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木卫四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0
转发:0
评论:0
发现与命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10年1月发现了木卫四和其他三颗木星大卫星(木卫一、木卫二和木卫三)。木卫四的名称来自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爱人之一卡里斯托,她是一位与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关系密切的宁芙(有时也被认为是吕卡翁的女儿)。西门·马里乌斯在该星被发现后不久提出该名称,马里乌斯则认为这是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建议。然而天文学家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欢迎这个名称,直到20世纪中期才广泛采用。很多早期的天文学文献中均以罗马数字来称呼这颗卫星(该体系由伽利略所提出),即称为木卫四(JupiterIV)或“朱庇特的第四颗卫星”(thefourthsatelliteofJupiter)。轨道木卫四(左下角)、木星和木卫二(位于木星大红斑的左下方)。木卫四是距离木星最远的伽利略卫星,约为188万千米(是木星直径的26.3倍),比木卫三的轨道半径(107万千米)还要远得多。由于木卫四轨道半径较大,所以目前不处...

发现与命名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10年1月发现了木卫四和其他三颗木星大卫星(木卫一、木卫二和木卫三)。 木卫四的名称来自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爱人之一卡里斯托,她是一位与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关系密切的宁芙(有时也被认为是吕卡翁的女儿)。 西门·马里乌斯在该星被发现后不久提出该名称 ,马里乌斯则认为这是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建议。 然而天文学家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欢迎这个名称,直到20世纪中期才广泛采用。很多早期的天文学文献中均以罗马数字来称呼这颗卫星(该体系由伽利略所提出),即称为木卫四(Jupiter IV)或“朱庇特的第四颗卫星”(the fourth satellite of Jupiter)。

轨道

木卫四

木卫四(左下角)、木星和木卫二(位于木星大红斑的左下方)。

木卫四是距离木星最远的伽利略卫星,约为188万千米 (是木星直径的26.3倍),比木卫三的轨道半径(107万千米)还要远得多。由于木卫四轨道半径较大,所以目前不处于轨道共振状态,很可能永远也不会达到这种情况。

木卫四和大部分的卫星一样,都是一颗同步自转卫星 ,表示该卫星的自转周期等于公转周期(约为16.7个地球日)。木卫四轨道离心率很小,轨道倾角也很小,接近木星赤道,同时太阳与木星引力摄动对于轨道离心率和倾角会出现数百年的周期函数现象,变化范围分别为0.0072-0.0076和0.20-0.60°。 这种轨道变化使转轴倾角变化幅度介于0.4-1.6°之间。

木卫四没有轨道共振现象,意味着它永远都不会产生明显的潮汐热效应,而潮汐热效应是星体内部结构分化和发育的重要动力。 由于它距离木星较远,所以表面来自木星磁场的带电粒子流比较弱,比木卫二表面的带电粒子流弱了300倍。木卫四表面的带电粒子光渗效应弱于其他几颗伽利略卫星 。木卫四表面的辐射剂量约为每天0.01仑目 。

物理特性

构成成分

木卫四

图中的淡蓝色曲线为阿斯嘉特撞击坑,黑暗陨石坑平原则为红色曲线。根据近红外光谱仪探测结果,显示阿斯嘉特撞击坑内的水冰(吸水波段介于1到2微米之间)数量比较多

木卫四

,岩石物质则比较稀少。

木卫四的平均密度为1.83公克/公分 ,表明它是由近乎等量的岩石和水冰所构成的,此外可能还存在某些不稳定的冰物质(例如氨冰) ,冰的比重介于49-55%之间。 木卫四岩石的确切构成还不为人知,但是很可能接近于L型或LL型普通球粒陨石,这两类陨石较之H球粒陨石,所含的全铁和金属铁较少,而铁氧化物较多。铁和硅的丰度比率在木卫四上为0.9:1.3,而太阳则为1.8。

