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唐文宗面对“钱荒”,传下了一道“奇葩”的圣旨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4
转发:0
评论:0
唐文宗面对“钱荒”,传下了一道“奇葩”的圣旨,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文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自古以来,华夏民族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文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都有着强烈的“储蓄思想”,即将生活的中结余的钱都存起来,以做将来之需。这本是一件好事情,可是这种储蓄的思维,却让唐朝的经济出现问题,而成了皇帝的一大负担。于是唐文宗就传了一道“奇葩”圣旨,圣旨的内容曾让人哭笑不得,究竟皇帝要干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image.png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在揭秘之前,小编先给您说一件杭州世界钱币博物馆的陶罐,它和我们想象中陶罐完全不一样,因为它没口,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条约3厘米长的缝隙。或许有的读者已经猜到了,它就是古代的存钱罐,叫做扑满。在《杂记》中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意思就是说,扑满这种存钱罐只有放钱的口,没有出钱的口,如果用钱的话就等存满之后将它扑在地下敲碎,故而得名“扑满”。

image.png

  由此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存钱罐,其实是老祖宗们早在千百年前就开始使用的一种古老储具。不过扑满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容量太小,对于一般富裕家庭来说,或许十天半个月就存满了,因此有钱人就鼓捣出了一些别的存钱方法。比如“壁藏”,就是在房屋的墙壁内挖出一个夹层,然后将值钱的东西统统都放进去,最后再用泥灰或者原木料将夹层修补好。人们为了保险起见,往往还会在夹层前面放上牌匾,字画或衣柜等,用以掩人耳目,想必读者们在影视剧中也都见过。

  还有一种方式称之为“檐藏“或者“梁藏”,顾名思义就是将钱财放在屋檐下,或者是放在房屋的主梁之上。因为古代房屋修建的都很复杂,尤其是屋檐下有很多空隙,在其中一个空隙里面藏入钱财,想要找到还是很有困难的,甚至很多财主自己都会忘记。其次还因为古代房屋都很高,再加上当时又没有便捷的攀登工具,所以想要拿到房梁上的钱财,还是需要费好一番力气的。因此,“檐藏“和“梁藏”还是很安全的,但不过由此也产生了一个行业,即所谓的“梁上君子”。

  从现代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货币要流动起来,才能带动国家经济的全面增长,如果一直大规模的储蓄没有消费,就会导致市场上的流通货币减少,进而造成所谓的“钱荒”,最终让国家经济陷入困难。不幸的是,在唐朝文宗时期,就出现了严重的“钱荒”。因此在唐文宗时期,国家就很反对民间百姓存钱,甚至一度还给补贴鼓励民间消费,比如让一些价高的商品适当降价,吸引老百姓们都去买买买,从而将压箱底的钱都花出去。可问题是,储蓄是一种自古就有的强烈思想,哪里能那么容易就被改变,因此唐文宗迫于无奈,就传了一道“奇葩”圣旨。

image.png

  即“一万贯至十万贯,限一周年内处置毕;十万贯至二十万贯以下者,限二周年处置毕。意思就是,如果你家有一万到十万贯铜钱,必须要在一年内花完,如果有十万到二十万贯铜钱,就必须在两年内用完,否则的话国家就有对你采取强制措施,并依法治罪。但问题是老百姓们都达不到这个要求,因为一贯钱等于一两银子,如果按照购买力来算,唐文宗时期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2000-30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所以一万贯也就是2000万-3000万人民币,而家里最低有两三千万存款的人却只占地区总人口很小一部分,因此唐文宗的圣旨对老百姓来说一点用都没。也许唐文宗自己觉得他的子民个个都腰缠万贯,但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还没有解决温饱,故而人们听说圣旨后都哭笑不得。

