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曾国藩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的识人用人之术!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6
转发:0
评论:0
曾国藩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的识人用人之术!,曾国藩,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即使在今天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不仅仅是因为他

  曾国藩,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即使在今天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世之时,权倾朝野,门生故旧遍布天下,更是因为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几乎达到了世人推崇的完美境界。曾国藩为官一生,为师为将为相,诸多领域,造诣颇深,在识人用人上曾著有<<冰鉴>>一书,其书自成一家,流传至今.至今虽未能参透其中至理,我们仍可通过曾公的一则生平小事略窥一二.李鸿章曾在曾国藩门下修习,并受其提携,二人的关系自然不一般。

曾国藩

网络配图

  一日,李鸿章去见曾国藩,与他随行的有三个人。李鸿章早就听说恩师曾国藩识人用人,犹如伯乐再世,心下半信半疑,今日带着三人就是想试老师一试。四人进入曾府来到大厅,管家从后堂出来,李鸿章赶紧向前一步,一拱手微微低头道:”李管家,不知恩师在否?”李管家见李鸿章今日如此恭敬,也不敢怠慢,回个礼说道:”大人外出散步,稍后就回!李大人稍坐片刻,老人,上茶!”

  “李管家辛苦了,叨扰叨扰!”李鸿章客气道.李鸿章一回头,看到带来的三个人,一挥手便说:”你们三个就先站在门口,恭候曾大人吧!”“是!”三人异口同声回答道.

曾国藩

网络配图

  过了半响功夫,曾国藩回来了.一看这阵势,门口站着三个人,一愣神儿,随即微微一笑,走了过去.

  四人看到曾大人回来来,纷纷行礼.众人叙礼毕,曾国藩对那三人挨个从上至下细细打量了一番,沉默不言,然后就走了出去,李鸿章赶紧跟了出去.李鸿章随曾国藩来到后院,终于忍耐不住问道:”老师!刚才那三人如何?”曾国藩一捋虎须,眼睛向上一番,手指一掐一算,便朗声说道:”左侧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之人万万不可用;中间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鸿章满脸堆笑,说道:”老师果然慧眼识英雄,什么都瞒不过您的眼睛!”李鸿章又一停顿,略微一皱眉,又眼巴巴的瞧着曾国藩,说道:”老师可否教学生,这是为何啊?”

曾国藩

网络配图

  曾国藩早就知道有此一问,微微一笑,便一手背后,一边踱步一边说道:"左侧之人,我望他一眼,他也望我一眼,我再望他一眼,他就把眼皮耷拉下来,再也不敢与我目光相接。这说明此人心地善良,但气魄不展,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授予副营务足矣。"“右侧之人,却连正眼瞧我一眼也不敢,当我不注意之时,却又偷偷地瞧我,此人心术不正,因此万万不可用。”

