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明朝 李渔

李渔

(文学家)

李渔(1610年-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字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曾经评定《四大奇书》,祖籍浙江省兰溪县(今浙江省兰溪市)夏李村,后来祖父随“兰溪帮”到了江苏如皋做种药材生意。李渔的童年、少年是在如皋度过的,后来又娶妻生女,前后在如皋生活23年,中年之后又在南京生活了14年,之后在杭州生活。

顺治八年(1651),41岁的李渔搬家去杭州,后移家金陵,筑金陵“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复归杭州,在杭州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 [2] 李渔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著述丰富,著有《闲情偶...

李渔简介资料
1610 年
中国 明朝~清朝
江苏如皋
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
1680 年
戏剧家|文学家|艺术家|美学家|建筑家
李渔相关文献
茶文化―茶文茶诗―李渔
茶文化―茶文茶诗―李渔,      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一
查看全文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风情喜剧家李渔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风情喜剧家李渔,风情喜剧家李渔清代的戏剧大师李渔(浙江兰溪人),是浙江的骄傲。现在人们普遍认同李
查看全文
李渔与《三国演义》关系初探
李渔与《三国演义》关系初探 ,李渔(1610—1680),宇谪凡,号笠弱,别署觉世稗官、回道人,湖上笠翁等
查看全文
李渔的生活美学思想
李渔的生活美学思想,李渔的生活美学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晚明时期追求个体感性的思潮对封建的反叛;一是
查看全文
李渔
生平李渔少年时以读书出仕为人生目标。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自幼聪颖的李渔,襁褓识字,“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总角之年便能赋诗作文,下笔千言。他每年在自家后院的梧桐树上刻诗一首,以警戒自己不要虚度年华。15岁时在梧桐树上刻的诗是:...
查看全文
李渔相关标签
1680年逝世
戏曲家
清代戏曲家
文学家
建筑家
浙江作家
1610年出生
中国小说家
兰溪人
李姓
明朝剧作家
清朝剧作家
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