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公孙瓒与袁绍为何翻脸?公孙瓒和袁绍谁厉害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53
转发:0
评论:0
公孙瓒与袁绍为何翻脸?公孙瓒和袁绍谁厉害,袁绍、公孙瓒之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众位豪杰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其

  袁绍、公孙瓒之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众位豪杰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其中袁绍和公孙瓒就是最先登上舞台的两位。尽管是同台表演,但是二人是前世无冤,近世无仇,而且二人的根据地也没有重合之处,为何二人最后水火不容,兵戈先见呢,这话要从头说起。

  公孙瓒,字伯珪,出生在幽州辽西郡令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有着让当时大部分人羡慕的贵族身份,这对他以后的工作和事业都有极大的帮助,只是还有一些遗憾,那就是他是家里的庶子,在那个嫡长子继承制的社会里,想世袭祖宗的官爵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连“孝廉”和“茂才”都难以被举荐,公孙瓒就是这样不幸的一位。但是公孙瓒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他坚信一个事实,那就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久他的机会来了。

  他凭借俊朗的帅哥形象,加上声音洪亮嗓门大的优点,很快得到了当地一把手太守大人的赏识。太守大人不但让他做了自己的东床快婿,而且公费派遣他到卢植门下深造进修。于此同时,后来成为一方诸侯的刘备也拜在卢植的门下,公孙瓒和刘备在卢植的门下做了两年的同学。这一步也是公孙瓒发迹的起点。

  只是出了一点小小的意外。当年的太守大人—公孙瓒的岳父,已经换成了今天的太守刘大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新人换旧人。要想获得新任刘太守的青眼,公孙瓒需要从头再来。

  公孙瓒的确是金子,他又发光了,而且这一次更加光彩夺目。

  不久,刘太守犯事了,作为犯罪嫌疑人被逮捕进京,听候中央政府处置。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原来的同事再不能与犯罪嫌疑人有任何接触。

  但公孙瓒为了刘太守(这时候已经是犯罪嫌疑人),拿出业余的演技,装扮成赶囚车的马夫,一路照顾犯罪嫌疑人刘某的饮食起居,端茶倒水,嘘寒问暖,不辞劳苦,千里迢迢从辽西一路长途跋涉到了京城洛阳。

  一个犯人,你说这么做犯得着吗?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做的。甚至有人认定公孙瓒这么做也就是一场行为艺术。

  不过即便是行为艺术,这哥们也真舍得下本钱,太让人感动了。

  更让人感动的还在后边。

  到了洛阳之后,犯罪嫌疑人刘某的罪名弄清楚了,政府对他的处罚是流放到日南郡。

  日南郡在什么地方?顾名思义,就是在太阳南边,确切点说是在今天的越南中部,那可是相当的远。最可怕的是越南那个地方,在东汉时代根本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峰人踪灭的蛮荒之地。被流放到日南郡的人,不论你原来从事什么职业,身世有多么显赫,往往意味着有一个相同的结果—有去无回。

  如果这是一场行为艺术,那公孙瓒的表演也该结束了。流放的是犯人刘某,公孙瓒大可不必陪着去送死,而完全可以回老家去继续当公务员,前途还是一片光明。把刘大人一路悉心照顾到了洛阳,不管往日有多少往深情厚谊、峥嵘岁月,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回去吧,兄弟你已经送得比较远了。

  这次,公孙瓒的确出了洛阳城向北方走去。出人意料的是,他在不远处的北芒山停了下来。

  然后,感动世人的一幕出现了—公孙瓒拿出祭奠祖先的祭祀用品,摆在北芒山上,向着家乡辽西的方向,扑通一下跪倒在地,双手捧起酒杯说道:“做儿子需要尽孝,做臣子需要尽忠,因此我应该跟随刘太守到日南去。此去凶多吉少,在此向祖宗辞别。”(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与先人辞于此)

  公孙瓒说完向着遥远的家乡猛磕了几个响头,慷慨悲泣,转身而去,大有当年荆轲先生易水别太子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

  不要说犯人刘某,所有见到这一幕的人都被感动得稀里哗啦一塌糊涂,认定公孙瓒是举世无双的忠臣孝子(忠孝可是那个时代的)。

  随后,公孙瓒跟随犯人刘某踏上了前往日南的不归之路。

  但公孙瓒终究还是回来了,不只是他,犯人刘某也回来了。回来的原因不是日南的可怕只是个遥远的传说,而是在路上发生了意外—犯人刘某得到政府赦免,不用流放到日南去了。

  此后,公孙瓒声名远播,很快被举荐为孝廉(可说是货真价实的一个),从此升迁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短短几年之内,当刘备还在漫漫人生路上无尽地漂泊的时候,公孙瓒已经受封都亭侯,拜为中郎将,成为威震北疆的“白马将军”,是幽州一带的实力派人物。

