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从《抱朴子》看道教的生命哲学

2017-06-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0
转发:0
评论:0
从《抱朴子》看道教的生命哲学, 在一切生命现象中,死亡是最能引发形而上思考的。正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说:“人

 在一切生命现象中,死亡是最能引发形而上思考的。正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后起的道教继承了先秦道家对生命苦短的怜悯与关怀,但又不像道家那样在死亡问题上顺其自然转而追求精神的逍遥,而是试图以人力突破死亡的限制,进入肉体与灵魂一起长生不死的境界,并把具有此种超人能力的“人”称为“神仙”。所以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对生命(尤其是肉体生命)的珍惜、长生的信念及修仙的道术,而最能反映这些独特之处的则是魏晋时期的神仙道教。
葛洪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代表人物,他的《抱朴子》(内篇)则是为神仙道教建立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从《抱朴子・内篇》 来看,创建神仙道教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是论证神仙的实有,亦即长生的可能性。对于这个信仰方面的问题,葛洪采取了理性的方式进行论证,这也体现了神仙道教作为一种上层(士族)道教的知识型特征。
这些论证主要集中在《论仙》卷中。对于神仙的实有,葛洪先是从正面引用历史典籍的记载:“列仙之人,盈乎竹素”,“鬼神之事,著于竹帛,昭昭如此,不可胜数”(《论仙》,),而“古之真人,宁当虚造空文,以必不可得之事,诳误将来,何所索乎?”(《对俗》)然后又抓住人的感官认识的局限性,反驳神仙虚诞的观点:“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虽有禹益齐谐之智,而所尝识者,未若所不识之众也。”(《论仙》)有许多事物是不能为人的感官所认识的,但这并不等于它们不存在,“目察百步,不能了了,而欲以所见为有,所不见为无,则天下之所无者,亦必多矣。”(同上)何况神仙多隐匿行踪,为凡人所不识,“况彼神仙,何为汲汲使刍狗之伦,知有之何所索乎,而怪于未尝知也。”(同上)此外他还批评凡人囿于偏见、成见而不相信神仙之道:“暗昧滞乎心神,则不信有周孔于在昔矣。况告之以神仙之道乎?”(同上)
对于长生的可能性,葛洪一则运用特殊事例来反驳“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的一般规律:“夫言始者必有终者多矣,混而齐之,非通理矣……谓始必终,而天地无穷焉。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存焉。”(同上)二则强调物类差异的无限性来反对一般规律的普遍有效性,“夫存亡终始,诚是大体。其异同参差,或然或否,变化万品,奇怪无方,物是事非,本钧末乖,未可一也。”(同上)故“万殊之类,不可以一概断之。”(同上)再者,除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变化之外,还有许多以人工手段改变自然限制的例子:“外国作水精,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得其法而铸作之者。今以此语俗人,俗人殊不肯信。乃云水精本自然之物,玉石之类。况于世间,幸有自然之金,俗人当何信其有可作之理哉?”(同上)“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为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黄白》所以,凡人亦可超越物类限制变化成仙:“若谓人禀正性,不同凡物,皇天赋命,无有彼此,则牛哀成虎,楚妪为鼋,枝离为柳,秦女为石,死而更生,男女易形,老彭之寿,殇子之夭,其何故哉?苟有不同,则其异有何限乎?”(同上)
在今天看来,这些论证在逻辑上存在着明显的漏洞,或是所举事例就不正确,如关于物类变化的例子多为民间传说;或是犯了与论敌同样的错误,如批评论敌只知一般规律(有生必有死)而不知特殊事例(仙人或仙物不死),自己却又以某些长寿的特殊事例推论出长生的一般规律,等等。这些都说明了道教思想家的理论思辨水平较低,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貌似肤浅的神仙信仰之下有着一套独特的生命哲学作为支撑。
道教出于对现世生命的不满足,要寻找一种更加美好的生命形态,从而确立了仙凡两种生命价值的对立,亦即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对立。同为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儒家虽然也对现实不满,但他们相信现实的过去或未来有一个大同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君主圣明,百姓丰衣足食,人人心满意足,而且这个世界通过君主和臣民的共同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与之相比,道家和道教更为关注个人生命,即使天下大治,每个人都还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这是任何人不可替代的、也是任何社会制度无法消灭的痛苦。这些痛苦被排斥在儒家的视野之外,却进入道家和道教的思考领域:是否存在另外一种生命形态,既没有现世的痛苦又拥有现世的欢乐?
