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吴文化—人物春秋—艺舟双楫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0
转发:0
评论:0
吴文化—人物春秋—艺舟双楫,艺海三千,舟楫一双,这就是蒋柏忠、蒋循父子。柏忠憨厚、朴茂,如湖边一块石,山

   艺海三千,舟楫一双,这就是蒋柏忠、蒋循父子。柏忠憨厚、朴茂,如湖边一块石,山中一棵竹;蒋循机灵、干练,似涧间一股泉,山涯一丛苇,于是,组合成风 景。

   我和柏忠曾是学友。五十年代末我在无锡师专中文科就读,热风滚潮,处处是壁画诗歌,我们这帮不知天有多高的毛头后生,也架起棚梯,拉上千支光的电 灯,在锡师走廊的墙上大画飞天。师范文科班爱画的同学都来帮忙,柏忠是一个。有时还帮我牢牢扶住棚梯,递颜色盆。他不张扬、不多言语,以后学校分开,各奔东西, 奇怪的是,在锡师上千同学中我记住了他,也许是人可亲,艺可近,彼此之间有某种感应。三十年后重相逢,鬓发添霜淡盈盈,不诉衷肠,也不谈坎坷,只是送给我一本他 编写的书画家故事集,这时我才知道他从徐淮调回无锡,在蠡园中学执教美术,是位书画家。

   柏忠善画墨竹、墨梅,这正映照了他的为人和秉性:敦和而内蕴骨气,芬芳而淡出荣华,坦荡抒写人生,磨砺珍惜生命。以教书说,他以人格色彩———忠诚、宽 厚、热心感染学生;以艺术说,不弄巧,不轻浮,废了右手还有左手,始终存一颗童子赤心;以为人说,尊师爱友,乐于助人,于人家不经意处留下点点滴滴。一次,我有 事找柏忠,四处托人查询,不见踪影。过后数天,他忽然冲到我办公室,浑重低哑地对我说:“我娘病,在医院,我在服侍……刚刚从医院赶来,对不起……”我抬头看他 两眼夹带血丝,熬夜的疲累和焦虑全写在脸上。我顿时想到,竹中有名“孝竹”,柏忠是不折不扣的“孝竹”!画如其人,可是只有深知其人才能识其画,为此我懂得与附 庸风雅用笔墨技巧表现梅竹的人相比,柏忠的梅竹,更有一种让人赏心的厚重。

   蒋循是其子,天性加环境濡染,从小倾心翰墨,父子质朴一脉相承。
我曾见到他们合作的《聂耳亭》一画,里面有交融,也有撞击。柏忠讷讷,蒋循岌岌;柏忠说,气要沉潜,画才耐看;蒋循辨,冲出樊篱,方呈新意;父不让子: 难道我不及你懂牽子不退却:你吃的盐是比我多,你的感觉不及我新……夜静更深,乘着蠡湖上的清风明月,艺舟双楫,奋力向前,浪花飞溅,继承出新。

