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民间文学—雪域史话之赤都松引进茶叶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0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民间文学—雪域史话之赤都松引进茶叶,喝茶,可以说是整个藏民族的共同嗜好。“鱼儿离不开水,藏人离不开茶”。但是,过

  喝茶,可以说是整个藏民族的共同嗜好。“鱼儿离不开水,离不开茶”。但是,过去并不产茶,茶叶全部靠从祖国内地运进。茶叶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引进的?藏文古史《汉藏史集》中,有这么一段近似传奇的记载。
     
  松赞干布去世后,把王位传给孙子芒松芒赞;芒松芒赞去世后,又把王位传给儿子赤都松。赤都松年轻的时候,身体强壮,勇猛异常,把吐蕃治理得非常强盛。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赤都松得了一种病,很多医生都没治好。一天,他在宫堡里闲坐,忽然看见宫墙上飞落一只鸟儿,嘴里衔了一根绿油油的树枝。赤都松让侍从把树枝取下来细看,它又青嫩又水灵,好像不是当地的植物。他摘了两片叶子嚼了嚼,顿时觉得满口清畅,病似乎也好了许多。他认定这是一种能治病的药物,便派大臣到各地寻找。最后有一位大臣渡过几条很大的河,在东方大约是现在云南的地方找到了。他把这种树一大捆一大捆地砍下来,运回吐蕃,献给了赤都松。赤都松非常高兴地问:“这些药树叫什么名字?”大臣回答汉地人称它为“恰”,恰是茶的变音。据说从赤都松开始,吐蕃就有了茶。不过当时茶叶并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药材引进吐蕃的。
     
  传说赤都松服用了茶,病也好多了。有一天,他对大臣说:“听说汉地不但有茶叶,还有装茶叶的瓷碗,我们也应该有这种瓷碗。”于是他又派大臣到中原朝拜唐皇天子,请求赐给一些瓷碗。唐皇不但满足了他的愿望,还派了几个最好的工匠,建立了第一个瓷窑。他们在扎朗建立了第一个瓷窑,烧制出第一批瓷碗。这些瓷碗有三种图案,其中一种图案是鸟衔茶叶,表示不忘茶叶树第一次是鸟衔来的意思。
     
  如果说赤都松作为药物引进茶叶,但是茶叶什么时候在成为人人喜爱的饮料的呢?唐朝《国史补》中,有这么一段有趣的记载。说唐德宗时,大臣常鲁公出使吐蕃,在帐篷外煮茶。恰好藏王赤松德赞路过,便问:“这煮的是什么东西?”常鲁公说:“这是消烦解渴的好东西,叫做茶。”赤松德赞说:“这些东西我也有不少。”接着叫侍从从仓库里摆出来摆在常鲁公面前。常鲁公一看,吃惊不小。这里边有寿州茶,有舒州茶,有顾渚茶。一句话,当时各种名茶,吐蕃王宫里差不多都有了。查了查历史,常鲁公出使吐蕃是公元781年,赤都松去世是公元704年,中间相隔不到80年。80年间,吐蕃王宫就有了这么多茶,真是难以想象。
     
