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吴地风物—吃麦饼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9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吴地风物—吃麦饼,很多年的中秋,我们全家总能吃上母亲做的麦饼。那麦饼有圆形的和半圆形的。母亲说

   很多年的中秋,我们全家总能吃上母亲做的麦饼。那麦饼有圆形的和半圆形的。母亲说那是月亮的样子。那麦饼有咸味和甜味两种,咸的是半圆形的,里面的馅心 是板油、香葱,吃起来又香又脆,甜的是圆形的,里面的馅心是芝麻、板油、糖,吃起来又甜又酥。每到吃麦饼的时候,母亲总会对我们说:中秋节,无锡人的习惯是吃麦 饼,麦饼比月饼好吃。

   记得小时候,中秋节来临之时,母亲带领我们兄妹四人做麦饼。小小的厨房间里挤满了全家人:母亲和面,姐姐和我推麦饼皮子,大弟负责在皮子上放馅心,然后 用小碗把麦饼压成圆的或半圆的。小弟在旁边数麦饼。父亲则在炉子旁边烘麦饼。想到马上可以吃麦饼,那高兴的劲头不知有多大。

   当父亲把第一炉刚刚起锅的麦饼分给我们四个孩子每人一个时,捧着烫手的麦饼,想咬不敢咬,口水却已经往外流了。看看手上还沾着面粉不管它了,一口咬上 去,那葱油香味,那甜脆酥的感觉,真是太好太妙了。咬着咬着,那芝麻和着糖、油的汁还顺着手指往下淌呢。这时,那中秋节的味道跟麦饼的味道一样浓,一样香。麦饼 还未全部做好,隔壁的邻居来了“喔唷香到,陆师母来哩做麦饼吃的”,这时,母亲会把先做好的麦饼拿给邻居。麦饼全部做好后小弟把麦饼的总数报给母亲,甜的多少, 咸的多少。母亲会把麦饼分好后吩咐我们兄妹四人分头送给母亲挂念的人:外婆家,阿姨家,叔叔家……我出嫁后夫家没有做麦饼的习惯,我一人又做不来,然而,每年中
秋节,母亲总会提上半篮子的麦饼送来,那是母亲,父亲两人一起做的,这时,母亲还是那句老话:现在你们都成家离开我俚了,但中秋节,无锡人习惯吃麦饼,麦饼比月 饼好吃。母亲的麦饼让我的全家享受到了中秋节特有的气氛。

