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湖湘文化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5
转发:0
评论:0
历史文化远源湖湘文化源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炎陵县鹿原陂为炎帝长眠之地。从史记等资料记载(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可以看出,舜帝文化很可能覆盖湖湘一带.《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屈原流放湖湘,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离骚》,《九歌》,《湘夫人》等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发展唐代以前的湖南社会发展整体落后于中原地区,经过三国、两晋和南朝长达400年的经营开发,到唐前期,赶上了中原地区的发展。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杜甫游长沙,曾写下了不少诗章,其《清明》一诗中有:“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干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齿膝”。两宋湖湘学派创立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

历史

文化远源

湖湘文化源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炎陵县鹿原陂为炎帝长眠之地。从史记等资料记载(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可以看出,舜帝文化很可能覆盖湖湘一带. 《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屈原流放湖湘,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离骚》,《九歌》,《湘夫人》等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

发展

唐代以前的湖南社会发展整体落后于中原地区,经过三国、两晋和南朝长达400年的经营开发,到唐前期,赶上了中原地区的发展。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杜甫游长沙,曾写下了不少诗章,其《清明》一诗中有:“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干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 争道朱蹄骄齿膝”。

两宋湖湘学派创立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北宋湖南道州人周敦颐(1017年-1073年),创立了理学基础,大大发展了儒家的理论。他的理论成为湖湘文化的的重要思想起源。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大学士胡安国及其子胡宏,于南宋建炎年间来到潭州湘潭创立 碧泉书院 ,并在衡山山麓办文定书院,吸引了众多才子来求学,如胡寅、胡宪、谭知礼和黎明等。张浚在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建城南书院。

朱张会讲

1167年(乾道三年八月份),朱熹收到张栻的邀请从福建武夷山来到长沙岳麓山,在岳麓山讲学2个月,被时人誉为“朱张会讲”。 张栻为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而朱熹为闽学代表人物,两派继承和发扬了“二程”学说中的不同观点。 两人的讲学,开启了学院讲学的新时代,岳麓书院被誉为“潇湘洙泗”,并且成为宋朝四大书院之一。 两人在岳麓书院讲学时,千余学子从各地汇聚,改变了当时湖湘文化的学术风气。 两人在岳麓书院就“中和”、“太极”、“仁”在岳麓书院城南寓所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朱熹改变了“湖湘学派”的“空言真理”、“虚而不实”之风气。 十一月份,两人的讲学结束,朱熹和张栻同游南岳衡山,此后张栻回到长沙岳麓书院继续讲学,而朱熹则东到福建。

湖湘文化的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学派的主要来源,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显示湖湘文化代表儒学正统。在社会心理层面,如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楚文化为主的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

朱子中兴

1194年(绍熙五年五月),时年65岁的朱熹担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潭州知州,再次来到阔别26年的长沙,此时,张栻已经去世15年,而岳麓书院因为缺乏民师和学子而萎靡不振。 朱熹到来之后,民教化、正民风、整吏治、兴民生,先后拜祭位于宁乡县的张栻墓和张浚墓,修复了屈原祠,重新建造了湘西精舍,并且修复了荒废的岳麓书院,亲自前往讲学,以延续“湘学学脉”。 朱熹在岳麓书院颁布了《朱子书院教条》,规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湘学做学问的不二法门。半年之后,朱熹挂印而去。

后世发展

湖湘学派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存门户之见。对与理学不同的学派相互取舍以求发展。明末大儒湖南衡阳人王夫之,又再次把湖湘文化的发展推向高潮。

湖湘学派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 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参考文献

^1.01.11.21.31.41.51.61.71.8 唐可. 《朱熹:尽收湖海气,仰希洙泗游》. 《老年人》. 2012年,. 2012年第1期: 第38页. ISSN 1007-2616 

^ 朱汉民,邓洪波. 《岳麓书院史话》. 长沙市: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811130713 . “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 朱汉民,邓洪波. 《岳麓书院史话》. 长沙市: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811130713  . “往往骋空言而远真理”“以致克己求仁之功”

^ 朱汉民,邓洪波. 《岳麓书院史话》. 长沙市: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811130713  . “师道陵夷,讲论废息,士气不振,议者惜之”

^ 朱汉民,邓洪波. 《岳麓书院史话》. 长沙市: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811130713  . “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