于是在对现世生命的超越中便暗含了对肉体享乐的肯定。作为一种宗教,道教的彼岸世界带有浓厚的此岸色彩:神仙的享乐不外人间的衣食住行、色声味触等内容,或根本就是人间肉体享乐的延续与强化。“果能登虚蹑景,云舆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对俗》)甚至神仙的等级也是人间等级制度的再现,“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劳苦,故不足役役于登天,而止人间八百余年也。”(同上)修仙的目的除了长生,就是摆脱现世的苦难又能尽情享受现世的欢乐,“人道当食甘旨,服轻,通阴阳,处官秩,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悦怿,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笃而论之,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同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教确是一种世俗色彩非常浓厚的宗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抱朴子》看道教的生命哲学
在一切生命现象中,死亡是最能引发形而上思考的。正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后起的道教继承了先秦道家对生命苦短的怜悯与关怀,但又不像道家那样在死亡问题上顺其自然转而追求精神的逍遥,而是试图以人力突破死亡的限制,进入肉体与灵魂一起长生不死的境界,并把具有此种超人能力的“人”称为“神仙”。所以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对生命(尤其是肉体生命)的珍惜、长生的信念及修仙的道术,而最能反映这些独特之处的则是魏晋时期的神仙道教。葛洪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代表人物,他的《抱朴子》(内篇)则是为神仙道教建立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从《抱朴子・内篇》来看,创建神仙道教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是论证神仙的实有,亦即长生的可能性。对于这个信仰方面的问题,葛洪采取了理性的方式进行论证,这也体现了神仙道教作为一...
· 从《论语》看那些遗失的哲学洞见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年代大抵在战国初期,总计二十卷,一万一千七百零五字。论,为论纂之义;语,为话语。《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为基本的经典著作,为汉语文学树立了典范性,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内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文献。东方的这一部《论语》,比之于西方世界,涵盖了《圣经》与《理想国》两部巨著的重量。在经历秦始皇焚书的一场文化浩劫之后,《论语》的版本,在汉初主要包括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个版本,西汉末年经张禹之手又有了张侯论。大抵出于孔壁的古文版本已经亡佚,今日我们所见的版本,应是最为接近张侯论,经东汉郑玄编校后所定下的版本。这经历了汉代儒生簒乱并由政客成本的《论语》,其去本原应已有别,然而我们今天能够企及的,似乎也便无奈只有这一文本了。在历代围绕《论语》注疏...
· 萧功秦 ·〖从历史看儒家文明的生命力〗
华夏先民在东亚特殊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形成同质的大板块,由此建立起来的古代超级帝国的规模效应,形成了抗衡、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帝国的科举制度虽然强化了文化同质性,有助于文化生命的传承,但也造成文化变异
· 朱熹哲学的生命意识
[摘要]:本文试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对朱熹宏大的思想体系作一整体通观,认为,朱子哲学的形上建构、现实依托和历史文化传承都以生命为核心,生命成为其哲学最本质的内在链结。在朱熹精心构筑的本体世界、现实世界和历史文化世界中,人的本体生命意识、现实生命意识和文化生命意识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态。朱子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
· 君子小人?从汉朝丞相杨恽被腰斩看处世哲学
司马迁在他的《太史公书》的最后一章《太史公自序》里讲,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工作之后,他又另誊抄了一份,这就使《史记》有了正、副两个本子。个人修史,一旦遗失或遭水火,多年的心血就白费了,所以司马迁很小心。正本呢,“藏之名山”;而副本呢,“副在京师”。副本留在京师,京师是个大略的概念,其实就是将副本交给家在京城的亲人收藏,这个亲人是谁呢?是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司马英嫁的丈夫叫杨敞,杨敞可是宣帝时期两任过汉丞相的大人物。司马英给杨敞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忠,二儿子叫杨恽。杨恽在宣帝时继父兄爵任常侍骑,左曹,因揭发霍光子弟谋反有功,受封平通侯。外公撰修的《史记》手稿,第一个看到的人,就是这位杨恽。杨恽继承了父母双方家族的许多优秀基因,熟读《春秋》,才华卓著,又很喜欢结交英俊杰出的儒生,因而在朝廷上名显一时,人人都以为其前途无量。除了才华,杨恽还有一个特别令人敬佩的地方,就是清廉仗义,轻财好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