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文化行旅—端午节的真正由来
有关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滥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截至六朝,共有五种说法:一、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是流传最广的一说。二,纪念介子推,流行于山西一带。三,纪念伍子胥,吴楚两地风俗。四,纪念孝女曹娥,派江会稽风俗。五,祭奠“地腊”,道教风俗。
综观这五种观点,惟有一、三两种比较可靠。而纪念介子推的日子,应该是寒食节。而介子推守志不受,结果被焚于山西锦山中。至于四、五两点,则因其相关事实的可信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局限性,较难被人接受。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是屈原和伍子胥相同的悲剧性命运。从形式上讲,前者投江殉难,后者被吴王赐死,其人头挂在城头上,尸体被扔于城河中。他们的死都与水有关。为避免水中龙蛇鱼虫对尸身的侵害,人们抛下了粽子。但从时间上讲,纪念伍子胥的“端午祭”要早于纪念屈原“江陵端午祭”二百年。事情好像有了定论,端午节的由来似乎应该是起源于苏州百姓祭奠伍子胥一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据近代学者考证,端午节原是祭祀龙的节日,是我国古代民族的“龙子节”。华夏各族的先人都有自己信仰、崇拜的神灵,如夏氏族图腾是蛇,商氏族图腾是鸟。当时,蛇图腾族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在兼并另一些小氏族后,以蛇为主干吸收兽爪、马头、鹿角、鱼鳞和鲸的须及唇等,虚构出一种形状奇特的动物,并称之为“龙”。先人以龙为部族图腾,伏羲、女娲、舜、尧都是龙族的领袖。后人将这些著名的祖先尊为龙,将自己看作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而端午节这天便是祭龙大典中最隆重的一天。
诗人、学者、一代哲人闻一多先生,对于古代神话和传说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节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节》著述中,考证了端午节的起源。他指出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族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历史。那时居住在江南地域的吴越族由于不断遭受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龙”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希望“龙能保护自己”,并“断发文身”,将自己装饰成龙子的模样。
每逢夏熟季节时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置于竹筒里,或裹以树叶,放于水中,献给图腾神,一面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舟,在水上争相竞渡,击鼓游戏,以此来敬神娱神。此一说,作为端午节主要内容的食粽子和赛龙舟的来历也顺理成章了。
闻一多先生关于端午节来源的考证,在当时很快得到了学术界权威的肯定。但闻先生并不反对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或是伍子胥的民间传说,因为它宣扬的是爱国主义,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他所阐明的“图腾祭”说,是吴越先民为求生存而举行的一种半宗教、半社会性的祭仪活动。
综上所述,端午节习俗的真正由来应该是“图腾祭”,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了以苏州为代表的吴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