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弟弟

弟弟

您可以为此词条添加一条概述!
弟弟简介资料
1902 年
137.2 x 92.7 cm
后文艺复兴时期
弗吉尼亚州美术馆
肖像画
弟弟相关文献
吕纂有几个弟弟吕纂的弟弟都是谁
吕纂有几个弟弟吕纂的弟弟都是谁,吕纂(?-401年),字永绪,氐族,略阳(今甘肃天水)人,后凉武懿帝吕光庶长
查看全文
丁奉的弟弟是谁?丁奉弟弟丁封生平简介
丁奉的弟弟是谁?丁奉弟弟丁封生平简介,丁奉的弟弟是谁?丁奉弟弟丁封简介丁奉(186-271年),字承渊,庐江安
查看全文
乞伏国仁有几个弟弟乞伏国仁的弟弟都是谁
乞伏国仁有几个弟弟乞伏国仁的弟弟都是谁,乞伏国仁(?—388年),陇西人,鲜卑族,鲜卑乞伏部首领乞伏司繁之子,十六国
查看全文
耶律燕的弟弟是谁?耶律燕的弟弟武修文简介
耶律燕的弟弟是谁?耶律燕的弟弟武修文简介,武修文是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人物,是一灯大师四大弟子“渔樵耕读”之一耕夫
查看全文
霍去病的弟弟是谁?霍去病的弟弟怎么死的?
查看全文
弟弟相关标签
1900年代
现实主义
世界名作
肖像画
mother-and-child
母子
家族谱大览
杨氏宗谱
杨氏宗谱
霍州市义旺村杨氏家族
浏览:0
侯氏家谱
侯氏家谱
序言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说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同为一理,此为侯氏家族修谱之初衷。 相传我辈先祖于前清顺治八年(1651年),移民大搬迁,迁入今盖州东北乡定居,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先祖们在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至今,可谓历经艰辛。从先祖侯来(宝珍珠)三人始,今已传至第十四代人,在世人囗多达数千,辽宁省各地均有分布,不乏有识之士。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思修家谱之大事,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可谓千秋之功德。因未能找到祖籍地考证,又无更老家谱考查,致使家谱中侯来(宝珍珠)以上祖先字辈谱缺失,无法考证。实为吾族之遗憾。 同时,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却能记住三百多年来的家族及宗亲支系关系,足以说明侯世家族尊长辈,重宗亲之美德。现今可用字辈谱剩四十余辈,为使侯来(宝珍珠)后裔情亲永续,世代相传,侯宝连联系大石桥老家共商重修家谱事宜。家谱不修,寝食难安,无家谱可查之遗憾不能再留给后辈,这是侯氏要人之共识——重修新谱刻不容缓。2021年清明前,联系老家侯宝群兄弟等人,再一次召集侯氏五福亲属,下定决心,商议修谱大事。幸得十二世宝字辈宝钱妻高彩霞珍存家谱副本由侯宝群、侯宝连、侯锡勇、侯锡捷、侯丽丽、等人组成修编委员会,负责家谱修编事宜。 在无考查的情况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不在人世,资料收集全凭在世亲人回忆记叙,修谱之难可想而知。编委会长辈们,皆年过七旬,为了收集完整资料,他们不计个人花费,遍访家门。在此我们向他们深表敬意!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人员众多、整理编撰、电脑排版,工程之繁、任务之重,非参入者难以想象。历尽艰辛,终重修此谱,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安侯氏族人之心,实感欣慰。 愿先祖神灵庇佑:侯氏家族安居乐业,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此书凝聚侯世家族几辈人之心血,也必将成为后续侯氏家谱第一手珍贵资料。一旦丢失,不可复得,悔之晚矣。望持谱之人妥善保管,并郑重嘱托后辈代代相传,使侯氏族门亲情永续。 希望续修家谱能成为一种惯例,宜不超过30年续写一次。时间过长,会使很多信息遗望,造成续谱困难。不明己之祖宗是谁,不知己之何来,不免上愧对列祖列宗,下贻笑于子孙后辈。凡移居他省应携带谱书以备查考,侯氏有责任心之人士,都要把续写家谱看作己之责任——代代相传,方能使侯氏家族团结一心、情亲永续。 由于历时久远,涉及人员多、分布广,又无资料考证,加之部分人员已多年失去联系,存在纰漏之处恐在所难免。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宝连 二零二一年 序言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说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族谱家谱乃寻根问祖之根本,乃后世繁衍之衣钵。今日我是祖先裔孙,明日我即裔孙之先祖。