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传统体育—古代杂技百戏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8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传统体育—西藏古代杂技百戏,西藏的杂技百戏历史悠久,在吐蕃时期就广为开展了。当时人们表演的“杂技百戏”技

  的杂技百戏历史悠久,在吐蕃时期就广为开展了。当时人们表演的“杂技百戏”技艺,都需要具有高度的身体技巧,并有一些项目逐步演变发展成为的民间体育。至今,仍有不少源于吐蕃时期的“杂技百戏”技艺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人们健身的主要形式,也是节日庆典中的表演内容。 
       
  “杂技百戏”表演最早见于《莲花生传》记载的:“当举行开光之时,魔术家(表演魔术),力士们比赛臂力(即倒立)。”《贤者喜宴》记载,在桑耶寺开光时的杂技表演,译注者黄灏说:“吐蕃人在开光典礼”上的各种杂技表演很精彩……此为它书所未载者。又,吐蕃杂技当与汉人有关。汉文史书《新唐书·吐蕃传》记载: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帝念主幼,赐锦缯别数万,杂伎诸工悉从,给龟兹乐。”唐杂技百戏从此带入藏中。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进藏时均有“杂技”随从。
       
  “杂技”之中亦包括“百技”(即百戏,亦所谓杂技也)。公元821年,唐朝使臣刘元鼎出使吐蕃,吐蕃赞普特举行文艺表演以示欢迎,据《新唐书·吐蕃传》载,参加演出的人,其中“杂曲、百技,皆中国人也(按此处特指汉人而言)。”可见汉地杂技对吐蕃杂技艺术影响之深。另在敦煌壁画中的百戏图(85窟)及营技图(156窟)也记载了汉地杂技。敦煌曾长期作为吐蕃领地,汉地杂技艺术自然会与吐蕃杂技交流。……以上见《贤者喜宴》 。
      
  《桑耶寺志》“舞蹈杂技”中记载:“杂技的主要内容是爬杆,高空倒立、高空展翅、俯卧钢刀等。参加人数不限,有的裸上身,有的穿通肩稀薄裙。高杆上的人物姿态各异、不拘一格,生动自然、真实感强烈。众艺人各显其能,有倒立者,有作弓箭步的、有拟猴爬杆的,有双人倒立相连的等等。” 
         
  在桑耶寺“杂技百戏”壁画中尤其引人注目和怵目惊心的是,描绘了一位“俯卧钢刀”表演的彪形大汉,“俯卧钢刀”表演者仅穿通肩稀薄裙,以腹承刀尖,身体平展,四肢平伸,在刀尖顶端卧舞展身,施展绝活,纹丝不动,静如磐石,曲终而不伤,其动势和力量的刻画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地,表演者履险如夷,显示了熟练的技巧,同时表现了极美的人体造型和难度。这是一种把气功、肌肉力量与平衡技巧结合起来的武艺,渲染“刀枪不入。” 
         
  在桑耶寺“杂技百戏”壁画上,还描绘了一位名叫“俄帕拉”的人,在奔驰中能转换骑乘7匹骆驼,此人在奔驰的马上,能准确无误的将几把飞刀一起掷向对面的刀门上;一位名叫强嘎波的人,能将7根紫檀木柱立在头顶上,围绕“乌孜”大殿外廊奔跑,然后将七根木柱分别抛向“乌孜”大殿南门的门坎上;此外,有些人是一个人支撑着另一个人,从齿木树和桦树的木柱顶部奔跑而过;还有魔术家在木柱顶端表演烈火烧身等高超技术。一幅体育壁画竟将公元8世纪时期藏族社会的民俗、民情、民风,展示得洋洋洒洒,淋漓尽致。桑耶寺壁画中的杂技图像,为我们提供了文字描述难尽其态的珍贵资料,使我们直观地看到了古代丰富多彩的“百戏技艺”发展面貌,也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古代“百戏技艺”沿革发展的重要史料。 
        
  13世纪,由于藏族与周边其他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传统技巧,使杂技内容得到丰富和完善。到了清朝,出现了军队以习武为重的军事体育,每年都要进行检阅比赛;出现了以爬杆、跳高等杂技为主的体育。在清政府统治时期,清朝政府曾派大臣到任职,其中有不少文人雅士通过诗歌、游记等对民间开展的体育活动进行了记述,如刊刻问世于19世纪初项应莲作的《西昭竹枝词》是专咏地方宗教活动、民俗风情的一部组诗,计36首。《西昭竹枝词》不仅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对民俗风情进行文学描绘,而且对古代的杂技体育、服饰饮食等以浅近形象的语言、朗朗上口的韵调予以一一展现。 
   