  几年之后,一代猛人曹操惧怕猛人袁绍,而在这之前让袁绍有点怕怕的人,却是他公孙瓒。

  从上面的事迹可以看出,公孙瓒是一个相当重情重义的男人。当年他与刘备的结交,可以说是人以群分的一个注脚。

  刘备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决定前去投奔公孙瓒的。

  此时公孙瓒又刚好处在用人之际(请注意这一点),见到老同学后立即向中央政府上了一封表奏,推荐刘备担任别部司马。

  这时的中央政府,随着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实际上已经成了董卓的政府。董卓看各地军阀不顺眼,各地军阀看董卓更不顺眼,但大家都是出来混的,互相要给几分面子。

  董卓先给了公孙瓒面子,加封他为奋武将军,蓟侯。公孙瓒就不能不给董卓面子,有什么事就给董卓打个报告,但也仅仅是通报一声走个形式而已,事情该怎么办还是由他公孙瓒说了算。

  因此,公孙瓒让刘备出任别部司马,董卓没有不准的道理—准不准刘备都得上任,不批准只能是自个打自个的脸。

  别部司马不再是县尉一类不入流的官职,而是不隶属某一郡的相对独立的中级武官,每年年薪一千石(郡太守是两千石),与县令相等。

  刘备在老同学公孙瓒的帮助下,从此事业更上一层楼,成为国家的中级干部。

  刘备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积累人脉是有好处的。

  不过,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刘备既然接受了公孙瓒的大礼,自然也要为老同学出力。

  刘备给公孙瓒干的活主要是带兵与袁绍作战。

  因为此时的公孙瓒,已经与关东诸侯盟主袁绍结下了梁子。

  一块地埋下仇恨的种子

  公孙瓒与袁绍结梁子,要从皇帝说起。

  当时东汉政府的皇帝是董卓拥立的汉献帝刘协,刘协即位时只有九岁。皇帝是个不懂事的小毛孩儿,又是奸臣拥立的,所以有很多人不服气。

  牛人袁绍就非常不服气。你董卓可以拥立皇帝,我袁某人也可以;你董卓拥立一个不懂事的小屁孩玩弄于股掌之上,我袁某人就正儿八经拥立一个有才有德的好皇帝,咱们看谁玩得过谁。

  袁绍看中的皇帝候选人是时任大司马、幽州牧的刘虞。

  刘虞的确是才华出众,德高望重。何况他还有着汉室宗亲的身份—上推五代就是著名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他与皇帝的关系可比刘备亲近得多)。

  如果来一个民主选举,刘协VS刘虞,刘虞胜出的把握那是相当的大。

  可是那个时代不实行民主选举,皇帝更是不能随随便便换来换去的。对于袁绍的提议,有许多人不同意,不少人很生气。

  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人不同意,一个人很生气。

  第一个不同意的人就是当事人刘虞。刘虞拒绝得大义凛然。正因为刘虞德才兼备,所以他一心忠于中央政府,于是义正词严地回绝了这个建议。当事人不同意,总不能霸王硬上弓吧?这就没戏唱了。

  另一个不同意的人是袁绍的弟弟袁术。袁术拒绝得极其龌龊。虽然袁术冠冕堂皇地拒绝这个建议,其实他是心里藏着不可告人的小九九—自己当皇帝,所以不希望有一个明君出现。这件事为袁绍、袁术兄弟反目埋下了伏笔。

  很生气的人正是公孙瓒。在公孙瓒看来,天下随便哪个人当皇帝他都没意见,唯独刘虞不能当皇帝。因为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结梁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件事我们到后边再说)。总而言之,在公孙瓒看来,如果让仇人刘虞当了皇帝,那不是明摆着要他公孙瓒的性命吗?袁盟主你做事,太不考虑兄弟们的感受了,这是对我极大的藐视。

  遭到袁绍的藐视,公孙瓒心里已经有点不痛快了。

  成大事者有一个重要品质,就是能忍,忍常人所不能忍。

  公孙瓒认为自己是成大事者,所以心里不痛快不算大问题,忍一忍就风平浪静了。

  公孙瓒与袁绍的矛盾升级,是由一块风水宝地—冀州引起的。

  但冀州既不是袁绍的,也不是公孙瓒的,而是另外一个人的。这个人是韩馥。

  说起来乱世中人们普遍奉行的原则是——天下为公。所谓天下为公的意思是,你的东西不是你一个人的,而是天下人的,大家都有份,所以也可以是我的。到底是谁的,不是看现在捏在谁手里,而是看枪杆子握在谁手中。