姓氏是一种标识,家谱是个一载体,传承是一种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一代祖先,作为一代祖先,要尽到一代人的责任。一个国家不可无史,一个地方不可无志,一个宗族不可无谱,一个家庭不可无家训。一个普通人的存在,只有家谱能证明。老祖宗云:礼莫大于尊祖敬宗,典莫大于修续家谱,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先”,“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家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然,自我辈起,均忙于生计,无人续写家谱,虽有既往,而无开来,实乃上愧对列祖列宗传世之功德,下有负后继子孙延续之孝行,毕竟,可口授之先辈渐去渐远,可续写之家谱渐隐渐无,能补录之后生亦渐轻渐淡。后辈虽有续写之心,亦恐无详实史料可循。虽子孙生生不息,然家谱难续辉煌。有祖可祭,续写无据,有悖于先祖之遗训,实乃我辈之不孝,实乃后辈子孙之大憾矣!追念先祖之何来,思传后世之广布。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同为一理,思修家谱之大事,上可告慰先祖在天之灵,下可庇佑后世永享太平,可谓千秋之功德。此为侯氏家谱续补之初衷矣。 相传先祖于前清顺治八年(1651年),移民大搬迁,迁入今盖州东北乡定居,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先祖们在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世代繁衍,相传至今,可谓历经艰辛。从先祖侯来(宝珍珠)三人始,今已传至第十四代人,在世人囗多达数千,辽宁省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不乏有识之士。而更让吾辈引以为傲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却能记住三百多年来的家族及宗亲支系关系,足以说明侯世家族尊长辈,重宗亲之美德。现今可用字辈谱剩四十余辈,为使侯来(宝珍珠)后裔情亲永续,世代相传,2021年清明节前,侯宝群,宝连,宝利,宝钱等会同庆德堂之后人,共商续补家谱事宜。家谱不续,寝食难安,无家谱可查之遗憾不能再留给后辈,故续写家谱刻不容缓!此乃侯氏家人之共识!因未能找到祖籍地考证,又无更老家谱可参阅,致使家谱中侯来(宝珍珠)以上先祖字辈谱缺失,无法考证。实为吾族之遗憾。然幸甚,张官十八堂口之一,庆德堂十二世宝字辈宝钱妻高彩霞处,尚存侯氏家谱善本一份,可供查阅,由侯锡勇,侯锡捷(屹林),侯丽丽等共同商榷,侯锡捷主笔,负责家谱续写事宜。由于众多资料无据可查,全凭在世亲人回忆记叙,加之地广人多时间久,整理编撰、电脑排版,工程之繁、任务之重,整理之难可想而知!然,历尽艰辛,终重续此谱,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安侯氏族人之心,实感欣慰。 愿先祖神灵庇佑:侯氏家族安居乐业,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此书凝聚侯世家族几辈人之心血,也必将成为后续侯氏家谱第一手珍贵资料。一旦丢失,不可复得,悔之晚矣。望持谱之人妥善保管,并郑重嘱托后辈代代相传, 望后世子孙,续修家谱能成惯例,宜不超过50年为宜,时间过久,恐有遗误,造成续谱困难。以至于不明己之祖宗是谁,不知己之何来,不免上愧对列祖列宗,下贻笑于子孙后辈矣。凡移居他省应携带谱书以备查考,凡侯氏有责之士,都要把续写家谱看作己之重任,代代相传,方能使侯氏家族团结一心、情亲永续。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总该给后世留点什么,叹,我辈才疏学浅,且资力有限,只能续补我庆德堂一支之后续子孙,无能补录本堂以外各分支之后人,更无力考证顺治更远之先贤,甚憾!盼有后辈杰出者,可追溯自侯来珍更远之先祖,亦可延续更广之后续子孙,我辈心愿足矣!存在纰漏之处,乞望先祖宽恕。 锡捷(屹林,小野沢翔太) 二零二一年 侯姓来源 1.出自姒姓。是夏禹的后代,相传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子孙以地为氏,称为侯氏。 2.直接传自黄帝至轩辕氏姬姓的后代。我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3.来自叔段。春秋时,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他逃到共这个地方,被称做共叔段,他死后,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 4.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侯姓。北魏代北鲜卑族复阳的少数民族中,有侯莫陈氏改为单姓侯氏。 先世考 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仓颉的后代,据《汉上谷长史侯相碑》所记载「侯氏,出自仓颉之后。」仓颉,即苍颉,史书中说他是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始者。