木卫四表面的反照率为20%, 天文学家推测其表面物质构成与整体物质构成大致相同。科学家利用近红外分光术在1.04、1.25、1.5、2.0和3.0微米波长段发现了强烈的水冰吸收带。 冰普遍存在于木卫四表面,比重介于25-50%之间。 天文学家对伽利略号和地基观测站拍摄的高分辨率近红外光谱及紫外线光谱照片进行分析后,发现了多种非水溶性物质,例如含镁与铁的水合硅酸盐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可能还包括氨和多种有机化合物。 光谱分析的数据显示即使在很小的区域内,该天体表面的物质构成也极度复杂。冰构成的小面积、明亮斑块与岩石、冰混合物构成的斑块互相混杂,而广大的黑暗区域则由非冰物质所构成。

木卫四的表面并不对称:同轨道方向的半球比逆轨道方向的半球还要阴暗,跟其他伽利略卫星正好相反。 此外其逆轨道方向的半球似乎富含二氧化碳,而同轨道方向的半球则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硫。 木卫四上许多较年轻的撞击坑都含有较丰富的二氧化碳。 总而言之,木卫四表面的物质构成十分接近于D-型小行星,特别是黑暗区域的物质构成 。D型小行星的表面是由碳基物质构成。

内部结构

木卫四

木卫四的内部结构图。

在木卫四遭受过猛烈轰击的表面下,是一层厚度介于80至150千米间的寒冷、坚硬冰质岩石圈。 天文学家对包围木星及卫星的磁场进行的研究显示在木卫四地壳下50至200千米深处存在着一个咸水海洋 :科学家发现位于木星多变磁场中的木卫四就像一个理想的导电球体,磁场无法穿透到卫星的内核,意味着该天体存在着一层厚度至少达到10千米的高电导率液体。 该海洋中可能还含有少量的氨或其他防冻物质,比重达到了5%,所以阻止海洋冰冻。 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的厚度将达到250-300千米。如果海洋不存在的话,其冰质岩石圈预计将会更厚,可能达到300千米。

位于岩石圈和假设的海洋下的星体内部可能既不是质地均匀的整体也不是完全的分化型态。伽利略号的探测数据 (特别是在近距离飞掠中测定的无量纲转动惯量—其数值为0.3549±0.0042)表明其内部由压缩的岩石和冰所构成,由于物质的部分沉积,岩石比重随着深度而增加。 也就是说木卫四的内部结构只有部分分层,与木卫三完全不同 。星体的中心在该密度和转动惯量下,可能存在着一颗小型硅酸盐内核。这类内核的半径不可能超过600千米,而其密度可能介于3.1至3.6公克/公分 之间 。

表面特征

木卫四

木卫四上的撞击坑平原。

木卫四表面的地质年龄十分古老,它同时也是太阳系中遭受过最猛烈轰击的天体之一, 其撞击坑密度已经接近于饱和,任何新的撞击坑均可能覆盖于旧的撞击坑之上。木卫四表面的大型地质构造相对简单,没有大型的山脉、火山或其他内源性构造特征。 撞击坑、多环结构、裂缝、悬崖及沉积地形是天文学家在该星体表面发现为数不多的几种大型地质构造。

木卫四表面分成数种不同的地质结构:撞击坑平原、亮平原、黑暗及明亮而平缓的平原以及多环机构和撞击坑组成的多类地形构造 。撞击坑平原覆盖了木卫四大部分的表面,是古老岩石圈的典型代表,其构成物质为冰和岩石的混合物。亮平原包含明亮的撞击坑(类似阿斯嘉特撞击坑的斑点状构造)、称为变余结构的古老撞击坑残迹与多环结构的中心 ,科学家们猜测这种地形是冰质撞击坑沉积所形成。明亮而平缓的平原覆盖的区域较小,常出现于瓦尔哈拉撞击坑和阿斯嘉特撞击坑的山脊和槽沟地带,撞击坑平原的孤立斑点地带也属于这种地形。天文学家最初认为这种地形的形成与内源性地质活动有关,但是伽利略号传回的高分辨率照片显示该平原地形其实与断裂、瘤状地形有关,并未出现任何曾被多次覆盖的迹象 。伽利略号的照片显示木卫四表面小块的阴暗平坦区域覆盖面积小于1万平方千米,被周围的地形所封闭,该地形可能是冰火山沉积构造 。这些比较明亮及平缓平原的地质年龄都比撞击坑平原稍小 。