  接下来,吐蕃喝茶的人慢慢多起来了。从宫廷到民间,从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都喜欢用茶作饮料。到了唐末宋初,汉藏边界到处都有茶叶贸易。特别是大宋王朝和北方的辽、金、西夏争战不断,积蓄大批的战马,而地区对于茶叶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朝廷便把这种民间贸易的形式提高到了官府统一管理的层次。先后在兰州、成都、雅安、汉源设立了茶马交换中心,一般一年一次,有时一年两三次、三四次,汉藏两族人民在这里进行茶马互市。茶马互市的日子,又是两族人民欢聚一堂,互相交好的盛大节日。据说,宋廷每年要用百万余斤茶叶,交换两三万匹战马,不但促进了汉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了两族人民的实际需要,而且巩固和发展了汉藏两族的深情厚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互市佳话。从这里可以看出,至少在宋朝初年的公元10世纪,藏族人喝茶的习惯已经普遍形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民间文学—雪域史话之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
佛教从松赞干布时期开始传进,到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的时候,势力大增。赤松德赞修建了一座供奉佛、法、僧三宝的桑耶寺,成为传播和弘扬佛法的基地和大本营。话说公元755年,赞普梅阿充被大臣韦氏和朗氏在羊卓雍湖边杀害,年仅8岁的赤松德赞登上了赞普的宝座。他的舅舅玛祥·春巴吉出任首席大臣。玛祥·春巴吉是个顽固的苯教徒,把刚刚传入吐蕃的佛教当成心上的麦芒,眼中的刺。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禁止佛教的传播。大昭寺和小昭寺被改成了屠宰场,佛像的身上和手上挂满了牛羊的内脏;文成公主带进吐蕃的释迦牟尼佛像被强行送到中尼边境的吉隆。赤松德赞长大成人以后,对先祖松赞干布和父王梅阿充推行佛教非常向往。他身边有一位名叫双喜的有着汉族血统的亲信大臣(据说双喜的祖先是跟随文成公主进藏的随员),君臣俩常常在一起谈论推崇佛法的好处。后来,赤松德赞和信佛的大臣们一起谋划,设计活埋了玛祥·春巴吉,废除了他的禁佛法令,从吉隆迎回了释迦牟...
· 藏文化—民间文学—雪域史话之松赞干布始建拉萨城
公元633年,一个美好晴和的夏日,年轻的赞普松赞干布,率领他的臣属、侍卫,跨上雄劲剽悍的骏马,从墨竹工卡加玛沟的强巴林行宫出发,像一团团急风吹动的彩云,朝着拉萨所在的方向,飞驰而去。马蹄敲打着拉萨河边坚硬的大地,发出山摇地动般的巨响,好比擂起一面面胜利的战鼓。那时候,拉萨河并不叫拉萨河,而是叫吉曲河,意思是欢乐幸福之波;拉萨也不叫拉萨,而是叫吉雪沃塘,意思是吉曲河下游的牛奶坝子。当时吉雪沃塘只是一片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荒原。松赞干布无论行军打仗,还是和议会盟,都特意在吉雪沃塘停留三天两日。有时在原野纵马驰骋,射猎野牛、雪豹和熊鹿;有时跳进吉曲河的清波碧浪,在河水中畅游;有时登上峻峭的红山之巅,久久凝望吉曲河谷流域雾走、雪山起伏的壮美风光。这里南北两侧山峦环抱、水草丰美、气候温和,有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方圆几十里地的盆地,更有吉曲河从东到西滚滚流过,提供了无尽的水源。河的北岸有红山、铁山、磨盘...
· 藏文化—民间文学—雪域史话之唐蕃和盟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统治整个中国的是大唐,吐蕃称唐朝为上国,唐朝视吐蕃为藩属。尽管他们之间有过不少的纷争,但总的来说,政治上通好各盟,经济上互通有无,平民百姓像走亲戚一样来往。特别是文成、金城两位公主先后与两位赞普联姻,促进了汉藏两族的亲情,沟通了唐蕃之间的友谊,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从此,吐蕃赞普总是称唐皇为舅父,说自己的外甥,唐蕃关系是舅甥关系。赞普梅阿充上书唐皇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据不完全统计,200年间唐蕃双方互派重臣和使团152次,差不多一年一次,主要任务是和亲、通好、议事、会盟、馈赠、慰问。双方这样频繁地互相来往,把唐蕃两族的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所以,从长安到拉萨的道路,被藏族人民称为“友好的道路,幸福的金桥”。唐朝大臣独孤在给吐蕃赞普的信中,用16个字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唐蕃之间友好的情形:“金玉绮(纟肃),问遗往来,...
· 藏文化—民间文学—雪域史话之修筑红山宫堡
藏王松赞干布兴建拉萨城的第一项伟大工程,就是在著名的红山顶上,修筑一座雄伟、壮观、坚固的宫堡。雪域高原有史以来,几乎所有的王,都拥有一座宫堡,好比武士必须有一副盔甲一般。作为第一个统一雪域高原的松赞干布,他必须修建一座比他的先辈更雄伟、更壮观、更坚实的宫堡,才能体现他的文治武功和崇高威望,能抵御和防范任何强敌的入侵。松赞干布从吐蕃各地征调了大批石匠、铁匠、木工,还有数千名士兵和民工。他把这些人分成4组,一组到吉雪沃塘北面开山取石,一组到红山南面和西面砍伐树木,一组到红山东面和北面挖泥取土,其余大部分的匠师和民工留在山上挖地基,砌地垄,构筑宫堡和宫室。整个红山上下一时热火朝天,成了一片巨大的劳动工地。经过将近一年的紧张施工,一座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美丽宫堡终于在红山之巅显现。至于当时红山宫堡的情形,现在从大昭寺龙王殿西墙的壁画上还能看到。五世在他的《王臣记》一书里作了这样的描绘:“其宫如帝释天...
· 藏文化—民间文学—雪域史话之朗达玛灭佛
从赤松德赞到赤祖德赞三位赞普都大力推行佛教。取到了赞普热巴坚的时候,对佛法的崇信已经到了极嵯——僧人参与政治,首席大臣由僧侣担任,权势超过所有的大臣;增加了对寺院和僧侣的经济支援,规定由7户平民赡养一个僧人,老百姓苦不堪言;对僧人绝对要尊敬,用手指僧人的砍手,用眼瞪僧人的挖眼。赞普本人每次佛事活动,都要披散自己的长发,让僧人坐在面念经,表示对佛示的尊敬。赞普热巴坚过分的崇佛行为,引起了许多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的反感,尤其是少数信仰本教同时又有强烈政治野心的贵族官员。他们利用这个机会,预谋推翻热巴坚,取缔佛教,其中最为活跃的人物是韦·达纳坚。当时的首席大臣章卡·白云是个佛教僧侣,最为权高势重。韦·达纳坚等人最怕的是他,最恨的也是他。这些人买通拉萨街头和周围各地的巫婆、神汉,还有算卦的人,放出谣言说,章卡·白云与五妃贝楚玛私通。他们在拉萨西南不远的聂当逮住了章卡·白云,并残忍地杀害了他。除掉了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