相传他是今河南南乐县人。《周地记》说:「仓颉姓侯冈氏,名颜」。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今陕西白水县),简称为侯氏。 侯氏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省境内,在其发展聚衍过程中,很快就播迁到河北等地。秦汉之际,在今河北省的中部、西部地区,已有侯氏,并很快成为当地的盛族。西晋至南北朝时期,侯氏有迁至今贵州、四川、广东,内蒙,辽宁等地,唐代的《元和姓篡》中记载上谷、丹徒、三水、绎郡(今山西新绎)、河南(今河南洛阳)为侯氏郡望,侯氏还分布于今陕西、福建的一些地区。到了宋、明时期,侯氏的聚居点已遍布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西、北京、上海等省市。从清初开始,福建、广东的侯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历史上,侯氏的表现不俗。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57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121人。战国时魏国人侯赢,70岁时任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守门小吏,后被信陵君(魏公子无忌)迎为上客,曾献计信陵君。胜秦救赵,为时人推重。西汉高帝时有酷吏侯封。东汉初有河南人侯霸,熟知旧制,官至大司徒,封关内侯。南朝人侯景,先属北魏,继归高欢,又降梁,受封为河南王,后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南京),于551年废梁帝自立,国号汉,到处烧杀掠夺,次年被梁将陈霸先等所破,侯景逃亡时被部下杀死,史称侯景之乱。隋代的侯白,性滑稽,善说讽刺诙谐的话,后世遂称诙谐的演员为候白。唐初有大将侯君集,太宗时曾任宰相。唐代还有侯固,文宗太和中登第,官至鄜坊灵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北宋有治水专家侯叔献。辽末有农民起义首领侯棨。明代有宦官、航海家侯显,当时名望仅次于郑和;还有兵部侍郎侯恂,其子侯方域,明末与方以智等称「四公子」,后入清,能诗文,有才名,著有《庄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明代孔尚任所作传奇剧本《桃花扇》,就是描写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清代有女文学家侯芝。近现代有化学家侯德榜,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侯宝璋,艺术家侯俊山,相声大师侯宝林、侯涵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侯姓排名第82位。 《姓氏考略》说:「侯氏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因以为氏。」这里的「夏后氏」,即古部落名,相传禹是其领袖。姒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代表了源自夏禹的家族和世系。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她姓诸侯国,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历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杀死,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还有一支也出自姬姓,据《金乡长侯成碑》记载,春秋初期,郑庄公的弟弟叔段因谋反,为郑庄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辉县),故又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他的儿子共仲姓侯,从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氏中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通志·氏族略》所记,鲜卑款中有一支部落,原为复姓「侯莫陈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由于其后裔逐渐被汉族同化,于是将姓氏省略为单姓,将其改为侯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 河南省汝州市裙楼村侯氏始祖在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省汝州翟楼定居,迄今已六百余年,历代名人 侯时鹿:大清开国特等功勋,浩封议政王,大清开国十王之首。