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及异彩纷呈的礼仪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3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及异彩纷呈的礼仪,   玉树藏族    藏袍:玉树藏族的外套,虽然和整个藏区藏袍相似,但其结构、式

   玉树藏族
    藏袍:玉树藏族的外套,虽然和整个藏区藏袍相似,但其结构、式样、色彩选择等方面略异于,也略别于安多藏区,它非常讲求色彩的鲜艳与协调。佩饰多为金银及珊珊、玛瑙、蜡贝、猫眼石等金珠美玉,整个服饰富丽堂皇,充分反映 了玉树藏胞对美的爱好和追求。袍衣分为冬夏两装以及常服礼服多种。因质地的不同,可分为羊皮袍、布袍、毯毡袍、夹衫袍、呢料袍、羔皮袍等,其基本结构为垂直的大襟(安多藏区则略呈菱形)、宽大的衣袖(地区农村和城镇妇女夏天着无袖常袍,已婚妇女还在腰间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围裙)、肥腰而无兜。另袍长度等身,女袍略长于身。穿着时,先用头部顶住衣领,束腰后放下领子。垂下去的衣襟高度男女有别,男以系藏靴靴带处为界,不高于膝盖,女与脚面齐。平时男女均脱右袖,露右臂,劳动和跳舞时,或两袖全脱,结挽于腰间,严冬两袖全套。青年妇女还往往举起左袖口捂住眼下脸部,以挡住尘沙或抵御寒气,也形成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 的遮掩美。
    羊皮袍:用绵羊皮缝制而成,藏语叫 “臣巴”,世居汉族等则称为“老羊皮袄”。肥大、保暖、耐磨,不挂 面,通常不镶边,为冬季常用服,夜间解带当被,白天束带为衣。
    氆氇袍:“氆氇盖” 藏语叫“楚”,是藏胞用手工编织的羊毛织物,品种分加翠毛毯疆、花毛氆氇、棉纱氆氇等,质地细密,手感柔软,保暖防雨,结实耐用,用毡毡做成的藏袍称之为 “楚拉”。颜色多为咖啡色、黑包或白色,前两鱼毯毡袍的衣边、袖口镶以红、绿两色缎子。女子着纯黑,男子着咖啡色和白色。

    呢料袍:均由内地或通过从印度进口,富裕人家常用高级呢料做袍,多不镶边。
    夹衫拖:家常夏装,轻便贴身。面料多为黑蓝棉布,富有人家多用呢绒、锦缎、丝绸。沿衫领至襟摆四周,由外向里,镶有宽窄相异、绿红相接的布绸类贴边,通常绿色贴边宽约 18 厘米,红色为 3.3 厘米,加上料面颜色陪衬,三色相映,绚丽多彩,藏语称之为“嘉莫然苟”,意即 “彩虹”。
    羔皮袍:藏语叫“察日”,镶獭边的叫“察日桑古”。多用纯黑、藏蓝、紫青、咖啡色织锦缎或布料做面,下摆镶以名贵的水獭皮,男袍下摆水獭皮一般宽 5 厘米左右,双袖也要镶水獭皮边,妇女的皮袍所镶水獭皮很宽,一般是 0.3 米到 0.5米,也有宽到 1 米的,而且前大襟下半部还利用水獭皮自然形成的不同颜色,专拼嵌成“人” 字纹、斑马纹字图案,獭边内用窄于獭边的锦缎边,再用扁形金银线镶饰。袍面多为黑色或藏蓝色。平时穿的黑面皮袍不镶边。
    僧服:无论 “扎哇” (一般僧人)还是 “” (高僧、活佛),均穿紫红色僧裙,长及脚面;外披紫红色披单,长约等身两倍半,汉语称 “袈裟”,藏语叫 “色香它”。但因其地位不同,质量有别,僧裙和披单为毛料,坎肩上镶有缎子(鞋上也镶有一块缎子),则显示其地位高贵。但因其藏传佛教教派的不同,僧服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区别很大。如玉树县信奉宁玛派的巴群阿也寺僧人身着深灰色上衣和白色僧裙,肩有披单。
    内服:纯牧区男子多穿大裆皮裤,玉树、称多、囊谦三县小块农业区,男子都穿青色或黑色大裆裤。妇女因袍长及脚面,过去大多不穿裤子。衬衣多为浅色布料或绸料,男喜欢白色,女喜欢粉红色,结构特别,袖长及地,襟短脐上,前襟至右腋。纽扣是与衬衣同料的自编短栖圆扣或金、银、铜等金属打制的纹形圆扣。僧人内衣多为背心,冬季穿短袖挂面皮衣。
