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高本汉有着哪些研究成果?他写过什么文学著作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16
转发:0
评论:0
高本汉有着哪些研究成果?他写过什么文学著作,作为世界语言学的巨擘,高本汉认为没有一种学术领域比汉学更广的,但汉学家们的兴

  作为世界语言学的巨擘,高本汉认为没有一种学术领域比汉学更广的,但汉学家们的兴趣大都集中在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和宗教方面,因为在语言学方面,表面的干燥,缺少引人的地方,所以没有鼓励起同样的兴趣,而他本人则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学情有独钟,因为不能否认,汉学比任何别的科学需要语言学的地方更多。为此,高本汉把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研究看作汉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高本汉有目的地、一心一意地规划和从事他的汉学研究工作。早在1917年,他在《瑞典人文学杂志》(Svensk Humanistisk Tidskrift)上发表了一篇宣言,草拟了“汉语语言学家”在以后阶段中应该从事的工作。1920年,他发表题为《原始汉语是屈折语》(Le proto-chinois,langue flexionelle)的论文(《亚细亚杂志》,15),其中揭示了上古汉语有代词的格屈折变化痕迹。这篇论文是高本汉用法文写的最后一批论文中的一篇,引起了轰动。

  20年代以后,高本汉转而改用英文写作了。多年来他不止一次地转向汉语中的屈折和派生问题,例如,1933年发表的《汉语词族》(Word Families in Chinese)(《远东文物博物馆馆刊》[BMFEA],5),以及后来发表的《汉语语音系列中的同源词》(Cognate Words in Chinese Phonetic Series,BMFEA,28,1956)。

  关于中古音的构拟,《中日汉字分析字典》(Analy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这部著作成为了整整一代汉学家主要的工具书,直到1940年才被他自己的《古汉语字典》(Grammata Serica)所取代。1926年,《中国音韵学研究》全部脱稿,该书的最后部分是方言字汇,也就是三千一百个单字的方言读音表。从此,学术界便可以利用高本汉方言调查所收集到的大量材料了。

  高本汉很早就对古籍考证、辨伪非常有兴趣,这类著作的第一部是《论左传的真伪和性质》(On the Authenticity and Nature of the Tso Chuan,1926),接着在1929年发表《中国古籍的真伪》(The Authenticity of Ancient Chinese Texts,BMFEA,I)。他所采用的方法是:根据不同年代作者常用词语的性质和古籍内部的语法特征对古籍做出判断,发现真伪之间的差异。他还写了《诗经研究》、《〈老子〉韵考》、《汉语词类》、《〈颂诗〉韵考》等。由于以语言学知识为基础,他的考证方法为中国的音韵研究、古籍的辨伪研究开辟了科学化的道路。

  高本汉在哥德堡大学期间,出版了几部流行颇广的入门书和通俗读物。1918年出版的《北京话语音读本》(A Mandarin Phonetic Reader in the Pekinese Dialect,斯德哥尔摩),1923年用英语写的《汉语语音与汉语言字》(Sound and Symbol in Chinese,伦敦),1929年的《简述中国的思想界》(Från Kinas tankevärld),都值得一提。他还写了几部历史著作:《19世纪的东亚》((Östasien under nittonde århundradet,1920),《中国》、《日本》(斯德哥尔摩,1928)。还有宗教史的著作:《中国和日本的宗教》(Kinas og Japan Religioner,哥本哈根,1924)。

  1940年以后,高本汉对中国两部最古的典籍《书经》和《诗经》进行了彻底的分析,并为这两部典籍作了大量的注释,同时根据严格校订过的汉语言本把它们全都译成英语出版。至于《诗经》,还全部转写成现代标准汉语,并用构拟出来的上古音标注出它的全部韵字。《诗经》诠注刊登于BMFEA 1942—1946,共673页;《书经》诠注刊登于同一刊物1948—1949,共419页;《诗经》和《书经》校订本刊登于1950。许多年后高本汉发表了另一部注释汇编:《左传》的注释汇编(BMFEA,1969—1970)。

  高本汉把古代真正可靠的文献分成系统化的和非系统化的两类:其中一类是试图描写各个时代的情况的著作;另一类有另外的目的,但顺便提供了宗教和社会情况。他把重点放在后一类,把它们看作是原始材料。他这方面的主要论文有《古代中国的传说和迷信》(Legends and Cults in Ancient China,BMFEA,18,1946),这是一篇很难懂的长篇论文,包含大量可靠的已经论证的材料。后来他又写成《周代中国的祭礼》(BMFEA,40,1968)。从1964年起,还用瑞典文写了较为通俗的《中国的宗教:经典的古董》 (Religion i Kina: Antiken)。

  高本汉在晚年深入研究古代经典,其部分成果是关于词汇的。他把观察到的结果收集在《汉朝以前文献中的假借字》(Loan Characters in Pre-Han Texts,I-V,BMFEA,1963—1967),后来又编写了《汉语典籍词汇拾遗》(Gleanings for a Lexicon of Classical Chinese,I-Ⅲ,BMFEA,1972—1974),还有《<;老子>;注》(Notes on Lao-Tse,BMFEA,47,1975)、《<;庄子>;某些篇章中的疑难词》(Moot Words in Some Chuang-Tse Chapters,BMFEA,48,1976)等文。