参见

湘军

岳麓书院

城南书院

湖湘民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湘昆
流行于湘南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县,以桂阳为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昆曲何时传入桂阳,暂无确凿史料可考。据昆班老艺人萧剑昆说:“桂阳最早有集秀班,到过广东演出。”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广州《梨园会馆上会碑记》上载有“集秀班”,可资佐证。民国年间,曾一度衰落。1956年以来经政府的扶植,获得新生。其声腔,只有昆腔一种,吐字行腔,以湘南官话为标准。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整本戏40余个,还有一批折子戏。表演艺术既保持了昆曲优美、细致的传统风格,又具有粗犷豪放的地方特色。名艺人有谢金玉、张宏开、萧文雄、萧剑昆、匡升平、彭升兰、萧云峰、李升豪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武松杀嫂》、《连环记》、《荆钗记》等,创作的现代戏有《腾龙江上》等,均反映较好。近年来,新编古装戏《一天太守》,已拍成彩色影片,改名《疯秀才断案》。武松杀嫂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
湘乡历史简史湘乡的历史变迁湘乡居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支流涟水自西向东贯穿县境中部。湘乡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晚期(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于这富饶的土地《书·禹贡》“荆及衡阳唯荆州”,湘乡正值衡阳之北,则湘乡在九州中属荆州。商日荆楚,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湘为楚之南境,则湘乡属楚国。秦置连道县属长沙郡,即今湘乡、双峰、涟源一带。汉初连道属长沙王国,后析为二:一为连道(原湘乡西隅,现双峰、涟源的大部份),一为湖南,治所在今湘潭县西。按《元和郡县志》:湘乡本汉初湘南县地。《汉书·王子侯表》: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封长沙王之子刘昌为湘乡侯,湘乡之名始见于此。“湘”是指湘江沿岸而言,“乡侯”是爵位。(汉设侯爵封赏皇族子弟和有功之臣,乡侯、亭侯为其较小者。)东汉初始析湘南县置湘乡县,属零陵郡,县治即设于今日之县城。三国时,建安二年(公元215年)蜀与吴分荆州,以零陵、武陵归蜀,《蜀志》载蒋琬零陵...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寻找湖湘文化之源
对“傩文化”三个字,人们也许并不感到陌生。但“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傩文化到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的发祥地在哪,它与湖湘文化的关系如何?在傩文化专家林河的书房里听这位75岁的“奇人”侃傩文化,是件十分惬意的事。书房窗子两侧是两长溜“顶天立地”的大书柜,里面密密摆满了书。进门的左侧墙上,挂着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的书法。正文是: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上款是:“林河先生大方家法教”,“方家”还嫌分量不够,前面还要加个“大”字,可见张仃对林河的看重。张仃是海内外知名的大画家。不光画家看重林河,音乐家谭盾也是林河的忠实读者,看了林河的书就要。林河将自己51万字的专著《中华文明基因初探———中国巫傩史》送给谭盾,谭盾高兴得不得了,特意拿着书和林河照了好几张像,还打破砂锅问到底向林河请教青铜器上的花纹在傩文化中是什么含义。林河的居室里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傩面具,颇有些神秘色彩。谈起和“傩”结缘,林河幽...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三)
记者:请问傩文化与湖湘文化是什么关系?林河:考古发现已证明最早的水稻文化发源于湖湘大地,则作为水稻文化意识形态的傩文化的发祥地,当然也会产生在湖湘大地这一方热土上,因此,我认为:傩文化就是湖湘文化的根,至少也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的各个民族都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若进行一次全国大评比,湖湘人创造的傩文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贡献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就目前的考古资料而论:临澧县竹马村出土了18000年前的高台式木楼,道县玉蟾洞出土了15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15000年前的圆形陶器,是湖湘人开辟了中国的第一块水田(彭头山文化),是湖湘人开辟了中国的第一条灌溉水渠(彭头山文化),是湖湘人修筑了中国的第一条街巷(彭头山文化)……就像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一样,在没有马克思主义之前,人民又笃信神灵的古代,傩文化就是当时指导中国农耕民族生产生活的唯一的意识形态。...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二)
记者:为什么说“傩文化”又是“糯文化”呢?林河:我们所吃的大米饭,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较大的演变。中国的先民最早栽种的水稻是糯稻,随后,因为原始的糯稻产量很低,而且脱粒困难,又培育出了产量较高、容易脱粒的“粳稻”,即“中国粳”。最后,又推广了产量更高、可用机械脱粒的“籼稻”。“喝水不忘挖井人”嘛,中国便把最早栽培的稻子,依旧叫“糯”,随后栽培的稻子命名为“粳”(古读“更”,今读“京”),最后推广的稻子命名为“籼”了。但因籼稻也有“籼”、“糯”两种,为了进一步区分,便把原始“糯”命名为“粳糯”,籼稻中的“糯”命名为“籼糯”,解决了名称混乱这一矛盾。在历史上,“种糯民族”被称为“糯民”,“糯文化”则是“种糯民族”创造的文化。在中国古籍上,往往称中国的南方民族为“雒民”、“倭人”、“僚人”、“骆越人”,字面虽不同,但都是“糯”字的一音之转。记者:中国的“种糯民族”为什么要崇拜鸟雀?林河:原始人并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