    腰带:玉树藏胞的腰带种类较多,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牛皮镶缎腰带、银板腰带和轻挽于臀下的股带。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用工的精细、美观,除束腰外,还有重要的装饰作用。男子平时多用酱色布料长带,节假日或跳舞时用数条各色绸穗腰带,穗垂腰后,在臀部飘曳。妇女腰带,用优质牛皮制成,两头窄中间宽,中间宽约 4 指,两头约两指。底面用呢、织锦缎或平纹布,带面镶红,然后用脱毛的各种染色羊皮,精细裁雕左右对称的花纹图案,用同色的丝线细密均匀地缝于底面,色彩相间,十分精致。束腰时,先用绸穗腰带束好袍衣,臀部袍衣向两后边折叠,袍衣上部向下平整,然后由后向前,图案外露,前系扣皮带于绸穗腰带之上。富贵人家更为讲究,带或嵌以玛瑙或松耳石,镶银或镀金。
    帽子:玉树藏胞帽子种类不少,形状各异,既有御寒功能,又起着装饰、礼仪的作用。
    四叶锦边帽:藏语叫做 “才日井岗”。呈圆筒形,下有似叶状四片两大两小的帽耳,帽耳边缘向外翘起。质地多为咖啡细呢,外沿镶有金银丝绳,帽耳边缘缝有细条黑色松鼠皮。戴帽时,根据需要,自耳开闭随己,四帽耳下放,暖和如春;夏日一帽耳放置额前,帽沿遮住烈日;春秋,四叶卷进帽内,冷暖相宜,形似筒形锦丝帽。
    狐皮帽:这是适应高原气候的冬帽,呈梯形,后开叉。选用秋末冬初金黄色狐皮缝制而成,多以紫青、紫红色团花缎做面。平时沿开叉处边缘上翻,狐毛外露,随风起伏,御寒时放下翻缘,狐毛贴颊,又绵又暖。也可开叉前戴,叉角里翻,既保暖,又不影响视线。
    昵制礼帽:过去从内地或通过从印度贩进,价钱昂贵,普通人家极为难得。富有人家一般作为夏日或喜庆时的帽子,显得庄重、美观。
    红穗帽:藏语叫“觉拉”,为玉树藏胞男子专用品,形如圆筒,帽身和内径均约 22 厘米,上有直径约 30 厘米的顶盖,口有外沿,为上窄下宽各外露 1.5 厘米和 6 厘米长的两层短檐,缀于帽顶中心的红级是辐射状向外顶檐四周散开,固定于檐边,穗垂四围至口檐下 6 厘米许,走路、跳舞时随舞步自然摆动,显得英姿豪放。因玉树男子喜戴这种红穗帽,本省东部地区的其他民族通称玉树地区为 “红帽”,称玉树藏胞为“红帽儿”,相传盖源于此。
    藏靴:藏靴式样特别,左右可以换穿,男女不分,藏语叫做“夯”,俗称“算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靴前呈三指宽的长方形,其间镶织锦缎或金银丝绳,两边备用红、黄、绿三色丝线编制花纹,后开叉;靴腰用红呢或红氆氇缝于做里的薄毡上,红布缘边,里饰黑布。靴底为厚质牛皮,靴尖向上翘起,喜庆佳节时还穿马靴或藏式皮靴。藏靴既暖腿脚,又很轻巧,结实耐用。
    靴带:专用自织的彩色丝带或细羊毛线编制的线带,宽约两指,两头有垂穗。系带时,由前往后,平铺紧叠,穗垂靴又两侧。
    多彩的饰物:玉树藏胞酷爱装饰,特别妇女,精美昂贵的装饰品佩及头顶、发辫、两耳、颈部、手腕、手指以及腰腿。
    发饰:玉树藏胞男女均蓄辩,佩首饰。男子洗梳长发,编成一根又长又粗的辫子,也有顶发分成二至四等分成小辩,然后合编为一粗辫,辫梢续编几簇红色或黑色穗线,发根佩套一玲珑的象牙或银箍束紧,并在发根不远处缀以镶嵌有红珊瑚的法轮双鱼等吉祥物,或两红夹一花的三颗玛瑙,然后将发辫盘在头顶,续编长穗随发辫绕一圈后,由右耳顺肩垂向胸前。妇女的发饰更为讲究,一般洗梳装饰一次,需要在 1-2 名女友帮助下花费大半天时间。长发洗净待干时,梳辫成许多等距排比的小辫,辫梢向后系编在一起,家境好的则用小银链锁住辫梢,披于后背,续编红穗丝于合辫梢,置丝绸腰带下,上面轻束雕纹皮带,辫穗自然下垂。纯牧区妇女还在各小辫及辫梢上缀满珊瑚等饰物,有的还在长方形的专用饰带上缀以珊瑚、贝壳、银币、纹银碗等,系在辫梢,长及脚跟,走起路来,铿锵有声。已婚妇女,前额两侧和头顶各置一黄琥珀,藏语叫“蜡贝”。结古地区家境富裕的己婚妇女,为显示其富贵,头顶各佩置五颗蜡贝,呈五角形地前二、中二、后一,并在靠两颊的小辫上,系上边缀绿松石、红珊瑚长形饰发带,中间缀以二三十颗蜡贝、珊瑚,犹如一顶红黄相间的遮耳宝冠,十分好看。少女则额前有刘海,头顶戴一蜡贝,若刘海两侧置有两颗小玛瑙或松耳石,则表示已有男友若系寡妇,取下头顶的蜡贝若摘去前额两侧蜡贝,则表示双亲已故;若前额两侧的蜡贝附近置有两颗松耳石,则表示不幸,双亲及丈夫全亡故。