木卫四

哈尔撞击坑及其中央拱形结构。

木卫四表面的撞击坑直径从100米(这是探测照片的最大分辨率)至100千米以上不等,多环结构则未计算在内。 直径小于5千米的小型撞击坑有简单的碗型结构或平底结构。直径介于5-40千米间的撞击坑则有中央山峰存在。很多直径介于25-100千米的撞击坑其中央山峰为塌陷地形,例如庭德尔撞击坑(Tindr crater)。 而直径大于60千米的大型撞击坑的中央则可能存在着拱形结构,这可能是撞击事件发生之后的构造抬升作用造成的 。而少数明亮且直径大于100千米的撞击坑则拥有与众不同的拱形结构。这些撞击坑较之月球上的同类结构都很浅,可能是向多环机构转变的过渡地形 。

木卫四上最大的撞击地形是多环盆地, 其中有两个规模巨大,瓦尔哈拉撞击坑则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其明亮的中央地带直径达到了600千米,而环状结构则继续向外延展了1800千米。 第二大的多环结构是阿斯嘉特撞击坑,直径大约为1600千米。 多环结构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撞击事件发生之后处在柔软或流动物质——如海洋之上的岩石圈产生的同心环状的断裂。撞击坑链则是一长串链状、呈直线分布于星体表面的撞击坑,它们可能是木卫四被过于接近木星而受到引力潮汐作用解体的天体撞击之后形成的,也可能是遭受小角度撞击后产生的。 前一种情况得到了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事件的印证。

木卫四

瓦尔哈拉多环结构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木卫四上还存在着由纯冰构成的、反照率高达80%的斑块地形,其四周分布着较黑暗的物质 。伽利略号的高分辨率照片显示这些较明亮的斑块主要位于抬升地形上(例如撞击坑坑缘、悬崖、山脊和瘤状地形 ),可能是一层薄霜体的沉积构造。比较黑暗的物质通常位于四周地势较低且较平坦的地带,例如撞击坑坑底和撞击坑之间的低洼地带,它们覆盖著原本的霜体沉积物,故该地区显得比较阴暗,形成直径达到5千米以上的暗斑 。

以几千米的尺度来说,木卫四比其他伽利略卫星的表面显现出更多的退化特征 。相较于木卫三的黑暗区域,木卫四的表面缺乏直径小于1千米的撞击坑,取而代之的是无处不在的小型瘤状地形和陷坑 。天文学家认为瘤状地形是撞击坑经历了迄今为止还不为人知的退化过程而形成的坑缘残迹 ,这种退化很可能是冰缓慢升华造成的—当木卫四运行至日下点时,其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165K以上,此时冰会出现升华现象 :基岩导致上面的脏冰分解,使得其中的水冰和其他易挥发物质升华。而残骸中的非冰质残余物则崩塌,从撞击坑坑缘的斜坡上坠落 。这种崩塌经常在撞击坑附近和内部出现,被称为“周边碎片” 。此外,有些撞击坑的坑缘被一些蜿蜒、类似峡谷的切口(它们被称为沟壑)所切割,这些沟壑看起来有点类似火星表面的峡谷 。在冰升华假说中,位于低洼地带的暗色物质被认为主要来自于撞击坑坑缘所形成的非冰质物质覆盖层,它覆盖了木卫四表面大部分的冰基岩。

木卫四

塌陷地形和瘤状地形

天文学家借由各种地质构造覆盖的撞击坑密度,可以推断出它们的相对年龄:撞击坑分布密度越大,该地质构造相对年龄越大 。但是它们的绝对年龄却还无法确定,不过天文学家根据理论预测撞击坑平原的地质年龄长达45亿年,几乎可以追溯到太阳系的形成时期。多环结构和撞击坑的地质年龄则取决于其所在区域的撞击坑密度,估计年龄从10亿年到40亿年不等。

