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千年瑰宝“敦煌曲子戏”枯木延续生命

2018-03-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1
转发:0
评论:0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千年瑰宝“敦煌曲子戏”枯木延续生命,近日,甘肃省敦煌市文化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曲子戏

  近日,甘肃省敦煌市文化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曲子戏”进行全面抢救工作,并对演唱曲目进行录像、录音、记谱,敦煌曲子戏终于“枯木逢春”了。

  目前,已经整理出六十多首曲目,并摄制成DVD光盘永久保存,还出版了一部《敦煌民间小调集》专著。同时,充分利用敦煌曲子戏,新编《合作医疗进农家》、《迁坟》、《二宝智斗胡半仙》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小品小戏,深受群众喜爱。

  敦煌曲子戏,亦称“小曲戏”、“小调戏”,是流行于敦煌地区的古老曲种之一。文献记载,其起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曲子戏最早来自敦煌藏经洞里保存的曲子词,有五百多首,涉及曲调八十多种,情节曲折幽默,气息浑厚;曲调优美动听,风趣别致。

  据了解,在敦煌,敦煌曲子戏曾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能弹唱者甚多。若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无论是农村家庭院落,还是集镇茶肆酒楼,老敦煌人都要聚集在一起弹唱。每次唱到高潮之时,便出现大人小孩、男女老少扎成堆地帮唱,场面极为壮观。

  然而岁月流转,时至今日,敦煌地区包括莫高窟、月牙泉等地的曲子老艺人已非常稀少,且年龄大多已逾“花甲”。“人亡歌息,人去艺绝”,这门珍稀罕见的“独门绝技”已濒临失传。

  调查发现,对于三十岁以上者,有近半数的人表示“不是很清楚”,只有极个别的表示听过,至今记忆犹新。而几乎所有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对敦煌曲子戏都很陌生,更不用说会弹唱。

  据悉,由于许多老艺人相继病逝,加之没有录像设备等各种综合原因,第二、三代的曲子戏,曲词、曲调大部分已失传。此外,敦煌曲子戏的生存环境正在受到严峻挑战,听众大量减少、跟不上快节奏生活等原因也加剧了其消亡趋势。

  专家认为,敦煌曲子戏剧目题材广泛,涉及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研究千百年来敦煌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规提供了生动、丰富、详实的资料。作为敦煌文化的一直余脉,保护敦煌曲子戏迫在眉睫。

  二00六年,敦煌曲子戏已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登上了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二00五年,甘肃开创了对民间艺人评选职称的先河,目前已有一百一十四农民喜获“副高”职称。