明末清初侯家军将领首领始祖侯安,明朝嘉靖年,任山两总兵,封万户侯。晚年迁居东北——析木城,投奔其子候时虎将军。 侯时虎,明朝万历年任辽东东宁卫都指挥史,皇封骑骑将军。 侯朝忠,明朝万历皇帝封为软差大臣,与其兄侯朝阳为官,晚年回故居析木城,卒于万历42年,万历皇帝亲赐九眼透笼功名碑,立于皇瓦窑西山祖坟。侯振举九兄弟随清太祖发祥于长白,创业于东土,清太祖封侯氏兄弟20人为开国元勋,为汉八旗之首。奉清太祖之命改建缸窑岭瓦窑琉璃瓦厂,没动国币,兴建沈阳故宫及三陵。侯氏独创的疏璃瓦及督建沈阳故宫等古典建筑,为华夏民族历史写下不朽篇章。 侯振举三朝皇封,三朝元老。世袭八世直到清末,统称侯三老爷。皇封家宅半坡琉璃瓦及下马石,海城公园的疏璃影均可佐证。振举墓碑沿存,在析木红土岭村侯家隅子。 侯天成、天宝、天荣、侯英、侯都等14人,随清太祖收复东北,驻防燕京,均封为将军。时称侯家军。 侯登龙、登风、登明、之龙等兄弟21人,顺治至康熙年,关内驻防,封将军级,南方平乱,后裔驻防辽西,三辈封镶兰旗。 侯三奇,皇封奉政大大,侯君德、君友、君义等73人为将官级,仍驻防辽西。 侯珂,侯昌、侯世库、世仁等兄弟123名将官,雍正年均驻防小黑由等地。 侯功跃、功羊、进平、进安等兄弟175人侯家军。仍驻防辽西闾阳驿,中前后所等地。 四百之众将领率5000人充军史,为大清江山社稷,百年征战,战功卓著,乾隆三十年,太平盛世,卸甲归田。明、清两朝江山基业,侯氏先祖的历代功名业绩,永载中华历史史册,作为侯氏后裔,倍感荣耀鼓舞…… 三千年侯氏人物 第一节称皇帝的侯氏 侯景-南朝时称汉皇帝 第二节封王侯的侯氏 侯景-南朝封河南王 侯仲庄-唐朝封上谷郡王 侯希夷-唐朝封淮阳郡王 侯逼-宋朝封节义都王 侯霸-东汉封则乡衰侯 侯瑱-南朝陈封太尉 侯安都-南朝陈封司空 侯刚-魏朝封司徒公 侯希夹一唐朝封司空 侯益-来朝封中书令 第三节封三公的侯氏 侯霸-东汉时封大司徒 侯景-南北朝封司徒公 侯瑱-南朝陈封太尉 侯安都-南朝陈封司空 侯刚一魏朝封司徒公 侯希夷-唐朝时团空 侯刚-魏朝封司徒公 侯希夷-唐朝封司空 侯益-宋朝封中书令 侯拱晨-明朝封太尉 第四节当元帅的侯氏 南北朝-侯填 南北朝-侯深 唐朝-侯君集 唐朝-侯希夷 唐朝-侯仲庄 宋朝-侯益 宋朝-侯章 明朝-侯进 明朝-侯恂 民国-侯镜如 第五节当总兵的侯氏 侯铖-明朝山东总兵 侯国弼-明朝遵义总兵 侯良柱-明朝四川总兵 侯继高-明朝浙江总兵 洪洞大槐树移民事件 洪洞大槐树移民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发生的事情。元朝末年,由于十几年的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百姓,死亡相继,十室九空。然而兵乱及各种灾疫却很少波及山西。同邻省相比,山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明朝开国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移民恳田的政策,将地狭人稠的山西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家乡月明,故土难舍。谁不留恋生养自己的家乡?任凭官府怎样催逼,人们依然纹丝不动。官府无奈只好四处张贴广告,说是「不愿迁移者,速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里等待。」人们知道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聚集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熙熙攘攘,心中默默祈求上苍保佑。突然,一大队官兵急驰而来,团团围住了手无寸铁的百姓。数员武将簇拥著一个官员来到人群中间,大声宣布:「大明皇帝救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好似晴天霹雳,人们惊呆了,但随即又省悟过来:受骗了。于是破口大骂的、呼儿唤女的、哭爹叫娘的声音连成一片。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并发给凭证。为防逃跑,每登记一个,官兵就让被迁者脱掉鞋袜,用刀子在脚小趾甲上拉一刀作为标志。从此以后,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便成复形了。 数百年来,很多家族代代相传自己的祖先是山西洪洞古大槐树人。因为洪洞县移民的标志是脚小趾甲复形(即俗称的双指甲),至今在很多地区有脚小趾甲复形的人,所以他们又称洪洞人。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背著手反绑起来,押解著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著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何方何地,都云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就是这个道理。