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普米族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3
转发:0
评论:0
族源和历史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之为“西番”、“巴苴”等;其自称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等;周围的纳西族和藏族人称他们为“巴人”,是同一名称的变体,意为“白人”。最初的普米族可能属于犬戎、鬼戎、西戎中的一支,居于甘肃省南部和青海省东部,后来进入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因西羌与秦国斗争失利,所以其中的一部分南迁至四川邛崃山脉以西,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之间的地区,形成了许多小的国,其中的筰都夷即为普米等族的先民。后从贡嘎岭地区、巴塘、理塘逐渐南迁至九龙、越西、冕宁、西昌及云南一带。元世祖征大理时,部分普米人从贡嘎岭随军南下,定居滇西北。语言文字普米族的语言是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盐源以及九龙等地的约25000名藏族人也说普米语,其中木里县人数最多,约有18000人。除使用普米语之外,多数人兼通汉语和一些邻近民族的语...

族源和历史

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之为“ 西番 ” 、“ 巴苴 ” 等;其自称为“ 普英米 ”、“ 普日米 ”或“ 培米 ” 等;周围的纳西族和藏族人称他们为“ 巴人 ”,是同一名称的变体,意为“白人” 。

最初的普米族可能属于犬戎、鬼戎、西戎中的一支,居于甘肃省南部和青海省东部,后来进入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 。因西羌与秦国斗争失利,所以其中的一部分南迁至四川邛崃山脉以西,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之间的地区 ,形成了许多小的国,其中的筰都夷即为普米等族的先民 。后从贡嘎岭地区、巴塘、理塘 逐渐南迁至九龙、越西、冕宁、西昌及云南一带 。元世祖征大理时,部分普米人从贡嘎岭随军南下,定居滇西北 。

语言文字

普米族的语言是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盐源以及九龙等地的约25000名藏族人也说普米语,其中木里县人数最多,约有18000人。除使用普米语之外,多数人兼通汉语和一些邻近民族的语言。

普米族没有文字,但普遍使用一种刻划符号,宁蒗和木里 有供巫师记载宗教仪式的图画文字 ,称为韩规文或丁巴文 。宁蒗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一种以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传不广。

经济和社会

农业

普米族居住的横断山脉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故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生产,以农产品为主要生活来源,并兼营畜牧、家庭手工业及其他。平均每一个农户有四十到八十亩土地,大多土地由冲积土形成,少部分是沙土地或由沼泽地开垦而来。作物的产量与平原高产地区相对来说较低。

传统作物以玉米、洋芋、稗子、青稞、燕麦、大麦、荞麦、小麦为主;种植豆类的品种较多,有黄豆、豌豆、蚕豆、小豆等;油料作物有葵花籽和油菜籽,麻类则以大麻为主。蔬菜有白菜、油菜、元根、萝卜、茄子、南瓜、四季豆等;水果有梨、苹果、桃、李和核桃等。

开荒分为生荒和熟荒,开垦后留下的杂草树木烧成灰做肥料。普米族人翻地时多用牛耕,并注意间作、套种、休耕和轮耕;休耕期间,土地作为牧场使用。通常使用饲养牲畜产生的圈肥、灰土一类的农家肥和火烧肥。

畜牧业和狩猎

畜牧业处于次要地位,但仍然极为发达。一般饲养猪、羊、牛、骡、马、狗、鸡、蜂等动物。

普米族家家户户都养猪;一般在冬天宰杀,做成猪膘;每年三分之一的粮食用作饲料喂猪。其次是养羊;每逢节庆、祭祀、婚丧和贵客来临,他们都要杀羊;每只羊每年可以剪两次毛,能得到四两羊毛。饲养的牛有黄牛和水牛。黄牛既用作役使,也可以食用;水牛则一般不食用。每家平均都养几匹骡马,用作骑用和驮运货物。他们养狗主要是为了守门,并且不吃狗肉,也不售卖狗。每户都养鸡,而且有收养野蜂的习惯。

普米族人通常猎取雁鹅、山鸡、斑鸠、熊、野猪、豹、狼、麂、岩羊、马鹿、獐、狐狸、兔子等动物。狩猎时常常是集体活动,使用弩、枪、矛、套索、铁锚等,并带着猎狗。猎取物参加狩猎的猎人平均分配;猎到熊时,全村平均分配,一户一份。

手工业和副业

手工业大都是对农副产品的加工,有纺织、制革、铁器制造、酿酒、榨油、竹器编织等。

普米人善于纺织,除了解决本民族的穿衣以外,有时还向邻近其他民族出售纺织品。原料主要使用牦牛毛、山羊毛、绵羊毛、麻或某些野生植物的纤维;其中牦牛毛主要从藏区输入,绵羊毛除自产外还有一部分从彝族地区输入。织机有原始腰机和水平织机两种,通常使用的花纹有马头纹、铜壶纹、鱼纹、剪刀纹、水波纹等。

