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范氏宗亲有个您不知道的节日

2016-08-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35
转发:0
评论:0
范氏宗亲有个您不知道的节日, 建德西坞范氏后裔发迹于一岭(塔塔岭)之隔兰溪龙门上竺坞,据西坞《龙门范氏家谱》
  建德西坞范氏后裔发迹于一岭(塔塔岭)之隔兰溪龙门上竺坞,据西坞《龙门范氏家谱》记载:宋熙宁十年(1077年)丁巳春, 范文正公之孙、范忠宣公之子范正路,游学浙东,寻芳于濲西纯孝乡,鲍大宣议知其不凡之器以女妻之,正路公遂为龙门始祖。后代繁衍生息凡三十六厅堂,大明成化年间正路公十五世孙范初一与西坞徐乙之女结为秦晋之好,初一公为照顾孤寡的老丈人毅然迁居西坞遂成西坞始迁祖。大明嘉靖三年(1524年),西坞范姓十余户人家集全族之力兴建范氏家庙,堂名曰馀芳堂,为龙门范氏三十六厅堂之一。嘉靖二十年(1541年)岁次辛丑季冬吉旦,进士福建泉州府推官刑部郎中胡公廉撰文《馀芳堂记》。
范氏宗亲有个您不知道的节日
●西坞古村
 
自龙门范初一公迁居西坞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了,范氏子孙恪守先祖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弘扬 “先忧后乐”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西坞范氏文化和馀芳堂人独特的民风习俗。
腊月十六,一个看起来极为普通的日子,生活在浙西山区严婺古道旁建德兰溪交界处的四散里(原下徐大队的四个自然村的统称)的人们管这一日叫“月半”,“月半”也是居住在西坞的范家人延续了几百年重要的传统节日。
说起月半节的起因可能与位于西坞村外的云峰庙有关,云峰庙始建于宋绍兴五年(1135年)距今已有880 年历史了,庙里供奉着徐偃王、广济王、乌龙王三大帝为首的一十八尊菩萨,四散里的四个村轮流做东在每年的月半将三尊特制的三大帝塑像隆重的用亭子(一种类似轿子的东西)抬到本村的祠堂,接受全体村民的祭祀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轮到的村子在这一日比过节还要热闹,四年才一个轮回,不容易。这天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会前来助兴,亦或也想沾些菩萨的灵气把运气带回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话是这么说,但在过去那些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面对一大帮亲朋好友,即使家里柴米油盐不缺,但总不能萝卜青菜应付了事吧。山里人好客要面子,“砸锅卖铁”说什么也要买上几斤肉用来招待客人。因此,月半未轮到自己村时盼来临,真轮到自己村时又怕来临。嗨!都是缺钱惹的祸。
范氏宗亲有个您不知道的节日
●西坞人家
 
生活在西坞的范家人是幸福的,他们可不会出现那种无肉无馒头招待客人的尴尬,即使你家里穷的叮当响。因为“馀芳堂”有一祖先留下的雷打不动的规矩,腊月十六日范氏族人在范氏家庙大厅里分肉分馒头。分肉分馒头规则:分肉所有男丁不分长幼一视同仁,女眷减半。分馒头按年龄分配,男丁六十岁以下一视同仁,女眷减半。馒头分普通馒头和特制馒头,普通馒头分给六十岁以下的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分一斤双(两个一斤)的大馒头,七十岁以上分二斤双的大馒头,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分四斤双的特大型馒头,九十高龄的老人更有意思了,分八斤双的超大型馒头,有幸活上一百岁,十六斤重的馒头制作起来可不太容易了,但也是非做不可的,相信馒头师傅总有办法。范氏有多少老人,年龄大的有几位,不用掰着手指算,到大厅数一下大馒头就一目了然了。分发食物主事的一般都是道高望重的人,首事们帮忙办事也是义务的,首事们如果年龄达不到分大馒头的资格,你放心,他们也是严格按年龄等级领馒头,绝不敢越级更不敢贪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另外还要准备一部分馒头正月初二用,范家姑娘出嫁给外姓,初二外甥们到外公家拜年都必须先到范氏家庙祭祀范家的祖宗,馀芳堂会给外甥们发一双盖有馀芳堂红印的馒头,外甥们领了馀芳堂的馒头都会引以为傲,我是馀芳堂的外甥,我拜了范氏祖先啦。