大气层和电离层

木卫四

这张图显示出木卫四周围的感应磁场,其中磁力线的边界相当明显,是天文学家根据观测资料所计算出来的 。红色的线为伽利略号的飞行轨迹。

木卫四拥有一层非常稀薄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 。伽利略号的近红外测绘分光仪(Near Infrared Mapping Spectrometer,NIMS)在4.2微米波段勘查到该大气层的吸收特征,因而证实了它的存在。天文学家估计其表面压力为7.5 × 10 巴,粒子密度为4×108公分 。因为这层大气相当稀薄,其物质只需要四天就会逃逸殆尽,故一定有气体来源不断维持其含量,来源可能是冰质地壳中升华出来的干冰 ,这种情况与木卫四表面明亮地区瘤状地形的冰升华形成假说相契合。

伽利略号在数次飞掠中首次发现木卫四的电离层, 其高电子密度为7-17 × 10 公分 ,密度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光致电离作用效果不尽符合,所以有些天文学家预测该大气层主要成分应该是氧气(含量为二氧化碳的10倍到100倍) ,但是目前尚未在大气层中探测到氧气的存在。天文学家根据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结果计算出大气浓度上限,与电离层测量结果相符合,虽然缺乏观测资料 。哈勃空间望远镜同时也侦测到木卫四表面出现氧气凝结 。

起源与演化

木卫四内部结构的部分分层(该结论由无量纲转动惯量数值推断而出)表明该星体从未被充分加热以使其冰质部分融解。 因此,其最可能的形成模型是低密度的木星次星云中的缓慢吸积过程。 这个持续时间甚久的吸积过程使得星体最终冷却,而无法保持在吸积过程、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和星体收缩过程积聚的热量,从而阻断了冰体融化和快速分化过程。 其形成阶段所耗时间大约在10万年到1000万年之间。

木卫四

瘤状地形

而之后木卫四的进一步演化则取决于放射性衰变的产热机制和靠近星体表面热传导的冷却机制之间的竞赛,以及星体内部到底是处于固态还是亚固态对流状态。 冰体的亚固态对流的具体运动状况是所有冰卫星模型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基于温度对冰体黏度的影响,当温度接近于冰体的熔点时,就会出现亚固态对流。 在亚固态对流中,冰体的运动速度十分缓慢,大约为1厘米/年,但是从长期来看,亚固态对流事实上是非常有效的冷却机制。 热量在木卫四寒冷而坚硬的表层(被称为“密封盖”)中并没有以对流形式来进行传导;在表层下的冰体中,热量以亚固态对流形式来进行传导。对木卫四来说,外部传导层是厚度约为100千米的寒冷且坚硬的岩石圈。它的存在解释了为何木卫四表面没有任何内源性构造活动的迹象。 而在木卫四内部,热对流可能是分层次的,因为在高压之下,冰体水会出现多种晶相,从星体表面的第一态冰到星体中心的第七态冰。 在早期,木卫四内部亚固态对流机制的运作阻止了冰体的大面积融化,而后者则会导致星体内部的分化,从而形成一个大型的岩石内核和冰质地幔。同时也由于对流作用的存在,冰体和岩石的部分分化持续了数十亿年之久,至今仍在缓慢进行中。

现今解释木卫四形成的观点考虑到了在其表面之下可能存在着一个地下海洋,其形成与冰体的第一晶相的熔点异常有关——其熔点随着压力的增大而降低,当压力达到2070巴时,熔点可低至251K。 在所有的木卫四现实模型中,位于100-200千米深处地层的温度都十分接近,甚至是略微超过了这个异常的熔点。 而少量氨——比重约为1-2%——的存在则能够加大该深度液体存在的可能性,因为氨能够进一步降低冰体熔点。

尽管木卫四及木卫三在很多方面都十分相似,但是前者的地质历史相对简单。在撞击事件与其他外力影响作用前,该星体的表面即已基本成型 。与拥有槽沟构造的邻近卫星木卫三相比,木卫四上甚少发现地质构造活动的迹象 。天文学家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内部潮汐热、分层状态、地质活动相反所导致的,例如形成状态不同 、木卫三拥有较大的潮汐热 与木卫四在后期重轰炸期受到更多、更剧烈的撞击 。

这种相对简单的地质历史对于行星科学家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他们可将该星体作为一个很好的基本参考对象,用来对比其他更加复杂的星体。