   然而,自从那年父亲患肺癌去世后,相濡以沫的母亲因受刺激而患痴呆后,中秋节母亲就再也不会想起要做麦饼了,也不会再对我们说麦饼比月饼好吃了。

   中秋节又到了,我又想起了那香脆馋人的麦饼,又想到了百姓家里特有的中秋节的味道。我约了姐姐、弟弟四家人,一起来到母亲那里,还是在那个小厨房里,陪 伴母亲一起做那中秋节麦饼。这时,母亲不会再像以往那样指挥我们,只是呆呆地坐在旁边看我们兄妹四人做。当小弟把刚出炉的第一锅第一只麦饼递给母亲时,母亲只是 呆呆地望着麦饼,一言不发。这时,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对大家说:中秋节,我俚无锡人习惯吃麦饼,麦饼比月饼好吃。母亲举起了麦饼一口咬了上去,母亲的眼睛有光了, 脸上泛起了微笑,一改往日的呆板,还口口声声地说:“中秋节么就是要吃麦饼的……看看那糖汁顺着母亲的手指往下淌,我流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风物—陆耀与芦墟月饼
以前,在江南一带,吴江芦墟镇上南货作坊生产出来的月饼是排得上号的。说起芦墟月饼,不能不说陆耀这个清代芦墟人。陆耀,生于1723年,卒于1785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人,授内阁中书,入军机处,累官至湖南巡抚。陆耀为官清廉,并经常告诫下属守律,曾手书廉政官箴三则,他更以此自律。陆耀在湖南任上时,各省督抚都要搜罗民间奇珍异宝进献京官,以讨其欢心。但陆耀不与此种人为伍,即使对乾隆皇帝也不过进献几样当地的土产,对于权贵和王申,陆耀更是不媚不怕,从不孝敬一金一银。据载,有一年湖南大旱,总督亲抵巡抚衙第,陆耀尽以蔬肴招待,告说:“此间不雨久矣,祷雨戒,从是不茹荤。”总督深为陆耀虔诚求雨解民于倒悬之心感叹:“吾日前入境,所至馆舍,酒内淋漓,奴隶醉饱。而家人莫以告,是吾过也!”随即,令人撤去餐具,连素食也不吃,以表悔恨之心。相传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来到吴江时,正值中秋时节,闻悉当时任山东按察使的...
· 吴文化—吴地风物—重阳登高吃糕
相传,东汉道士费长房对他弟子桓景说:“你家九月九日必遭大难。”桓景甚恐。费长房又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只要登山高处,此祸可除。”重阳,桓景举家登山,夕还,见家中鸡犬牛羊皆暴死。费长房闻之道:“此可代也。”从此,九九重阳登高(登山),便成了中华民族避祸求福的节令风俗。我们无锡地区可登之山得天独厚,近市区有锡山、惠山,太湖之滨的古竹有马山、鼋头渚有鹿顶山、大浮有山军嶂山等。民众登高的去处选择性甚广。老年人借重阳这个节令,结伴而聚,登高寄情,谈古论今,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则借重阳登高的机会,在秋去未寒、恬静的环境中倾诉衷肠。旧时,人们心目中重阳登山,喻为人往高处走,又可消灾驱邪、吉祥安泰,故而重阳登高的风俗从一千多年前传承至今。在我们无锡地区还以吃糕表示登高,故而无锡人每年九月九日做糕食之。取“糕”、“高”谐音,用吃糕表示登高,以求避灾。他们认为,重阳吃糕乃好心人取代登高避...
· 吴文化—吴地风物—在湖上吃蛳螺
苏南人将这水里长着硬壳的形如一座小小宝塔的生命叫蛳螺,而苏北人则反过来叫螺蛳,名称不同,对象都一样。有一句民谚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蛳螺,蛳螺吃河泥。”水底世界的生物圈奇妙而又复杂,代代繁衍,正好充实了人们的胃口。去年秋天,我和几个文友来到太湖南端的一座小村庄,小村庄里的熟朋友又用一条渔船将我们载向了浩渺的太湖之中。这位朋友上船时双手端了一个脸盆,脸盆里有大半盆的蛳螺,体大,晶莹,养在满满的清水里,这位朋友说,这是他昨天为了我们的到来专门去湖里摸上来的,今天我们在湖中就吃它。这里是太湖的一角,湖面上就我们一条船在漫不经心地晃荡。我们将船熄了火,既不划船,又不撑船,任船在风中逍遥自在。村里的这位朋友从怀中摸出一把剪刀,咯嚓咯嚓将蛳螺的屁股剪掉,他剪得熟练而又轻松,“屁股不剪掉,你们休想吸出肉。”他又说,“在水里养了一夜,脏东西都吐出来了。”我们一个个自告奋勇上去剪蛳螺,其笨拙相可想而知,那...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风物—大浮杨梅只吃不袋
正当时的枇杷还没见大批上市,街头倒已有杨梅卖了,但行家称杨梅到夏至才当令,那时才能吃到大量的好杨梅。挑选杨梅有小诀窍:果肉外表为圆刺者,甜;为尖刺者,酸。这种又名“珠红”、“花旦果”,甜而带酸的水果已成了旅游界的爱物,一些以产杨梅著称的地方,如浙江萧山、上虞、余姚,江苏常熟、苏州洞庭山、无锡马山等,大都办了杨梅旅游节。其实,无锡大浮的杨梅也是不错的。那里为丘陵山地,又处太湖、五里湖之间,温暖湿润,砂质土壤,适合杨梅生长,所产杨梅质量上乘。以前无锡有民谚“大浮杨梅只吃不袋”。原来在荣德生建五里湖“长桥”之前,那里交通极不方便,山里人热情好客,到大浮的陌生人采些杨梅当场现吃不带走———“只吃不袋”,是不要钱的。这民谚极言大浮杨梅产量之多,但这样一个地方,目前倒还未听说办杨梅旅游节。浙江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有杨梅核,这说明7000年前人们就食用杨梅了。李白有诗“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