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
生平
名门才子
荀爽出身于著名世家颍川荀氏,是荀子的后代。其父是号称“神君”的当世名士荀淑。荀爽和七个兄弟俱有才名,并称为“八龙”。
荀爽年幼好学,十二岁即通晓《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了他之后称赞他“可为人师 ”。
隐居不仕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荀爽潜心研究经籍,不参加贺喜吊丧之礼,也不接受朝廷任命。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以至孝推举荀爽,任其为郎中。荀爽上奏,建议朝廷以身作则,宣扬儒家孝道,正夫妻、君臣尊卑之礼,并轻减税负、遣嫁宫女,奏表呈上后即弃官而去。
荀爽亦劝他人隐居以避祸。永康元年(167年)六月,汉桓帝大赦天下。此前因第一次党锢之祸而的李膺得到赦免,朝野上下都有意让他接任太尉。荀爽害怕李膺因为名声太高而遭祸害,便写信劝他在乱世中明哲保身 。
后来,荀爽为躲避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影响隐居于海边,又南逃至汉水之滨,十余年间专注于著书立说,有硕儒之名。中平元年(184年)解除。此后,五府(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 )都征召荀爽。袁逢 以有道推举他,荀爽没有。袁逢死后,荀爽为其服丧三年,时人纷纷效仿,为举荐者服丧三年变成了一种风俗。荀爽还对当时不符合礼法的习惯一一引经据典进行纠正,使风气颇有改观 。
官至三公
何进秉政后,朝廷派公车征召荀爽为事中郎。何进怕荀爽不赴任,又迎荐其为侍中。然而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何进被杀,此诏命也随之废止。
同年九月,董卓立献帝,随后再次征召荀爽。荀爽准备逃避,但遭阻拦,遂接受了平原相的官职;赴任途中走到宛陵 (今河南新郑 ),被追加任命为光禄勋;刚上任三日,又于十二月被任命为司空。 至此,荀爽从一介平民到位居三公,仅用了95天 (一说93天 )。时人称之为“白衣登三公” 。
谋董未竟
荀爽就任司空后,曾努力缓和士大夫与董卓的关系。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各路诸侯起兵讨董。董卓因此准备迁都长安,司徒杨彪与太尉黄琬皆反对。荀爽见董卓有加害二人之意,就从容地说:“相国(董卓)难道乐于迁都吗?山东兵起,非一日可遏制,故当迁都以谋讨伐。这正如同当年秦、汉面临的形势 。”董卓的态度这才略有缓和。荀爽私下对杨彪说:“诸君坚争不止,必然招致灾祸,所以我不争谏。” 后董卓迁都,荀爽随至长安 。
另一方面,荀爽见董卓越来越残忍暴虐,必将危害社稷,于是举荐了一批有才略的人士,准备共谋推翻董卓,并暗中与司徒王允、董卓长史何颙等密谋。计划还未施行,荀爽即病逝于初平元年(190年)五月,终年六十三岁。
荀彧(荀爽之侄)任尚书令后,派人将荀爽迁葬回颍川,并将何颙葬在荀爽之墓旁边。
作品
著述
荀爽的著述有《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代史事集《汉语》、论集《新书》(包括《公羊问》、《辩谶》等文) 。如今只有《易传》通过后世所辑的周易注得以保存。《隋志》有荀爽《周易注》十一卷,新旧《唐志》有荀爽《周易注》十卷,皆佚。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氏注三百余节 ,成为后世保留《易传》的最主要途径。清人对荀氏易注多有辑录,主要辑本包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周易荀氏注》三卷,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荀爽《周易注》一卷,黄奭《汉学堂经解》辑《荀爽易言》一卷。此外,也有人认为《九家易》是荀爽所编纂 。
奏章、书信等
荀爽的其他佚文包括《延熹九年举至孝对策陈便宜》、《奏记让孝廉》、《贻李膺书》、《与郭叔都书》、《女诫》,辑于《全后汉文·卷六十七》。
易学思想及影响
张惠言《周易郑荀义》中的图示
荀爽是东汉象数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易学被称为“荀氏易学”、“荀易”、“荀慈明易”等。荀氏易学传承费氏易学学派,但从其思想渊源看,远非费氏一家,而是兼收当时各家之说。他一方面继承了费氏《易》的家法,以十篇之传文解说经意;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汉以来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独辟,建构起以乾坤阴阳为骨架的易学思想体系。
荀爽著《易传》,使荀氏易学在汉魏之际流行 ,也促进了费氏易学的兴盛 。唐代象数易学家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引荀爽注三百余节,在全书注中数量位居第二 。然而唐代孔颖达所编《周易正义》并未引用荀爽的《易传》。由于《周易正义》被后世认为是注解《易经》的正统之作,荀氏易学自此湮没不闻,直到清代汉学家开始不满和怀疑王弼的《易》注,而重新探求更早期的汉代象数易学时,荀氏易学才重新得到重视。除各种辑佚外,惠栋撰《易例》、《易汉学》,张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义》、《周易郑荀义》等对荀氏易学皆有阐发。
逸事
为膺驾车
荀爽十分仰慕名士李膺,有一次拜访李膺时为其驾车,回去以后高兴地说:“我今天竟然能为李君驾车!”