海洋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木卫四

木卫四与月球及地球的比较

就如同木卫二和木卫三一样,也有人认为在木卫四表面之下的咸水海洋中可能存在着外星生命。 但是较之木卫二和木卫三来说,木卫四上的环境显得相对恶劣,主要是因为:缺乏可接触的岩石物质、来自星体内核的热通量较低。 科学家特伦斯·约翰森这样论述木卫四和其他伽利略卫星上生命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基于如上的考虑和其他科学观测,天文学家认为木卫二是伽利略卫星中最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

探测

木卫四

未来人类在木卫四上设置基地的想象图

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在1970年代曾先后接近木星,获取了少量关于木卫四的新信息 。真正的突破来自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在1979年至1980年间对它进行的研究。它们对木卫四一半以上的表面进行了拍摄(图像分辨率在1至2千米之间),同时还精确地测量了木卫四的表面温度、质量和大小。 第二波的考察在1994年至2003年间展开,伽利略号8次近距离飞掠木卫四,最后一次飞掠是在2001年。伽利略号最后一次飞掠木卫四时正位于C30轨道上,距离木卫四表面仅138千米。伽利略号完成对木卫四表面的全球测绘,并传回大量分辨率达到15米的特定地区照片。 2000年,卡西尼号在前往土星途中对包括木卫四在内的四颗伽利略卫星进行了高精度红外光谱探测。 2007年2月至3月,新视野号探测器在前往冥王星途中经过木卫四,对其进行拍摄和光谱分析。 欧洲空间局计划的木星冰月探测器将于2022年发射 。天文学家正在规划几项近距离飞掠木卫四的探测计划 。

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合作的一项旨在探测木星卫星的计划—“木卫二-木星系统任务”原先预计于2020年发射。2009年2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确认该计划将优先于“土卫六-土星系统任务”执行。 但是欧洲空间局的计划资金仍然面临来自该局其他计划的竞争。 “木卫二-木星系统任务”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局主持的“木星-木卫二轨道飞行器”和欧洲空间局主持的“木星-木卫三轨道飞行器”,可能还包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主持的“木星磁场探测器”。

可能的殖民计划

2003年,美国航空航天局针对人类未来对外太阳系探索进行一项称为“人类外行星探索”(Human Outer Planets Exploration,HOPE)的概念性研究,且在详细审议下将目标认定是木卫四 。科学家认为有可能在木卫四表面建立一个基地,为更远的太阳系太空探索提供燃料。

在木卫四上建立基地的好处在于它的辐射较低(木卫四离木星较远)及地质上的稳定性。同时它还能为天文学家进一步探索木卫二提供便利支持,也是人类在木星系中设置前往更遥远的外太阳系空间飞船的维修站的理想地点—在离开木卫四之后,飞船可以借由近距离飞掠木星获得重力助推 。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03年提出一个意见,尝试在2040年代进行载人木卫四探测任务 。