普米人的铁器制造技术从邻近的汉族学来,可以制造部分生产、生活用具,但不会冶炼。铁匠只在农闲时制造铁器,平时参加农业劳动。

普米人中酿酒户非常多,每年要用三分之一的粮食来酿酒。制成的酒分为黄酒、白酒和甜酒;其中黄酒被称为“苏里玛”。甜酒只有在节日或招待客人时才作。

普米人食用动物油或植物油。榨油的原料有葵花籽、油菜籽和刺青果;其中刺青果榨的油是普米族地区的特产。

集聚地

自治县

自治乡镇

文化和民俗

普米族的本籍是源自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游牧民族,但是文化也是受到藏传佛教哲学的影响。

民俗

普米族有敬狗的风俗。

节庆

本民族最大的节日为“吾昔”,在汉族农历的腊月初八吃新年饭。也有的按照藏族系统庆祝罗萨节。

服饰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普米族的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其中宁蒗地区的保持面族传统较多。

儿童

普米族的儿童在十三岁以前均穿麻布长衫,其形状类似于旗袍,右开襟。腰部扎一根麻布腰带,其两端有纺织的花纹,尾部有线穗。头戴帽子,脚穿皮鞋。戴耳环和银制手镯;过去通常带大耳环,近代改为以彩线穿耳,下系碧玉。

女孩留长发,编成小辫,栓在前方;其上佩珠,以红绿为主,多达上千颗,重至一、两斤。衣领上配有银扣。帽子用布缝制,上边呈猫头形状,双耳挺立;有的帽子在前面缝一对獐牙,据说其中含有麝香,有辟邪作用,若遇到蛇咬,可取出解毒;有的帽子在前部饰有五个银制菩萨,是祈求保佑娃娃吉利平安之意。

男孩的头发前部和左、右共有三根小辫子;有的地区男孩剃光头,只在头顶上留一小撮头发,编成一个小辫子。戴用羊毛线制成的套头帽,在面部留有眼孔,帽顶有一个大线穗。

女子

青年妇女均穿棉布制的短上衣;过去多使用白色,如今使用白色、黑色、红色等多种颜色;右开襟,下襟较短,窄袖高领。春秋天穿用条纹缝制、领和衣边镶嵌金银边的夹衣,称作“金领衣服”。

成年妇女披山羊皮、绵羊皮、牦牛皮制成的披肩,其中以山羊皮为贵;披肩大多选用洁白的毛皮制成。在披肩上系两根袋子,系在胸前;白天可防寒,坐时当垫子,睡时当褥子。 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常常佩戴颜色鲜艳的带子,腰系叠缀花边的围腰布。留长发,梳辫子,喜用大块黑布(称为“大包头”或“帕子”)包缚头部;包头布长达3-5米,宽1尺左右,并喜戴假发。假发大多用牦牛尾作成,并在发际拴上若干蓝、紫彩线和串珠,戴耳坠或银环,脖子上悬挂珊瑚、玛瑙和料珠。胸前佩戴银链子,并带有手镯和银戒指。

妇女的腰带比儿童的腰带要长,有麻、毛两种,两端绣的花纹和线穗都制作的较为美丽,图案有蝴蝶、铜壶、剪刀等等。结交异性朋友时,通常以此为信物,与男方交换。他们的腿部多捆绑用麻制成的绑带,长一米多,宽约15厘米。通常穿皮鞋;夏天时常穿用山草和麻皮制成的草鞋。

宁蒗地区的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百褶裙,常用白、蓝等色的棉麻布制成,并有几乎拖至脚面的长裙。劳动和走路时,她们将裙子从左面提起,褶在腰间。在裙子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称为“纳珠”;据说这是祖先的迁徙路线,人死后需要靠这条线找到归宿,否则就回不到老家。

男子

青壮年男子穿短上衣,右开襟,用银质纽扣,穿肥脚裤子,大多喜用黑色,少数用蓝色,外穿一件长衫,束白羊毛制作的腰带;腰带两头绣花,富贵人家穿氆氇长衫 。缠麻布或毡 裹腿,冬穿牛皮鞋,夏穿草鞋,有时赤脚 。留长发,有时也用丝线把假发包缠在头上,也有的剃光头,仅在头顶留一撮发,编成辫子,盘在头顶。有戴帕子的,有戴圆形毡帽的,有戴大瓜皮帽的;冬天有时戴与儿童相似的套头帽。最近也流行戴盆檐礼帽,有的还镶金边。男子的装饰品有手镯和戒指,有人也戴耳环,但仅左边扎一个耳朵眼;腰间佩戴长刀和麂皮口袋,内装火镰、火镜、火草、火石等取火之物。

