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吉隆坡,“阿巴格巴”!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4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吉隆坡,“阿巴格巴”!,“阿巴格巴”,马来语为“好”和“亲昵”的意思。凡在国内外旅游的过程中,我

  “阿巴格巴”,马来语为“好”和“亲昵”的意思。

  凡在国内外旅游的过程中,我总是注意去感受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许多共同的大同小异的特点,但每个城市却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与众 不同的气息。坐在奔驰着的汽车内往车窗外观察身边的城市,去遐想,去思索;或者,走进这个城市的人群中,去倾听,去接触。这样的经历总能带给我强烈而触动心灵的快感或冲动。我愿意去 收集这种感觉,它成为自己的一种财富和永久的记忆。如今,我走在吉隆坡的大街上,眼前是一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用不锈钢外壳装饰起来的百米“双峰塔”购物中心、被誉为“世界第四高 塔”的“东方之珠”电视塔、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马来西亚国家清真寺、四周用彩纹巨石堆砌成的犹如一座壮观的宫殿或古堡的默迪卡体育馆、全部木结构没有一颗铁钉的造型奇特的森美兰国家民 族博物馆,以及每个大城市都不缺的超级购物中心、肯德基、麦当劳、豪华酒店、公园……然而,吉隆坡在我心中流淌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感觉是———“阿巴格巴”!

  吉隆坡人,无论是马来 人、华人、印度人,还是巴基斯坦人、伊班族人、卡达山人,各民族之间都和睦相处,亲密往来,相互帮助,尊重对方,共求繁荣。他们用一句话来概括:“阿巴格巴”。在吉隆坡的人口比例中 ,马来人占四成,华人占三成,印度人占二成;马来人信奉教,华人崇拜佛教,而印度人信奉于印度教,其中教则被立为马来西亚的“国教”。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 的生活习惯、不同的语言文字,然而,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愿望和气质:亲密、友好、和睦、合作,“阿巴格巴”!

  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首都。它位于马来半岛海岸中段巴生河与其支流鹅麦河 汇流处,这里到处是葱郁的树林和碧翠的草地,城市就在花园之中,花园又在城市之中,风光秀丽无比。有人说,吉隆坡是由无数天神以精巧无比的神力雕凿而成的一块硕大无比的翡翠。十八世 纪五十年代,大批华侨来到当时还是处女地的被马来人称为“泥泞的河口”的吉隆坡开采锡矿(吉隆坡在马来语中意为泥泞的河口)。这座如今的国际大都市就是由这批拓荒者拉开建设序幕的。 今天,在吉隆坡,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公会”)有着非常权威的、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而马华公会宣称,自己的主张是“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与和睦,争取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为建设 安定、幸福和进步的马来西亚作出贡献”。由此可见,团结和睦,安定幸福,对于华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我的一位吉隆坡友人庄政,他的祖先就是当初前来吉隆坡的拓荒者。他告诉我:他们 祖祖辈辈都与马来人、印度人等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根本不存在什么“异教徒矛盾”之说。比如,华人和印度人前去天主教堂内,会与马来人一样脱去双鞋恭恭敬敬地礼拜;马 来人和印度人来到华人的寺庙,他们也会热诚地点上几支香;而华人与马来人来到印度教神庙时,也会双手合十,虔诚之意同在。特别是遇到各民族的节日、各种宗教庙会的时候,各族人民同庆 共贺,相互祝福,那种情景是十分感人的。我在马六甲曾看到许多华侨住宅的屋前屋后都有用水泥或砖块砌的香炉,炉内香烟天天不断。后来有人告诉我,每户人家屋前至屋后一般有六只香炉, 其中五只分别敬奉释迦牟尼、天后(妈祖)、观音、三保(郑和)和自家的祖先,而另外一只,是敬奉各路、各方、各种宗教的天神。这足以说明马来西亚各民族在宗教问题上宽阔的胸怀。这种 心胸带来了各民族之间“阿巴格巴”的气度。

  出于好奇,我向庄政先生提出了希望访问一次马来人家的要求。庄先生非常乐意地为我作了安排。当天下午,他把我带到了吉隆坡南郊马来人聚 居区的一位马来朋友家里,这位名为达里·穆哈默德·阿利的中年人,是位优秀的警官。朋友们都亲昵地称呼他“阿利先生”。他和妻子与母亲居住在一幢十分漂亮的、形式上又非常传统的木结 构“高脚楼”中。这幢“高脚楼”,与我在缅甸、老挝、泰国、越南以及中国云南等地看到的比较简陋的“高脚楼”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它的木质雕花楼梯、向外高挑的廊道、刻有民族图案 的窗棂、屋顶的红色洋瓦,以及完善的水电设施、满屋子铺就的地毯和屋前屋后盛开的各种鲜花等,都表明了他的“高脚楼”已经向现代化生活靠近。当阿利先生出门迎接我们的时候,彬彬有礼 ,满脸笑容。我按庄先生事先教我的马来人礼俗,与主人互相摩擦对方的手心,然后双掌合一,再摸一下心窝,表示相互问候。而我们作为客人,在踏上第一级楼梯之前,都脱掉了自己的鞋,以 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进入客厅之后刚刚坐停,阿利先生的母亲就拿出了鲜椰子汁、槟榔和事先准备好的抓饭来款待我们。庄政先生对我们说:“阿利先生家里的椰子汁,是世界上最最香醇的椰 子汁了。”我听了之后, 觉得有些不解,便问为什么?他回答说:“那是因为阿利先生家的椰子汁里融进了浓浓的亲热的情感。”一句话,打开了在场所有人的心锁,一种感情的激浪奔突而出。 然而,阿利先生的母亲却说:“今天,我家的屋子里特别地明亮。”她的解释是:“因为今天有华人兄弟来我家作客,是华人兄弟为我们带来了光彩。”话音刚落地,庄政与阿利两人便欢呼起来 ,他俩又是相互摩擦对方的手心,又是使劲地摸自己的心窝。两个四十多岁的八尺男儿像小孩似地、毫无节制地亲热了好一阵,叫我们看得十分眼惹。