    耳饰:男女均戴耳环。另子只戴右耳,藏语叫 “纹然”,环质用银子或白铜打制,偏中微凸的圆形中镶有松耳石或珊瑚。达贵人家不打制环形,用线直接串松耳石戴在耳朵上,叫“也那”。妇女耳环形态各异,主要有“多那”和“念阿” 两种,前者的耳环下镶有松耳石,后者环下镶有细碎的小松耳石,再下是长形的珊瑚,尾部是细长的松耳石,十分考究。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环质均为金、镀金或白银、黄钢。
    颈饰:颈饰均为项链,藏语叫 “格赛”。男子多戴玛瑙项链,正中为一筒形,两边为较大的圆形,两眼处镶以银环,其余为珠形。女子常戴一至数串间置玛璃的猫眼石项链,或珊瑚、绿松石串在一起的项链,珊瑚、松耳石之间横穿两眼处嵌有金银的筒形玛珞琉。男女均戴护身的银制“嘎吾”,内装有 微形佛像、经文或活佛赐予之神物,形状大小不同,男的多用方形,女的多用圆形。
    腕饰:男女均喜戴象牙手销或镑纹的银镯、玉镯等。成年人,特别是老年男女不念嘛尼时,还将象牙或红檀木制成的念珠绕于手腕。
    腰锦:除随步随风飘曳的丝绸腰带、精美镶嵌的皮带外,皮腰带上还系有各种精制的具有装饰作用的生活用具。长约75 厘米的护身腰刀是男子的专用品。柄鞘饰有白银、鎏金或 宝鲨等,一般出远门或喜庆佳节时从右至左斜插于腰带下。作为生活用具的小刀,即通常所说的“藏刀”,男女均戴,挂于腰带右侧膀骨前。藏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玉树地区传统的金属工艺品。柄黯精巧美观,刀柄常用牛角、银、铜、铁等相间打制或镶以盆鱼皮,既美观又不易滑脱。有的还用镂刻花卉、狮虎图案等的钢、银制成,上面嵌红宝珠。刀黯则以木料做里,外箍铜、铁皮,上面浮雕龙风、卷草纹、几何回旋纹等块面点缀的二方连续或体现藏传佛教文化的宝瓶、法轮双鱼、荷花等,并镶上玛瑙、珊瑚等名贵珠宝,显得华丽、富有。后黯口处专做有套环,可套入腰带,还拴有一细牛皮绳,可穿入刀柄上的细孔打结,以防丢失刀子。玉树地区最具代表性,久负盛名的藏刀有玉树县安冲乡的安冲藏刀和称多县赛河乡的赛河藏刀。玉树地区缝制事宜多由男子承担,故男子腰带上还系有精致的装针筒。为引火方便,还系有火镰夹,内装有火石和引火的绒艾。
    指饰:无论男女均在左手中指或无名指戴戒指,男子戒指多为象牙,女子多为金、银。
    脚饰:除了精致的藏靴和靴带是多彩的装饰品外,跳舞时无论男女还将一串钥质小铃系于靴面,随着明快的歌声和舞步,铃铛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倍增节奏效果。
    安多地区藏族:      
    做华:藏语。即用大羊皮缝制的皮袄。讲究的男式 “做华”,一般用豹皮作领,黑灯芯绒镶边,麝皮卷边,也有以氆氇或水獭皮镶边的;女式“做华” 用几种颜色的灯芯绒和一道棕色牛棋皮或马驹皮镶边。
    哇香:藏语,即棉袄。以黑色灯芯绒挂面,其它平布拉里,夹装羊毛,多为冬、春季穿着。农区藏族较牧区藏族穿者为多。此外,以人造毛制的长袄及以平绒或灯芯绒挂面,里用长毛绒缝的长袄也属 “哇香”,老人穿者为多。
    热拉:藏语,即长衫。用布料作里面缝制,为夏装。
    托拉:藏语。即罩衫。用布料或毛料挂面,以一般布或绸子挂里缝制。
    曲香:藏语。即毡袄,多当雨衣。
    查日:藏语。即羔皮皮袄。以毛的长短适中、毛梢卷曲的 “哇次日” (二毛皮)制作。多用缎子或毛呢等高档料子挂面,以锦缎、花氆氇或水獭皮镶边或狐皮、豹皮作领。
    筹:藏语。即用磕磕缝制,水獭皮镶边的长袍。“日” 和“筹”均是节日服装。
