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章太炎:从反儒到护儒只为使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9
转发:0
评论:0
章太炎:从反儒到护儒只为使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从反儒到护儒1912年1月19日,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的教育部公布了《普通

  从反儒到护儒

  1912年1月19日,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的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正式宣布小学废止读经,否定了清政府“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从此,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

  但是,儒家经典尽管从政治教育领域退出了,并不意味着它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就消亡了。相反,由政府力量骤然废止了孔子及儒学的意识形态地位,在民国初年带来了社会价值标准的紊乱,和中国人空前的信仰危机。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梁漱溟父亲梁济的自杀。这位前清官员痛心地发现:“今世风比二十年前相去天渊,人人攘利争名,骄谄百出,不知良心为何事,盖由自幼不闻礼义之故。”

  1918年,梁济在积水潭投湖自尽。留下遗书《敬告世人书》中说:“国性不存,我生何用?国性存否,虽非我一人之责,然我既见到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唤起国人共知国性为立国之必要。”梁济本人并非一位抱残守缺的腐儒,他曾明确表示自己“极赞共和”,这使得他的自杀更能说明一些问题。

  美国传教士丁义华曾对民初教育部门“去孔”的举措评价道:“民国第一任内阁教育总长蔡元培,逞其一偏之心思,欲为惊人之创举,昌言废孔...当时之士,莫不痛心疾首,然怵于政府之威严,大都敢怒不敢言,蔡氏去位,此案全翻,未几而孔教出焉。”

  对于儒家思想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多数民众仍然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认同传统儒学,并在社会生活中沿袭儒家伦理传统。对此,汤化龙在《上大总统言教育书》中作了深刻揭示。其云: “化龙洞观世变,默察民情,知非明定教育指针,昌明道德,不足以正人心而固国本。深维孔子之道,最切于伦常日用,为举国所敬仰,其言行多散见于群经。”

  鉴于自由民主在民国初年不足以成为中国人价值体系的参照,袁世凯只得重新利用起传统文化的资源。他说: “前据南京留守黄兴电陈: 民国肇造, 年少轻躁之士, 误认共和真理, 以放恣为自由, 以蔑伦为幸福。纲纪隳丧, 流弊无穷。请讲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以提倡天下, 挽回薄俗等情。仁人之言, 闻之感喟。本大总统深惟中华立国, 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 民彝无改。” 1913年6月22日,袁世凯发布尊孔崇圣令。

  严复和康有为曾是戊戌维新时期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维新思潮的主将。然而,当民国建立以后,他们都是传统文化最有力的声援者,康有为力主成立孔教会,试图劝服当局者以孔教为“国教”。严复也发表了尊孔读经的言论,认为:“盖不独教化道德,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者,以经为原本”。

  1913年8月15日,孔教会代表陈焕章、严复、梁启超等人像国会两院递交《请定孔教为国教请愿书》,正式揭开孔教运动序幕。该请愿书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兴起了一股孔教热。9月3日,孔教会在国子监举行“仲秋丁祭祀孔”,参加者有数千人,其中除了严复、梁启超等学界名流,还有政界要人梁士诒、汤化龙、陈昭常等。9月27日,孔教会在曲阜召开第一次全国大会,与会者多达二千人,规模盛极一时。

  与康有为不同,章太炎公开反对定孔教为国教,但是他所反对的,仅仅是将孔子及儒学以“宗教”事之。此时的章太炎,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1914年他将早年批判孔子的名篇《订孔》修订为上下两篇,充分肯定了孔子的学问与成就。直到1921年,他在遭受柳诒徵的攻击后,索性大方地承认,自己早年批孔批错了。

  未完成的“创造性转换”

  1916月6月,袁世凯在帝制失败后去世,借袁世凯之力推行的孔教运动也因此遭受了灭顶之灾,“孔教与帝制, 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当人们形成这样的观念,这场运动便走到了尽头。

  但是,这并没有打击章太炎等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信念,相反,晚年的章太炎在苏州成立“国学会”,后又创设“章氏国学讲习会”,开设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等课程,不遗余力地呼吁尊孔读经

  这时的章太炎,就特别强调孔子与儒学的文化意义,他曾剖白他提倡“国粹”的目的所在:

  “今者新奇之说,流为格言,日驱人于顽间而不返者,曰:‘发展个性也。’曰:‘打倒偶像也。’发展个性,则所趣止于声色货利,而礼义廉耻一切可以不顾。打倒偶像者,凡一切有名无形者,皆以偶像观之,若国家,若政治,若法律,若道德,无往而非偶像者,亦无往而不可打倒者。洵若是,则于禽兽奚择焉?世以是乱,国以是危,而种族亦将以是而灭亡矣。”

  显然,章太炎的心中,传统文化中的“义”,在一个重“利”的社会中是多么重要——脱离了政治的因素,文化的部分从儒学的藩篱中挣脱出来,使得儒学更加具有了近代的意义,而不再是阐释统治思想,或者是为礼教背书。

  严复同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价值是对德的极端重视,而儒家的学说尤其如此。他承认西方文化长于智性的发扬,故自然科学最见发达,而中国文化却以道德之教为深邃。他指出:“中国旧学,德育为多,故其书为德育所必用”。

