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6
转发:0
评论:0
生平切连科夫1904年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沃罗涅日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从沃罗涅日州立大学毕业数学和物理系毕业,1930年开始在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职务,同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1940年,切连科夫获得了博士学位。1934年,在瓦维洛夫的指导下,切连科夫研究了放射线穿过流体时所发生的现象,观察到了一种淡蓝色的辉光。虽然这种蓝光已经被前人所观察到,但是他们都认为是荧光。切连科夫在实验中仔细排除了水中产生荧光的杂质,而蓝色辉光仍然存在。他于1934年至1937年间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详细记载了这一现象的性质,该现象因此被称为“切连科夫辐射”(又称“切连科夫辐射效应”)。1937年,切连科夫的同事弗兰克和塔姆成功解释了切连科夫辐射的成因。切连科夫辐射在粒子物理学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因切连科夫辐射的发现和解释,1946年,切连科夫同瓦维洛夫、弗兰克和塔姆一道获得苏维埃国...

生平

切连科夫1904年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沃罗涅日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从沃罗涅日州立大学毕业数学和物理系毕业,1930年开始在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职务,同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1940年,切连科夫获得了博士学位。

1934年,在瓦维洛夫的指导下,切连科夫研究了放射线穿过流体时所发生的现象,观察到了一种淡蓝色的辉光。虽然这种蓝光已经被前人所观察到,但是他们都认为是荧光。切连科夫在实验中仔细排除了水中产生荧光的杂质,而蓝色辉光仍然存在。他于1934年至1937年间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详细记载了这一现象的性质,该现象因此被称为“切连科夫辐射”(又称“切连科夫辐射效应”)。1937年,切连科夫的同事弗兰克和塔姆成功解释了切连科夫辐射的成因。切连科夫辐射在粒子物理学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因切连科夫辐射的发现和解释,1946年,切连科夫同瓦维洛夫、弗兰克和塔姆一道获得苏维埃国家奖,1958年,切连科夫又与弗兰克、塔姆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切连科夫于1970年当选苏联科学院院士,1984年获得苏联“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90年,切连科夫在莫斯科逝世。

参见

切连科夫辐射

参考资料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切连科夫简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布里科索夫
生平阿布里科索夫生于莫斯科,父母都是医生。1948年从莫斯科国立大学毕业,入列夫·朗道领导的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进修,1951年因等离子体里的热扩散研究通过博士资格考试,1955年以高温下的量子电动力学研究获得物理和数学博士学位。1951年阿布里科索夫在分析玻璃底板上所镀金属薄膜的实验数据时,发现了第二类超导体,提出磁场线形成周期性的“格子”和“混合态”的理论进行了解释,但这一研究并未得到导师朗道的认可,论文被搁置下来,直到1957年才发表。1965年阿布里科索夫任苏联科学院郎道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66年起兼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987年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91年起任职于美国国立阿贡实验室材料科学部凝聚态物理研究组,现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1966年曾共同荣获苏联最高奖———列宁奖金。维塔利·金茨堡早年从事原子能项目工作。正是他与安德烈·萨哈罗夫参与研制了苏联第一枚以锂...
·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
外部链接TsarevichAlexei
· 阿列克谢·孔德拉季耶维奇·萨伏拉索夫
外部链接奥勒加画廊中的萨伏拉索夫作品萨伏拉索夫年表(俄语)
·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涅克拉索夫
生平早年尼古拉·涅克拉索夫出生在波多利亚省的涅米罗夫(现乌克兰文尼察州内)。他的父亲阿列克谢·涅克拉索夫出身贵族,在俄国皇家军队中任职。他的母亲亚历山德拉·扎克佐斯卡(AleksandraZakrzewska)是波兰什拉赫塔阶层的贵族。他在雅罗斯拉夫尔州父亲的祖宅中长大。这里是西伯利亚流放者的必经之路,又临近伏尔加河,涅克拉索夫自幼目睹了伏尔加纤夫劳苦的生活,社会不公的图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童年类似,涅克拉索夫的父亲早早就从军队退休,纵饮无度,家庭生活中充斥着暴力。涅克拉索夫的母亲在他的成长中有着关键作用,是她的爱与支持使他渡过了不幸的童年。他对母亲的敬佩、对社会不公与家庭不幸的愤恨奠定了他日后创作的主题——描绘俄国农奴与女性的不幸境遇。1832年涅克拉索夫进入雅罗斯拉夫尔的文科中学就读,对正统学习他表现得毫无兴趣。他的父亲一直打算让儿子从军。于是在1838年将十六岁...
· 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生平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出生于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斯坦尼斯拉夫(1962年改称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父亲为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父母二人都是乡村教师,后来举家迁往白俄罗斯。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曾在几个当地报纸任职记者,然后在明斯克为文学杂志记者。她叙述了职业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如美苏冷战,苏联阿富汗战争,苏联的秋天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到卢卡申科政权迫害后,她在2000年离开白俄罗斯。国际城市避难网络提供她庇护所,接下来十年,她住在巴黎,哥德堡和柏林,在2011年搬回明斯克。2015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书籍作品《切尔诺贝利的悲鸣》。2013年,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主要作品俄语原作Uvoyny–nezhenskoyelitso(War’sUnwomanlyFace),Minsk:Mastatskayalita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