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著,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著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这就是背手的来历。 在押解过程中,绑著两只胳膊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又改为小绑,每人绑一只胳膊,然后用一根长绳把几十人联结成一串,一人要动,就要牵动别人,谁也跑不脱。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押解的官兵就把他们捆在胳膊上的绳子解开。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一路如此,天天如此,解手之声,充斥耳鼓,大家也就习惯了。 到了目的地,差人给大家送了绑,按路上的编队安居下来,在新的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手已经没有绳索捆绑了,但迁徙路上的那段生活,给他们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家都忘不瞭解手的习惯说法,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辽宁大石桥侯氏支系族谱 1651年(顺治八年)侯氏从关里永平府乐亭县(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至奉天盖平县张官屯(今大石桥市张官屯)落户以来在张官屯一股,在海邑温家沟一股,在侯家油房一股,始祖之孙芝字辈兄弟六人家道小康土地七百余亩九十六晌地,十四处房产兄弟分时每人两间,老五家人多故多给两处房产, 三世祖四太爷芝明之子腾瑧之孙思之孙一位捐从九品,三世祖四太爷芝明之子腾琯之子侯怀安带着三个孩子(俭,恒,昌)经数年奋斗 长子死后,昌恒兄弟二人于干隆年间五百余晌,道光四年,恒之子侯维相欲为后人捐贡生,虽有想法,但家不可无人治理,最终终老家乡,留地六百余晌房产十余间,维相之子尔位捐例贡生有加捐内阁中书,尔位之子殿(孝憅)捐武生贡生,侯昌之子维常捐贡生、维四从九品,之孙侯受位例捐三品都司,追封二代武翼都尉,纵然有志登龙,但亦无力最终三品都司。受位之子殿(诏抡)又捐贡二武生,乐守田园。昌之子侯维寕登任仕郎,侯维常太学生,侯赞位捐监生,侯余位捐日本功牌,侯懋廷捐监生,侯象九例捐贡生,侯万之镇议员又区长。侯银田镇议员,自此以后吾愿后人之大有为者,增增日上,予窃有厚望焉。上为象九记。(三人名讳无从考证,我辈不敢善作删减一一登上)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当时政治原因,祖坟被平, 我辈不得已 ,祖产尽失 ,家谱一时中断 ,以至国字辈以上祖坟无依 ,形成断代,呜呼哀哉! 自此以后愿我辈后人之大有为者蒸蒸日上 注1:1651年(顺治八年),清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凡移住之农民,每月供给食粮一斗,每垧垦地给种子六升,垦民每百人贷与耕牛二十头,其中食粮、种子于秋收后,如数归偿.......凡招来新民,归部遣官偕同县官,城中每丁给地基绳,永为民业。」这是顺治八年的东北移民事件。 注2:一晌地等于大地十亩小地十五亩 侯氏宝字辈以后排辈行字 锡汝景福连升云廷本立有耀际守其名德建尔宗家业克成学道尊贵孝顺延龄鸿祉天授永世恩荣思念公正圣贤心同
浏览:19
長沙歐陽氏族譜(卷首)
欧阳氏之渊源,上可追溯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中可追溯到少典、黄帝、颛顼和大禹,下可追溯到越王无余、无壬、允常和勾践诸王。以上世系,在欧阳氏立姓之前,绵延千百万年,与炎黄子孙其他世系一脉相承,拟放在以后章节慢慢道来。 本书第一章,先从历史上第一位姓欧阳的人谈起。 历史上第一位姓欧阳的人,叫欧阳蹄,又名宰勋,被后世欧阳家族子孙尊称为“蹄祖”,是第75世越王姒无疆的次子。 1、蹄祖之父姒无疆 蹄祖的父亲姒无疆,是第66世越王勾践的第七代孙。也是越国历史上的第75世越王。从勾践到无疆,王位传了十世,血脉却是七代。 话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灭吴后称霸近五世。传到第五代玄孙也就是第70世越王翳的时候,宫廷内乱四起,短短14年就更换了四世越王,且无一善终,盛极一时的越国很快走上了下坡路。 第74世越王无颛,是无疆的长兄,他亲眼目睹越国内乱的惨剧,既憎恨又恐惧,一直不愿为王,曾只身逃入深山岩洞。国人用火焚烧艾叶,把烟熏入岩洞,逼迫他出来即位。 无颛虽然不想当王,但在位期间仍然励精图治,堪称一代中兴之主。他在位八年,死前决意不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正好他的弟弟无疆是个一心想重振越国霸业的人,于是就传位给弟弟无疆。就这样,无疆当上了第75世越王。 第75世越王无疆,是第74世越王无颛的弟弟,勾践的第七世孙,也是蹄祖宰勋的亲生父亲。所以有一部分欧阳氏族谱也尊奉无疆为得姓始祖。 2、蹄祖之母文氏莲鲤 蹄祖的母亲姓文,名莲鲤,是勾践时代越国大夫文种的后代。 勾践灭吴之后,逼大功臣大夫文种自尽。