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藏文化—文物—藏王墓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2
转发:0
评论:0
藏文化—文物—藏王墓,中国西南地区的西藏,自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出现了一个著名的王朝——吐蕃王朝。

  中国西南地区的,自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出现了一个著名的王朝——吐蕃王朝。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松赞干布赞普(即藏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领袖。他先后统一了地区各部,定都拉萨;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创制文字,立法律,定官制和军制,建成了吐蕃奴隶制政权。为了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松赞干布于公元641年与唐文成公主联姻,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去求学,邀请汉人掌管其表疏(即公文书信等),派人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等等,促进了汉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649年受唐王朝的封爵为驸马都尉。松赞干布在促进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藏王墓

  根据藏文史书《贤哲盛典》、《王统记》、《王臣记》等记载,吐蕃王朝时期共有三十五代赞普(藏王)陵,即上二陵、六善陵、中八德陵、下五赞陵、吉祥作代陵、吉祥五德陵、底层一陵。这些赞普和后妃陵亦称之为藏王墓。

  现存最大的一组藏王墓区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南岸,宗山西南,雅隆河畔,现在的自治区穷结县境内木惹山上下。这里附近的地面开阔,气候宜人,土地肥美,山川秀丽,自然条件很好。因此,在很久以前就是古代藏族的发祥之地,是第一位藏王松赞干布的老家。自从定都拉萨之后,这里又成了吐蕃王朝的兴基立业的基地,受到高度的重视。也许除了自然条件之外,松赞干布还有一些怀念家乡故土之情吧,于是就把他的陵墓选择在这里了,其后不少的藏王都葬在这里。

  在木惹山,现在保存尚可辨认出的藏王陵墓共有九个,占地方圆达3平方公里。每个陵的形状是一个方形的平顶垒石夯土高丘,还保存了中原地区早期封土“方上”的形式。与《通典》中所记载的“其墓正方,垒石为之,状若平头屋”的描写相同。现存九个陵墓的形制大体相同。由于一千多年来长期受到自然风雨的侵蚀,有的陵墓已成了圆形平顶,大小不尽相同,排列也不规则。

  据藏文史料记载:“君死,赞普之乘马、甲胄、珍玩皆入墓”;“墓内九格,中央置赞普尸,涂以金”;“墓内设有经堂五座,藏各种珍宝”等等。

  藏王墓究竟有多少座?众说不一,由于长年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积,位于山坡的几座陵墓已与丘陵相混,不易辨认,现在明显可见的有九座。这九座藏王陵墓,根据历史文献和墓志记载,目前能认作墓主人的只有朗日松赞、贡日松赞、赤松德赞、松赞干布等著名藏王的坟墓。

  松赞干布陵

  墓志上记载,松赞干布陵位于钦普沟壑口,即现在正遥对穷结县城,冲口当中平川上的大方丘,外形呈四方,与现状一致。墓志上说,内分九格,主室为佛殿,中央立一仞长的珊瑚长明灯,四角殿堂储珍宝。墓壁以方石砌成,其外筑厚土墙,墓门西向,墓外复以碎石,形成土丘,每边宽百步,高六丈余。所描述的与现在情况相差不多。据传说这一陵墓之下有宏大的地宫,内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的塑像和大量的镶嵌有金银、珠宝、玛瑙等的日用器皿以及当时所用的盔甲、兵器等等。

  在松赞干布陵顶正中原有祭祠一座,内有明楼二十余间,东南西北各有小殿一座,祠内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禄东赞大臣和藏文创造人吞米桑布札等人的塑像。由于年代久远,原有建筑已残毁,近年来已将祠宇和内部塑像恢复,参观朝拜的藏、汉各族人民络绎不绝,对这位有功于藏族发展和藏、汉民族团结的藏王表示尊重。

  赤德松赞陵

  赤德松赞为吐蕃王朝后期的赞普,自公元793—815年,在位二十多年,死后归葬于穷结县的藏王陵区。根据1984年9月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此墓墓碑的清理发掘证实了这一墓的情况。从墓碑的碑文中,得知赤德松赞是藏王中的一位能干的人物。碑文说他:“深谋远虑,命令严峻。国势显赫,遍具福德,盛于往昔是尽人皆知。四方大小诸王,亦被臣服。”(碑文为藏文。)