   对于丹青,柏忠是献出一个“忠”,对手艺术,蒋循是坚守一个“循”。泱泱大千世界,风光何处不在牽不羡慕黄山,也不羡慕庐山,就用你的左手,画出江南石 的空灵,水乡竹的秀逸,左手反其道而行之,岂不藏有费新我书法中结构独特,用笔“拙”、“险”的韵味牽蒋循你日日看山,天天傍水,就循着泉的活力,苇的飘逸去组 合你的人生风景,不知对否牽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人物春秋—一代“壶圣”德艺流芳
朱可心,一代“壶圣”,在中国制陶史上熠熠生辉。近日适逢可心百年诞辰,陶都宜兴举行了多种纪念活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女士等一批朱可心的弟子们为已故老人家出了一本精致的专集《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该书日前在上海举行签名售书活动,购书者排队成龙,其场面热烈感人。朱可心于清朝末年出生在陶都宜兴蜀山,读过7年书后,就跟着师傅学艺。满师后,他做了一只仿宫廷“鱼化龙”壶,云纹活脱,水波荡漾,经同业工会评比打分,竟比当时的紫砂名人作品还高出5分。人们惊叹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是个紫砂天才。1932年春天,一只高2.5尺的紫砂“云龙鼎”在朱可心的手中诞生,它底部是层层浪花,一条飞龙腾云驾雾缭绕周身,一颗紫砂珠球覆为顶盖。国家将这只艺术作品送到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夺得了“特级优奖”。他又做了一只“竹节鼎”,金石家潘稚亮为之刻上“万年宝鼎”四字。在上海豫园展出时,被“”宋庆龄一眼看中,花巨资将此鼎买下。朱可...
· 吴文化—人物春秋—周的书法篆刻艺术
癸未初夏,兄从无锡抵扬州,将一大摞即将付梓的书印作品样稿让我过目。翻阅着凝聚三十年心血缀珠成串的作品,我不禁心潮涌动。与的友谊该是从二十多年前他寄给我一封富有文采的书信开始。之后我们交流着各自的艺术创作,畅谈对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不久他专程来苏州看我,共同切磋书印艺术,彻夜长谈竟“不知东方之既白”。我还引他走访苏州名家,难怪多年以后我的恩师沙曼翁仍记得那位英俊潇洒的海军军官周的书印作品灵气是很足的。的作品颇具深厚的传统功底,从明清篆刻入手而上溯秦玺汉印,旁参钟鼎、石鼓、诏版等,心摹手追,将篆法、刀法、章法有机融合,近千方石块上赫然刻录着他的勤奋。这种学古不泥古、善用心智、循序渐进的治印方式,为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篆刻是这样,学书法亦然。受其导师浙东名家周节之影响,从北魏《张猛龙》碑等入手,兼习金文、石鼓文、泰山刻石、汉碑,博取《张迁》、《衡方》碑浑厚旷达、布白寓巧的特点,借鉴《石门》、...
· 吴文化—人物春秋—穆棣的书法艺术
近日,穆棣准备出作品集,翻箱倒箧将几十年的作品汇集翻拍照片,因得观其“全豹”。穆棣以小楷见称于世,实是他众艺之一端,他于正草隶篆均下过巨力,精擅各体。只是高人平时不露真相,一般人无缘见到他作品的各种面目。他临石鼓的长卷,圆劲宛通,精气内聚;他的隶书,厚重拙朴且秀逸多姿;他的魏碑,风骨峻拔,笔力千钧;而行草则流畅飞逸,神机流走,竭尽龙蛇飞动之态,表现出淋漓痛快的写意之美。这是他广阔的心灵世界的全方位展示,也是他书法艺术的立体呈现。书如其人,件件作品记录着他在艺术之路上执著拼搏的足迹。穆棣出身书香门第,幼年时受母亲启蒙,临池学书。然而命运却让他饱尝人生艰辛,曾插队苏北。但身处逆境,不坠青云之志;临池不辍,发誓闯出自己的天地。在苏北期间,他得到兼善各体的书家王能父的指点,书艺大进;后又结识沙曼翁、张涤俗等书家,眼界日高;再加上他的发愤和悟性,不过而立之年,穆棣的小楷已达到很高的境界。1979年,...
· 吴文化—人物春秋—情系吴歌
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文化的摇篮,古吴无锡梅里是三千年前首建勾吴国的源地,素有“山歌乡”、“故事矿”的美称,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间文艺宝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位无锡人,穷尽自己半生的心血,搜集记录了散落在吴地的长篇系列故事、传说,中、短山歌和许多小故事,和“吴地山歌王”钱阿福、华祖荣等民间歌手成了莫逆之交,出版了长篇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无锡民间故事》、《吴歌王的歌》等30余部作品,被称为吴歌的掘宝人。6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银发满头的古稀老者,他就是朱海容。朱海容喜欢吴歌,很小的时候,他就和吴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奶奶、妈妈、婶娘都是儿歌王,她们要我睡、要我吃、要我笑都用唱儿歌的办法。”就这样,朱海容走近了民间文学。这之后,无论是解放前当儿童团员站岗用民歌报警,还是解放后踏上乡镇领导岗位引用民间故事作形势报告,朱海容心中的吴歌情结越来越深。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意义和威力之后,朱海容开始...
· 吴文化—人物春秋—朱可心技艺的世纪传承
子承父业、师徒相授,是民间工艺品世代传承的正统。熟悉宜兴紫砂的朋友历数当代老一辈紫砂名家,凡顾景舟、蒋蓉、裴石民、朱可心、吴云根、王寅春、任淦庭、谭泉海七大家,不免会扳着手指叹息:能得到家族后人承继光大者,并不很多。这里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个人际遇的不同。朱可心(1904-1986),原名开长(凯长),出生于一个手工艺人之家,15岁拜师,20岁时的所造的壶就被公认超过了师傅,23岁就担任了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的老师。后以“虚心者可师也”、“壶中之水,可以清心”之意改名“可心”。1932年他的作品就在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得大奖,有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新中国,他的壶更是常被选为赠送外国元首的国礼。他的作品已成为宜兴紫砂的代表,千金难求。他创造的云龙壶、鱼化龙壶也已成为紫砂壶的典型款式。他是宜兴紫砂圈中名望卓著,德艺双馨的一位大家。单从潘春芳、许成权、汪寅仙、李碧芳、范洪泉这些学生今日的名头上,就足以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