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张之洞与李鸿章的比较 张之洞的历史评价如何?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75
转发:0
评论:0
张之洞与李鸿章的比较张之洞的历史评价如何?,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汉族重臣,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汉族重臣,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他从小就极为聪慧,加之勤奋好学,所以十六岁参加科举,中顺天府解元,二十八岁参加殿试,一鸣惊人,成为慈禧太后钦定的探花郎。此后一路为官,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位极人臣。

张之洞与李鸿章的比较 张之洞的历史评价如何?

  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是清流派官员中,少有的支持洋务革新,并将其付诸于实践的人。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诸多实业,如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张之洞为晚晴做出的贡献,尽管清朝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木业无法磨灭。就算到了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仍然在某些方面有着影响力。

  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他们四位同样都是汉族人,在清朝为官时,为奄奄一息的清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清王朝之所以还能勉力支撑那么多年,离不开他们四人的尽心竭力。这四位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受人非议的地方。而在四人中,常常拿来与张之洞相比的,便是李鸿章。

张之洞与李鸿章的比较 张之洞的历史评价如何?

  说到李鸿章,想来大家都不陌生,毕竟在高中历史中,考试必记的便是清朝末年与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在这些条约中,大部分都能看见李鸿章的身影。

李鸿章晚清重臣,道光三年出生在安徽合肥肥东县东乡磨店村,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因为其官职,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李鸿章是晚清汉族著名臣子之一,原名李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前创办的淮军,与曾国潘的湘军一道,成为清朝最坚实的军事力量。而他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更是中国近代第一支先进海军。

  李鸿章生前代表清王朝,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被后世许多人斥为卖国贼。但在当时统治阶级的人对其评价极高,慈禧太后称赞其为“再造玄黄”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生前风光,死后荣华,李鸿章去世后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还为他在京城建立祠堂,成为清朝汉族官员唯一一个在京师建立祠堂之人。

张之洞与李鸿章的比较 张之洞的历史评价如何?

  这两个人都是清朝著名大臣,都在清王朝积弊之时,贡献自己的力量,企图力挽狂澜。但若真比较起这两人来,其实两人相差还是蛮大的。

  李鸿章少年科第,一生追求的是效仿自己的恩师曾国潘那样“经世致用”,也就是说希望通过实际行动实业救国。而张之洞,则更为具当官的典型。张之洞虽然同样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中了顺天府举人了,但是此后三届为避嫌都没有再次参加科举。直到他二十八岁的时候,才参加殿试,从而高中探花。李鸿章为官期间,看重的是实干,而不是名声。所以在后世留下了许多的骂名,张之洞则相反,极为重视自己的名声。因此早在翰林院当值期间,就与当时的宝廷、张佩纶齐名。再反观李鸿章,除了说一句抗击太平军,好像没有什么能拿的出手的东西了。

张之洞与李鸿章的比较 张之洞的历史评价如何?

