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访中原唐三彩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访中原唐三彩,提起洛阳,人们马上会想到牡丹。是的,洛阳牡丹甲天下,闻名中外。如果你有闲在清

   提起洛阳,人们马上会想到牡丹。是的,洛阳牡丹甲天下 ,闻名中外。如果你有闲在清明谷雨前后到洛阳旅游观光, 最大的荣幸莫过于一睹甲天下的牡丹了。那雍容华贵、妖艳 妩媚的秀姿,姚 黄魏紫、国色天香的芳容,为古都洛阳增色添彩,使洛阳因 之有“花都”的美誉,名扬四海。

  可是,洛阳市北面孟津县的南石山村,却知之者寥寥。 这次我们一行特意去采访了这个名不见经 传的小山村。我们何以会在花事繁盛的季节,作别花都而前 往此地呢?因为这里出产蜚声中外闪耀着中华民俗璀灿文化 光芒的瑰宝———唐三彩。

  我们一行在南石山村安营扎寨,有幸目睹了 唐三彩的制作全过程,聆听了唐三彩发展史。真是不虚此行 。

  现今唐三彩制作保持着古老的传统民间手工制作。

  唐三彩的制作程序与景泰蓝基本相同。唐三彩用高岭土 或普通陶土(当 地人称“白土”)作胎料,制胎前先把胎料粉碎、过筛、按 一定比例和水调匀,然后填入各种造型的模子,再用略小的 凹模压入,使胎壁厚薄均匀,待七八成干时,掰开两片模子 ,胚胎就制成了 。如果较复杂的工艺造型,分几部分制胎、压花、画花、粘 合堆贴,然后刮去多余边角,待胚胎干燥后入窑。

  南石山村几乎家家有满场土胚,两座土窑,当一座窑加 火烧胎时,另一座窑则出 窑,再装窑,轮番操作,既可节约时间又可提高产量。从烧 胎到停火后完全冷却需要50小时左右,此时取出的胚胎是白 色的,俗称素烧窑。

  第一次出窑的胚胎无“光彩”可言。因此接下来的 工序便是上釉,用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和炼铅 溶渣、铅灰作釉彩,施釉者面前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碗、盆, 盛各种色料,放几把笔刷,他们的心里有谱,什么部位上什 么色,浓淡相宣 ,恰到好处。上釉后再进炉,需经过二十几个小时低温烧制 ,(温度在摄氏800度),这个过程俗称釉烧窑。冷却后取 出的才是我们在市场上见到的唐三彩。

  据说隋代以前就有青瓦陶胎,在胚 胎上着黄褐色彩,到唐代后,增加湖蓝、墨黑,深紫等多种 色釉,形成花纹、斑点等,故称唐三彩。据行家介绍,三彩 中蓝色含量越多,价格越高称为上品。

  唐三彩中马的形象居多。那飘逸 的长长鬣鬃,的卢飞快的马蹄,扬鞭奋起时骑手手中的缰绳 ……还须制作者精湛的刀刻细缕、粘合堆贴,方成就一匹匹 骏马———“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形态逼真,呼之 欲出。除了马, 较多见的还有各种器皿、贵妇、兵俑等形象,均工整细腻, 线条流畅,刀法简朴,色彩瑰丽,以其日用品和艺术品的双 重价值,赢得世代人的青睐。

  唐三彩中另有一种仿古三彩,生产时故意 让某些部位缺损,或图案模糊、斑驳,色彩暗淡,造成错觉 ,使人误以为刚被考古学家发掘,让埋藏于地下的珍品重见 天日。这类制品以假乱真,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叫人 难辨真伪。因此 身价不菲。

  在南石山村的几天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唐三彩的诞生过 程,还看到了一批批如我们一样来寻访唐三彩踪迹的猎奇者 ,寻觅珍品的收藏家……主人们热情好客,每每欣然出示自 己的 得意之作,那不多言不多语的神态,似乎在暗察你是否独具 慧眼;商谈价格时的不紧不慢、不卑不亢,颇有些“皇帝的 女儿不愁嫁”的自负。彼此合意了,银货两讫;若达不成协 议,主人也决不 会为此争得面红耳赤,眼看着买主走向另一家也不会肆意“ 贬低”自己,而是笑笑,依旧耐心等着,待价而沽,寻一位 识货者。这种作风颇令我们惊讶———在当今市场经济讲究 效益、利润的氛 围里,居然还有这样一群不急功好利者。这似乎是一方未染 上“铜臭”的净土!是一片没有纷争的“世外桃源”!唐三 彩之所以能名耀千秋,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些吧。它不屑于尘 世的喧嚣,因此 被帝王垂青,成为百年后的陪葬品;它不屑于向多数人邀宠 ,因而显得弥足珍贵、难觅踪影。