分发馒头看似平常之举,但蕴含着家族间的浓情厚意,猪肉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是难得吃到的,我小时候就如此。猪肉是祭祀祖先不可或缺的,要不是馀芳堂分发,有的人家恐怕连祭祀之肉也买不起,自己没肉吃可能倒没什么,祭祀没肉可是对祖先的大不敬,馀芳堂至少解决了燃眉之急。别看馒头不起眼,但特制的馒头加上盖有馀芳堂红印本身就是对老人的一种无尚的尊重,老人受之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幸福。最大的馒头今年入主谁家,往往是人们每年关注的焦点,老人有了一份知足与得意,“家有一老四个宝“ ,儿辈们也喜气洋洋分享着这一美好时刻。范姓的外孙们来范氏家庙祭祀既是出于一种对范氏祖宗的敬重,也是一种接受范氏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一对小小的馒头,更是馀芳堂对范氏外甥晚辈们的一种关怀与厚爱。
每年用来分发食物的钱财是馀芳堂的堂众财产,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集体经济,这是龙门范氏三十六厅堂里绝无仅有的,可能也是全省仅有的,国内也不会多见。馀芳堂堂众财产的收入主要来之山林贩卖木头和烧制木炭,山林来自于历代祖宗自觉自愿的无私奉献。居住在山里的人赚钱难啊!主要靠卖柴卖炭,还有帮兰溪人“挑饭脚”,兰溪客买好木头要雇山里人肩挑背扛翻塔塔岭到坞口或朱家 赚点”饭脚钱“,一走就是十多里崎岖坎坷的山路。如果要卖柴卖炭则更辛苦了,有挑着柴走二十五里路到大洋的;有挑着炭走五六十里山路到女埠镇上的,即使这样有时行情不好,只能贱卖了事。肩挑背扛一二百斤的木头在酷暑难耐的夏日呵斥呵斥登上陡峭的塔塔岭,你就知道什么叫挥汗如雨;在寒风刺骨的冬季,脚穿草鞋,身上只穿件汗衫,肩上压着重担,头上还是直冒汗。挣几个辛苦钱,难哪。即便如此,为了子子孙孙的幸福,为了范氏家族的和睦相处,为了馀芳堂的事业,祖先们舍不得吃好的,更舍不得穿暖,把辛辛苦苦挣来的点点滴滴汇聚而成的血汗钱换来了少许的山林捐给了馀芳堂大家庭。经过一代代祖先的无私奉献,积小山为大山,积大山为群山,至解放前夕,馀芳堂的堂产山林已有四百余亩之多,良田也有五十余亩。西坞离严婺古道只有两里来路,与之交界的兰溪甘溪、黄店、女埠一带人造房子所需的木料都来四散里采购,热闹时,每天都有二三十人,因此馀芳堂的收入相当的可观,这些钱除了用来祭祀、分发食物,还用于修桥补路、修缮祠堂庙宇及其他开支。当地的人都知道,西坞的德恩桥、西坞桥、下徐的万古桥、猴孙坞口的凉亭都是馀芳堂人修建,馀芳堂人甚至还捐款修建兰溪的甘溪大石桥、四五岭的凉亭还有建德前岸木桥的铁锁链。严婺古道的隘口塔塔岭在大年初一都能看见馀芳堂人修路的身影。堂众的田收获的粮食用来接济特别困难的范姓家庭。如果您认为范家的祖先捐助山林田亩做善事是为了图名,那您就又大错特错了,做好事不留名是馀芳堂不成文的规矩,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范氏家风。在范氏家庙里,在范氏家谱上您丝毫发现不了捐献山林田地的祖先芳名,在范氏修建的石桥凉亭上发现不了范家姓名的踪迹。人们只能从健在的老人那里知道点近代线索,某桥是范家某太公造的……,也许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人们所知道的就是这些都是馀芳堂人所做的善事。馀芳堂的太公们不愿留名也许他们觉得为自己的大家族做点实事是应该的本份之事,也许他们觉得比起先祖范文正公捐办的苏州义庄来这点事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也许……
月半节在西坞已经不像四散里其他村那样四年才轮一次,每年的月半节已经不是简单的分发食物,范家人赋予了他更多更深的涵意。有人说月半节像是个感恩节,每到这天,祠堂内祖宗画高悬,红烛高照,范氏族人虔诚祭祀列代祖宗,感谢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有人说月半节更像个老人节,每到这一天,最为高兴的是范家最为高寿的“老寿星”,应为这一天,大家最为关注的是今年馀芳堂最大的馒头会花落谁家?谁就是范家最有福气的人;还有人说,月半节很像是范氏族人的团圆节。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分发食物一视同仁,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更有人说,范家人的月半节更像是一个教育节,范家通过分发食物教导范氏后裔缅怀祖先厚德,激励后人秉承祖先遗志将祖先的事业发扬光大!
