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针灸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1
转发:0
评论:0
辞源针灸,古字作“鍼灸(日语:鍼灸)”,是鍼术(日语:鍼)(针刺)和灸术(日语:灸)(艾灸)的合称,“针”在古汉语是“紩”的异体字,又借作“鍼”的俗字。《说文》:“紩,缝也,从糸失声。”《急就篇注》:“纳刺谓之紩。”《说文》:“鍼,所以缝也,从金咸声。”《注》:“鍼,刺也。”《方书》:“鍼石刺病。唐狄仁杰善鍼术。”现在,日本汉方医学和韩医学的公式文书仍使用“鍼”的写法,中医学则统一采用“针”字。《说文》:“灸,灼也,从火久声。”是指用艾火烧灼人体的疗病方法,除此之外别无他用,但因为“灸”与“炙”的字形相似,所以彼此之间常被误写。《说文》:“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指肉在火上烧烤,组成的词语多与此意相关,除此之外又喻作受到熏陶。传说与历史针灸起源于中国,在公元6世纪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在现代作为替代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都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现今发现最古老的针灸人体模型,制成在西汉年代,为

辞源

针灸,古字作“ 鍼灸 ( 日语 : 鍼灸 ) ”,是 鍼术 ( 日语 : 鍼 ) (针刺)和 灸术 ( 日语 : 灸 ) (艾灸)的合称,“针”在古汉语是“紩”的异体字,又借作“鍼”的俗字。《说文》:“紩,缝也,从糸失声。”《急就篇注》:“纳刺谓之紩。”《说文》:“鍼,所以缝也,从金咸声。”《注》:“鍼,刺也。”《方书》:“鍼石刺病。唐狄仁杰善鍼术。”现在,日本汉方医学和韩医学的公式文书仍使用“鍼”的写法,中医学则统一采用“针”字。

《说文》:“灸,灼也,从火久声。”是指用艾火烧灼人体的疗病方法,除此之外别无他用,但因为“灸”与“炙”的字形相似,所以彼此之间常被误写。《说文》:“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指肉在火上烧烤,组成的词语多与此意相关,除此之外又喻作受到熏陶。

传说与历史

针灸起源于中国,在公元6世纪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在现代作为替代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

成都老官山汉墓土了现今发现最古老的针灸人体模型,制成在西汉年代,为一14公分高的漆器人形,上有标注117个穴位经络线和心肺肾等中医标注。

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生。后来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黄帝内经》中记载九针为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火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记载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

针灸

  中国宋代的铜人,上有穴位标注。

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第一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针灸理论研究深化,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现代医学传入中国,针灸与其他传统医学一同逐渐走向衰退,但仍有不少人相信针灸的疗效,有《针灸逢源》等著作流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以继承和发展针灸。研究人员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出版了许多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创立"针刺麻醉"等新式针灸。针灸的研究也从单一的文献整理发展到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观察,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针灸治疗的机理探讨。

中国北京、上海、南京都有国际针灸培训中心。1987年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针联")。

针灸麻醉

1998年台湾振兴医院魏峥院长曾开展与意大利医学界的合作研究,主持一场针麻自体肝脏移植,该场手术中采用针麻与麻醉药并用,虽然还是须借助麻醉药但药量减少很多,降低了手术风险性,证实针麻机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其背后原理是目前科学无法完全解开。

直到2017年湖北省中医院依然在门诊提供针灸麻醉做为病人同意后的选项之一,其透过银针接通神经电刺激仪,调节直流电强度和针颤频率,对穴位进行持续刺激,加强针灸效果达数十倍,已经有案例在全针麻下切除甲状腺囊肿成功,根据该院的长期临床案例显示针麻对于颈部手术有高度麻醉效果。

原理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经络系统负责输送全身的“气”、“血”及“血液” ,这些输送物质在体内循环,使身体中的各个组织与器官保持平衡与稳定。然而当经络系统出现阻塞不通的情况时,则影响了这些物质的输送,使“邪气”(各种产生病变的因子)侵入,此时人体就会开始出现异常病变。当针插进人体之后,会引起人体自身的反应,加强气血循环,克服经络的阻塞,使经络系统恢复正常,病症因此得以治愈。

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Maiken Nedergaard利用小鼠进行的试验发现,针刺入组织后释放了大量的腺苷,帮助抑制疼痛,此研究提供了针灸效果的可能解释。

治疗方法

针与灸是两种治疗方法,传统中医多用针法来治疗急性病,用灸法来治疗慢性病。中医学中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在于传统的中医脏腑阴阳经络学说。和中医的方剂治疗方法相比较,针灸治疗的特点是 疗效快 、简单、便宜。

针灸

  1340年的穴位图

针刺法也称针治法,是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属制成的、形体细长而尖的针刺入人体的某一固定的部位(穴位),使接受针刺才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中医施针的穴位,按深度分为天、人、地三层,当针灸到达每一层时,均有“针感”,患者会感到酸、胀、麻,而施术的医生则有粘针的感觉。进行针灸时,要根据病情决定施针深度。

灸灼法也称为灸治法,是将艾绒揉成小团或长条状,点燃后放在(或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热熨或熏,从现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工具

