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族谱记录丁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
泛黄的族谱记录丁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泛黄的族谱记录宗族六百年延续的历史沧桑,一个个故事讲述琅琊丁氏才俊辈出的辉煌。“
泛黄的族谱记录宗族六百年延续的历史沧桑,一个个故事讲述琅琊丁氏才俊辈出的辉煌。“在青岛,也许很难从统计学上来证明琅琊丁氏是否为‘第一大姓’,但琅琊丁氏保留下来的族谱和宗族人才辈出的历史却足以证明‘丁氏’是青岛地区,特别是在胶南有着重要影响的姓氏之一!”由青岛早报、青岛新闻网、市档案馆联合举办,青岛广和源?聚宝苑置业“天鹅堡”项目承办的 “青岛家族文化
探寻”档案物品征集活动正式启动以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青岛地区有着六百年宗族延续历史的琅琊丁氏后人丁全来先生和丁孝语先生向活动办公室送来一批经众多丁氏族亲收集整理的宗族资料文献,这其中包括清朝乾隆30年琅琊丁氏第三次修编的族谱影印件。通过这些资料,让我们得以窥见琅琊丁氏六百余年的宗族历史的辉煌以及这个姓氏对青岛地区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丁氏扎根胶南大村
![泛黄的族谱记录丁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9/27141249xev2.jpg)
提到胶南,要么想到大珠山,要么想到琅琊台。很少有人知道胶南还有一座非常神秘而又有着美丽传说的藏马山。而藏马山下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丁家大村也鲜有人知。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孕育了一个文化世家琅琊丁氏。抗倭名将昭勇将军丁珠、明清时期的文学家丁耀亢、聊斋志异中的丁前溪也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这些在历史上的名人们都来自一个族群??琅琊丁氏。自明初以后六百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数不清的丁氏优秀儿女。在丁全来先生和丁孝语先生送来的资料中,记者了解到,琅琊丁氏,系明初从海州大村迁徙而来??自称琅琊丁氏;元代以前“世居武昌府武昌县南门外”,溯之宋代家似丰城,再前则不可考。谱牒资料记载,明初一同迁来的尚有表兄弟董氏和徐氏。琅琊丁氏的始祖是姜太公的长子丁公 ,以谥得氏至今已逾三千多年,战国以迄宋元的无数迁徙已使谱系无法连续。案之《海州丁氏世谱》,丁兴 “先世世居武昌府武昌县,元末以铁枪归明太祖,屡从征有功,洪武二十四年除淮安卫海州守御所世袭百户”。琅琊丁氏始迁祖为丁推,《丁氏家乘》首传:“始祖推,海州始祖兴之次子,始自海州迁诸城,年月不可考,卜居海上藏马山西之小天台(东原),以治箕为业,卒葬天台山东麓”。大村丁氏始迁祖推与日照丁氏始迁祖顺,是同祖雁行兄弟,与潍阳丁氏、菏泽丁氏皆同宗。
![泛黄的族谱记录丁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9/27141314s3g5.jpg)
丁推迁至大村后,改军户为民籍。大村也就是现在的胶南大村镇驻地。“初以织箕自给,顾精神力绝人,耕稼蓄牧,皆以心计纬之;季年,称饶裕矣;好济人之急,岁?,罄资以赈,亦有天幸,未尝乏绝。治家有则,冠婚丧祭皆之承吾宗”。至崇祯九年初创族谱时,“瓜瓞蕃衍,墟落冢墓相望无别姓,?亘六十余里,登国册者千余人”。一传彦德、彦隆、彦甫,彦德一脉六传七十二支,至乾隆三十年三修家乘时,仅在今胶南一带即已繁衍成十几万众。
六百多年间,虽经兵燹灾荒,但大村丁氏族人无论走到哪里,始终牢记祖训,自强不息、保家振族,遍播昌乐、寿光、黄县、莱阳、蓬莱、栖霞、杭州、无锡、东北三省、北京、上海以至海外,多达数十万人,成为青岛地区显赫大氏族之一。
600年大姓再修族谱
记者了解到,最近琅琊丁氏正在开展修谱工作。要想把根据保留下来的族谱资料,将六百年宗族谱系细致而完整地整理出来将是一个艰巨而又浩大的工程。丁氏先人初到琅琊忙于生计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只能靠口口相传。至七世祖懋学公,于明万历辛巳(公元1581年)做《海州谱略》,为创修族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十六年后,八世祖耀轸公不辞辛苦耗时三年终于完成了琅琊丁氏的家谱的草本。耀斗公出资,耀亢公撰序。从此有了琅琊丁氏家乘。