  高本汉语言研究的其他副产品是关于语法的论文,这些文章见于BMFEA,23(1951),24(1952)和42(1970),也见于为纪念詹森(Arthur M.Jensen)而出版的文集中(哥本哈根,1961)。高本汉对汉语发展的任何阶段的语法都没有做过全面的描写,但提供了许多准确的、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对确定作品的真伪、前后是否一致,常常是重要的。

  在斯德哥尔摩期间,高本汉还就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写了几本受欢迎的通俗书籍。这些著作有:《汉语》(1946),《中国话与中国文字》(1948);两本入门书:《汉语入门》(1948)和《汉语言字简易课程》(1958)。

  高本汉对青铜器的研究是从1934年开始的,最初他研究青铜器上的铭文,写出了《早期中国的青铜镜铭》(Early Chinese Mirror's Inscriptions,发表于《远东文物博物馆馆刊》第十二期),以后又写了一系列文章,论证有关青铜器的年代、分期与产地等问题。其中包括:《淮和汉》(Huai and Han,BMFEA,13,1941)、《早期东索恩文化的年代问题》(The Date of the Early Dong So’n Culture,BMFEA,14,1942)、《殷朝的武器和工具》(Some Weapons and Tools of the Yin Dynasty,BMFEA,17,1945)、《远东文物博物馆中的新铜器》(Some New Bronzes in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BMFEA,24,1952)以及许多其他论文。还有他对皮茨堡(Alfred P.Pittsburg)收藏的中国铜器进行研究,编成《皮茨堡收藏的中国青铜器目录》(Catalogue of the ChineseBronzes in the Alfred P.Pittsburg Collection),由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出版(1952)。高本汉最后的考古学研究成果是《中国古镜》(Early Chinese Mirrors,BMFEA,40,19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茅元仪写过哪些著作?里面主要介绍了什么
茅元仪一生著述宏富,有《武备志》、《督师纪略》、《复辽砭语》、《石民四十集》、《石民未出集》、《暇老斋杂记》、《野航史话》,《石民赏心集》、《谕水集》、《江村集》、《横塘集》等六十多种,数百万言。但因屡遭禁毁,散佚较多,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武备志》。《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1.兵诀评18卷收录了《武经七书》,并选录《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加以评点。认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武备志》天启元年本,下同),学兵诀不可不读《孙子》。2.战略考33卷以时间为序,从战略的高度选录了从春秋到元各代有参考价值的六百余个战例。所选注重奇略,“足益人意志”。如,吴越争霸,勾践的卧薪尝胆、乘虚捣隙;马陵之战,孙膑的减灶示弱,诱敌入伏;赤壁之战,孙刘的联合破曹,巧用火攻;淝水之战,苻坚的分兵冒进,谢玄的以战为守...
· 王孟英有着哪些著作?他主要是研究什么的
王孟英(1808-1868年),清代著名医学家,字孟英,号梦隐(一作梦影),又号潜斋、半痴山人、随息居士、睡乡散人、华胥小隐。祖籍浙江盐官(今浙江海宁市),乾隆间迁居钱塘。孟英出身世代医家,曾祖王学权,精于医,曾撰《重庆堂随笔》,祖父及父皆业医。十四岁起父亡后,立志习医,后寓居常山县行医,尤擅长温病,曾屡起沉疴,医名遂大振。后于咸丰中徙居上海。他根据《内经》、《伤寒》等有关典籍,深研有关温病的理论,又深研其前代及同时代有关温病各家学说,包括叶桂、薛雪。其著作甚丰,重要者有《温热经纬》和《霍乱论》等。其《温热经纬》是温病学派中重要著作,经纬意指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为经,叶、薛诸家之说为纬,而以伏邪、新感为两大辨证纲领;其《霍乱论》则是以当时流行之霍乱症为背景,详辨时疫之霍乱及非时疫霍乱,提出时疫霍乱与环境中三毒邪有关。此外,又撰《随息居饮食谱》一卷、《归砚录》四卷、《重庆堂随笔》,还...
· 解密:文学著作《诗经》中有着哪些具体内容?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 杨钟健从事哪些研究?都有着怎样的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杨钟健一生研究了大量化石,记述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共209个新属新种,对中国生物地层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杨钟健50多年的科学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5年至1936年,主要从事中国北方新生代地质及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第二阶段是1936年至1948年,工作内容除前一时期的继续外,逐渐转向爬行动物化石方面及中生代地层;1949年以后为第三阶段,主要工作是研究中生代各时期的爬行动物,包括不少总结性论文,另外参与科研管理工作。他早期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华北的新生代地质。这时期发表以关于周口店各地点及华北新第三纪的哺乳动物群,主要是啮齿类、兽形类等小哺乳动物化石,偶蹄类及大量有关新生代地层、地质发育史的论著,成为中国这方面研究的经典著作。为欧非两大洲古动物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标本,同时也给地球史和生物史填补了空白。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工作重点逐渐转...
· 李杲有着哪些医学著作?他有着哪些著名学说
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伪尚待考。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余皆由门人校定。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也。”意思是说,元气虽然来源于先天,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生命不竭。从而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脾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