    裤子:藏族的裤子,式样与汉族的大裆裤相同。
    腰带:平时以蓝等颜色的布料作腰带;节日腰带以绸缎为主。颜色有蓝、红、黄等。腰带长为 4.4 米多。
    鞋袜:牧区男女多穿民间匠人缝制的牛皮靴;农区男女穿自制的布鞋。袜子为手工编织的毛袜。
    帽子:秋冬多戴狐皮帽,春夏多戴礼帽。
    发饰:藏族男女留发辫。男子将发编成独辫盘在头顶。女子则将头发梳成数十条小辫披在背上,并在辫梢处佩以自制的辫套。牧区妇女的辫套,以“俄当” (俗称银盾。银质,形状似碗,上有精致图案)装饰;农区女子的辫套边上有绣花图案,中间缀有珊瑚、绿松石、银元等。女子在腹部左边的腰带上挂银奶钩并戴 “洛赛日”(日月形的银制品)。男子腰间喜佩刀;女子喜戴项链(多以玛瑙、珊瑚、翡翠等串成,太小、多少不一。)戒指、耳环、手镯也是他们的装饰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纳顿:异彩纷呈的文娱盛会
“纳顿”,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聚居的三川地区的庙会活动。“纳顿”系土语,是玩耍的意思。这里专指寺院的跳欠和以村落为定点的庙会活动。群众称前者为二月“纳顿”,后者为七月“纳顿”。七月“纳顿”不仅是土族人民的传统庙会,而且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蕴蓄着浓厚的民族特点的文娱盛会。天高气爽,惠风和畅,金谷登场,掩镰停锄的金秋季节,正是土族人民“纳顿”之期。它从农历七月中旬的锣声开始,到九月中旬的鼓音结束。按固定的时间,以供奉地方神的村庙为定点顺次举行。同姓大村有自姓的庙,杂姓小村有公共的庙。所以有的以姓来称呼,如朱家“纳顿”、马家“纳顿”等;有的以地区称呼,如桑不拉“纳顿”台子“纳顿”等。土族人民还习惯于在“纳顿”期间走亲访友,商榷儿女婚嫁,调解纠纷等等,被视为和气致祥的隆重节日。这日的清晨,盛妆的男女老幼,携带着献供的蒸饼、酒、烟等赴会。“纳顿”的活动,各村提前准备,当日结束。会场中搭起大的白色...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玉树和安多的婚姻生育丧葬行为习俗及礼仪
藏族(玉树地区)一、婚姻〔婚姻千百户的等级婚姻〕玉树地区千百户与牧主头人实行等级森严的阶级内婚制。男女青年没有什么社交、恋爱自由,他们的婚姻大事完全掌握在家长手里。千百户、牧主为了权势和家业的承袭,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几乎是千户对千户,百户对百户,牧主对牧主。他们给子女择偶的唯一标准是对方官衔的高低,权势与家业的大小,完全是一种封建包办的政治与权力的联姻。诸如囊谦千户与德格土司、上年措百户与百日多玛小百户、固察百户与百日多玛百户等等。甚至像格吉扎赛百户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五个百户,足见他们阶级内婚之一斑。如果谁家子女不从,就会受到严厉惩处。家长凭借手中的封建特权强行拆散婚姻关系,甚至将不听话的子女赶出家门,使其失去继承头人的一切权利。〔血缘外婚制〕无论是牧主头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度。凡有父系或母系血亲者,禁止通婚。这与一些民族过去允许姑表、姨表之间通婚的...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多藏戏:别具一格的地方戏
