都是完全不可能搞混的,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太原人,他如果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决不可能造成这种现象。而福建、广东和江浙一带,这些字的读音却几乎没有差别。所以,黄正甫刊本的记录者必是据南方方音记录故事,才将这些字搞混了。而在嘉靖本及其他刻本中,这种因音同而导致的用字错误基本上都被改正过来

了。这些例子足以说明,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的出现比该书明清时期的其他刻本要早得多,也足以说明黄正甫刊本大有可能是一个根据说书艺人讲述的三国故事最初写定的本子,这个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  这个最早刊本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个版本出现在明中叶,该刊本从头至尾都没有署作者的姓名,也就是说上面根本没有“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之类的字样!这是否可以说明《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就在这一时期,而与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太原人”罗贯中并没有什么关系?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说法是由嘉靖本提出的,而它是在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以后才出现,但嘉靖本并不是最早刻本,它出于什么目的要贴上“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样的标签?原因虽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测。《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杰作,是集中了无数说书艺人的艺术智慧,经过数百年的传唱而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它应是由这些说书艺人们“集体创作”而成的。该书的最初写定者并不能算作它的作者,他充其量只能算是这集体中的一员而已。

作者:张志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罗贯中
罗贯中(1320年-1400年),名本,字贯中,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但他的籍贯在文学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一说是庐陵(江西吉安),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后两者不可确考。近年虽由于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但并未说明其人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据最新研究,山西太原确有罗贯中,却是另一个杂剧家罗贯中(约1323年-约1397年),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最为可能是山东东平人。关于罗贯中太原说,主要见于明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其他史书不见记载。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不是贾仲明所写;也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存在抄写错误,将"东原"抄成"太原",而且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今济南长清为中心毗连东平的一带正叫做“东太原”。有关他的许多事迹多为民间传说,因而一直以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论《三国演义》写战的“戏”笔
《三国演义》堪称我国古代描写战争最出色的作品。罗贯中写战事,不仅能表现出战争的规模和气势,而且极富情趣,使人能于紧张之中见轻快,于严肃之中见幽默,于激烈之中见诗情。罗贯中写战争的这种重要特点,笔者以为可以用一个“戏”字来概括。它反映“了作者对战争描写艺术的独特追求,对小说艺术性认识的美学底蕴。《辞海》对“戏”字的解释有四种:1、游戏;2、嘲弄,调笑,逗趣;3、歌舞、杂技等的表演;4、姓。《辞源》的解释是:l、角力;2、开玩笑,嘲弄;3、游戏,逗乐;4、歌舞杂技;5、姓。显然“戏”的主要含义为游戏、逗趣和歌舞杂技的戏剧性表演。因之,以“戏”字来涵盖《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情趣性特点是不会失之太偏的。早在东汉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诠释曰:“戏,三军之偏也”,清段玉裁注:“偏,旗也。”可见“戏”的原始意义即与争战有关;当代大学者钱钟书依据多种资料,对“戏”与“战”的关系作了精辟有趣的阐述。《管锥...
· 论《三国演义》写战的“戏”笔
一《三国演义》堪称我国古代描写战争最出色的作品。罗贯中写战事,不仅能表现出战争的规模和气势,而且极富情趣,使人能于紧张之中见轻快,于严肃之中见幽默,于激烈之中见诗情。罗贯中写战争的这种重要特点,笔者以为可以用一个“戏”字来概括。它反映“了作者对战争描写艺术的独特追求,对小说艺术性认识的美学底蕴。《辞海》对“戏”字的解释有四种:1、游戏;2、嘲弄,调笑,逗趣;3、歌舞、杂技等的表演;4、姓。《辞源》的解释是:l、角力;2、开玩笑,嘲弄;3、游戏,逗乐;4、歌舞杂技;5、姓。显然“戏”的主要含义为游戏、逗趣和歌舞杂技的戏剧性表演。因之,以“戏”字来涵盖《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情趣性特点是不会失之太偏的。早在东汉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诠释曰:“戏,三军之偏也”,清段玉裁注:“偏,旗也。”可见“戏”的原始意义即与争战有关;当代大学者钱钟书依据多种资料,对“戏”与“战”的关系作了精辟有趣的阐述。《管...
· 冬至大如年南方人冬至一定不能错过的美食
说到冬至吃什么,很多人想到的应该都是饺子、汤圆等,但实际并非如此,由于地域的差别,不同地区冬至节的食俗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南方地区冬至有哪些传统食物要吃吧。汤圆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九层糕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节“补冬”在台湾也成俗。冬节前日,晚饭过后,各家在厅堂搓圆。古例搓圆时禁忌口出不祥语。搓圆仔后要补冬,米糕是补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龙眼...
· 辽史的编纂背景:辽史最初是在什么情况下撰写?
阿保机建国后。任用汉人韩延徽等,接受了汉族文化。受中原皇朝重视史学的传统的影响,在政府机构中,设有国史院,置监修国史、史馆学士、史馆修撰、起居部、起居舍人等史官。像辽景宗耶律贤统治时期,就以枢密使、北府宰相室防监修国史。室防修“实录”二十卷,受到辽圣宗的表扬。辽兴宗耶律宗真时的史家萧韩家奴,能坚持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秉笔直书。有一次,辽兴宗出去打猎,跟从他的人中有几十个被熊、虎咬死咬伤,萧韩家奴如实记载了这件事。辽兴宗看到后,命令他删去这个内容。萧韩家奴删去这个内容后,重又写上去。几天后,辽兴宗看到萧韩家奴的记载说:“史笔当如是。”正是由于辽朝统治者重视修史,因此辽朝的史料能够保存下来,为以后修辽史提供了有利条件。辽朝受汉族文化影响很大。早在辽太祖时,就设有“监修国史”的官职。从辽圣宗时起。仿照五代和宋朝,编修了“实录”。辽末天祚帝时,又让监修国史的耶律俨修太祖诸帝“实录”。辽朝时,也沿用...
· 撰写和编修”族谱“的特定程序!
一、为什么要修家谱?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中国人百善孝当先,寻根是人的天性,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二、一部完整的家谱具有哪些体例要素?谱名、祖先像赞、目录、修谱名目、谱序、凡例、恩荣录、谱论、姓氏源流、字辈排行、家法、世系、传记、风俗礼仪、祠堂、坟茔、族产、契约、艺文、领谱字号等。三、修家谱的准备条件有哪些?修谱组织及经费、相关家族资料书籍及文稿、入谱人员登记表。四、如何成立修谱委员会?1.家族内部召开筹备会议,统一思想,选举负责人;2.由家族成员中有影响力,威望,各支联络人及热心宗族事业的人员组成修谱委员会班底。五、修谱委员会负责的工作有哪些?1.确定以主编为首的编辑班子;2.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3.组织协调普查工作;4.确定家谱格式;5.汇总文字、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