文种的长子文高,率一部分族人离开越国,迁往山东,是文姓大宗之始祖,后世名臣文天祥就是他的后人。 文种的次子文润,为越国三朝太宰。他11岁就进勾践王宫成了世子鹿郢(又名鼫与)的伴读。勾践逼杀文种后,文高想带弟弟文润一起离开越国,鹿郢不许,便留了下来。 勾践逼杀文种后,很快就后悔了,于是对留下来的文润格外看重,经常加恩。勾践死后,世子鹿郢继位,是为第67世越王,封儿时伙伴文润为太宰,不但专管宫廷内务,而且参与谋划军国大事。鹿郢在位6年就死了,传位给世子不寿,是为第68世越王。不寿可以说是文润亲自调教的学生,对恩师倍加尊敬,仍以文润为太宰,专管宫廷内务和参与谋划军国大事。不寿在位短短十年,他的儿子朱勾发动宫廷政变,史称朱勾杀父自立,是为第69世越王,仍以文润为太宰。文润不喜欢杀父自立的朱勾,借口自己年老体弱,上了几个月朝就辞官而去了,隐居于太湖边上,种莲田百顷,过上桃源般的日子。 此后,文润的后代便世居太湖之畔,承祖训不再出仕为官。后有族女名莲鲤,嫁与75世越王无彊为妃,即欧阳氏蹄祖之生母。 3、蹄祖出身高贵 蹄祖的父亲无彊,先是在20岁时就娶了一名商贾人家的漂亮女儿施女为妻。当时还是哥哥无颛当政,因此也没有在乎什么出身地位和血统问题。施女嫁过来第二年,生一子名玉,也就是蹄祖的长兄、后来的闽越王。施女产子不顺,难产而死。古代人瞧不起商贾,所以长子姒玉早年也因为是商贾人家的女儿所生,在王室多受冷落。再加上古代人迷信,认为姒玉一生出来就克死母亲,所以就连无疆也不大喜欢这个长子。 施女死后三年,无彊又续娶大夫冯之女为妻。冯氏嫁给无彊6年,肚子不见动静。这时候,越王无颛已经病重,并决定把王位传给弟弟无疆。 无疆当上越王,宫廷内务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冯氏为王后。因为冯后无生养,所以第二件大事就是充实内宫,纳妃纳嫔。 冯后的父亲是越国大夫,位高权重,他一不希望无疆去聘中原诸侯之女,因为诸侯之女太高贵,一嫁过来,自己的女儿就当不到王后了。二不希望无疆再娶国中大臣的女儿,因为这样一来,新的国丈大人就会形成新的势力来分自己的权。 但是无疆早年就是因为娶了商贾人家的女儿导致长子玉在家族中没有声望的,现在自己登上了王位,自然要娶出身高贵的女子为妻了。于是冯大夫帮他四处寻找合适人选。一开始找了几个吴国旧贵族之女,无疆不大满意,后来终于在太湖之畔找到先朝大夫文种、三世太宰文润之后裔莲鲤。 莲鲤美貌端庄,聪慧贤淑,家族出身高贵,而文家又不愿为官,不会影响冯家的权位,于是君臣皆大欢喜。公元前354年春正月,17岁的文氏莲鲤嫁与30岁的越王无疆为妃。当年11月,文妃就产下一子,取名为蹄,又名宰勋,是为无疆次子。 当今一些研究姓氏族谱文化和越文化的人说“蹄是无疆的支庶子”,这种说法欠妥。无疆的正房冯后无生养,若说非正房生的儿子就是支庶子,那他所有的儿子岂非都是“支庶子”?再说长子姒玉,是他第一个妻子施女所生,施女虽是结发妻,却也并非正房,而是在她死后近十年,无疆承兄之基登上王位之后才被追封为施妃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子玉与次子蹄,只有长幼之分,却没有嫡庶之别。 反而在越王无疆的眼里,一直视出身高贵的次子蹄为嫡传世子,对文妃也更为宠爱。 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冯后的妒意。一方面为了巩固冯家地位,一方面为了自己王后之位长保,冯后于是向无疆提出要把失去亲娘的长子玉过继给自己为亲子。无疆完全明白冯后的用意,为了处理好君臣关系、夫妻关系和父子关系,他答应了冯后的请求,把长子玉过继给冯后为亲子,但并没有立他为世子,这也是直到他战死都没有立世子的原因。以致于后来越国诸王子争位,四分五裂,这是后话,暂且不表。但从他坚持不立世子可以看出,无疆的心意一直放在次子蹄身上。所以说,蹄祖出身高贵。这也是他以后能够顺利建立瓯越国,并受国人拥戴、长久传国的原因。 4、蹄祖两个名字的来历 公元前354年11月,文妃莲鲤已怀孕9个月,一天正躺卧在软塌上假寐,忽梦见一异兽,四蹄腾空而至,前蹄过处,正踩在自己腆着的肚子上,登时一阵疼痛,产下一子。 无疆的前妻施氏是因难产而死,所以无疆对此一直耿耿入怀。这次自己最喜爱的妃子文妃,做个梦就把儿子生下来了,而且母子平安,无疆大喜过望。因是文妃梦异兽之蹄而生,所以取名就叫“蹄”。这是第一个名字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又叫宰勋呢?一是为了纪念四朝元老、三世太宰、文妃的高曾祖文润。文润的才能不亚于其父文种,为巩固越国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所谓“宰勋”,即越国世代不忘太宰功勋之意。二是因为文氏世家其时已不在朝为官,世人不知其家族显赫的历史,无疆吸取长子玉是商贾之女所生的教训,要让世人知道自己的次子出身高贵,其母是三世太宰的后代。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免得别人说闲话”。 从勾践时代起,历代越王大多有两个名字,究竟什么原因,已无可考,但从字面上看,似乎都有一个是乳名,一个是大名。如越王勾践,又名菼执,越王鼫与,又名鹿郢,越王不寿,又名不扬,越王朱勾,又名翁,越王侨伯,又名翳。若从这一角度理解,蹄祖的“蹄”似乎是乳名,“宰勋”是大名。 