安多藏戏是受藏戏影响,吸收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营养,在民歌、民间说唱、民间歌舞、藏传佛教文化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藏戏新剧种。它的唱念均采取安多方言,道白的速度较藏戏慢,多为9个字的韵文体。唱腔是根据民间说唱、民歌、僧曲的素材提炼而成,完全不同于藏戏唱腔,而且唱时不用帮腔唱和。表演时人物的台步,上下场动作,吸收安多民间舞蹈、法会舞蹈及汉族戏曲的因素较多,节奏不象藏戏那么快。服饰也不同于藏戏,没有清代官服及宫廷服装的影响,比较接近于安多藏区古代或近代藏族服饰。化妆上,除神怪、动物偶尔还用一下面具外,其他全部采用面部化妆,而不象藏戏多数角色要戴面具。它不是广场剧而是舞台剧。也不采用藏戏“温巴顿”、“雄”、“扎西”三部分那种传统的演出形式,仅在演出前,由一个人以演出者的身份,向观众祝福并介绍剧情。所演剧目,除藏戏八大传统剧目外,还有本剧种自己的一些特有剧目,如:有关《格萨尔》的系列、《雍奴达美》...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唐古特人的服饰及住宅
唐古特人的语速很快,语言有以下特点:有大量发音短促的单音节词;有时多个辅音相连;词末两个以上的元音相连时,发一个长音,有时,词中间的两个相同的元音相连也发拖长音;词末的鼻音“n”(嗯)发拖长音,但词末的“m”(姆)不拖长;词首的“g(格)发音有点类似拉丁语中的“h”(喝);“k(科)送气,有点像“kx”(科喝);ch(契)有时发成"c-ch”(茨契);舌头颤音“r”(勒)在词首与一个或几个辅音相连时,轻读。唐古特人所穿的衣服系用呢料或羊皮制成,这是由当地夏季极度潮湿而冬季无比寒冷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夏天无论男女都穿及膝的灰呢长袍,穿买的或自制的靴子,戴一顶宽檐儿毡帽(通常为灰色),唐古特人从不穿衬衫和长裤,甚至冬天也是贴身穿皮大衣,小腿露在外面。有钱人穿的长袍使用蓝色中式大布缝制成的,这已经被认为是很奢侈了,这里的与蒙古的一样,身披红袍,个别披黄袍。总之,唐古特人的衣着比蒙古人寒伧得多,在喀...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埙的历史
(左上)骨埙(河南安阳殷墟1001号墓)(右上)骨埙(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左下)埙(甘肃玉门火烧沟化遗址)(右下)埙(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埙是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之一,多为陶制,形制多种。最早的埙源于古代先民的狩猎工具——石流星(一种球形飞弹),远古多为石制、骨制,后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以模拟禽鸟鸣声,作为诱捕禽鸟的辅助工具。形制有管形、橄榄形、鱼形、圆锥形等多种。顶端均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的则有若干个音孔,多为陶制品。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7000多年前的椭圆形一孔陶埙;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个陶埙,距今已有6700多年,一个无音孔,一个一音孔,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即两个音。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在今天山西万泉县荆村和太原市郊义井村,发现一种二音孔陶埙,能吹三个音。埙的发展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的平民墓中,出土了二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