  离开阿利先生家后乘车回吉隆坡市区, 向车窗外望去,一路上都见一簇簇茂盛的鲜红的扶桑花,它的美丽高雅会撩起人们的激情。扶桑花,是马来西亚国花。她不仅仅异常美丽,而且象征着团结、祥和、友好、和睦……   呵,阿巴格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巴老的关怀
我们机械局文学创作组,是分散在各工厂、有志于创作的职工组织在一起的。大家推选我为组长。为了提高创作水平,我们常常聘请一些作家来为我们讲课。有一次,我开玩笑地说:“我们去请巴老来给我们讲课吧。”大家哄然笑出声来,说我是癞想吃天鹅肉———异想天开。说实话,我们这些无名小卒要请到巴老,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我心里还是蕴藏着这似乎渺茫的希望。蕴藏在我心里的这个希望越来越强烈,我想,巴老在“文革”中深受,吃了那么多苦,身体也一定受到摧残,如果能到我们美丽的太湖来散散心,再给我们讲课,那多好啊!我们是多么希望见到他啊!但我们和巴老素不相识,到哪里去敲开相识之门呢?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次,我和厂里的总工程师张世纲汇报工作后,无意中,我吐露出想见巴老的希望。张总笑着拍拍我肩膀,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对我说:“小许,你怎么不早说啊,我可以帮你实现这个希望,圆你们创作组见巴金的梦。”原来,张总...
· 吴文化—文化行旅—镜头里的巴金
因拍摄巴老节目,特意到无锡两次,深切感受到巴老与无锡小朋友不寻常的情意……上世纪初,巴金从五四新文化的浪潮中走来,用紧握笔杆的坚毅之手,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探索青年追求理想与光明的道路,先后创作了《激流三部曲》、《团圆》、《随想录》等经典名篇,赢得了海内外崇高的荣誉和广泛的尊敬。他就像是一棵老而弥坚、遮风挡雨的大树,纵然哪一天生命耗尽,也要劈成干柴,奉献给大众。此刻,巴老静静地躺在上海华东医院321房间的病床上,虽然,目前的状况离不开医疗器械的跟踪监测,离不开必要时的输液输氧,但老人的脑海是清醒的,他的思绪如眼前的景象,缓缓地飘向远方。而太湖之滨的一群小朋友、小读者们,此刻,也急切地惦念着巴金爷爷。1985年,无锡钱桥中心小学五年级的10位同学,就理想问题的困惑写信给巴金,引出了一则轰动全国的感人故事。无锡钱桥中心小学原班主任严克炎说,班会课上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当前社会上什么最吃香?...
· 吴文化—文化行旅—小阿荆的成功
上世纪20至40年代,京剧界有位以演短打武生戏出名的小阿荆,在无锡地区享有盛誉。小阿荆,名荆玉堂,小阿荆是他的小名,丹阳人。他出身贫苦,6岁就进戏班从师学艺,练就一身武功。因他演戏很早就有名气,所以小名比大名出名,小名也就成了艺名。他28岁成名后,率领他自己组成的戏班,风风雨雨近30年光景,辗转演出于苏南地区和杭嘉湖一带,无锡的前洲、玉祁、洛社、石塘湾、杨市、陆区等集镇是这个戏班赶节(庙会)演出的老地方。小阿荆的短甲戏,以武松戏闻名,有“活武松”之称。在《景阳冈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这些戏里,他扮演的武松,眼神法步,干净利落,武艺娴熟。开打常用真刀真枪,闪光发亮,舞单刀急如旋风,观众形容它“连水都泼勿进”。在舞台上还时有翻筋斗的表演。他能从叠上好几张的台子上翻筋斗跳下,台子一张一张地加,以至要把戏台上的天幕掀去,最多能跳7张半台子,所谓7张半,就是在第7张台...
· 秦陇文化—古迹建筑—阿拉勒巴格佛寺
阿拉勒巴格佛寺遗址位于和田市以南11公里处的土沙拉乡阿拉勒巴格村。范围约1平方公里。佛寺建在20多米高的土垒包之上,保存的较为完整。附近有陶片等遗物。据了解,这里曾发现有大量叠压的人骨。还常有铜钱、陶器、珠子等物出土。相传此佛寺是于阗国国王为纪念东国公主传桑到于阗所建。
· 阿格巴尼·达雷戈
经历阿格巴尼·达雷戈的家庭来自河流州,她则出生于拉哥斯,成长于哈科特港,并于哈科特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然后留学于美国的纽约大学获得心理学硕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