  “然而,中间之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扫他一眼,他却里里外外地扫了我一个遍。说明此人心胸坦荡,气魄宽广,可用,而且可以大用。”李鸿章频频点头,觉得曾国藩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按照这老师所讲来用人.而据说中间这个人就是前朝后期淮军著名将领、台湾第一巡抚的刘铭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曾国藩为官之道及识人术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认为,当官的首先要耐得住烦恼,身在官场,难免遇到各种麻烦的事情,不仅要遇到,还得要自己一件一件去处理,有的人擅长处理一件事但是事情多了,就容易心浮气躁,常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策,事后还要自己背锅,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曾国藩画像所以做官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养成遇事冷静,沉着的性格,只有保持头脑的冷静,才能稳住部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如果急躁不安,只会事半功倍,让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混乱,在部下面前树立不了唯信。曾国藩曾经引用过庄子的话,认为名声是要靠长时间积累的,一个人的声望的高低是要时间的沉淀的,要是突然名噪一时的那种,如果他不比常人付出更多来维护这份荣耀,那么下场一定不如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这和现在的暴发户应该是一个道理。曾国藩在教育人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要保持踏实肯干的心态,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艰难还是容易,都必须埋头苦干,半途而废是最没用的表现,首先对不起先...
· 曾国藩为官之道及识人术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认为,当官的首先要耐得住烦恼,身在官场,难免遇到各种麻烦的事情,不仅要遇到,还得要自己一件一件去处理,有的人擅长处理一件事但是事情多了,就容易心浮气躁,常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策,事后还要自己背锅,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曾国藩画像所以做官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养成遇事冷静,沉着的性格,只有保持头脑的冷静,才能稳住部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如果急躁不安,只会事半功倍,让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混乱,在部下面前树立不了唯信。曾国藩曾经引用过庄子的话,认为名声是要靠长时间积累的,一个人的声望的高低是要时间的沉淀的,要是突然名噪一时的那种,如果他不比常人付出更多来维护这份荣耀,那么下场一定不如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这和现在的暴发户应该是一个道理。曾国藩在教育人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要保持踏实肯干的心态,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艰难还是容易,都必须埋头苦干,半途而废是最没用的表现,首先对不起先...
· 识人与用人
胡适有句名言:“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北宋王旦任宰相期间多次极力向真宗褒举寇准,然而寇准却经常在真宗面前指出王旦为政的缺失。一天,真宗对王旦说:爱卿经常褒扬寇准,但他却不断地揭你的短。王旦听了面无愠色,坦然地说:理当如此。臣在位日长,久则多弊,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恰恰证明他忠直,这正是臣称道、举荐他的原因。后来,王旦重病不起,真宗问他后事嘱托,王旦只建议应尽早诏寇准入朝为相。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威逼年仅七岁的周恭帝禅位,后周符太后只得屈从。但由于行事仓促,在举行禅位大典时没来得及撰写禅位诏书,而这禅位诏书是万不能少的。在此关键时刻,翰林学士陶谷从怀中掏出一份事先拟就的禅位诏书从容递上,使得赵匡胤摆脱了一场尴尬。非但如此,其禅位诏书更是引经据典,妙笔生花,把逼宫篡位,述说成了周恭帝畏天命、顺天意、识大贤、法尧舜的竭诚之举。其中,对赵匡胤的歌功颂德,可谓极...
· 孙权的用人艺术
孙权,字仲谋(182年~252年),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孙权能在藩镇割据的东汉末年,秉承其父兄开创的基业,不断开拓进取,最终成就霸主之业,诚如其兄孙策临死前所言:“举江东之众,与天下争霸,在战阵之间决机取胜,你不如我。但在举贤任能,使其尽心尽力,以保江东方面,我不如你……”应该说,孙策对其弟的看法还是相当准确的。那么,孙权在用人方面又有什么超常之处呢?礼贤下士对于任何一位封建君主来说,能真正做到礼贤下士并不容易。但是孙权做到了,尤其是在他初掌江东政权时,他的谦逊有礼的风范,帮助他迅速稳定了江东局势。当时孙权年仅18岁,不少江东旧部恐其太过年轻,终难成大业,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甚至另投他人。此时的孙权依仗张昭、周瑜等人的全力铺佐,同时广揽人才,招贤纳士,不论是江东本土的才俊,还是北方来投的士大夫,只要前来投靠,孙权一概热情接待,一旦发现其确有真才实学,则不吝委以重任。史载孙权第一次与鲁肃...
· 曾国藩用人的一般标准和最高原则
原文标题:晚清重臣曾国藩用人的一般标准和最高原则曾国藩曾国藩用人不崇尚深奥,而专取平实。他任两江总督后,掌握三省(实际是四省)的人事大权,而人事又关系到江南四省的吏治民生,因此他用较长时间,通过比较和探索,找出一条特有的“曾氏”用人法。最初,他把主持理财的文职官员的标准概括为四项。咸丰十年的一天,下面报来一份材料,说湘乡人文辅卿表现很好,在筹措资金方面很有创意。曾国藩批示说:用人就是要用没有官气而有条理的人。如果他照这两句话去做,将来即使做了封疆大吏也不可更改。如果有像文辅卿这样的人才,希望你们多推荐几个就更好了。咸丰十年七月,他给在江西主持理财的李桓和李瀚章写信,谈及四项标准:国藩于江西绅士熟识无多,闻见亦不甚广。即于湖南绅士,亦不似润帅(胡林翼)之博采广询,左右逢源。仍求阁下就近悉心搜罗,或函商意诚(郭昆焘,当时在湖南主持厘金事务),于湖南厘卡最得力之员,借用一二人,将来即可保作江西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