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古迹寻踪—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26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古迹寻踪—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无锡东乡的鸿山镇,紧靠梅里,古代属于“梅里聚”,是开创勾吴文化的吴泰伯生活过
  无锡东乡的鸿山镇,紧靠梅里,古代属于“梅里聚”,是开创勾吴文化的吴泰伯生活过的地方。

  在鸿山镇北面,有一座鸿山,又名铁山,从前这座山叫“皇山”或“古皇山”。这是因为山之南麓有泰伯墓。相传,泰伯在位49年后在此山下逝世。这些都是旧话,在这里新近发现的越国贵族墓,再次让鸿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个发现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据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间对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墩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15个土墩中有7个墓葬是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等级别,他们以丘承墩特大型墓为核心,呈扇形分布。这是我国第一次较完整地揭示越国贵族墓葬在同一墓地中的分布规律。鸿山越墓出土的随葬器物是目前已发掘的越国墓葬中等级最高、质地最好且器类最为齐全的。7个墓葬中共出土了2000余件随葬器物,玉器约40件。许多高等级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都是首次被发现和确认。

  鸿山越墓共出土乐器500余件,其数量和品类堪与曾侯乙墓相媲美。出土的青瓷乐器中既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甬钟和石磬,亦有越式的铃形器等,还有以往从未确认的缶,是越国音乐考古的空前发现,堪称种类齐全的庞大地下乐器库。

  墓主身份根据墓葬的规模、形制和在墓地中的位置,以及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和等级推测,鸿山贵族墓地中特大型墓丘承墩(DX)墓主的等级应为仅次于越王的越国大夫级,此墓主室和后室总长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墓,远高于其他中小型越国贵族墓,而出土的随葬器物则是目前已发掘的越国墓葬中等级最高、质地最好且器类最为齐全的;而大型、中型和小型墓虽皆为贵族墓,其墓主的身份则依次递减。

  随葬器物随葬器物以丘承墩(DX)的等级最高,也最为精美,其中低温琉璃釉陶器为我国首次发现,玉器中使用的微雕工艺炉火纯青,而青瓷器烧造水平远远高于以往常见的原始青瓷,胎、釉都与六朝青瓷无异。现将丘承墩出土的部分随葬器物简介如下:

  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4件,底径6.5、高6.1厘米,泥质陶,低温琉璃釉,以8条蛇盘成圆圈状,一蛇口衔另一蛇尾部而组成玲珑球形,以点状的蓝色琉璃釉绘成蛇头和蛇身的纹饰。玲珑球是首次发现的最高规格的越国随葬器物,其用途可能为象征王权或神权的神器;玉器近40件,主要为葬玉和佩玉。葬玉为具有越风格的覆面和带钩等,而佩玉则多带有中原色彩。