公沙割席
荀爽与公沙孚 曾共同约定不事权贵。董卓当政时,荀爽官至司空。后来公沙孚见到荀爽,以其违反约定为由,与其割席而坐。
亲亲之义
汝南袁阆问荀爽颍川有哪些杰出人士,荀爽先谈起自己的几位兄长。袁阆笑道:“难道只靠是你的亲戚故旧就能算名士?”荀爽问:“您责难我有何依据?”袁阆说:“方才我问有哪些国士,你却先提及自己的兄长,所以我才责怪你。”荀爽说:“从前祁奚举荐贤才,内不避其子,外不避其仇,世人认为他最公正。周公旦作《文王》之诗,不提尧、舜的功德,而赞颂文王、武王,这是亲近亲人的道理。《春秋》的本义是立场上亲近本国,疏远其他诸侯国。况且不爱自己的亲人而去爱别人,岂不是有违道德?”
争议
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荀爽之女荀采丧夫后,被荀爽逼迫改嫁给同郡(颍川郡)的郭奕。荀采不从而自缢。李贤注称此处的再婚之夫是颍川郭嘉的儿子郭奕。 但郭嘉生于170年,荀爽在世时(190年以前)郭嘉最多只有20岁,其子不可能已届婚龄 。故有观点认为可能李贤注有误,此郭奕另有其人 。亦有学者质疑此事的真实性,认为《后汉书》的人名记载或传抄有误,且荀爽“名德素著”,不可能逼女改嫁 。也有学者提出逼嫁与荀爽“名德素著”并无矛盾,因为改嫁不违背汉朝礼法,也符合荀爽“阳尊阴卑”、“通怨旷、和阴阳”的思想 。
相关典故
引经据典
引用书籍,根据经典。语出《后汉书·荀爽传》:“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家族
评价
颍川人:“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杜乔:“可为人师 。”
许劭:“二人(荀靖、荀爽)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
刘宏(汉灵帝):“处士荀爽、陈纪、郑玄、韩融、李楷,耽道乐古,志行高洁,清贫隐约,为众所归。”
杨修:“生应正性,体含中和,笃诚宣于初言,晚允朗于始察。是以在童龀而显奇,渐一纪则布名。须幼之可师,甘罗之少者,何以逾公之性量乎?砥心《六经》,探索道奥,瞻乾坤而知阴阳之极,载而集之,独说十万余言,士林景附,群英式慕,由毛羽之宗鹏鸾,众山之仰五岳也。”“爰在大汉,挺荀作贞。其德允明,诞发幼龄。行蠲体洁,如玉之莹。确乎其志,乃励乃清。遂陟司空,天子是毗。惟君之德,朋僚所咨。清水平土,茂哉是力。将混六合,绳以正直。散以礼乐,风以道德。”
范晔:“荀爽、郑玄、申屠蟠俱以儒行为处士,累征并谢病不诣。及董卓当朝,复备礼召之。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意者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荀公之急急自励,其濡迹乎?不然,何为违贞吉而履虎尾 焉?观其逊言迁都之议,以救杨(杨彪)、黄(黄琬)之祸。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程颐:“荀爽从董卓辟,逊迹避祸,君子亦有之,然圣人明哲保身,亦不至转身不得处。如扬子投阁 ,失之也。荀爽自度其材,能兴汉室乎?起而图之可也,知不足而强图之,非也。”
王夫之:“桓、灵之世,君道澌灭,而臣之谏之也亟,探本以立论者,唯荀爽乎!当其时,荼毒生民而椓杙正气者,无如宦官之甚。……爽之对策,直斥而切言之,女谒远,奄权自失矣。故曰探本立论也。”
后世创作
朱鼎臣辑本《三国志传》中“司徒荀爽谏卓”的情节和插画
三国演义
荀爽的相关情节在毛本《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嘉靖壬午本“董卓火烧长乐宫”一则。与史实不同,书中的荀爽和司徒杨彪、太尉黄琬一致反对董卓迁都,并从安邦利民的角度劝谏,导致董卓大怒,将三人贬为庶民。另外,荀爽在书中的官职为司徒而非司空。
注释与引用
^1.01.1 当时的看法是“人师”(在德行上为人师表的人)”比“经师”(仅传授经学的人)更难得。《后汉纪·灵帝纪》:昭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另见李贤注 。
^ 《后汉书·李膺传》:(荀爽)为书贻曰:“久废过庭,不闻善诱,陟岵瞻望,惟日为岁。知以直道不容于时,悦山乐水,家于阳城。道近路夷,当即聘问,天状婴疾,阙于所仰。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人鬼同谋,以为天子当贞观二五,利见大人,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扬煇,弃和取同。方今天地气闭,大人休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虽匮人望,内合私愿。想甚欣然,不为恨也。愿怡神无事,偃息衡门,任其飞沈,与时抑扬。”