  如今,一些民间“自乐班”还在敦煌莫高窟、月牙泉等旅游景点和部分宾馆饭店、农家院等场所为广大国内外游客演唱,深受游客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千年瑰宝“敦煌曲子戏”枯木延续生命
近日,甘肃省敦煌市文化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曲子戏”进行全面抢救工作,并对演唱曲目进行录像、录音、记谱,敦煌曲子戏终于“枯木逢春”了。目前,已经整理出六十多首曲目,并摄制成DVD光盘永久保存,还出版了一部《敦煌民间小调集》专著。同时,充分利用敦煌曲子戏,新编《合作医疗进农家》、《迁坟》、《二宝智斗胡半仙》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小品小戏,深受群众喜爱。敦煌曲子戏,亦称“小曲戏”、“小调戏”,是流行于敦煌地区的古老曲种之一。文献记载,其起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曲子戏最早来自敦煌藏经洞里保存的曲子词,有五百多首,涉及曲调八十多种,情节曲折幽默,气息浑厚;曲调优美动听,风趣别致。据了解,在敦煌,敦煌曲子戏曾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能弹唱者甚多。若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无论是农村家庭院落,还是集镇茶肆酒楼,老敦煌人都要聚集在一起弹唱。每次唱到高潮之时,便出现大人小孩、男女老少扎成堆...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敦煌年谱
公元366年,僧人乐僧和法良游方到鸣沙山下,时近日落看到三危山的"佛光",决意在此造窟修行,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窟。1524年,明帝国关闭嘉峪关,敦煌孤悬关外,莫高窟"佛教屡遭毁坏,龛亦为沙所埋"。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光禄少卿汪隆奉命督修沙州(敦煌),并以诗纪颂莫高窟艺术。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著名的西北史地学家徐松曾游历莫高窟,并入载其《西域水道纪》。1877年5月,匈牙利塞切尼考察团到达敦煌,"发现"莫高窟。团员包括地质学家洛克齐。他们的著作《于远东》载有对莫高窟的描述与速写。1900年农历5月26日(公历6月22日),王道士发现藏经洞,随后藏经洞卷子在西北作为古董和书画珍品流传。1904年,敦煌县令汪宗翰责令王道士清点藏经洞遗书,并就地封存,暂为保管。1907年5月21日,斯坦因进入藏经洞:&qu...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敦煌年谱
公元366年,僧人乐僧和法良游方到鸣沙山下,时近日落看到三危山的"佛光",决意在此造窟修行,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窟。1524年,明帝国关闭嘉峪关,敦煌孤悬关外,莫高窟"佛教屡遭毁坏,龛亦为沙所埋"。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光禄少卿汪隆奉命督修沙州(敦煌),并以诗纪颂莫高窟艺术。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著名的西北史地学家徐松曾游历莫高窟,并入载其《西域水道纪》。1877年5月,匈牙利塞切尼考察团到达敦煌,"发现"莫高窟。团员包括地质学家洛克齐。他们的著作《于远东》载有对莫高窟的描述与速写。1900年农历5月26日(公历6月22日),王道士发现藏经洞,随后藏经洞卷子在西北作为古董和书画珍品流传。1904年,敦煌县令汪宗翰责令王道士清点藏经洞遗书,并就地封存,暂为保管。1907年5月21日,斯坦因进入藏经洞:"这批宝藏就分量以及保存完好而言,我以前所有的发现无一能与此相提并...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心系敦煌水
说起敦煌水,让人魂牵而梦绕。它从祁连雪山中走来,穿越几百里沙漠、戈壁,浇灌出沙漠瀚海中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养育着这里淳朴敦厚的人民,创造出绝世美奂的艺术瑰宝。无怨无悔、川流不息,虔诚地流淌下渗,真值得人们怀念它、思考它、亲近它!水是农业的命脉,水是绿洲的源泉,水是人类的希望所在。地处西北的敦煌是荒漠广布,严重干旱的地区之一,水在这里尤其显得珍贵无比。多少年,人们为水而挽叹!多少代,父老乡亲见水而久久不忍离去!然而,事实总归是事实。敦煌水不容乐观的现实,需要我们分析它、深思它、考察它,找出治理疗救的办法,拿出合理利用的方案,这是我们当代建设者的责任。敦煌地区赖以生存的三角绿洲,灌溉面积约34.8万亩。而党河与疏勒河两支河水下稍和田地边缘宜开垦荒地约80万亩是无水可灌的。敦煌农业的土地开发和地表径流的开源是一对难解的矛盾。那么,敦煌的水是从哪几方面来的呢?开源一、敦煌境内的地表水资源(一)河水浇...
· 敦煌文化—敦煌简史—千年的记忆
广义地说,一切以佛经为依据的绘画,都是经变画。狭义地说,经变画是将一部经图解成一幅巨型画。敦煌壁画中有97幅《弥勒经变》,《弥勒经》涉及到人们最实际的需要----衣食温饱、婚丧嫁娶、老有所养、死有所归。在未来的弥勒世界,人寿84000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从盛唐到西夏的弥勒经变画都有婚嫁图。于是在宗教的题目中,我们看到最写实的民俗风情。如今的藏经洞(17窟)被一道加锁的铁栅门封闭着,内里空荡荡的,由一尊洪(音"辩")大和尚的塑像镇守着。榆林窟第25窟北壁西侧藏经洞和洪像《弥勒经变之耕嫁图》洪是晚唐敦煌的佛教领袖,职务是"河西释门都僧统、知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16窟即是他所主持开凿的,17窟原是寺庙的"廪室"(存放粮食的地方),在他去世后被改建为他的纪念堂(影窟)。纪念堂被用于藏经时,他的彩塑法身被挪走,藏经洞被搬空的许多年后,他才重回本座,继续他的沉思默想。不过,无论他怎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