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人的年夜饭不能少了哪道菜?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4
转发:0
评论:0
中国人的年夜饭不能少了哪道菜?,导读:中国人的年夜饭不能少了哪道菜?自古至今的年夜饭谁唱主角?鱼,年年有余的

  导读:中国人的年夜饭不能少了哪道菜?自古至今的年夜饭谁唱主角?鱼,年年有余的鱼。“鱼图腾”的幕后,隐藏着的实则是“龙图腾”。中国人,不都自称龙的传人嘛。

  中国人的年夜饭,家家户户都要烧一条鱼,供着,节日过后才吃。取“鱼”与“余”的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这条鱼需完整,有头有尾,以表示做事要有始有终,才能功德圆满。全家人的心愿都寄托在这条鱼身上了:它已超越一般食物的概念,而成为幸福生活的标本。

  辞旧迎新之际,谁不希望家有余粮、家有余钱呢?谁不希望年年如此呢?由这个细节即可看出,中国人一直是一个生活在希望中的民族。它之所以有希望,仅仅在于它从不绝望;哪怕承受着苦难或贫困,也能跟一条象征主义的鱼相濡以沫,获得心理上的安慰。这就是它的希望所需要的最小本钱。而希望本身,却构成它最大的生命力。

  在几大古老文明中,似乎只有中华文明如鱼得水、年复一年地延续到今天,每一道年轮都清晰得像刻出来的。如果没有精神上的东西支撑着,很难保持这种周而复始、以不变应万变的秩序。

  根据传统习俗,这条带有礼仪性质的鱼,最初用鲤鱼,后来才推而广之,用哪种鱼都可以。

  为什么鲤鱼是首选?因为中国人的信仰中,鲤鱼最吉利。《神农书》里有一“排行榜”:“鲤为鱼之主。”还有人说:“鲤鱼都是龙化。”黄河鲤鱼,习性逆流而上,一旦跃过位于今山西的龙门,就摇身变成龙了。当然,此乃中国人为鱼类所臆造的最优美的一个神话。

  连理智的孔子都信这个。特意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鲤”。能说他不是望子成龙吗?

  鲤鱼在中国,堪称鱼类的“形象大使”,年画上描绘的大多是鲤鱼,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我个人认为:跃跃欲试跳龙门的鲤,跟周游列国的孔子一样,可以构成古老黄河文明的图腾。所谓“狼图腾”,其实是舶来的,并非本土所有。符合中国人品性的,还是“鱼图腾”。


  道家始祖庄子《逍遥游》,开篇即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根据其描述,此种神奇的鱼比当代的航空母舰还要大得多,而且能化身为高飞九万里的鹏鸟,绝对算壮志凌云。这跟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异曲同工,只不过更为豪放。

  “鱼图腾”细化为“鲤鱼图腾”,就较接近后来占主流的儒家思想了: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学而优则仕,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使“鲤鱼图腾”由梦想兑换为现实。龙门之上是官场。

  “鱼图腾”,中国特色的“变形记”。不管老庄还是孔孟,本质上都属于精英文化。来自于大众,又时刻准备着脱离大众,转而领导大众。“鱼图腾”的幕后,隐藏着的实则是“龙图腾”。中国人,不都自称龙的传人嘛。

  鲤鱼之吉祥,还在于它见证了最早的“真龙天子”,黄帝。《河图》:“黄帝游于洛,见鲤鱼长三丈,青身无鳞,赤文成字。”据说鲤鱼额头有字,是鱼中的帝王,或龙的化身:“额上有真书王字者,名‘王字鲤’。此尤通神。”(见《清异录》)

  中国的神话中,能化而为龙的,除了鱼之外,还有马。马也是“龙种”,正如鲤被封为“稚龙”(婴儿期的龙)。因鲤鱼有五色,古人还拿马来相比:“赤鲤为赤骥,青鲤为青马,黑鲤为黑驹,白鲤为白骐,黄鲤为黄雉。”跳龙门的黄河鲤鱼,浑身火红,属于赤鲤,正处于“转型期”。

  孔子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当指生鱼片。中国人吃生鱼片(犹如今之三文鱼),很早的。切脍,越细越好,首先仍是鲤鱼。尤其宋朝,用现捞上来的黄河鲤鱼作生切鱼片,因宋太祖爱吃而流行为东京汴梁的一道名肴。

  “黄河鲤鱼,是以压倒鳞族,然而到黄河边活烹而啖之,不知其果美。”(梁章巨《浪迹三谈》)中州(今河南)一段的黄河鲤鱼,在当时堪称“顶级美味”。

  它执掌牛耳之际,长江流域的武昌鱼,尚且默默无闻,或根本上不了台面。古人“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直到当代,毛泽东写诗:“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昌鱼的身价才大大提高,今非昔比。

  我以为黄河鲤鱼与武昌鱼,可分别作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吉祥物。


  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春节时供奉的千年之有“鱼”,不见得非用鲤鱼不可?我猜测是唐朝。因唐朝皇帝李姓,与“鲤”谐音,而举国禁止捕食鲤鱼。

  老百姓置办年夜饭,当然也必须用别的鱼类代替。否则是违法的,要吃官司的。鲤鱼在唐朝,地位最高,真正跳进了人间的“龙门”,皇帝共命运,喻示着大唐之宏伟气象。

  《大业杂记》:“清泠水南有横渎,东南至砀山县,西北八通济渠忽有大鱼,似鲤有角,从清泠水入通济渠,亦唐兴之兆。”后来,唐玄宗游漳河,亦曾见赤鲤腾跃,“灵皇之瑞也”。他老人家一高兴,就给鲤封了个爵位:“赤公”,并且下令写进“宪法”里。

  鲤仿佛成了唐朝李姓皇帝的“远房亲戚”,不仅无人敢虐待,在世俗中的知名度乃至荣耀,似乎列于将相之上。

  直到李唐政权垮台后,鲤才重新成为食物,端上百姓的餐桌。

  鲤,做皇亲国戚的感觉,很好吧?