针由远古时代的骨针、石砭开始发展到长短、大小、式样、材料、方法各不相同的针具,如电针、磁针、水针等;灸偏向于传统的艾灸,有艾绒灸、艾条灸等。现代使用的针灸多是钢针, 而在古代多使用的是银针 ,主要是因为银有一定的抗菌效果。

对针灸的质疑

针灸的理论基础是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相距甚大。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后,针灸是否有效这一问题问题一直有争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9年所出版的刊物中认可针灸在某些症状中有治疗作用 。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科学家认为针灸对戒烟、气喘、抗类风湿关节炎、头疼等问题没有效用。

2007年9月《内医档案》杂志刊登,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迈克尔·哈克博士主持的实验使用1162名腰痛病患分3组分别进行针灸、假针灸和常规治疗对比试验。发现腰痛情况好转的人,针灸组有47.6%,假针灸组有44.2%,常规治疗组有27.4%。针灸组和假针灸组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2009年西雅图的一个研究小组主持的研究表明,对长期腰疼患者,针灸和假针的治疗效果都比传统方法好,但是针灸和假针的疗效没有显著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发表了《Acupunc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ports o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认为有对照试验证实针灸可有效治疗若干疾病、症状或状态,针灸对于另外一些病症的疗效尚需要更多证据确认,同文又列出了疗效未有足够证据支持,但是可尝试针灸的一些病症。

根据2002年一项全国性调查的结果,全美有八百二十万成年人曾经使用过针灸,有二百一十万人曾在过去一年内进行过针灸。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十七个研究所或中心,其中有美国国立替代与补充医学中心(NCCAM),研究“非西方主流医学”,其中包括针灸。1997年NIH的一份报告指出:临床前研究记录了针灸在某些疾病治疗方面有一些效果,但同时在一些其他研究中没有效果。

2016年末,英文维基百科将针灸列作“伪科学”,引发大量针灸从业者及爱好者请愿。

美国的针灸界

针灸

  美军使用针灸治疗

针灸在美国作为替代医学存在。美国目前有大约3万多名执照针灸师(有的州称为针灸医师或东方医学医师),5千多名应用针灸的西医师。美国有严格的针灸执照考试制度,要求考试申请人在美国高教部认可的针灸或中医学校学习针灸的相关课程1700到4000学时。

文化遗产

2010年11月16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承诺将致力保护作为文化遗产的针灸这个濒临灭绝的文化现象 。

相关条目

鍼师 ( 日语 : はり師 ) 、 灸师 ( 日语 : きゅう師 ) 、 鍼灸师 ( 日语 : 鍼灸師 )

黄帝内经

素问

灵枢

针灸甲乙经

针灸铜人

化脓灸

艾灸

中医科学性争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针灸简介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在中国流行并且流传于世界。
· 针灸术
针灸术是中医治病之术,方法是以针刺或以艾灼穴位。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已遍应用针灸来治病了。针灸的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并具有疗效迅速,操作简便,费用经济等特点。针法是用金属成针具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灸法是用艾绒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温灸一定一定穴位的皮肤表面,源于原始社会的(砭石刺病),(火灼疗法)。这两种不同疗法,治病原理是玫的,而且配合使用疗效更好。左图为唐代针灸图残卷。针灸治病所依据的是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其纵行干线叫经,横行分枝叫络,它们把人体结成一个表里上下,脏腑器官相联系沟通统一整体;脏腑发生的种种变化,往往通过经络反映到肤表腧穴(穴位)上来,这样,针灸有关腧穴,可以通过经络的传递,控制脏腑的变化,其至给机体以整体性影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右图为(黄帝内经)内记载的有关针灸的内容。中国古代的针灸疗法,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到朝鲜...
· 针灸铜人
演进针灸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宋代以前,对针灸的经络腧穴只有以文字叙述或图形表示,而且错讹较多。至北宋天圣年间,中国出现了第一座针灸铜人。铜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各代官方或私人均对铜人进行重铸或整修,从而使铜人流传至今,成为现代针灸教学模型的先驱。宋朝~元朝仿制天圣铜人北宋天圣年间,殿中省尚药奉御王惟一奉敕编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因宋仁宗(刘后)“以古经训诂至精,学者封执多失,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故“复令创铸铜人为式”。王惟一所铸造的铜人,“内分脏腑,旁注溪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可“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涣然而冰释”。(北宋·夏竦《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王惟一所铸造的铜人,是已知中国最早的针灸模型,宋以后各代均将其视为国宝,因于天圣年间制成,因此称为“天圣铜人”。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天圣五年冬十月壬辰,医官院上所铸腧穴铜人二:...
·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的作者为杨继洲,他是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据《中国医籍考》卷二十二载,杨继洲家学渊源,其祖父杨益曾任太医院太医,声望很高。杨继洲一生行医40多年,治病时常常针药并重。《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针灸大成》是我国针灸学的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代以来至今流传最广的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是目前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针灸专著之一。如今,《针灸大成》已有50种版本,并有日、法、德等多种译本,堪称我国古代医学古籍瑰宝。
· 针灸甲乙经
注释^《针灸甲乙经》序:“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览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相关条目黄帝内经针灸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