范氏宗亲有个您不知道的节日
●古桥
 
月半节活动停办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馀芳堂的所有山林归了集体,这一切成了上了年纪的范家人的美好记忆。如今,馀芳堂范氏后裔的有识之士正在积极呼吁筹划,努力想方设法恢复这一意义非凡的历史传统节日,这是西坞范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物质条件已今非昔比,分肉分馒头也需革新,馀芳堂的子孙期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聂氏家族您不知道家族故事
(老罕王躲避明军的张茅草甸子汤池沟草丛,也是大黄狗淋水救主的地方)我的家乡在抚顺东部地区,这儿是大罕子(努尔哈赤)——老罕王发迹的地方,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西元一六一六年)年在这儿发生的事情产生了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大清朝的前身——后金国。传说万历二年七月王杲(努尔哈赤外祖父)部将来力红在王杲山寨围杀明军游击裴承祖后,总兵李成梁统帅明军讨伐王杲,十月攻破王杲寨——古埒城,收大罕子(努尔哈赤)为帐前兵丁,因见大罕子好学,且武艺非常,就留作书童在帐前侍候;大罕子侍候李成梁很尽心,閒暇时大罕子还养了一条大黄狗,每当看见大罕子时,黄狗就非常亲密的跑前跟后的围著大罕子耍欢;大罕子十九岁那年,有一天晚上,李成梁在时,他的小夫人在傍边侍候,李成梁骄傲的对她说“你看,我之所以能当总兵,正是脚上有七个黑痦子的缘故!”谁知小夫人却说“帐下书童大罕子的脚上有七个红痦子呢!”李成梁闻听大吃一惊,心中暗想,这...
· 宗亲您不知道吧包融是唐代著名诗人
包融,字朗之,号楚山。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工为诗。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开元间仕历大理司直。与参军殷遥、孟浩然交厚。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生于唐武后十二年二月初六;开元间以苏厅荐辟为右补阙迁大理司直,三十年拜集贤殿学士;殁于宝应初762年寿六十九岁,葬包墓。元配李氏,赠梁国夫人;生二子:长佶、次何。现存融诗仅八首。子佶、何,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号“三包”,各有集。事迹二则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父融,集贤院学士,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门四士"。(《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夫人之于学,苦心难;既苦心成业难,成业者获名不朽,兼父子兄弟间尤难。历观唐人父子如三包、六窦,张碧、张瀛,顾况、非熊,章孝标、章碣;公孙如杜审言、杜甫,钱起、钱(王羽)...
· 原来老子是商容的爱徒,这个您不知道吧!
老子在少年时期,经族人介绍,老子拜商容为师。一次,听说商容得了重病,老子前去探望。据说当时商容问了老子三个极富哲理的问题。商容首先问:“不论什么人,经过故乡时都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答:“这是表示人不论如何腾达,都不应忘记家乡、忘记根本。”商容点了点头,表示赞许,又问:“人从高大的树木旁边经过时,要弯腰鞠躬,这又是为什么?”老子说:“在高大的树下弯腰,是表示敬老的意思。”商容见老子聪明过人,十分满意。接着,商容又问了第三个难度更大的问题。他先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问:“我的舌头在吗?”老子答:“在。”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摇了摇头:“没有了。”商容接着问道:“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略加思索回答:“舌头还存在,是因为它柔弱;牙齿掉光了,那是因为它太刚强。”商容没有想到老子小小的年纪竟能对这些深奥问题有如此深刻地理解,心里非常高兴。他进一步教诲说:“要记住,水虽是至柔之物,...
· 金井镇岩峰陈厝村有个范氏家庙你们知道吗
金井镇岩峰陈厝村位于围头半岛南端,依傍着雅号“鳌江”的围头海湾。该村现有人口500余人,多属范氏。范氏家庙就建在村庄南面。范氏家庙始建于清代,1999年于原址重建,是一座砖石木结构、三开问硬山顶的仿古建筑。门前石埕广阔。石砌门墙,正中开大门,两侧边墙上安青石雕竹节圆窗,上下堵石悉以青石、白石雕刻各种花鸟、人物、麒麟图案。门匾刻“范氏家庙”,门楹镌联:“高望唐杜衍世胄;平章苏吴派宗支。”两侧墙柱上又镌“四海云霞开曙气;五湖烟水荡春光”,以及“祖德流芳远;宗功世德长”两联。入门是一个宽阔的铺石天井,两侧为庑廊,从天井登阶而上,是装饰一新的厅堂,厅内隔成奉祀神主的寝殿,槅扇皆雕花油漆,金碧辉煌。梁枋间高悬着红漆金字匾额,分别写着“龙图学十”、“经元外翰选武英殿校书”、“文魁”、“明经”、“副总府”。两边厅壁刻着字径1米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相传出于宋代忠臣文天祥手笔。庑廊墙上则刻着祠堂沿...
· 11个传统节日及习俗你知道几个?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