老人

老年人的衣服与成年人相似,只是多用黑色。不带饰物,不戴假发,包头布也青年人更长。一律扎白色腰带,很少穿鞋。

老年男子蓄长发,用丝线把头发包缠于顶;也有的剃光头,仅于头顶留一撮发,缠盘于顶。头包帕或戴毡帽,最近流行戴盆檐礼帽,有的还镶金边。

床上用品

从前由于生活贫困,普米族人白天席地而坐,冬天晚上仅披毡环火而眠,有的人只能在燕麦草中过夜。如今普米族人的铺盖床褥已经有了改善;自织的毛毯一般长两米,宽约一米半;原料有牦牛毛、山羊毛和绵羊毛,每家都有两三床。麻布毯子是用粗麻线织成,孔眼很大。除此之外,有的人家也购买棉被、毯等床上用品。

饮食

普米族的主要饮食包括吹肝、粑粑、米灌肠、酥油茶等。

古代

普米族人的先民在没有炊具和器皿的情况下,曾用石头考粑粑、羊胃煮肉、木桶煮食、木槽热水等。

石头烤粑粑首先将石头烤的炽热,然后再将加水调好的粑粑面包放在石头上,片刻即熟;或者把一块石板架起类似锅庄的形状,下面烧火,上面考粑粑。

羊胃煮肉要先将羊胃洗净掏空,中间装上水和羊肉,放在火堆上烤,因为有水所以烤时不易破裂。

木桶煮食是先将木桶中装满凉水,然后向其中放入炽热的石块,直至温度够高,水开食熟为止。木槽热水与此大致相同。

主食

普米族生产的粮食主要是包谷、青稞、大麦、燕麦和荞麦; 主食即是这些粮食的烤制、煮制品和各种粮食的粉 。普米族人经常吃煮面片;成年人常吃较硬的烤粑粑,老人小孩食用烤稀面饼 。节日时,普米族人也制作油饼和麻花等食品 。

荞麦、燕麦、稗子、水稻等去皮蒸煮后捷克制成饭。荞麦煮出的饭叫做“牛头饭”;玉米饭比较常见,有时也煮粥喝;他们很少有人吃到过大米饭;稗子出饭率高,而且能量也高;燕麦多与猪油搭配来煮粥。

糌粑面是普米族的传统食物,原料有大麦、燕麦、荞麦、玉米等。先将粮食炒熟,放在手碓或脚碓中舂成粉末,再用筛子筛过,做成粘粑面。可用冷水或开水冲调食之,喝茶时可做点心。

仲宗是一种特殊的烤制食品,做法是先把燕麦面和好,做成粑粑状,外面抹上油或事先在面中掺入油盐,用树枝串上,放在火上烤。

荤食

普米族食肉量较大,主要食用猪、羊、牛、鸡肉。

普米人喜欢煮坨肉,吃时每人一坨。请客一般有肥、瘦和大碗肉;如果是盛宴,要当着客人的面宰杀牛、羊或猪、鸡,已代表诚心待客。

猪肉分为新鲜肉、猪膘肉和腊肉。在冬天、遇到节庆或有贵客来了,普米族都会杀猪。在刚杀完猪或请客后客人要走时都要送出猪膘肉,称作“散份子”;有时也送出内脏,大家同吃一个猪心,象征着家族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宗教

丁巴教

普米族信仰原始宗教丁巴教,后改称韩规教。其巫师原称“丁巴”,后改称“韩规”或“师毕”。

“丁”意为土地,“巴”意为普米族,丁巴教即指普米土地上的宗教;其巫师丁巴是由巴丁女神的名称转化而来。古时丁巴教的巫师都是由女性担任的,他们视巴丁为丁巴女神的继承人,是能够通神的。

宁蒗的普米族受藏文化影响而信仰藏传佛教。

姓氏

多部分的普米族使用藏族的姓氏。

名人

诗人鲁若迪基,云南省丽江市纪委派出第六纪工委副书记、监察分局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作协签约作家,云南省青年创作委员会主任。著有诗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鲁若迪基抒情诗选》、《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等。第五届、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提名