后面分别在清康熙癸丑(公元1673年)和清乾隆乙酉 (公元1765年)两次修谱。今逢国泰民安。琅琊丁氏又开始了四修总谱,续写辉煌。
以前修谱靠的是逐户登门,如今琅琊丁氏顺应时代发展,不仅让世人了解了琅琊丁氏,还通过网站寻找到了很多失去联系的族亲。就在2011年12月份又找到了现居蓬莱羽山大丁家已经失考500多年的琅琊丁氏第18支的族亲。
六百年英雄才俊辈出
“大村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值得深入挖掘的民俗文化。”说起大村丁氏的历史,现任胶南大村镇党委书记逄树林向记者表示,在琅琊丁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天台山周围,就有进士6名、举人18名、贡生及举荐为官者达69名。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在东南沿海奋勇抗倭、在西北守御口堡,屡立战功,被明朝朝廷封为招勇将军的丁珠;有被誉为“大小丁公”的丁惟宁、丁琰;有大义凛然、不畏强权的丁自权,有爱民如子的丁昌平,有被称为“干才”的朝廷能臣丁?蓥。“这其中包括《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目前学界越来越认可一种观点是《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琅琊丁氏的丁惟宁。”
丁惟宁之后,有与李渔齐名的丁耀亢,有被蒲松龄热情讴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文侠丁前溪;有西南庄明清两朝一门四进士丁自劝、丁自丰、丁自玉和丁运昌,也有陈家庄一师七十二门徒的先生丁邦彦;有散曲名家丁惟恕,有著作宏富的小仙公,有诗书画三绝的丁大椿,有博学至孝的丁南溪;有新中国成立后的北舰将军丁桂阁。有黄县派的 “丁百万”,融“商”、“儒”、“仕”于一炉,锤炼世代子孙,家族久盛不衰。先后秀出7名进士、20名举人,378位官员:其中五品以上149人,从一品文官4人,从二品武官1人。丁培镒官至上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是恭亲王、孚郡王、钟郡王的老师。丁士海被授予“山东省教育世家”称号,丁钊被誉为“战火中走来的共和国将军”。寿光派有开国将军丁莱夫,邱家庄有载于共和国英烈史册的丁笑秋、丁荣桂、丁荣娇,藏南下洼有董存瑞式的烈士丁仁双。其他名列党政军工商学各界的才俊,不胜枚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相关资料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36a51b47-97ba-403b-9d73-1089700f3c78.png)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一本泛黄的老族谱,记录着于家堡的变迁
![](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10/20095912rzi6.jpg)
家住于家堡新城家园的于永礼老人日前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称她手中保留着一本于氏家谱。据于永礼老人称,于家堡就是因为于氏家族首先定居而得名。昨日,记者和滨海文化搜集人李学韩一道,聆听了老人族谱的故事,探寻了于家堡从明永乐时期的渔民村落、到清代军事要地、再到如今金融中心的演变历程。昨天上午,记者和李学韩在于家堡还迁房新城家园小区见到了于永礼老人。由于经历的年代久远,厚厚的家谱扉页已经发黄,记录着从明初来塘沽地域先祖到十五辈各代的名字。记者看到,家谱的首页是先祖于英、于潮的名字。李学韩告诉记者,根据他查找史料考证,最早在于家堡定居的正式于英、于潮两兄弟。“明初,两兄弟从山东省文登县大水泊逃荒来到这。由于这里临海打渔方便,就在此定居。”于家堡因此成了塘沽最早的居民点之一。此后于氏人口不断增多,成了这里的大户,于家堡因此得名。此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于家堡也成了外国人登陆、易货的重要地点。20世纪初...