  辜鸿铭则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人们不得不利用物质力量来压抑和克制其内心的情欲,这样,原始人群就不得不受制于纯粹的物质力。但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发现,在征服和控制人类情欲方面,还有一种比物质力更加强大和更加有效的力量,名之曰道德力。”

  在这方面,中国的儒家学说所塑造的心灵与理智完美结合的道德精神,正好为迷惘的西方人指引了方向。“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编者按)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

  这批早年“先进”,晚年“保守”的知识分子,既承认西学东渐之大势,又从西学东渐中痛感传统文化之不可或缺,于是融汇中西、实现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换”,成了他们晚年致力的事业。辜鸿铭一直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的经典翻译到国外,严复晚年将精力大部分用来研究《庄子》,他曾说:“庄生在古,则言仁义,使生今日,则当言平等、自由、博爱、民权诸学说矣。”而晚年章太炎,也从为“学问而学问”抽身出来,强调学问的“致用”,希望人们从经史中能吸取修己治人之法。

  这种“创造性转换”的尝试,也不免影响到了后世的学人和执政者。我们将在后面的篇章继续讲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评章太炎的晏子儒家说
评章太炎的晏子儒家说国学大师章太炎一生有多次诸子学讲演,其中以晚年在苏州国学研究会的讲演最全面和精详。该讲演有一显著特点,即提出晏子是儒家并进而提出周公是儒家之首的设论,这给争讼不休的晏子学派归属讨论增加了新内容;更因为它充满古文经学色彩,始由子学终及经学,反映出其诸子思想前后的变化,值得研究。一章太炎早年研究过晏子其人其书,他膺服刘向、班固对诸子书真伪的辨别,也认为《晏子春秋》非伪,是后人纪录晏子言行之书。但此时其研究属于训诂考证性质,不涉及晏子学派归属问题。变化发生在《诸子略说》(以下简称《略说》,见章太炎),其晏子研究的力度明显加大,并明确主张晏子是儒家,因而进入争讼行列。说晏子是儒家必须回应柳宗元,因为以晏子尚俭而归于墨家是柳氏重要观点。章太炎承认晏子尚俭是史实,但认为“春秋之末,尚俭之心,人人共有”,其时“凡文缛礼,流于奢华,故老、墨、儒三家,皆以俭为美,不得谓尚俭即为墨家也”(...
· 创造性的转化与融合
摘要:牟宗三的良知学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而作出的积极反映,他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知进行了改造,使其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成果的取得,是牟宗三融合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心性儒学与康德哲学的结果,但其思想又不局限于二者,而是超越于二者之上,在对物自体和自由意志的理解上,他超越了传统文化;在道德情感的理解上,又超越于康德之上。关键词:牟宗三:良知学:物体:自由意志良知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构成了孔孟乃至陆王心性儒学最内在的核心。牟宗三在当代新儒家中,是对良知有真切感受和深入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学者。牟宗三在探讨良知的理念时。有两层基本的用意:一、确立个体价值的内在核心,从而将中国人的内圣真正地挺立起来;二、为科学、民主寻求内在的根源,从而为中国文化容纳西方文化提供根基。这两层用意综合起来即构成了牟先生的独特哲学体系,即道德的形上学,故其形上学...
· 创造性的转化与融合
摘要:牟宗三的良知学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而作出的积极反映,他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知进行了改造,使其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成果的取得,是牟宗三融合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心性儒学与康德哲学的结果,但其思想又不局限于二者,而是超越于二者之上,在对物自体和自由意志的理解上,他超越了传统文化;在道德情感的理解上,又超越于康德之上。关键词:牟宗三:良知学:物体:自由意志良知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构成了孔孟乃至陆王心性儒学最内在的核心。牟宗三在当代新儒家中,是对良知有真切感受和深入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学者。牟宗三在探讨良知的理念时。有两层基本的用意:一、确立个体价值的内在核心,从而将中国人的内圣真正地挺立起来;二、为科学、民主寻求内在的根源,从而为中国文化容纳西方文化提供根基。这两层用意综合起来即构成了牟先生的独特哲学体系,即道德的形上学,故其形上学...
· 黄兴:从传统儒生到革命领袖
饶怀民湖南华容人,1942年生。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会长、湖南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在辛亥革命研究上,著有《刘揆一与辛亥革命》、《同盟会与萍浏醴起义》、《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再论黄兴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黄兴三民主义思想论纲》等著作和论文。“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龙的传人》唱的不是辛亥革命,但此时此刻,用它来提括彼时彼刻,却是再合适不过。百年前的武昌,以及之前、之后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百年来众说纷纭,当局者不清,旁观者更不明。但历史不容许不清不明,同时正因为它的不清不明,更需要每一个研究者穿越百年迷雾,廓清、魅、还原。百年弹指,殷鉴不远,让我们听听,历史会告诉我们些什么……改良失望,投身革命唐才常的死对黄兴的触动非常大,这个时候他才明白,对张之洞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只有革命才能根除专制的余毒。南...
·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
内容提要:本文以经典考释为手段,论证了先秦儒家性情论中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的发展,认为前者是对祖宗命脉的体认,后者则是性情、天命的提升,是对自我善端的扩充。文章还从构词方式上研究了这一对命题与《周易》的关系,从而论证了先秦儒家与《周易》天道观的关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