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希波的奥古斯丁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4
转发:0
评论:0
哲学理论1.背景奥里留·奥古斯丁生于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亚省的塔加斯特镇(现位于阿尔及利亚)。幼年时曾从母亲加入基督教,但19岁在修辞学校读书时成为摩尼教追随者。从修辞学校毕业后,先在迦太基城,后到罗马和米兰教授修辞和演讲术。其时受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影响,脱离摩尼教,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主义和怀疑派的著作。他最后皈依基督教的契机是“花园里的奇迹”。387年复活节时,他接受安布罗斯洗礼,正式加入基督教。此后回到北非的家乡,隐居三年之后被教徒推选为省城希波教会执事,395年升任主教。在任职期间,他以极大的精力从事著述、讲经布道、组织修会、反驳异端异教。他在晚年目睹了汪达尔人的入侵,死于希波城沦陷之前。他去世之后,汪达尔人控制的北非脱离了罗马帝国,从此不再受罗马教会的管辖。但奥古斯丁的著作流传到西方,成为公教会和16世纪之后的新教的精神财富。2.上帝创世在早期基督教神学中,人性论构成了上帝论和基督论之...

哲学理论

1.背景

奥里留·奥古斯丁生于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亚省的塔加斯特镇(现位于阿尔及利亚)。幼年时曾从母亲加入基督教,但19岁在修辞学校读书时成为摩尼教追随者。从修辞学校毕业后,先在迦太基城,后到罗马和米兰教授修辞和演讲术。其时受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影响,脱离摩尼教,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主义和怀疑派的著作。他最后皈依基督教的契机是“花园里的奇迹”。

387年复活节时,他接受安布罗斯洗礼,正式加入基督教。此后回到北非的家乡,隐居三年之后被教徒推选为省城希波教会执事,395年升任主教。在任职期间,他以极大的精力从事著述、讲经布道、组织修会、反驳异端异教。他在晚年目睹了汪达尔人的入侵,死于希波城沦陷之前。他去世之后,汪达尔人控制的北非脱离了罗马帝国,从此不再受罗马教会的管辖。但奥古斯丁的著作流传到西方,成为公教会和16世纪之后的新教的精神财富。

2.上帝创世

在早期基督教神学中,人性论构成了上帝论和基督论之外的第三个重要领域,而基督教人性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原罪”与“救赎”。奥古斯丁认为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

同时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的人组成。”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

3.罪论

奥古斯丁的罪观及恩典观,有受到早年宗教经验及反伯拉纠(Pelagius)思想影响。但主要的概念仍来自他对罗马书的研究。他认为即使人未曾堕落,人未来的命运仍得完全依靠神。他强调罪的自发性,相信人的罪行使人远离神,而导致恶。人因着犯罪就不能再行神所爱的真善,也不能了解他生命的意义。奥古斯丁认为恶是一种缺乏善的表现,不是恶加诸于人。他发现罪主要的根源是用“对自己的爱”取代了“对神的爱”。

4.救恩论

奥古斯丁相信只有神能恢复罪人自由意志的自由,就是更新及重生;而这正是神恩惠的工作。惟有人的意志得到释放,人才会渴望与神结合。

所谓神“不可抗拒的恩惠”(irresistible),并非是勉强人的意志去行善(包含不犯罪);乃是改变人的意志,甘愿选择善,并且去行善。在奥氏的认知中,神确实会操纵人的自由意志。当人愿意将生命主权放在神的手中,甘愿被神操纵时,人自由选择的意志就转变为道德和圣洁。因此,神的恩惠成为人里面众善的根源。这“不可抗拒的恩惠”又称为“至终坚忍的恩赐”(perseverance),奥氏强调这恩赐只给神所拣选的人。从这也发展出奥氏的“预定论”。

5.时间论

他认为时间是主观的。时间只有当它正在经过时才可以衡量。一切时间都是现在,就是这三种时间:过去事物的现在,即回忆;现在事物的现在,即视觉;未来事物的现在,即期望。因为实在存在的既非过去也非未来,现在的一瞬间就是时间。

上帝(即神)创造了一切。在上帝创造一切以前,一切都不存在,包括时间。而对上帝来说,他是独立于时间以外的绝对存在。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对上帝来说都是现在。

6.幸福论

希腊的物理学认为,每个物体都被一种自然的重量所吸引。奥古斯丁谈到爱的时候,把它比着重量或引力。在对秩序的论述中,无论什么事物,都受制于自然法则,都趋向自然的秩序。这种本体上的秩序是爱的基础。爱在宇宙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所有的事物都处在爱中,都在趋向它在宇宙秩序中的适当位置。

无论是那样种形式的爱,它们都是一种欲求。奥古斯丁说:“所有的人都爱幸福。”就是人们在作恶的时候,他们也总是在渴望着幸福。这一点是自明的。从哲学上说,奥古斯丁坚持希腊古典的目的论和幸福论,认为人是一种寻求幸福的理性存在。“所有能够在任何程度上使用理性的人都渴望幸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奥古斯丁同柏拉图主义者一样认为,爱的目的是为了幸福,而且只有永恒不变的“至善”才能满足人的幸福。所不同的是,柏拉图主义者的“至善”是善的理念,而奥古斯丁的“至善”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尽管他的思想中也包含了善的理念。