  这一陵墓碑,是唐碑中保存最为完整者,其艺术价值较之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更为突出。碑通高7.18米,由碑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顶为一巨大的莲座宝珠,碑盖平面长方形,作四注式坡面顶,边缘向上微翘,四周边有流云升起的图案。碑盖底部四角浮雕出上身赤裸,彩带飘扬,姿态优美的飞天四个。碑身高5.6米,平面作长方形,上小下大,有明显的收分。使碑身轮廊优美而富有稳定感觉。碑身的正面上端刻出日月形象,其下即为横排的古藏文59行。碑身两侧浮雕两条升龙图案,飞舞升腾于云气之中。碑身之下为石刻龟座,雕刻亦极精美。整个石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也是一件极为精美的雕刻艺术品,不仅在,就是在全国的唐代石碑中也是罕见的珍品。现在,这块碑已经新修碑亭加以保护。

  距离这里不远,还有一块与赤德松赞墓碑相似的石碑。碑顶刻出重珠,碑盖下有承柱,也刻有流云、飞天和云龙纹,碑身露出地面有3.56米,碑文已风化脱落,碑顶碑身也残损甚多。相传也是赤德松赞的墓碑。但其价值较之前碑已逊远了。

  都松芒布结陵

  位于木惹山的半山脚下,有一规模甚大的土石高台,据《历史明鉴》等藏文史籍记载,这里应是都松芒布结的陵墓。这里的地面建筑除了高大封土之外,最有价值的要算是陵前的一对石狮。石狮高1.55米,座子为长方形,长1.2米、宽0.76米。石狮面向陵丘坐立,挺胸昂首,形象雄健生动。鬃毛成列垂于脑后,头顶平整无鬃,一看而知是早期石狮的风格。整个石狮的雕刻技法高强,线条流畅圆润,在全国唐代石雕中也属上乘,在更是难得。

  除了以上三陵比较可靠认出墓主人之外,这一陵区的其他墓主,据《王统记》等历史文献记载,还有芒松芒赞、姜擦拉木、赤德祖赞、赤松德赞、牟茹、牟尼等。其中牟茹和姜擦拉木因是王子还未正式即位,所以封土的规模较小。根据一些学者调查,陵墓分作东西两行自北而南,基本上按藏王世系排列。西侧的一行是松赞干布、芒松芒赞、都松芒布结、赤松德赞、赤德祖赞;东侧的一行是赤德松赞、牟茹、牟尼和姜擦拉木。

  陵封土高台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都是用土石夯筑,夯土层厚度在10—20厘米之间,也有间以薄石板者,有的还露有木骨的痕迹。工程之艰巨不亚于秦、汉诸陵。