  几天前,当我们挥手作别古都洛阳,我们带走的是它留 存于心间的藏秀叠翠的峻拔山峰,驰名中 外的人文胜迹;留下的是对它的深深眷恋,对它的魂牵梦萦 ;而几天后,当我们作别南石山村时,却更有一种无法割舍 的、源于血脉相承的锥心之痛———在地图上也许连个小点 都够不上的地方 ,却拥有着最能体现地方特色、作为一隅文化象征的,代表 着中国陶瓷最高水平的唐三彩!它无名,却为华夏赢得了盛 名。从此,我们不会放过每一个再近南石山村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香海访古
无锡梅园,景点美,书香味浓,名闻遐迩。尤值仲春,梅花怒放,中外游客,无不以适时往该园一游而欣慰,为平生一大快事。1947年10月,笔者就读荣德生先生创办的江南大学,曾乘翌日始举行开学典礼之余暇,约新校友二三,于26日下午即首作梅园之游,距今已逾半世纪矣,日前,得知“荣德生与梅园——纪念荣德生诞辰130周年梅园史料图片展”正在举行,遂携老伴于3月15日作“香海访古”之游。上午8时许抵梅园。进新园门左转,沿园南碎石小径行约百米,抵原旧园门。但见“梅园”红底二字的迎门石依旧屹立,还是那些紫藤构成的穹隆走廊顶盖遮掩于上。何株紫藤为德生先生手植,一时难辨。离去又闻复返,始识门侧一株近根部茎粗盈抱者是,上有砖刻:“老树纷披,虬藤起舞,乐农居士手植紫藤。”乐农乃德生先生号。走过紫藤走廊鹅石路,登建于1915年之“天心台”。台面绿草如茵,四周梅花最盛,品种尤繁,刚逢雨后,漫山花海,云蒸霞蔚,空气清新,精神...
· 吴文化—文化行旅—独访二泉月
选择一个月圆的日子牞独访二泉。可那月儿刚刚出场,还没等摆出个的模样,就被“风丫头”恶作剧般地扯来云纱裹了个严严实实。刹那间,如同断电一般,不仅整个世界一下子暗了下来,连“音响”也失灵了。花儿草儿鸟儿们统统屏住了呼吸,我也下意识地停住了脚步......忽如一声长叹牞一缕天籁之音从远处缥缥缈缈地传来。那旋律清丽、凄婉、泉水般流畅,却又飘忽不定,难以捕捉。我的心,仿佛被少女纤柔的指尖轻轻划过,留下一道浅浅的印痕,淡淡地惆怅。这一刻,我如同置身于舞台幕间序曲的恍惚之中,只见一个眼窝深陷的操琴者蹒跚着从天幕上颤巍巍地向我走来。谁?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阿炳一生贫困潦倒、颠沛流离,尝遍上苍赐予的苦难,历尽人间不平的磨砺,却与琴瑟、清泉、月亮相知相伴、相依相随。将爱与恨织就人生的咏叹,把情与怨编成无言的独白,铸血泪与傲骨演绎生命的绝响,熔弓法与神韵奏出一曲《二泉映月》。任凭带着桂香的晚风拽着我的思绪飞...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听评弹
闲时,我喜欢观赏文学作品,更迷恋于评弹艺术。在我读小学时,就是“广播书场”的老听众了。入暮饭后,倚在收音机前听拨弄丝弦之声,是我儿时的一大嗜好。首先吸引我的是评话。我最爱听张鸿声的《英烈》、吴子安的《隋唐》、唐耿良的《三国》、曹汉昌的《岳传》,那绘声绘色的演说,常常使我丢了饭碗托腮神往。为了每天下午去明园书场听金声伯说的《包公》,我还逃过几次课呢。后来,我听书渐渐入迷,兴趣也从评话转向弹词,《西厢记》、《长生殿》、《描金凤》、《珍珠塔》和《三笑》使我百听不厌,不仅细节能背得出,还略解韵味。我能说出评弹各种流派的艺术风格,如蒋月泉的委婉深沉,韵味醇厚;徐云志的柔软圆润,舒缓从容;薛筱卿的节奏明快,爽朗利索;张鉴庭的遒劲苍凉,铿锵有力。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栩栩如生,是评弹艺术的一个特点。我注意到,评弹艺人在处理每一章回之间,总会有意留下一些悬念;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又会注重人物个性与故事情节的丰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