当今一些研究姓氏族谱文化和越文化的专著,一直把蹄和宰勋分开,有人说“无疆次子蹄”,也有人说“宰勋,无疆次子也”,其实蹄与宰勋,本就是一个人,两个名字。 5、是“率先降楚”还是“忍辱负重”? 近年来,有研究欧阳修家世的学者,依照欧阳修谱图序的说法,一致认为蹄受楚封为欧阳亭侯,甚至说无疆子“全部受楚封”,而次子蹄则是“率先降楚”。这些论断,我认为不符合历史事实。 先来看看楚国灭越的历史过程。 越国经过无颛和无彊两兄弟的多年努力,国家实力逐渐强盛。为了恢复昔日越国的雄风,无彊决定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原诸侯争雄。公元前334年春,齐楚两国在徐州会战,越王无彊抓住战机,在齐、楚胜负未分时,发兵进攻齐国。狡猾的齐威王连忙遣使鼓动越王弃齐伐楚。无彊听信蛊惑,放弃齐国,转而攻打楚国。 越王无彊调动太湖舟师五百艘战船进入长江,进攻楚国云梦泽,自己则率领十五万马步大军,从北向南压向楚国。楚威王发兵迎战,先在徐州齐军面前虚张声势,随后秘密出动主力十万战车兵和五万骑兵日夜兼程,秘密东进,另有部分舟师顺长江东进。楚越两军在昭关相遇,展开决战。越军冲向楚军,却被楚军埋伏的战车和骑兵包围。经过拼杀,越军大败,越王无彊战死。 昭关之战前,无疆早令次子姒蹄率领五万水军进入长江,正好楚威王也派了五百战船秘密东进,妄图截断无疆的退路,结果两国水军还没有遭遇,昭关之战就结束了。越国十五万马步军损失过半,纷纷向南溃退。这种情况之下,蹄祖宰勋只得等到掩护溃败的马步军全部渡江之后,才放弃长江,率部退守瓯江。 昭关之战,越王无彊来不及立世子就阵亡了,于是诸王子争位,互不相让,纷纷自立,越国从此四分五裂。一些正史将这一时期定为越国灭亡之期,就算是吧,因为毕竟无疆的后世子孙虽然建国,也都另有国名了。 先说长子姒玉,他是亲自参加昭关之战的。失败后,他率领马步军残部约七、八万人一路败退,先在越国旧都会稽修整了一个多月,并以正统长子的身份向弟弟们发号施令。结果兄弟们都不听他指挥。 楚威王也害怕姒玉在越国旧都复国,于是扬言要打过钱塘江去,活捉姒玉。姒玉害怕,连忙率部再次南逃,一直退守到今福建的闽江,才扎下根来。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33年,姒玉建立了闽越国,号称闽越王。因他的马步军是越国主力,虽然战败,实力仍在,加上姒玉又是无疆的长子,冯后的养子,因此在诸王子中最为强大,以越国正统自居,仍以姒姓传国。 闽越国共传12世223年,直至汉武帝时期才被汉朝攻灭。仅此一脉,所谓无疆子“全部受楚封”之说就站不住脚。 再说次子姒蹄。昭关之战,越国五万水军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因此姒蹄的实力仅次于其兄姒玉。 姒蹄退守瓯江之后,楚威王占领了越国钱塘江以北的全部疆域,虽然扬言要过江,其实却不敢再南下追击,原因有三:一是越国当时的国都在钱塘江以北的姑苏城,已经被楚占领了。春秋战国时期争战,占领对方国都之后,理所当然就是“灭其国”了,再打下去,那就不是战争,而是杀戮了,那是各国都不能容忍的。二是钱塘江以北本来就是越灭吴之后夺来的吴国旧地,占领后麻烦不多,但钱塘江以南则不同,是越人生发之地,一旦强行进兵,必会遭遇最顽强的抵抗,楚人不敢轻举妄动冒这个险。三是背后强大的齐国原本就在和楚国交战,是越国掺和进来才改变了战局,楚军一旦渡江南下追击越军,必有齐国军队乘虚而入的后顾之忧。有此三点,楚军不再追击越军,而是一方面忙于分裂越国,一方面掉过头来,趁得胜之师把齐国也打败了。 姒蹄退守瓯江之后,忍辱负重,收拾残局。当时他的兄长姒玉已经远退到今福建的闽江,其他兄弟甚至退到海岛之上,远离战争漩涡了,只有他还留在江浙一带,与楚相邻。这种情况下,他首先对外委曲求全,一开始的确派使者去接受了楚国所谓的分封,稳住了战后局势。但是不到一年,他的兄长姒玉建立了闽越国,他也就容忍不下去了,立时就建立了瓯越国,号称瓯越王。由此可见,蹄祖宰勋完全不是后人所说的 “率先降楚”,而是典型的“忍辱负重”。 蹄祖立国之后,为区别自号越国正统、仍以姒姓传国的闽越国,乃自立姓氏为欧阳,他自己便是历史上第一位姓欧阳的人,也是后世欧阳、欧、区、欧越、欧侯诸姓之始祖。 瓯越国共传11世196年,历代君王皆姓欧阳或姓欧,汉武帝时期才最终融入大汉王朝。 6、从勾践到欧阳蹄的世系源流欧阳家族得姓前上溯到勾践的世系源流,可用如下世系表概括: 世系排序--字辈--名讳--简介--旁注 勾践一世-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年,春秋末第66世越王,姓姒名勾践,又名菼执。(公元前496年—前465年)在位。 勾践二世--鹿郢--第67世越王,又名鼫shí与、与夷,公元前465.11—前459年在位。 勾践三世--不寿--第68世越王,又名不扬,公元前459—前449年在位。 勾践四世--朱勾--第69世越王,又名翁、朱句,公元前449—前412年在位。 勾践五世--侨伯--第70世越王,又名翳、不授,公元前412—前376年7月在位--第71世越王诸咎,是侨伯的长子,在位3个月。第72世越王错枝,是诸咎的世子,在位几个月。 勾践六世--之侯--第73世越王,又名莽安,是第70世越王翳的第五子,第71世越王诸咎之弟,第72世越王错枝的叔父,中间虽隔两世越王,却是勾践的第六代孙。公元前375—前363年在位。第74世越王无颛,之侯之子,无疆之兄,在位8年,传位给弟弟无疆。 勾践七世--无疆--第75世越王。73世越王之子,74世越王之弟,公元前355—前334年在位。娶施妃生子玉,冯后无出,娶文妃生子蹄,又名宰勋。庶子九。 勾践八世蹄祖一世--蹄字辈--宰勋,无疆次子,姓姒名蹄,又名宰勋,开基后立姓欧阳。是历史上第一位姓欧阳的人,也是第一世瓯越王,欧阳家族后世子孙尊奉为“蹄祖”。 公元前333—前313年在位。 蹄祖的长兄姒玉,是第一世闽越王,仍以姒姓传国。 以上引自欧阳春辉原著《欧阳家族源流综述(上)》