  玉覆面1件,长7.8、宽5.8、厚0.2厘米,青白玉,大部分白化,夹有花斑,整体长圆形,两耳略外X,各有两穿,正面以条带分为四区,各雕一浅浮雕龙纹,周边间以云纹、斜线纹和细方格纹,背面光洁内弧,雕刻手法有减地、浅浮雕、阴刻、钻孔等。龙蚊玉覆面标明墓主的身份与诸侯相当或略低于诸侯;玉带钩1件,长5.8、宽3.6、厚1厘米,青白玉、局部受黄褐色沁,正面四条长蛇,蛇身饰细鳞纹,穿过中心的圆环并盘绕四周,钩作蛇首状,饰鳞形纹和线纹,间以谷纹和斜方格纹,背面光洁,有一圆扣。整个器物应用了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微雕、阴刻、减地等各种工艺,带钩未见使用痕迹,为罕见的越国贵族葬玉;玉凤,3件,大小及造型略异。青白玉或鸡骨白,局部白化,伴有黄褐沁,两面用微雕工艺阴刻细密的鳞形纹和羽线纹,呈展翅欲飞状,身体中部有一孔贯穿;玉龙凤佩,1件,长9.6、宽1.7、厚0.3厘米,青白玉,大部分白化,呈“S”形,一头为龙形,一头为凤形;双面用微雕工艺阴刻细密的鳞形纹、弧线纹、卷云纹,并间有细方格纹,头、身、尾部各有一镂孔;玉牒,1件,通长3.9、宽2.6、厚0.5厘米,白玉,大部分白化,略有沁,正面浅浮雕一兽面,四周饰以浅浮雕云、谷相间纹,背面壁上有一孔穿,侧面一突钮,内面局部阴刻浅浮雕兽面和云、谷相间纹;玉龙形佩,2件,大小形状相近,长11.7宽4.7,青白玉,大部分呈鸡骨白,整器为“S”形龙,其上阴刻谷纹、局部边缘间弧线纹和绞丝纹,龙身正中一穿孔、器身多处镂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古迹寻踪—鸿山越墓又有“意外”发现
鸿山越墓又有“意外”发现:越墓周围沿伯渎河分布的土墩并非之前认为的50个,其数量极有可能近100个。这一结论,是我国大遗址保护权威专家陈同滨教授领衔的鸿山大遗址规划设计小组在去年年底进行实地踏勘后得出的。昨天,由中国考古界泰斗邹厚本教授率领的18人考古团队专程抵达鸿山,这些专家将对这些土墩的数量以及性质进行“会诊”,他们的研究结果将直接决定鸿山大遗址项目的最终“定夺”。这也是无锡历史上首次组织的全国性高层次考古钻探。被列为去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鸿山越墓自从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其周围沿伯渎河分布的土墩一直被认为还有50多个。去年9月初,鸿山遗址公园项目正式“敲定”,成为我省首个“冲刺”大遗址保护的文保项目,并引发了一场有几十家海内外设计公司参与投标的“争夺大战”。去年11月底,陈同滨教授一行来到鸿山越墓实地踏勘,标志着鸿山大遗址进入了实质性的规划设计阶段。12月底,陈同滨领衔的五人工作小...
· 吴文化—古迹寻踪—鸿山遗址土墩勘探目击
六人一组、分成三组进行的鸿山越墓周围土墩调查已经于时晴时雨中持续一周。昨天一早,本报记者赶往土墩调查的勘探一线,采访得知工程进度已经过半,六、七十个土墩已经一一甄别,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人工堆积,不排除存在墓葬的可能性。考古所副所长一线“督战”鸿山越墓周围的土墩数量因探测“刷新”到近100个之后,对于这些土墩的调查和勘揭鹆烁鹘绻刈ⅰ2还蛭脊沤绱嬖谘细竦摹靶泄妗保械牟斡肴嗽狈追兹昶淇凇<钦咦蛱煊珊枭秸蛞晃桓闭虺ご反忧鸪卸找宦贰吧钊搿笨碧揭幌撸乓皇比萌硕俑行朔堋?到了丘承墩,才知道这里已经“回填”,原来因为考古挖掘的探方已经重新被泥土掩埋,站在依稀可辨的横梁上,可以见到只有一小部分的探方没有“填”满,还能看得出土层的分布结构。据一旁的鸿山镇那位副镇长介绍,周围的土墩都以丘承墩为中心呈“扇形分布”,而正在鸿山勘探的考古队就在这个“扇形”中移动作业,能不能碰上还说不定。离开...
· 吴文化—文化行旅—鸿山越国贵族墓发现的文化启示
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的发现,及其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若“一石激起千层浪”,既震动了历史、文物考古界,又在无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这是无锡有史以来最为重大的历史发现之一,其出土的数千件文物,其墓葬的方法、结构、规制和分布形态等礼仪文化内容,犹如2400多年前封存的文化信息宝库,刹那间被点击打开,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断面。虽然没有文字出土,但其复杂的物体视像信息构成,足以撞击我们的认识,需要我们去解读。这是一场来日方长的古今对话和文化心灵的沟通。如何让逝去久远的墓主,通过时间隧道,在冥冥之中首肯我们的阐释,需要付出许多努力。据发掘简报介绍,考古队首先进行地面调查,基本掌握了从苏州真山到无锡鸿山一带的土墩墓分布规律,发现这些土墩墓大致以望虞河为界,东南一片多为春秋墓,西北一片以战国墓为主。众所周知,背山面水的堪舆特征,是传统的墓葬首选地。例如,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在...
· 吴文化—古迹寻踪—再访城皇山
早就听闻吴中越溪有座道教名山―――城皇山,山名有点像旧时中皇家围苑守猎之所,据传有此一说。上月下旬,匆匆到过城皇山脚下,远见得道院朱墙青瓦,连绵于城皇山巅,其时偶有薄云浮动,更使道院若隐若现,平增肃穆。而天光已晚,错过机缘一次。而我心有不甘。本月,恰逢苏州市文联张君询我有无清静雅致之所小憩?心中窃喜,答曰:城皇山道院。隧借此成行。翌日,吴中区街道教协会长徐道长很早地便在山门殿迎接我们了,手执拂帚,青衣白裤,一派道骨仙风。据载,城皇山道院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兴于清朝乾隆时期,毁于民初。期间,几度兴废,几经变迁,城皇山道院在吴越大地上沉浮起落,随着历史的洪流,这一饱经沧桑的千年道院,随着历史车轮的无情碾转,最后缓缓消失在烟雨中了。真是一荣俱荣,一焚俱焚,奈何、奈何……而历史永远是推陈出新的,眼前的道院是近年来重新修复的,而浑混的我们居然看不出丝毫,一切均按旧有的格局加以重建,匠心独具。修建过程...
· 吴文化—古迹寻踪—鸿古幽深邃惠山寺
千年古寺,灵慧之地。4月26日,千年惠山寺在烟雨迷蒙中正式对外开放。“惠山寺的修复开放,对于弘扬无锡历史文化、改善旅游环境、促进大旅游格局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有关专家如是说。惠山寺历史悠远,1500多年前,无锡人湛挺将自己的别墅“历山草堂”舍宅为寺,这就是惠山寺的开始。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惠山寺建大雄宝殿,规模逐步扩大,后来惠山寺香火很旺。唐宋后经过多次兴衰,惠山寺仅能以少量建筑物延续一脉香火。历史上,惠山寺与一些名人名字连在一起。唐相李绅曾经苦读惠山寺的故事广为流传。李绅家境贫寒,在寺中读经书、写文稿,曾经得到僧人的帮助,后中进士,官至相位,他的《悯农》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妇孺皆知。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寺僧普真,字性海,曾经在惠山寺种银杏18棵,至今仅存一棵。他还请当时的湖州竹工制作了一具烹泉煮茶的竹茶炉,这就是著名的“惠山竹炉煮茶”的前身。惠山寺的历史遗韵还体现在石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