  百尺长绳百丈低,翼张手足肉仙飞。 
   
  万人目眩声齐歇,一鸟身轻过别枝。
         
  竹枝词描述飞绳杂技的精彩场面。每年藏历正月初二日在拉萨例行这一惊险的杂技表演。届时从布达拉宫高楼上系粗皮条长绳数根,斜坠山下,打桩拴牢。表演者攀绳而上,站于楼角,手执白旗两面,引亢高歌。歌唱毕,以木板护胸,将身体俯贴绳上,手脚四伸,即“翼张手足”,如箭离弦,沿绳飞速滑落而下,众人因观看极度紧张,“目眩声齐歇”。 
         
  清末,刘赞廷在其《三十年游藏记》中也记述了人们表演“杂技百戏”技艺的动人情景。刘赞庭在《三十年游藏记》中记载:“正月初一为元旦,跌坐正殿受文武朝贺,有各种艺术于殿前献技,内有飞绳者良佳。用皮绳四根,各四十余丈,环扣相接,长至一百六十丈,一头系于布达拉宫五楼之明柱,一头系于山下石桩。一人着短衣,以牛皮绳束胸,两手持白旗倒悬其身,自上溜下,迅如飞鸟,凡三次始终,一绝技也。” 
         
  据史料记载,每年的正月初一上午,要在布达拉宫举行盛大的庆祝大会。庆祝大会后,有舞童十余人上场跳大斧舞。舞童穿彩衣,戴白布圆帽,靴上拴着很多小铃,跳时叮当作响,手中擎着一把大斧头。初二,布达拉宫顶上要表演强嘎塔雪,即飞绳戏(杂技),一个小伙子由从布达拉顶拴到宫脚达扎路恭记功碑前的牛皮绳上急速滑下,似空中飞人,充满惊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据《萨迦世系史》所记有关武舞的情况:11世纪初,后藏卓地昆氏家族举办的一次庙会上,出现过“百技武艺之中,有巫师多人,自在女28人,戴面具手持武器,另有长辫女敲鼓随之而舞,至为奇观……”的场面。 
        