论著

奥古斯丁生平的著作超逾一百一十三本及五百多篇讲章,他的学识跃然见于纸上。而当他每与一异端争辩时,他的神学奇才更是显露无遗,惹起神学界的注目。其实早在他受洗之时,他就立论攻击摩尼教;及后,又与当时盛行的几派异端邪说争辩,维护真道,力主教会合一,且帮助正流派澄清原罪和恩典的观念。

其著作可归纳为五大类;神学、释经、伦理证道、哲学和自传。杰出者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前者乃奥氏的自传,他以亲身经验来见证神在人身上奇妙的作为和恩典,提出人可以与神亲切来往的概念,乃一切宗教经验著述之典范、世界之名著,传诵直至今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波希战争
波斯扩张公元前547年初,波斯帝国消灭了吕底亚,并乘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其首个目标为伊奥尼亚地区的各个希腊城邦,伊奥尼亚地区的经济甚为发达,政治采用与波斯帝国不同的民主制。波斯国王向伊奥尼亚地区各希腊城邦提出要其改民主制为君主制的要求,以找借口向其宣战。伊奥尼亚诸城邦无法接受,于是便以米利都为首,进行抵抗波斯的运动。米利都因为自知不能抵抗波斯,因此便向斯巴达求援,但斯巴达却拒不出兵,反而是雅典及埃雷特里亚两城邦出兵援救。两城邦虽然派出大批士兵及军舰援救,但在坚持数年后,仍然不敌波斯大军,在公元前494年,波斯完全征服了伊奥尼亚地区。第一次入侵马拉松战役中希腊军与波斯军战斗模拟图战前施压波斯王为了惩罚雅典人和埃雷特里亚人,因此决定出兵希腊并烧毁雅典城做报复。他首先运用外交攻势,离间希腊诸城邦的关系。然后在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出动陆海军共25000人,进攻雅典和埃维厄两国...
· 波希多尼
生平波希多尼被昵称为“运动员”,他出生于罗马在叙利亚北部奥朗提斯河畔阿巴马城的一个希腊家庭,可能逝世于罗马市或者逝世于罗德岛上。波希多尼在雅典获得他的高等教育,他从学于斯多葛学派的首领帕那提乌斯。约前95年波希多尼在以科学研究著称的岛国罗德岛定居并成为那里的一名公民。政府官员在罗德岛波希多尼主动参加当地的政治生活,他的声誉显然也来自于他在当地所占据的官职。他曾经淡然岛上最高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总统,任期六个月)。从前87至前86年他任罗德岛驻罗马的大使。波希多尼与其他希腊知识分子一样支持罗马作为一个动荡世界里的稳定因素。他与罗马统治阶级的接触不但对于他的政治活动非常重要,而且对于他的科学研究也很重要。他与罗马最高阶层的接触使得他能够远行到罗马统治地区西部边界之外。对于当时的希腊旅行者来说没有罗马的支持这是根本做不到的。旅行波希多尼在罗德岛立足后他进行了至少一次(可能多次)去往罗马世界各地的
· 波希米亚
语源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人和多个民族在争取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其中一个民族是波伊人。古罗马人在皮亚琴察战役(公元前194年)和摩德纳战役(公元前193年)中打败波伊人。此后,大部分波伊人撤退并越过阿尔卑斯山北迁。古罗马文学家将占领的这片地区称为Boihaemum,最早出现在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著于公元1世纪末)。该名称包含波伊人的部落名Boi-加上日耳曼语中“家园”的词根xaim-。这片地区包含了部分南波希米亚地区,部分巴伐利亚地区(其名称也是从波伊人部落名演化而来)和奥地利。波希米亚的捷克语名称"Čechy"则是从6或7世纪迁入这片地区的捷克斯拉夫部落的名称演化而来。历史波希米亚地区在罗马帝国时期为一支叫波希人的凯尔特人的聚居地。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迁入,斯拉夫人亦于公元6世纪迁入波希米亚。由于日耳曼人为主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强大,波希米亚的日耳曼裔贵族成立一独立王国,君主由推举制...
· 波希米亚主义
背景亨利·穆杰(HenriMurger)出版于1845年的短篇故事集《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ScènesdelaViedeBohème)让波希米亚人这个词普及于法国。穆杰小说中的概念为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LaBohème,1896年)提供了主题。波希米亚在英语中的首次普及则是在威廉·梅克比斯·萨克莱1848年出版的小说《浮华世界》(VanityFair)中。甚至一个场景设在塞维利亚的法语歌剧中的西班牙吉普赛人卡门(Carmen),在梅哈克与哈乐维歌剧本(MeilhacandHalévy"slibretto,1875年)中就被称为波希米亚人。观念这个名词和不同的艺术或学术社群产生关联,意指艺术家、文人或表演者过着自由漂泊、居无定所、不受一般社会习俗约束的生活,拥有与外在社会格...
· 希波纳克斯
扩展阅读本条目出自已经处于公有领域的:Chisholm,Hugh(编).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一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11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