^ 见《后汉书·张楷传》李贤注。
^ 《后汉书·荀爽传》称“司空袁逢举有道” ,但按《后汉书·灵帝纪》,袁逢于光和二年(179年)三月后即不再担任司空 。
^ 《后汉书·荀爽传》: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
^ 《后汉书》、《资治通鉴》作“宛陵”,《汉书·地理志》、《三国志》裴注作“苑陵”,《续汉志》作“菀陵”。钱大昕曰:苑、菀、宛,古通用。
^钱大昕曰:此河南之菀陵,非丹阳之苑陵 。《大清一统志》:苑陵故城在新郑县东北 。
^ 《后汉书补注》引《荀氏谱》
^ 《后汉书补注》引《荀氏家传》
^ 指秦国和汉朝都出于地利原因迁都关中。见胡三省注。
^ 《后汉书·荀爽传》: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凡百余篇,今多所亡缺。
^12.012.1 潘雨廷在《点校体例》中统计过:“计四十家之易注,凡二千七百余节。……主要有七家,即李鼎祚案近百节,干宝、《九家易》、侯果皆百余节,崔憬二百余节,荀爽三百余节,虞翻独多近一千三百节。”
^ 《汉纪·成帝纪》:及臣悦叔父故司徒爽著《易传》,据爻象承应阴阳变化之义,以十篇之文解说经意。由是兖、豫之言《易》者咸传荀氏学。
^ 《后汉书·儒林列传》:建武中,范升传孟氏《易》,以授杨政。而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融受郑玄,玄作《易注》,荀爽以作《易传》。自是费氏兴,而京氏遂衰。
^ 公沙孚,字允慈,公沙穆之子。
^ 《后汉书补注》引《北海耆旧传》
^17.017.1 陈景云曰:“郭嘉卒于建安十二年,年三十八。距荀爽之殁,几二十年。计爽存日嘉年方冠,不得有授室壮子。又爽名德素著,亦定无强夺女志事。爽、奕二字必有误。”
^ 沈钦韩曰:“此郭奕或别一人,非《魏志》所云嘉子字伯益者。”
^ 黄山曰:“夫爽逼嫁其女,范史不为之讳,女节自高,然汉世固不以改适为非礼,爽又夙持阳尊阴卑、通怨旷、和阴阳之说,自当分别观之。”
^ 另,卢弼认为“陈(陈景云)说精审,黄(黄山)说平允”。
^ 《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皇甫谧《逸士传》
^ “贞吉”指安全无险。“履虎尾”指冒险。二典均出自《易经·履卦》。见李贤注。
^扬雄在王莽政权任职,并作《剧秦美新》美化王莽,后王莽下令逮捕与刘棻有关的人,扬雄因害怕而跳楼自杀。
^ 嘉靖壬午本:“司徒杨彪出而言曰:‘关中残破零落,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必有鼎沸之乱。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望丞相鉴察。’卓怒曰:‘汝阻国家之大计耶?’太尉黄琬出曰:‘杨司徒之言是也。往者,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时,焚烧长安,尽为瓦砾之地。更兼人民流移,百无一二。今弃宫室而就其荒地,非所宜也。’卓曰:‘关东贼起,天下播乱。若彼长安之地,有崤函之险;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日可办,宫室官府不须月余。汝等再休乱言。’司徒荀爽谏曰:‘丞相若欲迁都洛阳,百姓皆危亡矣。’ 卓大怒曰:‘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爽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若使迁都,民不聊生,自此天下危矣。’卓曰:‘乱道!’ 即日罢杨彪、黄琬、荀爽为庶民。” 毛本情节与此一致,但删去荀爽最后一句话。
扩展阅读
《周易集解》,李鼎祚撰。
《周易荀氏注》(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本)
《九家易解》(王谟《汉魏遗书钞》本)
《易汉学·卷七·荀慈明易》,惠栋著。
《易例》(《指海》本),惠栋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