  可是韩馥没有拿得出手的枪杆子,袁绍有,公孙瓒也有。

  这就麻烦大了,童子怀金,路人起心。

  袁绍想占有冀州的欲望非常强烈。因为说起来十分惭愧,大名鼎鼎的关东诸侯盟主袁绍,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勃海太守(怕脸上无光,后来自个给自个封了个车骑将军),还在冀州牧韩馥的管辖范围之内。更为惭愧的是,袁绍这个当带头大哥的,连手下弟兄们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好,眼看就要断粮了。

  迫切归迫切,袁绍却不想用武力解决问题。因为动武损兵折将不说,还要毁了他的名声。要知道袁绍本就是靠名声起家的,如果名声搞臭了,那也就玩完了。

  孙子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袁绍希望韩馥乖乖地把冀州让给他。这样既能得到实际的好处,又能进一步提高名望。

  韩馥的东西,凭什么白白送给你袁绍?这不是白日做梦嘛。

  正应了一句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袁绍手下的谋士纪令人叹为观止地攻克了这个难关,让异想天开的美梦变成了伸手可及的现实。

  纪的策划是,袁绍先派人去对冀州欲望很强烈的公孙瓒,说好两家一起到韩馥手里抢冀州,事成之后一人一半;只要公孙瓒一起兵,韩馥一定十分害怕;此时再派人去游说韩馥,他必然会乖乖就范。

  这样一来,袁绍得到冀州就不是当强盗抢别人东西,而是众望所归接受让贤。事情做得十分漂亮,形象自然更加光辉。

  不出所料,接到袁绍盟主一起抢冀州的建议后,一向蒙头实干的公孙瓒二话不说立即动手了。这年头有枪就是草头王,不抢白不抢,抢了不白抢。

  公孙瓒正大光明地带着军队进入冀州,公开宣称是前去讨伐罪大恶极的董卓、解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皇帝,实际上却是假公济私,强行占有韩馥的冀州。

  很快,公孙瓒就发现自己被结结实实地当猴耍了。

  当公孙瓒和他的将士们还在冀中平原上风餐露宿的时候,袁绍已经从韩馥的手里半推半就勉为其难不好意思地接受了冀州。

  公孙瓒兴高采烈地过来,垂头丧气地回去,实在太郁闷了。

  这件事不但侮辱了公孙瓒的人格,而且侮辱了他的智商。但他只能咽下这口恶气,因为袁绍不是韩馥,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作为一个以成大事者自许的人,公孙瓒还是能够忍受的。

  偏偏最后的导火线被引爆了。

  公孙瓒的愤怒

  袁绍、袁术兄弟反目成仇,波及范围之大,受害人数之多,影响了整个东汉时局。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被卷了进去,其中就包括公孙瓒。

  这件事又与老仇人刘虞脱不了干系。

  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这时皇帝刘协已经被董卓绑架到了长安)中央政府当干部,回幽州的时候路过袁术的地盘,遭到主人的热情招待。

  被人热情招待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刘和很快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了—袁术太热情了,热情地想让远方的客人永远留下来。

  袁术提出了一个要求,让刘和给他爹写封信,中心意思是让刘虞派兵过来联合进攻长安,好去解救已经成为人质的皇帝(直接说去扩张地盘有点不好意思)。要是不答应的话,呵呵,刘公子你就在我这里永远地住下去吧。

  刘虞收到儿子的信后,立即跟主抓军事的同事公孙瓒商议,主张派出几千骑兵前去帮助袁术。

  公孙瓒很清楚袁术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这些骑兵的光辉前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作为一个靠军功起家的将军,公孙瓒非常心疼这几千骑兵,就指出袁术这人一向不靠谱,想阻止刘虞做傻事,不要白白赔了兵马。

  刘虞何尝不清楚袁术为人非常不靠谱,但他不能不照办—儿子在袁术那里名义上是贵宾,实际上就是人质。袁术那意思很明确:要兵还是要儿子,你自己选。

  刘虞心一狠,选择了儿子。

  这下公孙瓒要抓狂了,不仅几千人马没有留住,还要得罪袁术。本来得罪的人就够多了,再多一个袁术,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公孙瓒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主意,自己派兵抢先一步去帮助袁术,说不定还能培养一些感情;顺便劝说袁术干脆收编了刘虞派去的兵马,以解心头之恨(这就有些道了)。

  正是在此时,公孙瓒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选择了自己的立场,坚定地站到袁术那边去,共同对抗袁绍阵营。

  于是,公孙瓒主动派去一千多骑兵帮助袁术。因为既要与袁术培养感情建立合作关系,又要找机会阴刘虞一把,责任非常重大,所以他派遣堂弟公孙越带兵前往。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公孙瓒阻止刘虞派兵时预料得一点都没错,公孙越等人果然就成了肉包子,到袁术那里就有去无回了—公孙越本人被袁术派去随孙坚攻打袁绍的部将周昂,结果中流矢光荣牺牲。