  吐蕃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历代藏王曾经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建筑了雄伟的宫殿、寺庙和宏大的陵墓。而今地面建筑大多已不存在,但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每个藏王陵墓中也都殉葬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尤其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藏王陵大都未被盗掘过,而它们正是研究吐蕃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文物—藏传佛教寺庙文物集粹
波密松宗寺“擦擦”泥佛“擦擦”是一种用模具压制成形的泥佛。这尊高约70公分,经过烧制敷彩的大型擦擦十分少见,据寺里老僧人说,已有百年历史。乃东县曲德贡寺十一面观音像这尊镏金铜佛约有800年的历史。曲德贡寺始建于公元11世纪,据说是藏传佛教大译师热多扎哇的府邸,后改成寺庙,归宗格鲁派。色拉寺乃堆拉康主供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像据说这是以明成祖1416年赠送宗喀巴弟子释迦也失的檀香木罗汉像作胎制成的。
· 地下文物的宝藏——靳德茂墓(一)
前不久,国家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视频拍摄组来到焦作进行实地拍摄。此次拍摄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为主,我省从近5万处新发现的文物点中挑选了10余处重要的新发现文物点作为代表进行拍摄,焦作的靳德茂墓等三处文物点有幸入选。熟悉焦作的人都知道,焦作的历史是从中站开始的。早在1973年和1976年,市文物部门便在中站区发掘出土了不少陶俑,其中发掘出土的说唱俑已经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另外,据有关专家考证,中站区东王封村的历史已经有近千年,该村的靳氏一族自古人才辈出,从元代的靳德茂到民国时期河南最大的民族资本家靳法蕙及曾任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的中共早期领导人靳思弼,再到现代油画家靳尚谊、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靳紫光等都是靳氏一门后裔。东王封村靳德茂墓的发掘不仅发现了极具价值的文物,而且使墓葬群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同时它也见证了焦作的千年历史。服务我市西部工业区开发靳氏后人迁墓东...
· 藏文化—文物—独具特色的藏族佛塔
藏民族认为,建造佛塔是一种积德造福的举动,无论僧俗都喜欢建造佛塔和朝拜佛塔。因此,藏族地区是世界上拥有佛塔最多的地区之一。佛塔的传入据历史资料记载,远古印度诸王死后,都要建造一种半圆型的坟墓。后来人们将这种坟墓追溯为佛塔的雏形或者说起源。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信徒将其遗体火化收取舍利,建造了藏有舍利的塔型坟墓,以资纪念。又有人说,佛塔就是由此而来。佛塔传入的时间,据《雅隆教法源流》说:在藏王拉妥托日年赞时期,“城堡雍布拉康宫顶自天降下《诸佛菩萨名称经》、肘高金塔一尊、《宝箧经》、《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心要六字真言经》、枳巴末尼雕碗、牟陀罗印等”。后来的学者将此作为佛教传入的时间。如果从那个时候算起,即公元4世纪左右,那么至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了。藏式佛塔藏族典籍《柱间史》写道:“藏王松赞干布在昌珠寺内造了一座五佛塔。”这是史料记载第一座藏族所建佛塔。另外还有史书说,在公元645年拉萨兴建大昭...
· 藏文化—藏戏—诺桑王子
《诺桑王子》是藏戏最古老,传演最广泛的传统剧目之一,为蓝面具戏、白面具戏、门巴戏、德格戏、昌都戏的主要上演剧目。其故事源自反映释迦牟尼本生事迹的藏译经藏《甘珠尔·百世如意藤》六十四品“诺桑明言”。此剧在早期的白面具藏戏班子里已不断编演。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后藏僧官定钦·次仁旺堆根据前人和民间各戏班编述得较古奥的诺桑故事重新创作了较为通俗、适于演出的剧本《诺桑王传》,后由蓝面具戏江嘎尔戏班的著名戏师朗杰编排成该戏班及其艺术流派的保留剧目。故事梗概如下:在很久以前,有南北两个相邻的国家,南国叫日登巴,北国叫额登巴。早先,这两国的领地疆域、物产人口,都差不多,大家都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后来,南国的新国王夏巴熏奴当政,他是一个贪婪残忍的暴君,使国家支离破碎,人民纷纷逃亡,年岁常常荒歉。国王自己也感到不对头,一天,国王把大臣们召集起来,探求国运衰微的原因。有的大臣提出,北国额登巴的国王诺钦和王子...
· 藏文化—民间文学—藏王求婚
唐朝时候,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加深藏汉人民的友谊,派人向唐王求婚,希望迎娶文成公主。他派去求婚的使臣名叫嘎瓦,忠心耿耿而又足智多谋。唐王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嘎瓦,但却不愿轻易地答应他的请求,给他出了一道难题:唐王派人牵过来100匹马驹和100匹母马,让他给小马驹找到自己的妈妈。如果你认为小黄马的妈妈就一定是大黄马,小黑马的妈妈就一定是大黑马,那你就上当了!嘎瓦才没那么笨呢。他先把马驹同母马分开关起来,到第二天早晨才把母马一匹匹放到马驹当中去。小马驹饿了一夜,看见妈妈来了,别提多开心了!赶紧奔上去找到自己的妈妈吃起奶来。就这样,嘎瓦给每一匹小马驹都找到了妈妈。后来,唐王又给嘎瓦出了几道题,嘎瓦凭着自己的智慧把它们一一解决了。唐王心里暗暗称赞,他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不用说,藏王一定更加聪明能干了。于是,唐王就答应了藏王的求婚,把文成公主嫁到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