  如今千百年过去了,我们的“储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并影响着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然,小编并不是批判这种思想和行为,只是说明我们国人会过日子,能有长远的规划,而不像西方国家的人,总喜欢享受当下,很少考虑将来。因此我们的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康熙祭祖时下了一道圣旨百姓为何?
康熙被称为千古第一帝,他的德政声名远播。有一年他在祭祖之时眼见远处黑烟滚滚,了解详情后便下了一道旨意,老百姓听闻后。虽然他的初衷,不见得是为了百姓。康熙末年的一个腊月二十九,康熙到太庙祭祖,眼看祭祖规矩一项项完成,只听典礼官一声高喊:“礼毕,皇上起驾回宫。”突然,康熙愣住了,只见前门外西南方向天空中升起一股浓浓的黑烟,滚滚而来。康熙大惊:此兆不祥!此时,大臣和太监们也发现了黑烟和皇上的不悦,还没等康熙问话,就有人前来回话,说是城外走水(指失火)了,离大内还远,让皇上不必担忧。九门提督也上前禀报,说已派御林军查访,让人及时扑救。此时,康熙的精气神早就撑不了,该回宫歇息,可见到这冲天的黑烟,他怎能放心得下?于是一摆手,下令銮驾出城,要亲自查访。于是,仅一刻多钟,大队人马便来到了起烟之处。只见顺天府尹奏道:“并无民居商铺走水,是海王琉璃厂烧琉璃瓦冒出的黑烟惊了圣驾,罪该万死。”康熙脸色一沉,问道...
· 康熙祭祖时下了一道圣旨百姓为何?
康熙被称为千古第一帝,他的德政声名远播。有一年他在祭祖之时眼见远处黑烟滚滚,了解详情后便下了一道旨意,老百姓听闻后。虽然他的初衷,不见得是为了百姓。康熙末年的一个腊月二十九,康熙到太庙祭祖,眼看祭祖规矩一项项完成,只听典礼官一声高喊:“礼毕,皇上起驾回宫。”突然,康熙愣住了,只见前门外西南方向天空中升起一股浓浓的黑烟,滚滚而来。康熙大惊:此兆不祥!网络配图此时,大臣和太监们也发现了黑烟和皇上的不悦,还没等康熙问话,就有人前来回话,说是城外走水(指失火)了,离大内还远,让皇上不必担忧。九门提督也上前禀报,说已派御林军查访,让人及时扑救。此时,康熙的精气神早就撑不了,该回宫歇息,可见到这冲天的黑烟,他怎能放心得下?于是一摆手,下令銮驾出城,要亲自查访。于是,仅一刻多钟,大队人马便来到了起烟之处。只见顺天府尹奏道:“并无民居商铺走水,是海王琉璃厂烧琉璃瓦冒出的黑烟惊了圣驾,罪该万死。”康熙脸色一...
· 刘病已下了一道什么样的圣旨为什么会被称为最浪漫的圣旨
在古代社会,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自古无情帝王家”,说的是皇宫中,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各个才华出众,外貌不凡,所以皇帝一般是很难钟情于一人,相伴到老的。即便是皇帝有这个心,文武百官,皇室家族也是不会同意的。所以在古代很少有专情的皇帝。而很少不代表没有,汉宣帝刘病已就是一个特例,他一生钟情于许平君。汉武帝时期有著名的巫蛊之祸的事件,汉武帝后来还听信谗言灭前朝太子刘据一族人,当时刘病已还是个婴儿,所以免于一死。刘病已长大后,汉武帝知道了他的存在,毕竟也是前朝遗子,便命人将他收养在掖庭,还封为皇曾孙的身份。刘病已对于朝政并没有什么兴趣,于是他开始云游四方,去民间很多地方体会百姓生活,一路上下来,颇有收获。后来朝廷著名太监许广汉十分看重他,便在背后支持他,还将女儿许平君许配给他,许平君没有因为刘病已是前朝遗子而嫌弃他的身份,俩人十分恩爱。后来,刘病已做了皇帝,霍光便想让自己女儿霍成君做皇后,但是刘...
· 看古代皇帝的奇葩圣旨
封建王朝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当然他们也责任重大。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与国家走向息息相关。圣旨一直都是神圣严肃的,可就是有些皇帝的甚至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下面,我们就以来看看这些奇葩圣旨吧。在中国古代,最早的帝令并不叫“圣旨”,而是叫做“命”、“令”、“政”等。宋代以后,帝令才被皇帝和大臣们通称为“圣旨”。而最早在圣旨开头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自从朱元璋开始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圣旨的“开场白”以后,圣旨的逼格一下子高了好几个档次。但是好玩的是,由于朱元璋出身农民,从小没啥文化,当了皇帝之后,依旧用白话发布圣旨,相比严肃的圣旨语气,他的白话内容显得很是滑稽。比如当时有这么一个事儿,沿海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问咋办。朱元璋一道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评语:准备好了,可是只有小编一口盐汽水没忍住...
· 汉武帝死前下了一道奇怪圣旨为何没人看懂?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伟大的帝皇,比如像汉武帝,比如秦始皇,唐太宗,又或者是成吉思汗,这其中的汉武帝和唐太宗都不是开国皇帝,他们都是靠着祖辈留下来的财富和江山的基础上开创盛世,其中最被别人称道的,也是最受如今很多人追捧的要算汉武帝了。网络配图大汉的江山从文帝和景帝两代帝王的辛苦耕耘。稳固的江山和积累的财富,最后被汉武帝全部继承了,对于汉武帝而言他的起点是非常高的,因此想要在作出一番事业,就更显得困难了。而且汉武帝继承王位以后。本身也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想要将大汉王朝推向历史最顶峰,因此没有做一个守城的安逸皇帝,于是开始了,对大汉频频进犯的北方匈奴下手,进行了全面的反击战,汉朝和匈奴,这一打就是打了40年。最后将匈奴驱赶出了大汉的江山!网络配图曾经强大无比的匈奴被汉朝打垮以后,有一部分人逃往了西方,不过显然匈奴人在西方混得风生水起,把西方的国家搅得天翻地覆,自己也混得如鱼得水,不过大战以后的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