  公孙瓒得知弟弟战死非常悲痛。虽然他堂弟的死牵扯到的人很多,刘虞、袁术、孙坚(这位猛人很快就在刘表的襄阳城下挂了)都有责任,但无比悲痛中的公孙瓒,还是坚定不移地把这笔账算到了袁绍头上。在他看来,如果不是袁绍多事派遣周昂夺了孙坚的城池,就没有袁术派孙坚攻打周昂这件事;不攻打周昂,他弟弟就不会死(余弟死,祸起于绍)。

  旧恨又加新仇,公孙瓒彻底愤怒了。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初,公孙瓒调集步骑军队总共三万多人,在清水河畔集结,准备大举进攻袁绍。著名的界桥(在今河北威县东清水河上)之战就此开始,公孙瓒与袁绍长达八年的战争拉开了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小议公孙瓒与袁绍的“界桥之战”
“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响应,开门受之。绍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瓒步兵三万馀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馀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馀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义追至界桥;瓒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营中馀众皆复散走。绍在后,未到桥十数里,下马发鞍,见瓒已破,不为设备,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馀人自随。瓒部迸骑二千馀匹卒至,便围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却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强弩乃乱...
· 小议公孙瓒与袁绍的“界桥之战”
近日南飞兄与老不看兄在公孙瓒与袁绍的界桥之战上,作了不少讨论,中间也关系到一些克制骑兵作战的问题,所以作为另一当事人,今天我也出来说说我对麹义破公孙瓒白马义从的个人看法。先看相关原文:“公孙瓚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响应,开门受之。绍自往征瓚,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瓚步兵三万馀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馀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瓚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瓚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馀级。瓚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义追至界桥;瓚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瓚营,拔其牙门,营中馀众皆复散走。绍在后,未到桥十数里,下马发鞍,见瓚已破,...
· 袁绍与公孙瓒争霸河北——易京之战,公孙瓒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一)袁绍接管冀州袁绍觊觎冀州,由来已久。袁绍曾对曹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应该承认,袁绍的战略是有见地的。“冀州,天下之重资也”,“带甲百万,谷支十年”,在东汉历史上就是光武帝刘秀据以龙兴凤翔、平定天下的革命圣地,是有历史成功经验的。后来的事实发展也表明,袁绍举冀州之众南下逐鹿中原,成功的概率原本很大,只是惜败于官渡之战而已。Tips:《史记•夏本纪》记载:「禹行自冀州始」,即大禹治水从冀州出发,历经十三年,「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其中,冀州乃九州之首于是,在反董卓联盟瓦解之后,袁绍立即将猎杀的目标指向了冀州牧韩馥。这时候,发生了两件不利于韩馥的大事:一是冀州大将麴义反叛,投奔了袁绍;二是公孙瓒举大军南下攻入冀州,与韩馥在安平一战,公孙瓒据...
· 公孙瓒怎么死的?公孙瓒为何要
公孙瓒怎么死的?公孙瓒(?—199年),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军阀、将领。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涿郡刘太守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发展到互相攻打,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势力被袁绍吞并。死后,袁绍斩下他的首级,送到许都彰功。兵败公元198年(汉献帝建安三年),袁绍传书给公孙瓒,想跟他释和,公孙瓒没有答复,反而增强守备。袁绍于是大兴兵攻打公...
· 公孙瓒的部下都有谁公孙瓒被谁所灭的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割据北方的重要人物,字伯珪,出身贵族,娶了当地刘太守的女儿候氏为妻,为人英勇善战,自己组建了一个善于骑射的一个轻骑,都骑着白色的马,所以人称白马将军。拥有军兵数十万,声震塞北。公孙瓒公孙瓒的部下中有很多和公孙瓒一样英勇的热血男儿,如公孙范、白马义从、刘备、赵云和一些公孙氏族的子弟都曾长期甚至一生追随公孙瓒。公孙范是公孙瓒的从弟,公孙瓒最初起兵攻打袁绍的时候,公孙瓒是袁绍最惧怕的敌人,所以袁绍将自己的渤海太守印交给了公孙范企图巴结公孙范,但是公孙范带着渤海的士兵去投奔公孙瓒去了,这大大地强盛了公孙瓒的实力。此人在后来和公孙瓒在与袁绍的界桥之战中和和公孙瓒一起败走。白马义从是公孙瓒早期自己组建的一支小部队,该队伍中的人都善于骑射,因为公孙瓒在多次的战队中深深了解到一支精锐骑兵可以发挥的巨大威力,加上公孙瓒本身特别喜爱白色的马,所以白马义从便统一骑乘白马,并且为了表达部队的忠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