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文化行旅—挖掘弘扬吴地文化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文化行旅—挖掘弘扬吴地文化,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吴文化”品牌的含义,不仅是无锡人的“金字招牌”,而且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吴文化”品牌的含义,不仅是无锡人的“金字招牌”,而且是苏南上下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无锡扬名天下之本。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纵观吴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近现代,足以证明文化既是意识形态,又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可以创造财富,文化可以出生产力”。无锡近年来对研究吴文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上还不够。具体来说,挖掘、保护、宣传无锡文化古迹不够,对无锡名人宣传不够。如何加大研究、挖掘、弘扬吴文化,笔者提出粗略的设想。

  首先,各级领导要重视吴文化的研究、挖掘、弘扬,把发掘建设无锡“古吴城”放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位置,统一加强全市吴文化研究组织的领导管理,在经费上适度支持。

  同时,要注重考古发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如泰伯墓,泰伯庙,鸿山十景,阖闾城,安阳山,季札墓、国山碑、周处遗存、梁祝遗址等古吴遗迹,在保护的同时要挖掘,加大宣传力度。

  另外,加强吴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研究,要大力宣传泰伯、仲雍胸怀宽宏、至德让贤、创业开拓精神,把吴文化精神凝入现代人的精神素质。要把吴文化发祥地,与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及乡镇企业发祥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三个发祥地的优势,深入研究,宣传无锡。还要把吴语、吴歌、吴地风俗、名人研究联系起来,如锡剧创新,吴文化工艺品、艺人陶瓷、丝绸等振兴。

  吴文化学术研究要从无锡抓起,扩大到苏州、常州、上海、浙江和安徽部分地区及全国有关吴氏宗亲,加强与海外至德宗亲96个分会、680多万华人的联系。要突破局限性,扩大联系,共同研究、开发吴文化资源。在加强吴文化研究中,既要提倡百家争鸣,更要防止浮夸、浮躁、浮浅、浮光掠影,应以科学的历史态度以及科学家考古发掘求证,对历史负责。建议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办好“吴文化研究会”,设置常设机构,组织力量挖掘弘扬吴地文化,建设无锡历史文化名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地的方言滑稽戏
吴地的滑稽戏是由“小热昏”、“独脚戏”演变、发展而成的。由于上海、宁波、无锡、湖州、南通等地商品经济的日益兴盛,长区城镇街巷或农贸集市上,经常出现以推销商品为主的街头艺人,因其扮相和肢体动作滑稽可笑,说唱怒骂笑讽口无遮拦,被市民喻为“小热昏”。至清末民初遂成一种曲艺,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内容多讽喻。当时社会黑暗,又名“醒世谈笑”。后吸收“双簧”和苏州评弹艺术的技巧,发展为“独脚戏”,并出现专业演员。1920年左右(一说抗战时),“独脚戏”进入上海,开始登上舞台。1932年左右,第一个剧团——笑笑剧团成立。1942年,“独脚戏”和“文明戏”、“什景戏”、“方言话剧”相糅合,正式产生滑稽剧团。它专演喜剧和闹剧,以引人发笑为特点,杂用杭嘉湖、浙东、苏北等各地方言和各种戏曲、曲艺以及民间小调、流行歌曲的腔调。它擅长表演市民生活,如著名的《七十二家房客》、《三毛学生意》等剧目。滑稽戏是典型的吴地...
· 吴文化—文化行旅—无锡“城市精神”与吴地传统
“从泰伯奔吴起,就注定吴地人有着谦让的品德和包容的精神。”在挖掘、探讨新时期无锡“城市精神”的内涵之时,作为一名对吴地传统有着深刻研究的专家,高燮初教授谈起吴地历史文脉对今天无锡“城市精神”的影响和作用颇有见地。“无论是对无锡传统精神的传承,还是对新时期无锡精神的挖掘,谦让和包容将是无锡这个城市永远的精神内涵之一。”据史载,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携弟仲雍,从中原南奔江南,三让王位,定居无锡梅里。孔子称泰伯“三让天下”为“至德”,老百姓尊称泰伯为“三让王”。可见,早从吴泰伯开始,吴人就有了谦让的传统美德。“让”,避免了因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以至于影响周王朝的开疆创业。此后,吴地人奉行“和为贵,谦受益”的道理,从而在商贾经营中稳操胜券。高教授认为,谦让的品德应该是吴地传统美德,也是今天的无锡人应该继承的品德。“因为吴人的融合与开放,才有了泰伯奔吴的历史,才有了吴地的发展与进步;今天的无锡因为有了开...
· 吴文化—文化行旅—吴侬软语不能忘
历时两个月的“枫桥杯”首届苏州话风情大赛活动于2003年8月底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数千市民积极参与,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3岁。苏大文学院首次将苏州评弹艺术鉴赏列入本学期的选修课。据苏州评弹团副团长金丽生称,进入大学系统讲授评弹艺术,这在评弹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江苏省第一本苏州话学习教材——《学说苏州话》日前获得版权证书。依据这套教材,经过60个课时的培训,学员可以基本听懂苏州话并进行一些简单会话。苏州评弹艺人袁小良出任VOLVO汽车形象代言人。VOLVO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他们希望通过与苏州评弹的结缘,使品牌形象充分融入当地文化。……苏州话怎么了?苏州人怎么了?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最年轻的心脏,传统和现代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它的脉搏跳动的是时代的节奏。但就在眨眼之间,熟悉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而陌生,故园的足音渐行渐远...
· 吴文化—文化行旅—月下吴歌
我们知道,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并不太有名,比起其他成百上千首描叙旧苏州城的著名篇什,它显得似乎过分平实,波澜不兴。可是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望孔,一个能见度很好的望孔。通过它,我们大抵能见识初唐年间的古姑苏一带“人家尽枕河”的市井街衢,我们看见了当时已被寻常百姓的居地占据了的古老吴宫,我们知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吴王的宫殿,那时候已衰败得成了何等模样。在这一影影绰绰沧海桑田的诗意画轴上,我们看见江南地方寻常可见的“水港”、“小桥”。那时候竟也有“夜市”!我们看见了菱、藕、月下的渔船。月亮底下有人还唱着歌!是啊,这一切多么恬美啊,但是却全在一个湮没了国都废墟的背景下。诗人的眼睛为我们对这个传统中的皇朝景像的深沉凝视保留下了他身处他那个时代时间轴心上的力所能及的一瞥。他为他自己看了,也为过去...
· 吴文化—文化行旅—不老吴歌今又唱响
不久前,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国家文化部已经受理了无锡关于“吴歌”的申报补录要求,初步同意把无锡作为一个申报主体加入名录,由苏州、无锡共同申报吴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吴歌。产地: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以及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传世特点:清新委婉,吴侬软语,乡土气息浓重。代表产作品:《江南可采莲》、《吴孙皓初童谣》、《子夜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栀子花开六瓣头》、《五更调》、《苏州景》、《南山有鸟》等。流传时间:3000多年。名词篇吴歌是流传于吴语方言区域的民歌,俗称山歌,又称吴声歌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以清新委婉的曲调和吴侬软语的地方特色而名闻遐迩。锦锈的江南是传唱吴歌的故乡,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歌的摇篮。吴歌曲调高昂而悠扬,清而不靡,一般用管弦及金石丝竹乐器和之。其体裁都为赠答之辞,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其题材多为男女恋爱,或反映战乱离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