· 族谱记录: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九泥村
![](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8/05155736bo2w.jpg)
九泥村属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肖家村镇。全村400多户,1500多人,族姓邓。据族谱记载,九泥村始祖为明代名将邓志良之四子邓景能。明初,湘南匪患猖獗,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邓志良率千余人南下征剿。洪武己已年(1389年)出征,历时十余载平定匪患。志良公诰封为荣禄大夫,镇守湘南。湘南地域辽阔,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志良公便派四子分别驻守四地,良公居中统一指挥。长子景文驻守黄洞(今常宁境内);次子景通驻守辛乐、麻江(今零陵境内);三子景善驻守鲁塘(今宁远境内);四子景能驻守九泥坝(今祁阳县九泥村)。由此可见,九泥村始祖为景能公,建村已经600多年历史。九泥村现存明清古建筑60余栋,大小房屋300余间。整个院落浑然一体,户户相连。为一正三横结构,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院落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占地40余亩,有正堂屋6间,横堂屋12间,8个游庭。邓氏宗祠居族谱记载,邓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毁于火患,后于...
· 族谱网记录关姓族谱,关姓的历史流源
![](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9/26161738kqjt.jpg)
据考关姓起源有三:一是《姓源》及《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为夏朝末年大臣关龙逢之后。龙逢封于关(今河北栾城)。夏桀无道,龙逢数谏不听,反遭杀戮,其子孙便以关作了姓氏。二是《风俗通》记载,关为关令尹喜之后。老子出函谷关,传《道德经》于关令尹喜。一说“关令尹”为职官名。三是清代满族瓜尔佳氏改为汉字单姓关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秦汉时期,关这一古老的姓氏在山西旧居地继续繁衍,如汉末三国时期的关羽,便是山西省解县人;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甘肃开创了新的天地,所以有不少关姓人家承袭着“陇西”的堂名。关氏源自关龙逢,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不是关龙逢,而是豢龙逢。所谓“豢龙”氏应是叙安之子董父,“畜龙以事帝舜,赐氏曰豢龙”。如果果真如此,那关姓的历史就有可能更悠久了。学者考证说,古代守关的“关令尹”的后人就有以此职之名而姓了关。所谓关令尹,依照〈国语〉的记载,其主掌是“敌国兵至,关尹以告”。这一支关氏主要繁衍于今山东...
· 沧桑历史近千年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
· 坡芽歌书:记录数百年壮族情歌(图)
![](http://www.zh5000.com/Photo/ctwh/2010-06-12/2010612114001638.jpg)
喜庆时节,村民会围坐一起演唱山歌。画有81个符号的《坡芽歌书》。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一个壮族聚居的小村庄里世代传唱着一种山歌,唱山歌时人们会参照一张画着奇怪图形符号的土布帮助记忆,这就是后来被惊叹为“活着的图画文字”的坡芽歌书。“坡芽”为壮语,是开满染饭花的山坡之意。当地村民习惯用一种叫做“染饭花”的花朵与糯米浸泡,做出彩色的米饭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芽”即染饭花。坡芽村现有55户人家,全是壮族,其中农姓有48户,其余为韦、黄等姓氏。他们世代以稻作为主业,有时也进行狩猎。坡芽村由于地处深山,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因此民风古朴,代代相传的山歌也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绘在土布上的山歌坡芽歌书是2006年富宁县对全县壮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时在剥隘镇坡芽村发现的,原件为一块画有81个奇特图形符号的土布。据普查人员回忆,那天他们让村民唱几句山歌,一位村民唱到中间突然忘词了,于是走进屋...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