浏览:0
庞氏族谱
庞氏族谱
庞氏源于姬姓,出自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千家姓查源》等的记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毕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文王在吞并了商朝毕方之后,便封毕公高于毕国故地。毕公高是周朝初期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他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毕公高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毕公高主要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周武王驾崩后,毕公高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公、召公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毕公高赐封其支庶之子于庞乡,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庞氏正宗。庞氏族人大多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浏览:0
蓬莱迁居大连金州大魏家刘氏族谱
蓬莱迁居大连金州大魏家刘氏族谱
我刘氏家族上溯至1世祖,名讳失考,在明代永乐年间(1404年左右)从云南乌撒卫迁至山东蓬莱,2世祖刘兴迁至蓬莱城东十里堡。至6世刘氏家族施行了分房,共分成⑥房各自排字辈。6世祖刘思贤为第⑥房(与刘思明⑤房相同)字辈是:“思山世汉 汝国振文”,山东蓬莱城东一带居住(或已迁到刘家旺)。清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向关东移民有优惠政策。1720年左右,第⑥房10世祖刘汝典携四个弟弟及子侄航海到关东金州城北平山定居,即金州大魏家刘家村定居生活延续至今。至13世“文”字辈开始向大魏家刘家村周边的王家村、干岛村迁移。其中刘文广、刘文序在清嘉庆十三年1811年其全家到昌图后又迁到梨树县大榆树开基立业。2021年查询到两部族谱和一部续谱,分别由金州迁居梨树的族人和蓬莱十里堡(埠)族人保存的。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十里堡《刘氏合族谱序》是由12世振字辈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与6世时分房的其他5房联合重修的。记载1世至6世祖,6世分房后各房的传承和迁徙等大事记。⑥房(6世祖刘思贤一族)记载至13世的刘文序(1782年出生),以后出生的国、振、文字辈的就没有记载。奉天省梨树县昌图府大榆树《续修刘氏谱序》,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17世刘宗峤续修从金州迁至梨树分支的13世文字字辈—18世肇字辈家谱,自德字辈分房。金州族人再没修家谱,仅有的宗谱因分家和破“四旧”等因素使“振文德”这3辈的传承关系失考。近些年有的家整理宗谱,但已大多追溯不到德字辈及以上了。还好,我们这支能够溯源。字辈:1922年梨树刘宗峤《续修刘氏谱序》中记载20字辈:“德秉毓宗肇 谟烈丕绪芳 升登为衍庆 永显义业昌”。在前几年未见到梨树《续修刘氏谱序》中记载的20字辈情况下,在瓦房店太阳乡张屯查询到抄录在刘冠谋家的老宗谱背面的字辈:“德秉毓宗肇 谋烈丕绪芳 升登维延庆 永显殿业昌”。蓬莱十里埠族人保存的族谱记载。1-2枝:德秉熙和兆 光连日道黄(光明大道长) 含宏开巨式 允裕显荣昌。3枝:德秉(龄)毓宗肇 谋烈丕树芳 升登惟衍庆 永远百世昌。四份字辈记载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有可能约定保持意义基本不变可改字,便于区分各房。待考证。《刘氏合族谱序》是联合6房共同重修的刘氏族谱,并约定自14世开始统一使用20字辈。我们是迁居金州的刘汝典及其四兄弟的后代,据宗谱考证是老五刘汝诰一脉。
浏览:0
金盆吴氏
金盆吴氏
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 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于是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