  鲤,是否至今仍想“梦回唐朝”?

  在中国,鲤的命运,本身就像一小部额外的“史书”。通过它,甚至可以“解构”历史,“解构”中国的图腾。

  它不仅是一条古典主义的鱼、浪漫主义的鱼,更是一条现实主义的鱼,乃至象征主义(后现代?)的鱼。它自始至终都游泳在隐喻之中。光与影,形而下与形而上,共同制造了鲤的幻象,制造了鲤的喜怒哀乐。虽然它,作为实体,却浑然不觉,逗留于江山与水草之间,根本不知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导演”是谁。

  中国人的想像力,赋予了鲤以更多的背景、更多的情节、更多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人起名,为什么用辈分的越来越少了?
说起我们中国人起名,就不得不提其中的辈分。中国人排资论辈由来已久,“辈分”又为“辈份”,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就写道:“你父亲叫我大叔,你是他的儿子,怎么也叫我大叔,只怕辈分有点不对吧?”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亦很常见,按辈分,很多年龄大的人却得称呼年龄小的人为叔叔或姑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其辈分大。所以,在讲究社会公平的今天,有些人排斥辈分。为什么现在重名的人越来越多?在传统宗族文化中,人名被赋予独特意义。为了同宗族之间更好的传承和区分世系次第,古人取名不仅讲究意义,更重内涵,尊卑有序长幼有别,还得避免用到祖先的名字,由此字辈也就应运而生。张姓,家族字辈目前在用的为:“正大光明延之宏宗克昌永庆”。本人乃是“宗”字辈。对于我们上世纪90年代前生的人来说,相信大家都一样,名字中还是会加辈分的,90后出生的人大多都不会再用辈分了,有些甚至家族辈分不再往下续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受...
· 他是中国最节俭的皇帝年夜饭只吃四个菜
道光皇帝的节俭绝对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历代帝王都甘拜下风。道光即位后,很想重塑“康乾盛世”的景象。可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百弊丛生,要振兴祖业,当从何入手呢?道光思来想去,认为祖宗入关前的淳朴节俭习俗,已在入关后的腐化奢靡中丧失殆尽,现在国库空虚,而文官武吏、民间闾里,却竟相崇尚奇技淫巧;若不力戒奢靡之风,长此以往,其国将不国。道光决定先从矫正人心风俗入手,倡行节俭,使臣民“返本还淳”,从而使仓禀充溢,国库丰赡。网络配图道光本人在身体力行倡节俭、杜奢靡方面的示范作用可谓帝王中之少有。在饮食上,皇帝照例每餐至少有二十几个菜肴,道光认为这样过于靡费,下令裁减,每天多者准令做四个菜,有时甚至只要一碗豆腐烧猪肝。道光的节俭让管御膳房的官员们叫苦不迭,因为皇帝越是铺张,他们才越有机可乘,有油水可捞,只一碗豆腐烧猪肝,实在是无法虚报冒领。道光在饮食上如此节俭,朝廷官员起初将信将疑,可是经两次宴请后,就知道...
· 中国四大菜系是哪四个?
中国四大菜系是:1山东菜(鲁菜系),分布于黄河流域。2四川菜(川菜系),分布于长江上游。3江苏菜(苏菜系),分布于长江下游。4广东菜(粤菜系),分布于珠江流域。汉族讲究并善于烹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汉族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淮扬菜、粤菜、川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山东菜系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风味菜发展起来的。其中济南菜是指济南、德州、泰安一带的菜肴,胶东菜是指福山、青岛、烟台一带的菜肴。山东地处中国东部,东临渤海、黄海,西有辽阔的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孔子、孟子的故乡。孔子关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观点对鲁菜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鲁菜擅长爆、烧、炒、炸、扒,以烹制...
· 原因各不相同:十三陵里少了哪三位明朝皇帝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郊区昌平境内,坐落于燕山山麓的天寿山,顾名思义,有十三位明朝皇帝葬在这里。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那么又是哪三个皇帝未葬于此,原因分别又是什么呢?未葬入十三陵的三位明朝皇帝分别是第一任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任皇帝明惠帝朱允炆;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网络配图朱元璋和朱允炆未葬入十三陵的原因很简单:朱元璋在位时首都是南京,所以他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朱允炆被叔叔朱棣夺去皇位后,不知所踪,十三陵里自然没有他。那么朱祁钰为什么也没有葬在十三陵呢?这源于朱祁钰皇位得来的不同寻常。网络配图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皇位本来没他什么事情,继承大统的是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怎料,朱祁镇在“土木堡之战”中被瓦剌所俘。国不能一日无君,明朝与瓦剌交涉多次未能成功赎回明英宗后,就拥立其弟朱祁钰当了皇帝,是为明代宗。而后,多方周旋之下,瓦剌放回了朱祁镇,但是此时朱祁钰已经当了皇帝,不愿退位,所以...
· 五福临门究竟是哪五福?现在明白的人很少了
“五福”这个名词,源于《书经·洪范》,现在已是家喻户晓。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究竟是哪五种福。至于福临门的原理,明白的人就更少了。到底“五福”是什么呢?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即《书经》上所记载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的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平和有尊严地无疾而终。能真正得到这五福的人,必定是平和待物的人。“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一分开可就不美妙了。比方说,有的人虽然长寿却没有福气;有的人长命百岁却贫贱度日;有的人富贵而短命;有的人富贵却健康状况不佳;有的人为贫贱而烦恼;有的人虽然富贵但十分操心;有的人满足于过贫贱悠闲的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