歌手茸芭莘那,《星光大道》获奖者

参考资料

注:如无特殊标明,文献皆为简体中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人口2.96万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普米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种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后逐渐不用。现普米族大都使用汉文。普米族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兼营家庭手工业。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蚕豆、大麦、燕麦、青稞等。现在大力发展农、副业基础上,发展了铅矿、盐矿、铁工厂等工业企业,建造了发电站。普米族群众崇拜神,祭祀祖先,还有信仰喇嘛教和道教的。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等。大过年即春节,同一氏族的各家要吃年饭。1952年到1956年完成了民主改革。禁忌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准背着枪进门,须拿在手...
· 普米族习俗普米族是怎样“喊魂”的
普米族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一个人有三魂七魄,每当人失去三魂七魄时,人就会表现得奇怪异常。时常惊骇不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噩梦不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每当有这种种情形出现,普米族人就要找懂法术的道士拆字算命,也就是看八字,然后在道士推算出的吉日择时进行喊魂仪式。普米族的喊魂从远古一直流传至今。据调查,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的有以下三种:龙洞边喊魂普米族认为,人们从龙洞里汲水喝或从龙洞边经过时,不小心犯了龙王神的忌讳,龙王就会将其魂魄拘禁起来。这时就要请族中法术最高的道士若干人,到龙洞边去喊魂。喊时需用一个鸡蛋,一块猪肉,一定数量的果品,一块木板,木板的一头要用刀削尖,分别用红、绿、黑三种颜色画上牛、马、羊图样,削尖的一头插在龙洞内。从家里出发时,道士肩上斜挎一块一丈长的红布,吹起海螺,直到喊完魂回家,把红布挂在香水案上。从家里出发时,还要带一个铜香炉,香炉内插满柏香,到了龙洞边,点燃柏香,开...
· 普米族历史普米族民间爱情故事
从前,在天边的一个密林里,住着一对年青的夫妇。男的叫色机女的叫比机。他们深深地相爱着,日子过得轻松、愉快。一天,比机到小溪旁去背水,碰到一个人慌忙地赶着两头猪,在森林里乱窜比机奇怪的问:“大哥你是谁,为什么总在这儿绕圈子?”那人告诉比机,他是国王的牧猪人,因为找丢失的猪,困在森林里已经三天三夜了,回去后国王的皮鞭是躲不过了,说着他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比机很同情牧猪人的遭遇她说:“别难过我有办法。”她回家去拿一把油菜籽,交给牧猪人说:“你一边走一边把油菜籽一粒粒地丢下去,它往哪里滚,你就往哪儿去它会把你引回自己的家乡。”牧猪人接过油菜籽,赶着猪按照比机说的办法,回到了家里。油菜籽还剩了一大半他连口气也没敢喘就跑去见国王想说明经过,求得宽恕。国王说:“你这穷鬼,到哪儿偷懒去啦?”牧猪人连忙说自己丢了猪,找猪时迷了路,耽搁了三天。国王圆瞪两眼,冲着牧猪人的鼻尖喊道:“胡说!你怎么会迷路?分明是撒谎...
· 普米族习俗普米族过年习俗简介
大过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一般从腊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饭到正月初七过完人的生日为止,要七八天时间。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而兰坪和维西则在正月过春节。兰坪一带有杀年猪宴亲的习俗,不论来客多少,总要馈赠每人一份火烤肘肉和一碗骨头汤,以示“亲如骨肉”、“情同手足”之意。腊月三十晚上,由男家长主祭“门神”,敬“锅庄”,然后全家老小围拢火塘吃团圆年饭。大年初一清晨,各家以供品祭锅庄,祭龙潭。所念祷词,提及同氏族内各家族祖先亡灵和自家三代列祖以及各路名山大川的名字,表示迎新年祈丰收。宁蒗普米族在除夕之夜,先要放火炮三响、吹海螺,在锅庄上供猪头。吃完除夕团圆饭后,年满13岁的男孩子、女孩子,按性别各聚一处,通宵狂欢。待东方发白,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由家里人为他们举行“穿裤子”或“穿裙子”成丁仪式。澜沧江畔的普米族在如果是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猪...
· 普米族建筑普米族民居特点简介
普米族传统房屋为纯木结构,用直径12厘米左右的去皮杉木,四角探头垛成木墙,一米长左右的顺木纹劈成的木板瓦,从屋檐向屋脊一层一层搭头铺成人字形屋顶,当地人称这样的房子为木楞房、木垒子。这种房子不仅就近取用木料,备好料后建造起来也快捷,搬迁时按编号拆装也很方便。每户由正房、面房、厢房围成能做晒场的院落,各房转角的空当设狗窝、鸡笼,也有用栅栏、柴堆遮挡的。带门楼的院门正对着的平房就是正房,建在高台上,是院落的主建筑。正房四角立柱,中央竖一大柱,称擎天柱,意为神灵所在之处,有祖先神灵护佑的意思。以中柱为依托,在屋内中间、高两米处建一个半楼,空出火塘上方,并留两块能滑动的木板瓦以利排烟采光。正房是家庭的多功能居室,房门朝东,一般为两大间,设房门一间为正厅。正厅里靠山墙设太平灶,由高约0.3米的木架围成一个土台,以粘土夯实台面,也叫锅庄、火塘,上面立着金属三脚架,后面放有锅庄石和灶神的佛龛。过去火塘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