参见

木星的卫星

木星冰月轨道器

伽利略卫星

瓦尔哈拉撞击坑

相关链接

Callisto Profile美国宇航局太阳系探测相关资料

Callisto page九大行星相关资料

Callisto page太阳系总览相关资料

Callisto Crater Database月球及行星学会相关资料

木卫四图片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木卫一
命名木卫一与地球的比较当初西门·马里乌斯(SimonMarius)并不期望自己也是伽利略卫星的独立发现者,所以西门·马里乌斯把这些卫星留名。他于1614年出版《西门·马里乌斯的木星世界》,他在书中将木星最内侧的大卫星以希腊神话的艾奥来命名,她是众神之王宙斯(在罗马神话中称为朱比特)众多的恋人之一。西门·马里乌斯的命名早期并未受到各界的认同与采用,一直到20世纪中叶才逐渐普遍使用。在早期绝大多数的天文文献中,艾奥都被简单的以罗马数字标示为“JupiterI”(这是伽利略建议的命名系统),或是称为“木星的第一颗卫星”。最常用的名称则是形容词型式的名称:爱奥尼亚。艾奥上的地型特征和地点都使用与艾奥、火、火山、太阳和雷神等各种相关神话故事,其特征和地名都来自但丁的地狱,名字都适当的对应地表火山的本质。由于这些表面都是旅行者1号首度看见,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了225个对于艾奥的火山、山脉、高原、和高反...
· 木卫三
发现与命名1610年1月11日,伽利略·伽利莱观测到三颗靠近木星的星体;第二天晚上,他注意到这三颗星体发生了位移。接着,他又发现了第四颗星体,即后来的木卫三。至1月15日晚,伽利略确定这些星体是围绕木星运行的。他声称有权为这些卫星命名,并曾考虑过“科斯米安卫星”(CosmianStars)的名字,但最终将之命名为“美第奇卫星”(MediceanStars)。法国天文学家尼古拉斯-克劳迪·法布里·德·佩瑞斯特建议为美第奇卫星家族的各颗卫星分别命名,但是其建议未被采纳。原本宣称其最初发现伽利略卫星的西门·马里乌斯曾试图将这几颗卫星命名为“朱庇特的萨图尔努斯”(SaturnofJupiter)、“朱庇特的朱庇特”(JupiterofJupiter,即指木卫三)、“朱庇特的维纳斯”(VenusofJupiter)和“朱庇特的墨丘利”(MercuryofJupiter),但也从未被采用。后来在约翰内...
· 精卫衔木
引子:东海苍茫的海面上,波涛汹涌,巨浪滔天。女娲娘娘降下旨意,要在人间选择一个学过管理学的优秀毕业生去当天帝,统治天上人间,维护天地时空秩序。经过考试和面试,终于选出一人,此人眉清目秀,关关雎鸠,十分有才,女娲第一眼就看上他了。女娲说:“你题答得很不错,而且管理理念十分先进,又很帅,我想,你管理天上人间,那再合适不过了,神仙们和人民都会心服口服的。”女娲向人间问道:“他当天帝,管理你们,你们可愿意?”人们回答:“我愿意!”女娲很高兴,一个说不的人都没有,全票通过。又问神仙们:“你们可愿意?”神仙们回答:“女娲娘娘万岁!”于是天帝就这样选出来了,在收拾行李准备上天之前,天帝的老婆还为天帝生下一女,然而天帝很不满意,因为他希望要一个男孩子,因为男孩子将来可以继承帝位嘛。天帝说:“哼,怎么是个女的?!你已经流产多次,难道连生男生女这样简单的规律到现在还都没有掌握吗?管理学那么难的规律我都能掌握,...
· 木卫十一
概述木卫十一是一颗逆行的不规则卫星,是在威尔逊山天文台被赛斯·尼克尔森发现,以希腊神话中的的加尔尼(carme)命名。木卫十一直到1975年才有正式的名称,在那之前它只叫做JupiterXI,而在当时也有人叫它潘,但现在潘是土卫十八的名称。轨道木卫十一与木星的其它十七颗卫星一起属于加尔尼群,它们的轨道类似。加尔尼群的特征是它们都是逆行,而且它们的轨道倾角都在164.9°至165.5°之间,则它们离木星的距离从2300万公里到2400万公里不等。参见木星的卫星
· 大卫·铃木
早年生活铃木于温哥华出生,是当地的第三代日裔,其家人为20世纪初的日本移民。1942年在他六岁的时候,二战爆发,由于日本是当时的轴心国,因此当地的日裔遭审查,铃木全家也遭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当局拘留,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期间家人的洗衣店给政府卖掉。战后,铃木与当地其他日裔一样,被迫迁往洛矶山脉东部地区生活,他们选择前往安大略省。学术事业在完成中学课程后,铃木前往美国接受专上教育,他于1958年在麻省安默斯特学院取得文学士学位,1961年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动物学博士学位。在他从事研究事业早期,曾修读遗传学,研究黑腹果蝇的基因。为了能以自己的姓氏来命名新发现的基因,他选择研究拥有温度敏感显性基因的品种,其发现的基因突变获得多个奖项。凭著多项科学及环境问题上的成就,铃木获得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的院校颁发荣誉博士学位。1950年代后期,铃木前往加州伯克利继续进修,同时看到当时的黑人民权运动,他决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