  再说一个小故事,则更能看出这两人之间的显著差别。李鸿章代表清王朝签订了那么多的条约,名声并不好。在朝就有左宗棠、张之洞两人与之较劲。公元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王朝和洋人谈判,定下《辛丑条约》条例。张之洞每天都会给李鸿章发一大篇电报,每一篇至少几千字,强烈斥责他向洋人低头的行为。认为洋人也是有礼义廉耻的,应当据理力争,让洋人道歉。并且自告奋勇代替李鸿章去痛斥洋人。李回电:电报每字两角四分太贵,无事勿再多言!这就体现了张之洞的另一个特点了,那就是特别能说,特别敢说。时人皆说张之洞有学无术,不是没有道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张之洞孙女张厚粲简介历史上对张之洞的评价如何
张之洞的孙女名叫张厚粲,嫡孙女张厚粲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张厚粲于1927年出生在河北南皮,从她出生的那一刻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爷爷,她的父亲是张仁蠡,也就是张之洞的第十三个儿子,张仁蠡曾经当过天津市市长。张厚粲是一位心理学家,1948年从辅仁大学的心理系毕业,毕业后她选择继续留校任教,现在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校务委员,不仅如此还兼国务院参事,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等多个重要职务。张厚粲从开始接触心理学开始就一直在这个领域扎根深究,从事心理学工作长达50多年,不仅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还研究心理学,研究人类认知,心理测量等多个领域。张厚粲是一个极富开拓精神的人,1982年,将心理学成功的引入中国,并且在“汉字识别”、“认知方式”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心理学奠基人。不仅如此,张厚粲还主编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这本教材,首次开设了“心理测量”这门课程,基于这...
· 张之洞与李鸿章发生过什么事
张之洞是晚清名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为教育业和重工业做出杰出的贡献。李鸿章也是晚清重臣,洋务派的其中一号大boss。两人同时入选晚清“四大名臣”。这两人关系如何呢?期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张之洞与李鸿章照片张之洞在政坛上的发迹要晚于李鸿章,两人虽同为慈禧工作且重用,但是两人在政见及思想上不一致,曾多有争执,但是从两人的私交来看两人既不是同党也不是;但从两人对兴办洋务这一层,这两人是属于同一战线的。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领头羊,张之洞是洋务殿军。从外交方面来看,李鸿章是中法之战,中日甲午战中主各,张之洞则主战。从各个角度收到的信息都是两人关系不融洽,两人可以算的上是死对头。洋务运动前,张之洞负责守内陆,李鸿章主要海防。从朝廷的角度更偏向于李鸿章,到后期出面签约都是李鸿章出面的。后来洋务运动上,张之洞负责重工业,李鸿章负责北洋舰队。两人功劳不相上下,地位不相上下,但是李鸿章更深得朝廷的心。但是张之洞...
· 张之洞的老婆是谁?张之洞的后代都有谁?
张之洞是晚清汉族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他的人物事迹,想来已经快要被人写烂了。俗话说的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那么站在张之洞背后之人是谁呢?当然鉴于当时男人三妻四妾的习俗,站在张之洞背后之人可能不止一个。张之洞的原配,姓石,名不详,后人常称之为石氏,是贵州都匀知府石煦的女儿。咸丰四年,张之洞中了解元的两年后,便在他人的撮合之下,与石氏在这一年的冬天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石氏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子,具备一切封建妇女的美好品德。难得的是,她还从自己母亲那里继承了极高的琴艺,因此婚后的两人很有共同话题,感情极为要好。据史料载,结婚后张之洞常常与石氏一起弹琴唱歌,笑看人间风雨。石氏在陪伴张之洞度过了蛰伏的十一年后,在同治四年病逝,成为张之洞心中最重要的女人。同治九年春天,失去妻子五年的张之洞,娶了自己的二房夫人唐氏。唐氏是湖北按察使唐树义的女儿,她在...
· 张之洞的故事_张之洞微服考县令的故事
湖广总督张之洞喜欢微服私访,到各地访民情、查贪官。有一次,张之洞私访来到松滋县,他早就听说松滋县令是个断案公正的清官,便想亲眼见识见识。恰巧在路上碰到一个幼时的同窗好友,这位同窗虽说没做官,却是当地一大富户。他见张之洞穿着破衣烂衫,心中好生纳闷,忙从马上跳下来,问道:“孝达兄,你不是做了湖广总督吗,为何打扮得这般模样?”张之洞没有回答,反问他要去往何处,同窗告诉他:“近日来,松滋县衙连续公开审案,我想前去凑个热闹。”张之洞一听正中下怀,就说:“我也跟你一块儿去凑个热闹吧。”同窗点头,欣然同意了,可是张之洞又说:“去是去,咱俩不能白去,咱俩也打一场官司,看看这县令如何断案,好不好?”同窗这才明白张之洞如此打扮是来私访的。两个人不一会儿便来到县衙,果然县衙内正在升堂断案,外面团了许多看热闹的老百姓。只见大堂上,一个文弱书生和一个商人正为了一个女仆争执不休,双方都说那女的是自己的仆人,指责对方是...
· 张之洞是怎样的人?张之洞一生有着怎样的成就
张之洞,贵州兴义府人,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他是晚清著名的汉族重臣,为晚清作出重要贡献,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教育长大,加之其勤奋好学,所以在学识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张之洞年仅十六岁的时候,就中了解元。咸丰二年,即公元1852年,尚还年弱的张之洞与其他学子一起,参加了顺天府考试。虽然张之洞年纪轻轻,但并不代表他学识粗浅,相反经过潜心治学十数年,他不仅通过了顺天府考试,而且还中了解元。中了解元的张之洞,并没有贸然的前去参加殿试。他选择了蛰伏,进一步的学识,为后来一飞冲天做准备。苍天从来都不会辜负有准备的人,张之洞多学的十二年并没有白费。公元1863年,也就是咸丰二年,这一年张之洞已经二十七岁。距离他上一次参加科举已经过去十多年,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他终于继续接受国家的考验。多年的治学,并不是白费的,毫无疑问张之洞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