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壮族民歌:壮族的“歌节” “歌圩”是怎样形成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3
转发:0
评论:0
壮族民歌:壮族的“歌节”“歌圩”是怎样形成的,壮族人爱唱歌,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

  壮族人爱唱歌,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有时甚至在赶集的路上也形成临时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俗称“歌圩”。所谓歌圩,意思是野外坡地的集会。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女孩子三五成群,男青年四六结队,他们相互对唱,一唱一答,从白天唱到晚上,从晚上唱到天明,有时几天几夜,歌声不绝。

  歌圩的来历,据传说古时候有一年大旱,田中的禾苗都快枯死了,人们万分焦急,便聚集在一起敲锣打岐,唱歌求神,求天下雨。不几天,天果然下起雨来,这一年,人们获得了大丰收,于是便认为唱歌可以乐神,可以免除天灾人祸,所以遇到灾难时,便聚集在一起唱歌,这种仪式慢慢地就发展成歌圩。每当歌圩之期,善于唱歌的青年男女,除唱歌乐神之外,自然地唱及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就像一首山歌中唱的,“天旱庙中去求神,你盼雨来我盼晴(情)”,这样一来,歌圩又渐渐变作以歌唱爱情为主了。

  按传统习惯,歌圩要举行3天,三月初三是歌圩的始日,这一天家家都要吃用三月花、枫树叶等植物染成的五颜六色的饭。据说这是吉利的象征,吃了它可以使人像树本花草一样兴旺发达,健康长春,到了中午12点,举行歌圩开台式。在歌圩中,一对对青年人,无论对方是怎样素不相识,各处异地,只要是怠中人,唱上一支“引路歌”,立时就会在山坡上、溪水旁展开一场对歌的持久战。

  高高棉山一朵花,

  香过福龙到宜山,

  有心想把花来来,

  爬山涉水不怕难。

  歌的闸门打开后,整个棉山沉浸在歌的迷恋之中,无论你走到那里,都可见一对时青年男女用心对歌在比聪明、智慧,因为对歌中一旦被对方唱倒,那是十分丢人的事情。三月初四,是歌圩的高潮。男女青年通过唱盘歌,来盘问身世,最终达到互相了解和表示真正的爱情。剩下的最后一天,定情的一对对互赠礼物,唱起“送别歌”,等到明年歌圩再相会。三天歌圩,唱三天情歌,由此可见,情歌是壮歌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壮族情歌非常优美动听,常采用比喻、暗示、影射、衬托和双关语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他们唱花歌、育花歌、果歌、乌歌、蝴蝶歌等,用歌唱虫鱼鸟鲁、赞颂草木山川、描绘各种花卉和星星月亮来表达彼此爱慕之心,互相倾吐友情,共同培植爱情之花。往往经过“初遇歌”、“试探歌”、“对问歌”、“初恋歌”、“深交歌”,最后“定情歌”,定情后要山盟海誓。唱完了山盟海誓,就要分手了,于是双方约定下一次相会的时间和地点,同时还要再三嘱咐对方分手后要恪守信誓。唱完了“约会和嘱咐”,就真的要分手了,双方依依借别,难舍难分,唱起“送别歌”。

  歌圩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历史上一直以青年男女通过公开聚唱来选择婚配为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们便盛装艳服,三五成群地来到歌圩场,通过歌唱显示才能,心声,交流思想,找寻自己的意中人。

    歌圩上,对唱是主要的活动方式。对唱是一对一对进行的,当一对男女青年对唱的时候,双方的朋友都围在身旁相助,甚至还有歌师在旁出谋划策。对唱的程序是非常复杂而严格的。一般来说,从初交到初步确定恋爱关系,要经过下列对唱阶段:引歌、初会歌、大话歌、初问歌、盘歌、赞美歌、追求歌、初恋歌、结交歌、定情歌、赠礼歌、嘱别歌,等等。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紧密相联。每个环节的歌都很长,很丰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几天几夜。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的。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题。其内容大体从开篇歌开始,进而到献歌、赛歌、评歌、和歌、学歌、团结歌等。参加歌会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壮族节日独具特色的壮族歌圩节有啥文化内涵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如祷祝丰年、赛歌择婿、歌仙刘三姐传歌等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壮族歌圩起源壮族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动,但进入社会发展后期,这种祭祀性活动逐渐演变成以民众间的交流为主,并且多着重于歌唱活动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体性的歌圩活动。按照壮学宗师黄现璠所言:“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唱山歌的民族,可说壮族山歌是壮族文明的源点和重要传播手段之一。壮话称山歌为“家”或“欢”。唱山歌叫“唱家”。何为“家”?古代女子无家,女以男为家,故女子的“嫁”字即由“女”和“家”两字组成,表明女子与男子共同生活始有“家”。如何“嫁”人寻“家”,壮族妇女即靠唱“家”(山歌)来...
· 壮族节日壮族特色运动抢花炮是怎样流传的
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有强烈的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湘、鄂、渝、黔等省边境地区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深受该地区少数族同胞的喜欢,所以,数百年来长盛不衰。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日,是广西岑溪市糯垌街一年一度的花炮会。糯垌花炮会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历史久远,长盛不衰。文革停止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到2008年,已经成功地举办了19届。花炮会都是由民间举办,在当地享有盛名。岑溪市糯垌花炮会有传统的历史,每到这天大街小巷热闹非凡。上年抢到花炮的人家就要举行隆重的送炮仪式,各个炮馆各显其能,应有尽有地装扮自己的队伍。从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抢花炮已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在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也将抢花炮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改革后的抢花炮,规定...
· 壮族节日壮族特有的牛魂节有着怎样的历史来历
牛魂节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是壮、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壮族牛魂节又称脱轭节,在农历四月初八,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壮族人敬牛、爱牛的传统,在每年过牛魂节时更是表露无遗。这一天,农家会给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给牛洗刷身体;牛沐浴时,还要敲鼓助兴。村老们对全村的牛评头品足,并告诫各家要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喂牛。有的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这一天,各家各户先把牛喂饱,然后全家人才吃节饭。70年代以来,牛王节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渐淡薄,但敬牛护牛之风犹存。牛魂节一到,人放犁,牛脱轭,主人家要用新自酿制的甜酒和用植物汁液染成的五色糯米饭来喂牛。这一天,要清扫牛栏,给牛洗刷身体;牛沐浴时,还要敲鼓助兴。当然罗,这一天是绝对不能打牛的,如果打了牛,就会把牛魂惊跑,对农事大为不...
· 壮族节日:壮族的三月三究竟是怎样过的呢
壮族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贡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
· 壮族历史壮族独特的岩葬是怎样的
岩葬是壮族的一种丧葬方式。岩葬,就是人死之后,不埋入士,而是敛尸入棺,在悬崖峭壁土凿孔插桩置放棺木;或是在悬崖上凿洞,纳棺其中;或就岩石的裂隙和天然岩洞,将棺木抬进去,凌空悬置。广西西部地区石山耸立,岩洞遍布,所以,当地壮族多选在下临江河的悬崖峭壁上的天然岩洞入葬逝者。岩葬棺木多为圆木,剖开为二,然后挖空而成,也有用六块木板镶成长方体的。壮族岩葬的起止年代大约在东汉时期,直到民国年期还在部分壮族地区流行,大部分的壮族岩葬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古代壮族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将棺木悬于峭壁上的岩洞中呢?这是由壮族经济生活与宗教信仰所决定的。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壮族先民多是居住在岩洞里,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人死之后仍与活着的人一样进行生产与生活,同样要衣、食、住、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岩葬就和人类居住的岩洞联系在一起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