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福建省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

2016-09-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65
转发:0
评论:0
福建省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我的老家在四堡。     四堡,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北部,全境面积58.78平方公里
我的老家在四堡。 
        四堡,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北部,全境面积58.78平方公里。2016年7月撤乡建镇,镇政府机关设在雾阁村,距县城26公里。四堡,宋为永宁乡四堡里。1952年前原系长汀辖境。雾阁,古为龙足乡,为邹应龙嫡子六郎公裔孙,今设雾阁、田茶两建制村有近七千人口。
        四堡是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原设在雾阁村定敷公祠的“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连城)分馆”,于2016年7月23日重新开馆,正式向公众人群开放。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
福建省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
        四堡印刷业的始创,可追溯到明朝嘉靖三十年至万历八年(公元1551—1580),在浙江杭州任仓大使的邹学圣(字清泉,生于公元1523年,卒于1598年)。   据《汀州志》、《连城县志》载,当年邹学圣辞官归里时,其夫人邵妙正(杭州人),不愿离开杭州来福建。当时邵妙正年仅29岁,膝下三个孩子均尚年幼,耽心回到山区僻壤,难以把孩子培养成才;但邹学圣感到自己年过五旬,特别是老父已在风烛残年,母亲已经逝世,自己又是父母的唯一独生子,无论如何也得回家,以慰藉老父暮年念子之心。经与夫人商议,决定把苏杭的元宵灯艺、印刷术与部分雕版带回故乡,解除了夫人心头的优思,换得了她的乐意成行。从此“镌经史以利后人”的印刷业,便在四堡雾阁播下了旺盛的种子。
           自邹学圣开设书坊搞起了印刷业之后,其子邹震孟(1568—1634),邹希孟(1578—1643)与其侄邹葆初(1619—1673)等人,在“身游庠序”考取功名后,继承了先人的事业,更“广置书田”进一步扩大了印刷事业。他们“走东粤,游武林”四出售书,而“殷富冠都邑”。由是步其后尘,镌经刊史,售书各地的人越来越多,到了乾、嘉时期,便发展到了它的鼎盛阶段。
           “梅园”是清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增补)的作者邹圣脉的居所,座落在连城县四堡乡雾阁(田茶)村梧桐岗山脚。邹圣脉,字梧冈,虽一生未获功名,但以布衣之身勤于著述,有著作十余种行世,尤以《幼学琼林》(增补)风行华夏。
福建省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
        300余年,至今仍为古代语文启蒙读本的经典之作。“梅园”为邹圣脉祖父所建,时间约在明末清初,因内植梅树,故名“梅园”,背靠梧桐岗,前对鳌峰山。《邹氏族谱》载,原建筑是一座非常豪华的庞大建筑群,称“梅园四楼”,但因清末一场大火毁于一旦,现仅剩残垣断壁和一座门楼,门楼上写着“梅园”二字苍劲圆润,系邹圣脉亲笔所题。
福建省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
         近十多年,各级文化部门与四堡古镇的历届领导已全面开展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遗址的整体保护和利用工作: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开展遗存调查和书坊抢救性维护,建设雕版印刷陈列馆、流程馆和技艺传习中心,举办“海丝客家·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等。努力使这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和熠熠生辉的传世瑰宝永远闪耀着绚丽的光芒。
        闲暇,用图文回忆家乡四堡古镇,拾遗碎片般的故事,是我退休后的一大乐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闽文化—文史古迹—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
设于四堡乡间一座宽敞的邹氏古祠内,展览分雕版印刷业的萌芽与发展、影响与作用、地位与评价、现场演示、书诗画展五部分;馆中珍藏有大量的古雕版、切书架、切书刀、墨缸、墨烟、裁纸刀、钉书锥、大小棕刷等许多印刷工具,还有刊印的古籍,其年代久远,保存完善,举世罕见。一个仿古印刷表演台,展示古老的雕版印刷程序,也可供游人自己动手操作,用古老的雕版印刷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一幅画或一幅字,以资留念。
· 雕版印刷
历史陆深《河汾燕闲录》的《俨山外集》卷三中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593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这里说的可以理解为雕造被毁之佛像,撰集残缺的佛经。而陆深道:“此印书之始,又在冯瀛王(指冯道)先矣。”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这里的“模勒”也就是雕版印刷。雕版的刻制。工艺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后各种技术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的、画上的或写上的原稿,大师级雕工负责精细部分的,到雕刻比较便宜的木头或比较不重要部分时才交给比较没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后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原稿的复制品。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优于铸造活字印刷:例如像汉语这样的语言有很大的字符集的情况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时会更便宜一...
· 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
印章、拓印、印染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导致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呢?不可否认这三种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作为一项新的发明,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必须有它的创新内容,社会的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自秦代统一文字以后,汉字发展迅速。东汉《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南北朝成书的《玉篇》收字2.2万余个。用这么多字表达思想,每一个字又有若干笔画组成,书写起来费事、费时。儒家、道家、释家及诸子百家竟相发展,著作越来越多。《汉书・文艺志》收各类著作14,994卷,《隋书・经籍志》收50,889卷,隋内府藏书37万卷。中国人口众多,西汉末年已有近6000万,东汉仅太学生就有5万之多。读书人要读正史和经典,对书籍需求量很大。此外佛教、道教教徒中的识字者也要读佛经、道经。这样,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如果我们看一下雕版印刷的刻板和印刷的过程,就会发现它从印章、拓印、印染技术那里继承了什么,又发展了什么。雕版印刷的过...
· 活字印刷术为什么却败给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比欧洲早400年,它需要把几百个单独的活字拼到一起,而且需要字与字之间严丝合缝,避免出现版面的不平。活字印刷术在北宋被发明出来后,也在不断地发展的。明朝中期的活字印刷术已出现铜活字技术,由于是统一铸模,要比木活字精度高很多。到了清代活字印刷的技术就更加成熟了,康乾用大套铜活字,印制了《古今图书集成》,共计1000卷。乾隆用枣木活字印制了《武英殿聚珍丛书》,全书共计134种,这两个在当时都属于大工程。皇家都在使用,说明技术还是比较成熟的。理论上活字印刷术操作灵活、成本低廉,但实际上,通过活字印刷的书籍只占书籍总量的2%,大部分书籍还是通过雕版和手抄来完成的。活字印刷术处于一种被被边缘化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在电视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全是手抄的,事实上四库全书就是手抄的。据统计,中国51%的的书籍就是手抄的,在明代文渊阁的藏书中,手抄版的...
· 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
文字的雕刻技术中国古代的文字雕刻技术历史很久,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先写字后雕刻而成。青铜器铭文,在浇铸前需要刻制字范,这种字范当是凸起的反体字,说明当时已有高超的文字雕刻技艺。有的铭文,是由单个字范拼组而成,这对后来的泥活字技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中国古代的石刻文字,历史久、数量多,反映了精湛而娴熟的文字雕刻技艺。最着名的石刻文字有先秦的《石鼓文》、秦刻石、东汉《熹平石经》、三国时魏《正始石经》。南北朝时,出现了反体石刻和凸体石刻以及在木板上雕刻一百多字。这些技术,与印版的雕刻更为接近。印刷工具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雕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