  古代“杂技百戏”中的表演内容很多,主要是展示各种技能技巧。他们的表演以险、难、奇。尤以倒立最为惊险。 
   
  倒立,既是杂技技巧表演的内容,又是古代“杂技百戏”的主要内容,此项活动受汉地杂技艺术的影响较大,历来为藏族人民所喜爱。 
         
  倒立,又叫“拿大顶”,或称“叠案”、“竖蜻蜓”等,是杂技技艺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也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练习。一般是头顶地、脚向上。可头与双手成三角形支地,也可仅以双手甚至单手支地;还可在桌、椅、凳等各种器物上倒立以增加难度。在山南桑耶寺乌孜大殿杂技壁画中,绘有一支百戏队伍,形象描绘了蕃民分别进行各种倒立技术的惊险表演。众艺人各显其能,有的在桌案上表演倒立;有的在云梯上表演倒立;有的在做双人倒挂相连表演,尤其是在竿的顶部有一表演者的倒立技艺,该技术重心高、支撑面小,极易失去平衡,而且还需要强大的臂力和腰背力量,充分显示出难度较大的倒立技艺。在古格遗址体育壁画中,也有叠罗汉倒立内容,倒立者裸上身或穿通肩长裙,表演者动作逼真,造型优美。这些不但有极美的造型,而且具有难度和惊险性。桑耶寺和古格遗址体育壁画中所反映的各类倒立图像,奇彩纷呈和特有的审美形象,不仅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还能体现出它已是当时百戏技艺的基本内容之一。表演这种高难度动作,不仅需要有过人的力量和技巧,也需要有过人的勇敢和沉着精神。吐蕃时期高超的杂技表演,表现了当时社会富于进取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酒文化―酒与曲艺―酒与杂技百戏添酒趣、技艺更出神
中国杂技艺术保留着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目,其H有些就与酒和酒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散发着雪文化的醇香美韵。中国杂技艺术以它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绚丽多层的传统节目,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人们从这项传承数千载,历万劫而不衰的形体表演艺术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战、智慧、乐观和不断追求超越自身与客观束缚的向上内民族性格。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杂技艺术当形成起,即浸润其中。从杂技最辉煌的汉代,至二十世纪东方人体文化最古老的、堪称“活化石"的杂技艺术的复兴,灿烂,及其走向世界的当代,一些优秀杂技节目,都闪射着酒文化的流光溢彩,可谓艺术史上的趣事轶闻。一、原始杂技与酒器的结合杂技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原始艺术,与舞蹈一样,它产生的文化机制是多方面的。劳动技能的艺术化,自然是杂技产生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国传统杂技中,有不少节目就是直接来源于劳动或生产、生活用具...
· 杂技
1947年前的源由和历史西方杂耍发展这个埃及的壁画(约公元前1794-1781年)似乎在描绘丢掷技。杂耍早在人类有历史记录之前就已经成形,故无人能得知其最早的起源。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关于杂技的纪录是刻在埃及帝王谷第15号一位无名王子的墓中,壁画显示一些女性舞者和杂技演员在丢球。杂耍也在其他许多较古老的文明中被纪录,包括有中国、印度、希腊、阿兹特克(墨西哥)和波里尼西亚。在欧洲,一直到罗马帝国衰退前杂耍都是一种通俗的娱乐,而在那之后,它就失去了光彩。在中世纪时大部分的历史都是由那些不甚喜欢表演杂耍的吟游诗人的神职人员所写成,结果他们就指控那些表演者判离道德或甚至说他们在实行巫术。杂耍者在这个时代只能在市集、街道、民俗庆典和酒家表演。他们会表演些简短、幽默但不入流的表演并传下帽子或向观众乞讨小费。某些君王或贵族旗下的吟游诗人、小丑或弄臣都能表演杂耍或体技杂技,虽然他们主要的技艺是在于诗歌、音乐...
· 藏文化—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
民族性:民族体育文化蕴含着人民和本地区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有的民族体育项目是人民所特有的,如藏族的赛耗牛、斗牛,其它民族就没有。“古朵”也是藏、门、珞民族特有的运动项目。“古朵”是用耗牛腹部、尾巴等处的粗牛毛搓成毛线,中间编一块梭形的“乌梯”,末梢缀有用羊毛做的梢子。使用时将环套在中指上,乌梯里包石头,快速旋转几圈,将石头甩出,且远且准。“古朵”比赛主要有掷远、打靶、打气球等。“古朵”已成为人民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地域性:民族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性是体育文化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点。民族体育文化是受这一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作为典型的高原牧区其体育活动以赛马、射箭、投(抛)石、抱石等为主,并且落后的经济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其产生了自然质朴原始、粗犷的民族体育文化。它是的独特文化又与中华文化的一种交融,而表现出的地域文...
· 藏文化—传统体育—史前石器、岩画中的民族体育
根据考古学界的考证,藏族曾经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30多年来在从南到北的考古,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证明至少距今1~5万年前,高原大部分地区已有古人类活动。考古工作者在昌都卡若、拉萨曲贡、堆龙德庆县达龙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石球、石镞、石刀、石矛等。这些发现不但为我们提供了藏族先民的生活史料,也从中找到了民族体育的原始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先民又将许多体育形态绘在了早期岩画上。从各遗址出土的石器、岩画上,反映出史前期民族体育的多姿多彩和藏民族体育的发生发展过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藏族体育文化宝库。体育形式石球:1989年,在昌都卡若文化遗址中,首先发掘出石球;之后又在拉萨曲贡、堆龙德庆达龙查也出土了不少,据专家测定,这些几乎完善的石球是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它是石器重石中的一种,一般有圆形和扁球形两种,也有带孔石球,直径在6~7.3厘米之间,是原始人用...
· 藏文化—歌舞艺术—民间传统杂技“恰堪塔旭”
所谓“恰堪塔旭”即耍技滑绳,简称恰堪。表演这种传统杂技时,因表演者利用一根毛绳爬上十几米高的木杆上,边歌唱边表演雄鹰等各种鸟兽飞舞盘旋的惊险动作之后,顺着毛绳滑地而得此名称。它是由一种古老的民间杂技艺术逐渐演变成为仪式性杂技艺术的,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老的“恰堪”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加之它的动作难度系数较大,渐渐地面临失传的境地。但是它曾经陪伴着藏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老一代藏族人的心灵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关于恰堪的历史起源情况,现在虽还没有见到准确的历史记载,但有与此相关的资料,如著名藏史《巴协》中记载了公元787年在山南桑耶寺举行盛大落成典礼的仪式上,有表演恰堪等众多杂技艺术的情况,当时表演的盛况都描绘在该寺庙的壁画之中。早在十二大部落和四十个小部族时期,广泛流传的一个民间谚语说:“你若是雄鹰般的好男子,就要比展翅飞翔的好技术;你若是大鹏般的好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